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以老芒麦×紫芒披碱草种间杂种F1代的幼穗(2~4cm)为外植体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4种不同外源激素组合对幼穗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能力的影响,筛选出最适杂种F1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2,4-D2.0mg/L,诱导率达63.3%;适宜幼苗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2.0mg/L+NAA0.4mg/L,分化率为75%;适宜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IBA0.5mg/L,生根率达90%;组培苗经过炼苗移栽得到了完整植株.该再生体系的建立为下一步进行秋水仙碱诱导染色体加倍提供基础,最终克服其不育性,创造饲草新种质. 相似文献
4.
将鹅观草R..ciliaris与披碱草E.wawawaiensis进行人工远缘杂交,获得杂种F1。对杂种F1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及形态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R.ciliaris和E.wawawaiensis之间的形态差别比较大,并且杂种穗部特征多介于双亲之间。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有94%的细胞形成7个或7个以上二价体,其构型为13.36Ⅰ+7.20Ⅱ+0.08Ⅲ,C-值为0.75。以上结果表明R..ciliaris和E.wawawaiensis之间应该至少有一个染色体组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即St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5.
通过人工远缘杂交,成功获得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L.,2n=4x=28)与大鹅观草(Roegneria grandisKeng,2n=4x=28)及鹅观草(R.kamojiOhwi,2n=6x=42)与Wawawai披碱草(E.wawawaiensisJ.R.Carlson&Barkworth,2n=4x=28)属间杂种F1植株。分析杂种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显示:E.sibiricus×R.grandis染色体配对构型为17.90Ⅰ+4.90Ⅱ+0.10Ⅲ;R.kamoji×E.wawawaiensis的构型为11.02Ⅰ+11.96Ⅱ+0.02Ⅲ。结果表明:老芒麦与大鹅观草存在一个染色体组的部分同源关系(St),鹅观草与Wawawai披碱草具有2对同源的染色体组(St和H)。本试验结果与前人细胞学报道一致,支持大鹅观草具有StY染色体组。鹅观草属与披碱草属具有不同的染色体组组成,应为两个独立的属。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适宜加拿大披碱草×肥披碱草种间杂种F1愈伤组织诱导、幼苗分化和生根的最适培养基。[方法]以加拿大披碱草×肥披碱草种间杂种F1幼穗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的激素和营养物,探讨了2,4-D、6-BA、NAA与IBA4种激素不同浓度对杂种F1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及生根的影响,建立了组培再生体系。[结果]激素2,4-D对杂种F1愈伤组织诱导起决定性作用。适宜杂种F1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CH300.0 mg/L+2,4-D2.0 mg/L,诱导率达100%;适宜幼苗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CH300.0 mg/L+6-BA2.0 mg/L+NAA0.4 mg/L,分化率达73.3%;适宜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CH300.0 mg/L+IBA0.5 mg/L,生根率达86.7%;组培苗经过炼苗移栽得到了完整植株。[结论]杂种F1组培再生体系的建立为新种质的保存奠定了基础。2,4-D适宜浓度为2.0 mg/L。 相似文献
7.
以普通小麦为母本分别与埃及、园锥、野生二粒小麦杂交,其杂种幼胚苗H1的结实率与籽粒饱满度依次由低到高,H2到H3细胞染色体数恢复到亲本染色体数的程度也是依次提高的.它们与普通小麦的细胞遗传学关系亲近的程度依次是:野生二粒、园锥、埃及小麦.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H1的结实率和籽粒饱满度基本正常,H2根尖细胞染色体2n为42或以42为主,H3植株PMC染色体构型为21Ⅱ或以21Ⅱ为主.普通小麦高原506和338分别参与的两组合的稳定过程不尽相同,但均较上述3个种间杂种快. 相似文献
8.
9.
10.
番鸭,家鸭及其属间杂种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骨髓细胞染色制片法,分析了番鸭,白羽蛋鸭及其杂种F1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核型。三种鸭的染色体数目2n绝大多数为78,番鸭的第1号染色体是亚中着丝点染色体(sm)白羽蛋鸭是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第2号均为中部着的丝点染色体(m);性染色体为zz(♂)/zw(♀)型,番鸭的z染色体为端着丝点染色体(t),白羽蛋鸭为亚端着丝点染色体(st)其余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t)番鸭和家鸭的第1号染色体和z 相似文献
11.
