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粉垄对甘蔗根系结构发育及呼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甘蔗粉垄技术增产增糖的根系细胞生理学机制,为粉垄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桂糖42号为供试材料进行粉垄耕作处理(耕作深度40 cm),以常规耕作为对照(耕作深度25 cm,CK),分别测定土壤速效养分,甘蔗农艺性状及产量和糖分、根系形态、根毛区组织细胞结构、根系活力、苹果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呼吸...  相似文献   

2.
粉垄栽培对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粉垄栽培甘蔗的增产机制,为粉垄甘蔗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蔗品种桂糖4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粉垄耕作栽培和传统耕作栽培对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粉垄栽培有利于提高甘蔗的出苗率和分蘖率,粉垄甘蔗的出苗率比对照增加20.7%,分蘖率比对照增多25.4%;粉垄甘蔗的月生长速度比对照快6.4%~53.7%;蔗茎增粗7.7%~23.8%;粉垄蔗茎产量为191.25 t/hm~2,比对照增产18.2%。相关分析显示,有效茎数、茎长和茎径3个性状对蔗茎产量影响由大到小为茎长、茎径、有效茎数。[结论]粉垄栽培是一项适宜甘蔗优质高产生产的新技术,可加以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3.
利用粉垄农耕新技术,经粉垄栽培水稻试验表明,粉垄中低产稻田耕作层由传统耕作15—18cm增加到22—25cm,早稻利用超级稻组合种植产量达550—650kg/667m2,比传统耕作增产20%左右;粉垄水稻根系发达,早稻收获后作再生稻栽培,低位分蘖,每667m2产量可达400kg以上。据此分析了在广西双季稻地区尤其是发展秋冬种的地区,粉垄早稻+再生稻实现"一种两收"亩产稻谷1000kg,利用再生稻比晚稻提早成熟收获20—30d发展秋冬种高值种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水稻粉垄栽培是一种新型的农业耕作措施,进行了连续2造在水稻种植上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粉垄栽培对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粒重、结实率都有提高,与常规栽培相比,粉垄栽培水稻中粉垄当造、粉垄后免耕栽培第2造可以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稻谷的产量,产量分别增加1 540.1、1 330.1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9.4%和15.3%。  相似文献   

5.
粉垄栽培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垄栽培和常规栽培相比,粉垄栽培的早、晚稻植株高度、根系长度等方面均有差异,但经过DPS软件分析未达显著性水平;早稻在分蘖数、根系数总量、白根比例等方面,利用粉垄栽培技术种植的早稻明显比传统种植的早稻高,差异显著;粉垄技术和常规栽培的晚稻在分蘖数、白根数上差异显著。粉垄技术和传统技术栽培的早稻在抽穗期的株高和成熟期的植株各生理指标差异不显著,粉垄技术栽培的稻米在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均达一等。  相似文献   

6.
粉垄栽培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索农耕新方法粉垄栽培水稻的可行性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Y两优1号, 汕小占为供试材料,传统翻耕浆耙栽培为对照(CK),进行早稻粉垄栽培和晚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对相关性状和产量、品质进行调查和测定;并对粉垄后第三造轻耕种植水稻的产量及土壤的紧实度进行调查。【结果】粉垄栽培与CK相比,早造粉垄稻田耕层厚度加深7 cm,土壤速效养分多数指标增加10%以上,水稻总根数量及白根数量分别增加14.83%—25.36%、20.18%—97.78%,稻株生物产量增加29.96%—31.89%,结实率增加7.62%,稻谷产量增加23.87%,整精米率、蛋白质分别增加15.95%、14.61%;晚造免耕抛秧比CK的总根数量和白根数量分别增加6.02%—22.75%、48.03%—65.91%,产量增加9.25%,整精米率、蛋白质分别增加7.43%、5.61%;早晚两造合计增产16.48%,增加收入6 706.5元/hm2;粉垄后第三造轻耕种植水稻收获时耕作层土壤的紧实度比对照降低68.00%—333.33%,产量增加7.97%。【结论】粉垄栽培水稻,当造和后一造免耕均可行,均能提高稻谷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增加纯收益;粉垄后第三造仍能提高稻谷产量,粉垄后稻田具有持续增产能力。  相似文献   

