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茶季节性强,技术要求高而费工,随着茶叶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采茶用工多而外来采茶女工又日趋减少,利用机械采茶已势在必行。1机采茶园取得的效果和经济效益1.且节省劳力,提高1效,降低成本笔者对本市冬瓜岩茶场、黄龙茶场、九曲精制茶场调查,三个茶场茶园面积计666公项,本引用机采前约须采茶工200人左右,引进机采后,只需采茶工50人左右。机采平均台时产量360公斤,平均每人每台时产量70公斤,而手采平均每人每小时只可采8公斤,机采比手采提高功效8倍多。机采平均每斤茶青包括机器损耗,油费等只需0.1元,而手采每斤茶育…  相似文献   

2.
五月上旬,南平地区农业局在邵武市水北乡茶果场召开采茶机现场会。到会代表28人,会议历时两天,整个会议开得兴趣勃勃,圆满成功。代表们认真细致地观看了现场表演,普遍认为日本落合刃物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V8—Newz2—1000双人(弧型)往复切割式采茶机,重量轻,结构轻巧,性能可靠,操作方便,是现阶段较为理想的高效能的采茶机械。 供测试机采的茶树品种是:福云6号、福安大白茶和安徽楮叶种。机采台时工效250公斤,比手采人时工效提高10倍、机采鲜叶成本为0.025—0.03元,比手采鲜叶0.25—0.03元/斤减少开支10倍左右。机采质量与茶蓬芽叶萌展整齐程度有关,也与操作技术熟练程度有关,只要掌握适时合理机采,干茶可达到二级毛茶标准。  相似文献   

3.
贵州湄潭永兴茶场现行茶叶采摘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贵州湄潭永兴茶场目前的茶叶采摘时期和采摘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永兴茶区现行的大宗茶采摘时期掌握偏迟,采下原料较大,难以生产出品质较高的产品。按照永兴茶区掌握的采摘期进行三种不同采摘方式比较,以双人采茶机采摘效果最佳,手采质量最差;单人采茶机与双人采茶机比较,双人采茶机采回原料的芽叶完整,破碎率低。永兴茶区的地势较平缓,推广应用双人采茶机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4.
在相同生产时间,对机采与手采鲜叶按连续化颗粒型加工工艺技术生产平水日铸茶,对生产的茶叶品质进行感官审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两种采摘模式下的加工方法、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机采鲜叶在嫩度与匀整度上明显低于手采鲜叶;可采用相同的初加工工艺与技术参数进行加工;机采毛茶品质由于含梗量与嫩度的原因在外形与叶底上感官审评得分略低于手采毛茶,但在香气与滋味上接近、有的甚至还稍优于手采毛茶,综合品质两者接近;精加工后两者品质更趋一致。在生产成本与得率上,每公斤机采茶的成本比手采茶低36.22%,得率低25.48%,经济效益高约21.30%。  相似文献   

5.
一、加强采摘管理,实行手采和机采相结合近年茶季雇工来源减少,工价猛增,加之春茶后期和夏、秋茶季正值农忙“双抢”,采茶劳力矛盾突出,经常出现滥采现象,影响茶树正常生长发育。笔者认为:结合我国茶叶生产特点和茶区实际情况,推行手采和机采相结合是适宜的。名茶,高档茶用手采;大路茶用机采。既能解决劳力矛盾,又能保  相似文献   

6.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机械化采茶的茶园条件、机械选配、栽培管理、树冠培养、茶叶采摘、机械保养等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大宗茶类。 2.术语 2.1 机采茶园 使用采茶机采摘茶叶的茶园。 2.2 大叶种茶区 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茶区。 2.3 中小叶种茶区 适宜中小叶种茶树生长的茶区。 2.4 机采机剪 机器采茶和机器修剪的简称。 2.5 整形修剪 幼龄、重修剪、台刈茶园在定型修剪之后,为使树冠符合机采要求而采取的整理树冠的修剪。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在机械采茶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茶树品种、机采适期及茶机选择等内容,揭西大洋机采以加工大宗茶炒茶为主,与手工采茶相比具有成本低、利润高的优点,存在茶叶附加值低、茶园生态建设受限及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建议推广生态茶园建设、名优茶机采技术及配套的加工技术,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叶品类,从而提高大洋茶叶的产值和附加值.  相似文献   

8.
提高机采茶叶加工质量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紧张和采摘成本的上升,机械采茶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少茶叶科研部门和茶叶生产单位都在致力于开展茶叶机采技术的试验研究,但目前所研究的多是采茶机械的应用技术及机采茶园的栽培管理技术,而对机采茶叶的加工技术和加工机械适应性的研究却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机采技术的推广。由于机械采茶是一次性采摘,无选择性,采摘批次比手采大大减少,茶叶  相似文献   

