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自贡市沿滩旱地为例,结合多年的多种作物复种栽培经验,从品种选择、茬口安排、播种、施肥、病虫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入手,对丘陵旱地豌豆—糯玉米—南瓜复种高效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复种方式是指一年内作物的组成结构。不同复种方式是组成复种轮作的单元。因此,只有摸清了我区不同生态类型区域主要复种方式的种类,各主要复种方式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它们与外界条件的关系,才能因地制宜地将几种各有所长的复种方式组合起来,进行年度间的合理轮作,分区建立科学的复种轮作制度,搞好作物合理结构和布局。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以一九八三年为代表年(除双季稻-小  相似文献   

3.
冬麦复种玉米间大豆,是贵州旱地全年复种的主要方式。“六五”期间对玉米间大豆已有较详尽研究。认为不同生产条件,其最佳玉米间大豆的密度配置和种植方式不同。如果将玉米间大豆放在全年复种中考虑,与前作小麦的接茬方式为连作复种或套种。采用套种方式对  相似文献   

4.
1加强组织管理,搞好技术培训1.1建立示范户,引导农民走高效农业之路为了让农民有感性认识,对粮菜复种产生兴趣,一方面通过宣传粮菜复种的高产高效,另一方面无偿地投人资金物质,设立示范田和抓典型户。通过示范田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搞粮菜复种。2007年抓示范30户,共投入资金超过1.3万元。  相似文献   

5.
一、台湾的主要复种方式台湾耕地总面积918143公顷,其中,水田面积占56%,为517061公顷,旱地占44%,为401082公顷。水田的复种方式依水源情况而定,在灌溉设施齐全、可保证全年供水的地区,一般为双季稻,这一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为396010公顷。而在只能保证短期灌溉其余期间依靠降水的地区,则根据水源情况种植一季稻或采用轮作的复种方式。其中,一季稻种植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左右,为49984公顷,每隔2、3年种植一季水稻的轮作田面积约占10%,为98067公顷。  相似文献   

6.
复种指数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永祥 《作物杂志》2003,19(4):54-54
复种指数是农业生产评价和耕地利用状况评价中常用的一个量化指标。能否正确理解和运用复种指数指标,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土地利用状况的评价,最终影响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目前土地利用评价实践看,对复种指数的计算方法和对复种指数的理解有待进一步修正界定。要准确掌握和运用复种指数就必须从复种的定义入手,复种是指在一个生产年度内,在同一田地上收获两季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1] [4 ],或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2][3]。复种可以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播种或在前茬作物收获前在其株行间播种 (套种 ),另外还有移栽、再生等方式实  相似文献   