7.
以水稻品种特优582为试材,研究常规拖拉机耕作和粉垄耕作2种耕作方式对水稻富硒(Se)营养化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粉垄耕作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4.19%和6.36%;粉垄稻谷硒(Se)、锌(Zn)元素含量分别增加了78.14%和15.99%;砷(As)、铬(Cr)含量比对照下降;铅(Pb)、总汞(Hg)、镉(Cd)含量比对照增加,其含量在国家标准限量范围内。因此,粉垄耕作稻田对稻谷产生的营养性影响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8.
粉垄栽培甘蔗试验增产效果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目的】评价粉垄栽培技术相比于传统栽培方法种植甘蔗的优势所在。【方法】选用新台糖22号和柳城03-1137两个品种,在不同地区进行粉垄栽培和传统栽培比较试验,在甘蔗工艺成熟期进行根系、绿叶、蔗茎性状、产量、品质及冬笋芽数等调查测定。【结果】粉垄栽培与传统栽培相比,根系鲜重增加了115.05%—146.48%;完全展开绿叶数(功能叶片)增加14.65%—19.35%;蔗茎产量增加21.91%—27.35%;甘蔗蔗糖含量、蔗汁蔗糖含量分别增加3.81%—5.17%、3.63%—5.75%,蔗汁还原糖分降低5.50%—9.76%;宿根冬笋芽数增加47.64%—197.70%。【结论】粉垄栽培的甘蔗,根系特别发达,功能叶片数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改善,冬笋芽数增加。粉垄栽培方法是一项较好的栽培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桑树粉垄栽培的根系、植株及产量性状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用粉垄栽培技术种植桑树对其根系、植株性状及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粉垄栽培的桑树与传统栽培的相比,根系数、单株枝条数、单株枝条总长、单位面积叶片产量分别增加64.71%、37.55%、34.65%、54.81%,且都达到显著水平。粉垄栽培有利于桑树的生长发育及经济产量的提高,并提出了"‘根’本理论"的栽培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选用3个水稻品种Y两优一号、黄华占和汕优63,比较了3种栽培方式(梯式窄垄、梯式宽垄、厢式宽垄)对水稻结实期剑叶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梯式窄垄和梯式宽垄栽培,水稻剑叶的叶绿素含量高,叶片衰老慢,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且有利于保护性酶CAT、POD活性的提高;常规栽培(水种)和厢式宽垄栽培 (相当于旱种),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低,衰老快,保护性酶活性变化较大,酶活性下降幅度分别为24%~44%、28%~46%;梯式窄垄栽培产量最高,梯式宽垄产量次之,分别比常规栽培高27.17%和12.12%,厢式宽垄栽培产量稍高于常规栽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粉垄栽培水稻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垄是一种新的农耕方法,经过连续3造的水稻种植试验表明,粉垄栽培水稻的生产成本稍高于传统种植,但可以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稻谷的产量,产量增加454~1 973 kg/hm2,增幅达7.97%~23.86%.粉垄栽培水稻模式中粉垄当造、粉垄后免耕栽培第2造、粉垄后轻耕栽培第3造的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1.29、1:1.74、1:1.88,产出比对照分别多0.20、0.15、0.14.粉垄栽培可以大幅度提高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净利润比对照多1 272~3 869元/hm2,增幅达18.79%~79.5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粉垄耕作对甘蔗根系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作用,为粉垄耕作技术在甘蔗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蔗品种福农41为试验材料,以传统耕作为对照,研究粉垄耕作对甘蔗根系生物量和氮含量的影响;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粉垄耕作对甘蔗根系中氮素吸收利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结果]与传统耕作相比,粉垄耕作条件下甘蔗根系鲜重、干重、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8.7%、46.8%和50.0%(P<0.05).RNA-seq分析结果表明,2种耕作方式的甘蔗根系存在1402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565个基因在粉垄耕作甘蔗根系中上调表达、1455个基因在粉垄耕作甘蔗根系中下调表达.进一步筛选到45个氮吸收利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包括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硝酸还原酶基因、亚硝酸还原酶基因、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谷氨酸合酶基因等,其中有44个氮吸收利用相关基因在粉垄耕作根系中上调表达.qRT-PCR分析结果显示,3个有代表性的差异表达基因TRINITY_DN194141_c0_g1、TRINITY_DN252586_c0_g1和TRINITY_DN241177_c0_g1在2种耕作方式甘蔗根系中的表达差异趋势与RNA-seq分析结果一致.[结论]粉垄耕作可能通过上调甘蔗根系中氮素吸收利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来增加甘蔗根系对氮的吸收利用能力,而增加甘蔗根系中氮含量并促进根系生长;此外,由于粉垄耕作的甘蔗根系更发达,可能通过增加根系与土壤接触的总面积,进而促进甘蔗根系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3.
粉垄栽培对旱地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粉垄栽培”是一种新的农耕方法,与传统种植(拖拉机整地等)相比,粉垄栽培玉米、花生、大豆、甘蔗、桑树,其产量分别增加25.60%、13.78%、1000%、21.91%、54.81%;大豆蛋白质增加12%,甘蔗蔗糖分增加3.81%;相应地,作物的根系数量增多,长度增长,垂直分布下移,水平分布拓宽。表明这几种旱地作物的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与“粉垄栽培”能促进根系发达密切相关。并对这一农耕新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以两系超级杂交水稻(Oryza sativa L.)桂两优2号为供试品种,通过田间研究比较常规耕作和粉垄耕作条件下水稻生长及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粉垄耕作方式有利于水稻植株分蘖中后期的分蘖生长,全生育期白根多、活力强,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极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叶片净光合速率高,并且持绿时间长,利于光合同化物的生产积累;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常规耕作,有效穗较常规耕作多27.6万/hm2,因而产量增加显著,增产约20.36%.  相似文献   