9.
机械采茶以其具有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等优点已成为茶叶采摘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大中型国营茶场,茶园面积大而集中,采摘高峰期需要大量的人力,不仅费工费时成本高,而且采摘净度差,粗老采现象严重,使茶叶的经济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机采的使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茶叶采摘高峰期劳力不足的矛盾,实行嫩采勤采,最大限度发挥茶鲜叶的经济价值。根据安徽省国营周王茶场的试验推广经验,机采同手采相比,增产10%以上,可适时掌握采摘期,鲜叶质量大有提高,级外茶的比例减少。机来每公斤采摘费为0.09元,只占人工手采的5…  相似文献   

10.
董连源 《茶叶》1993,19(2):46-49
机械采茶经过试验、推广,肯定其优点有:工效高,解决采茶旺季采工不足的矛盾;劳动强度大大减轻;采摘成本明显下降;青叶采摘质量有改进;能促使增产等。对机采茶园和机采应注意的是(1)修剪、修边、机采必须紧密配合。(2)机采手技术要好,机械操作要熟练。(3)掌握适时开园机采。(4)必须进一步加强机采茶园的肥培管理。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我省茶叶产量以年平均10%的速度递增、茶叶生产所需劳力逐年增大,劳力问题日愈严重,采茶用工约占整个茶叶生产用工的55%,在采摘上实现机械化意义重大。但多年来国内在研制和推广采摘机械上争议颇大,而我省茶叶界还未开展过这方面工作,因此,作者认为实现采茶机械化的途径应该为:品种→茶园管理→适用机具研制→鲜叶分级→适制性加工,加强人员素质培训,使我省茶叶更上新台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省茶叶经济有了迅猛发展,全省现有茶园面积180多万亩,1988年全省茶叶产量为110万担,茶叶总产值3亿多元,十年间茶叶产量以年平均10%。左右速度递增。茶叶作为我省的大宗土特产品,其稳定发展给我省农村经济带来了可喜变化,是我省农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的进一步改革深入,各种模式的农村经济异军突起,大量劳动力涌入各式规模的加工行业,各种致富门路改变了以往农村的传统经营思想。在江南各省份中,福建人口原本就最少,在现代经济状况下,我省茶叶劳力问题已日愈突出。茶作为季节性植物,生产期短,劳动力集中,特别是在采摘期间要集中大量劳动力适时采摘鲜叶,近年来我省茶园的劳力投入与我省茶叶的迅猛发展愈来愈不相适应,大量的茶叶无法适时采下,造成叶质粗老、品质下降。据估计,我省千亩以上的连片茶园每年因无法采下的鲜叶损失不少于百担,加之鲜叶粗老所带来的损失是惊人的。另一方面采茶工资近年来也呈直线上升趋势,仅以我所为例,1981年年平均采茶工资为0.07元/斤,1989年平均采茶工资为0.20元/斤,春茶前期每制一斤干茶单采茶工本费就达2.0元左右。1986年以来,我省已有相当多茶场(厂)分别从江西、安微、湖南、四川、江苏等省招进采茶、制茶工人,以补劳力之不足。因此,研制和推广适应我省茶叶生产特点的采茶机械及相配套的农艺措施,是我省茶叶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据统计,在整个茶叶生产过程中,我国茶叶劳动力分配为:采茶用工为55%,田间管理为40%,制茶5%,由此可见采茶工本费在茶叶成本中所占比例。日本由于在茶园管理、采摘、制茶等方面实现机械化,茶叶生产率比我国高出9倍。一般机采与手采相比,单人采茶机可提高工效5倍,双人采茶机可提高10—20倍,而机采成本仅为手采的20—50%。我国在采茶机械化方面走过了一条极其艰难的道路,从1958年着手研制至1987年前,虽然有十八种不同型号的茶叶采摘机具通过了不同级别的鉴定,但都未能普及应用。“六·五”期间国家经委花费巨大精力,将茶树修剪机及采茶机的研制分别列为重点科技开发项目,组织了安徽农机所,中国农科院茶叶所、祁门茶机厂、苏州动力机厂等单位联合攻关,样机虽都已通过鉴定,但在推广上却遇到重重困难,主要表现为: (1)关键零部件质量不过关,如国产微型动力源及传动部件无法适应采茶机械要求; (2)推广应用缺乏系统性研究实例,农艺措施不配套; (3)机采茶园产量及机采叶质量存在较大争议; (4)单机价格高,一次性投资大。鉴于上述种种原因,国内在研制、推广、应用采茶机具上受到一定限制,一些茶机厂家干脆从日本引进采茶机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30年来国内已有浙江、安徽、江苏、湖南、贵州等省分别进行探讨,我省也于80年代初期从日本引进采茶样机供研制分析。现在随着我省经济发展,在我省推广和应用采茶机械已势在必行,但由于我省在这方面仅作过小区试验探讨,采茶机自身质量及国内茶叶界在机采茶方面的争论使大家感到实现采茶机械化虽然迫切,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感到茫然,为此,仅提出个人的一点想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茶叶销售看俏,茶农对茶叶生产的积极性提高,茶园投入增加。但是茶叶生产成本也增大,劳动力价格上升,采茶工紧缺,已成为普遍的问题。因此,机剪、机采势在必行。但推行机采,目前采茶机价格昂贵,使用维修的技术要求甚高,它的普及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这过渡时期,采茶剪还是值得推广使用的,就连采茶机械化发达的日本,目前采茶剪也未完全淘汰,在某些情况下仍然被采用。  相似文献   