7.
冬油菜收获季节为每年的6月份左右,在冬油菜收获之后复种架豆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并且能够扩大蔬菜的种植区域。这种种植方式有助于调整地区的种植结构,对于促进农民群众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山地冬油菜后复种架豆王旱作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究,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几种不同复种方式的经济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各种复种方式的经济生态效益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排序与各种复种方式的实际表现相一致,而且灰色关联分析能更好地反映种植系统内部诸因子的关联性,从而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评估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应恢复冬小麦规模化种植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走廊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小麦是该区域优势粮食作物。近年河西地区春小麦种植面积直线下降,根本原因是春小麦生产耗水高且比较效益低。在河西地区恢复冬小麦规模化种植生产,是实现节水高效,提高小麦品质,增粮保生态的有效措施。应在品种筛选、配套栽培技术、复种作物、生产加工等科技支撑和政府扶持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夏玉米营养钵育苗移栽是一项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调整作物布局,改革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实现一季两熟的高效栽培技术。麦收后移栽营养钵玉米,比复种糜谷等小秋作物亩增收200~300元。该技术适宜在海拔1200米以下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1.
农八师一四二团畜牧总场2003年从浙江杭嘉湖地区羊场引进湖羊3481只,其中母羊3467只,公羊14只。利用引进湖羊繁殖力高、多胎性强、羔羊早期生长发育快等特性与本地羊或细毛羊杂交,探索高效养羊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对湖羊1年多的饲养观察,现将湖羊在本地适应性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江西省吉安县、上犹县、莲花县、瑞昌县、余江县、鄱阳县进行耕作制度调查,整理出8种常见复种方式。采用功效评分法对其进行评价得出:M6(冬闲—玉米+大豆—晚稻)、M2(绿肥—早稻—晚稻)两种复种方式综合效益最优,适合在江南丘陵区推广种植。其他冬闲二熟或一熟复种方式,农田综合效益较低,不宜推广。在生产实践中,应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皖南烟-稻轮作区土壤和作物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分析不同烟-稻连作复种年限(1年、3年和7年)对烤烟产质量和化学成分的影响,探寻皖南烟-稻轮作区适宜的烤烟复种年限。结果表明:烟-稻轮作复种达到3年,烤烟青枯病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产量受到限制,烟叶产值显著下降12%,种烟的经济效益显著降低。烟-稻轮作复种7年,烟叶总糖显著降低,烟碱有增加的趋势,烟叶化学成分及其协调性受到了破坏,烟叶感官质量显著下降;并且复种3年烟叶总糖含量显著降低,烟叶甜度明显降低。综合分析烟叶产质量和种烟的经济效益,皖南烟-稻轮作区,烟-稻复种不宜超过3年,采用隔年复种或两年隔一年的方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新疆多熟种植的发展模式及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熟种植是最大限度从时间、空间上利用光、热、水、土等资源条件,从而实现增产增收的一种种植方式.进行多熟种植是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改革的方向,也是解决人多地少矛盾的有效途径.以间、套、复种为主的多熟种植是我国实行精耕细作、集约化种植的一项主要技术措施.新疆属于典型的1熟有余,2熟不足地区,随着科技进步、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80年代南疆地区人力推广两早配套,实行多熟种植取得长足的发展,90年代北疆地区大面积发展麦茬复种,并取得可喜的成功,这些均为新疆地区多熟种植的发展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马天乐  章建新 《作物杂志》2018,34(1):156-35
为探索北疆麦茬夏大豆早熟稳产高效的复种方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6月23日套种(B1)、6月27日套种(B2)、免耕7月2日播种(B3)、翻耕后7月6日播种(B4)4种复种方式对黑河45号干物质积累、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B4处理相比,B1、B2、B3生育进程提前,成熟期提前9~19d,生育期缩短2~4d。B1、B2、B3的叶面积指数增长和干物质积累提前,干物质积累量降低。B1增产显著,B2、B3产量差异不显著;B1需人工播种,生产上难于大面积应用。B3提前9d成熟,因节省了耕地费,增收440.72元/hm 2。在本试验条件下,抢收冬麦、免耕播种是伊犁河谷麦茬夏大豆的早熟稳产高效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6.
旱地复种方式在人多地少、光热资源丰富,经济贫乏的丘陵地区必然向多熟、多样力向发展。目前,早地多熟复种方式存在着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形式较单一,山上是麦—苕、豌—苕两熟制,山下是麦/玉/苕三熟带状复种制,经作物争地矛盾很突出;二是多熟下的组合配套不尽合理,产量不高不稳。  相似文献   

17.
稻田多熟制间套作的立体种植结构和高产配套技术。是高效利用和深度开发光、温、热土地资源,增加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就稻田三季五熟“大麦+绿肥=西瓜+玉米一稻”新复种方式中的西瓜间作春玉米的配套技术,进行试验总结,从而为粮经双丰收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胡萝卜复种、套作高效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萝卜为半耐寒性蔬菜,适宜在我省大部分地区栽培。我市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菜农利用胡萝卜生育期短的特点,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早春胡萝卜复种秋白菜,洋葱套作胡萝卜,大蒜、早马铃薯复种秋胡萝卜3种栽培模式(每年种植面积在1.2万~1.5万亩),使胡萝卜亩产量达到2000,2500千克、纯收益达3000元左右,复种、套作蔬菜亩纯收益达3000元左右,两项合计亩纯收益达到60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19.
对粮,经,肥型复种方式“豌豆-稻-稻”5项关键配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豌豆-稻-稻”复种方式有着显著的增产,增收,培肥地力的优势,但“豌豆-稻-稻”连作对冬种豌豆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影响,冬种豌豆氮肥利用率也偏低。  相似文献   

20.
稻田玉米复种方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及其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筛选出南方稻田适宜的玉米复种方式,通过推广,可解决南方饲粮短缺的矛盾。于1998年至2005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实验田,连续7年对稻田玉米不同复种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复种方式的产量、能流、物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各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用综合指数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得出处理F(紫云英—玉米‖大豆—晚稻)的综合效益最佳,综合效益指数为0.9416。可在南方双季稻区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