15.
粉垄减肥栽培对春青稞山青9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青稞提早成熟有助于规避收获期不良天气引发的倒伏风险,但也常带来减产的问题,研究运用一种将粉垄与减肥相结合的栽培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粉垄减肥组的耕松深度设计为50 cm(系常规栽培组的2倍),其基肥和追肥施用量分别比对照组减少30%和85%;分析了粉垄减肥模式对春青稞山青9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粉垄减肥组山青9号的出苗率提高了15.83个百分点,播种后第50天的基本苗数增加了34.63%,且单位面积生物量(鲜重)增加了48.54%;粉垄减肥组山青9号的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提早了7和9 d,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分别提高了35.28%和9.60%,最终实际产量增加了4.92%。这些结果表明粉垄减肥栽培是实现春青稞早熟稳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寒地水稻垄作栽培技术是2000年提出的以钵育摆栽技术为基础,通过实施旱整平、机械旱起垄、垄体深施肥,突破固有的水稻栽培模式,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富集和降低用水量的一种栽培技术,其特点是在继承前人的优良成果的基础上,引入旱粮作物优良的耕作栽培方法,一改以往水整地的耕作方式,进行旱平旱起垄、垄体夹肥、垄上双行钵苗摆栽的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7.
韦本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345-7347
从自然资源友好高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和建设高标准农田出发,对现行"良种+肥料等投入型"的水稻生产方式提出改革理念,结合粉垄技术研究的现有基础,提出"水稻粉垄生态高效栽培法",即采用粉垄深旋耕技术翻倍深松稻田耕作层,由常规耕作的13~15 cm粉垄增厚至26~28 cm,并在回水软土后,实行不耙动土壤的原生态抛秧移栽或直播种植水稻,以天然降水灌溉为主、人工灌溉为辅,保持原田水、肥、土不外流。试验表明,采用水稻粉垄生态高效栽培法,能在化肥减施10%以上、人工劳作减少10%以上的条件下,达到增产、增益20%以上的效果;"水稻粉垄生态高效栽培法"粉垄耕作1次,此后利用构建的粉垄耕作层实行免耕或轻耕,保持粉垄土壤原生态状态,可达到多年持续稳产、增产和节耕、节能、节水、省工、环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从自然资源友好高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和建设高标准农田出发,对现行"良种+肥料等投入型"的水稻生产方式提出改革理念,结合粉垄技术研究的现有基础,提出"水稻粉垄生态高效栽培法",即采用粉垄深旋耕技术翻倍深松稻田耕作层,由常规耕作的13~15cm粉垄增厚至26~28 cm,并在回水软土后,实行不耙动土壤的原生态抛秧移栽或直播种植水稻,以天然降水灌溉为主、人工灌溉为辅,保持原田水、肥、土不外流。试验表明,采用水稻粉垄生态高效栽培法,能在化肥减施10%以上、人工劳作减少10%以上的条件下,达到增产、增益20%以上的效果;"水稻粉垄生态高效栽培法"粉垄耕作1次,此后利用构建的粉垄耕作层实行免耕或轻耕,保持粉垄土壤原生态状态,可达到多年持续稳产、增产和节耕、节能、节水、省工、环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粉垄栽培增产效果及其引发的栽培学新理论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粉垄栽培是作者研究的一种新的农耕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充分利用耕作层及其以下适量土壤资源和天然降水.在玉米、甘蔗等10多种作物试验,结果显示:粉垄栽培比传统种植增产达10%以上;增产原因可能是良好的耕作土壤生态环境让作物根系发达,水肥营养得到均衡供给.由此探讨提出作物栽培学以培育根系为主导的"根‘本'理论"和创造作物生长期...  相似文献   

20.
以玉米为供试材料,采用专用型机械将土壤垂直旋磨粉碎并自然悬浮成垄的粉垄整地与常规拖拉机整地比较,探讨粉垄整地对玉米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粉垄整地方式种植的玉米比常规整地的根系数量增多,根系长度增长;产量构成因子优于对照,最终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