13.
詹锡根 《中国茶叶》2009,31(3):29-30
浙江省龙游县地处浙江金衢盆地,茶业是当地农业的特色主导产业。全县现有茶同面积近3万亩,年产名优茶和出口绿茶、红茶3000余t,茶叶产值5000余万元。由于大宗茶生产比重偏大,与采茶工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随着农村城镇化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加剧。“采茶难”已成为制约龙游县茶叶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此,县农业技术人员自1996年开始,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规模茶场,将手采茶园改造成为机采茶园。  相似文献   

14.
<正>传统茶叶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手工采茶、制茶,劳动强度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采茶劳动力紧缺矛盾尤为突显,浙江省磐安县大部分茶园出现春茶无法下树的局面,随后全县大力推广和实施机采机制优质绿茶技术,建立机采示范茶园500多亩,但机采香茶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在经济效益方面未有明显提升。本文旨在通过对磐安县机采香茶得率、品质和经济效益分析比较,为机采机制加工技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人工修剪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人工采茶花工大,占茶叶生产全部用工的一半多。在茶园成片集中、单产水平高、多种经营项目多的生产单位,到采茶旺季,往往由于缺少劳力而使鲜叶得不到及时采摘,从而降低了鲜叶的质量。因此,推广应用机剪、机采是提高生产率,确保鲜叶优质的一项重要措施。 1978年杭州西湖茶区开始应用机剪、机采技术,1981和1982两年在茶园较集中的七个场队的不同类型茶园进行了示范性试用,两年机剪、机采茶园共616亩,其中机采鲜叶68818斤(225亩)。经过试点示范,初步显示出机剪、机采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机械化采茶在福建省的适应性、经济性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机械化采茶在福建省已经起步。这项技术能否顺利推开,与地理环境、生产条件、劳力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因素对机采的适应性,以及机采的经济性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我省的茶叶生产情况,对机械化采茶在我省的适应性作了综合分析,并计算和评价了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机采和机剪的生产率、工效、作业成本等项技术经济指标以及在自用型和服务型的两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提出适合我省省情的机械化采茶基本模式,展望了今后十年我省机采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相似文献   

17.
机械化采茶效益显著:兼论我省实现机采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化采茶(简称“机采”)比传统手工采茶(简称“手采”)提高工效21倍,降低成本30~50%,且能保证品质,提高单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目前,日本、台湾、阿根廷已基本全面实现了机采,印度、斯里兰卡、东非等国正在积极研究推广。我国五十年代开始研究,但进展缓慢。八十年代,机采普遍引起人们的重视,生产基层要求解决手采雇工难、工价高的愿望强烈,我省研究推广机采意义重大,实现机采面临的主要问题:制茶种类多,茶树品种多,老茶园、低产茶园多,丘陵山地茶园多;手采茶园的机采改造,机采茶园培育,机采技术及配套农艺技术等系列技术理论与实践尚未解决。解决的途径:提高认识,加快步伐;立题研究,协作攻关;先行试验,以点带面;系统解决,稳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切割式采茶机采摘鲜叶质量与机械组成显著不同于传统手采鲜叶,其质量控制标准和适制名优绿茶品类无法直接套用传统技术。本文重点分析切割式采茶机采摘鲜叶的品质特点,提出了基于这种鲜叶特点的4个等级分类,在分析不同类型名优绿茶对鲜叶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割式机采鲜叶主要适制的名优绿茶品类,对机采鲜叶的名优茶生产与加工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1 前言我场现有茶园面积3000余亩,年产干茶125t,每年需付采茶工资20~25万元。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放开放活,采茶劳动力日趋紧张,采茶成本越来越高,有的茶叶不能及时采下,既降低了鲜叶品质,又减产减收。为了提高采茶效率,降低成本,保证品质,减轻茶农负担,我场从1985年起先后引进了十几台采茶(修剪)机。1990年以来,先后建立机采茶园500余亩。在机械采茶实施过程中,设立了一个示范园、5个推广试验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机械采茶已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行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农村劳力转移,采茶劳力紧缺,工资上升,采茶质量严重失控,这已成为手工采茶的通病,它严重抑制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因此,茶区必将发生一场采摘制度的改革。除名、特、优茶外,其它大宗茶的手工采摘将会逐步被机采所取代,这是茶叶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不少茶叶专业户和国营茶场、乡镇茶场的领导和职工都看到了机采的许多优越性,但机采的经济效益和茶叶产量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