川西北高原老芒麦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老芒麦品种川草1号和川草2号为对照,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方法对采自川西北高原的36份野生老芒麦(Elymus sibiricw L.)种质和5份老芒麦新品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供试材料中共分离出了42条醇溶蛋白条带,4个电泳分区(α、β、γ、ω)的多态性带数分别为9、10、8和12条,多态率达92.86%;材料间的Nei-Li遗传相似系数(GS)的变异范围为0.333 3~0.956 5,平均值为0.6196.说明供试老芒麦材料具有较为丰富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对所有材料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在GS值为0.636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成5个大类,来自同一地区的老芒麦基本聚在同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几个老芒麦新品系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醇溶蛋白条带多态率为48.00%.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648 6~0.956 5,且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中单独聚为一类,说明老芒麦新品系和野生种质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2.
平衡施肥对老龄多叶老芒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在青海高寒地区出现的老龄多叶老芒麦种子产量逐年降低问题,在一定氮钾肥(N=112.5kg/hm2KCl=52.5kg/hm2)基础上配施不同水平磷肥以及在一定氮磷肥(N=75kg/hm2P2O5=75kg/hm2)基础上配施不同水平钾肥的研究,表明平衡施肥能增加老龄多叶老芒麦种子产量,种子产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平衡施肥提高了多叶老芒麦的单位面积的生殖枝数和种子千粒重,而对构成种子产量的其它方面影响不大;老龄多叶老芒麦最佳平衡施肥组合为N=75kg/hm2P2O5=75kg/hm2KCl=75kg/hm2。 相似文献
13.
灌溉制度对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发展稳定、优质、高产人工草地是解决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草畜矛盾的根本出路,而灌溉是发展人工草地的核心。本文于2001~2003年在河北坝上地区,研究了充分灌溉和关键生育期灌溉对不同利用年限老芒麦人工草地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灌溉显著增加地上生物量和株高。从关键生育期灌溉的试验结果可知灌溉时间比灌溉量更能影响老芒麦地上部的生长;灌溉处理促进了根长密度、根重密度以及地下部生物量的增加,但不同灌溉处理之间地下部生物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应用解剖学及组织化学方法对老芒麦种子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其种子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具有禾本科植物的典型特征:胚胎发育为禾本型,胚乳为核型胚乳,其最外一层细胞发育为糊粉层,籽实皮由内珠被及子房内表皮发育而成;但有其特性:合子未显示出极性,中贮藏有丰富的淀粉粒。第1次分裂为横分裂,偶有斜向分裂,之后顶细胞纵分裂,基细胞横分裂;宿存助细胞可保留到椭圆形原胚时期,与丝状器都有PAS正反应.显示了宿存助细胞及丝状器与营养物质的转运有关;少数种子有胚发育迟缓的现象;不同种子发育的早期原胚之间存在淀粉粒含量的差异;约有1%的成熟种子中缺胚或胚极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明确影响青海老芒麦产量的关键气候因子,为青海老芒麦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2000~2004年的田间试验,在抽穗至开花期测定2龄牧草的产量,通过点聚图与线性回归法分析青海老芒麦草产量与3个气候因子(降水、日照和温度)的相关性。[结果]在3个气候因子中,降水的变化趋势与青海老芒麦产量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而日照和温度的变化对青海老芒麦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各月降水量的变异系数远高于气温和日照,说明与其它气候因子相比,降水是很不稳定的气候因子。降水量和牧草产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20792+3401.4 x。[结论]降水是影响青海老芒麦牧草产量的关键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6.
碱草核型分析及其三属杂种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碱草的核型以及中5×碱草的F2植株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减数分裂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个三属远缘杂交组合的F2群体中有一部分单株是真杂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并优化老芒麦ISSR-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以期为探讨老芒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老芒麦的ISSR-PCR的反应体系进行构建和优化,对影响ISSR-PCR扩增效果的Taq酶、模板DNA的浓度、Mg2+、dNTP和引物浓度等因素进行优化,同时对退火温度、循环次数和延伸时间进行筛选。[结果]在25μl体系中各反应物的最适含量为:0.2 mmol/L dNTP,0.2μmol/L ISSR引物,1.50 U Taq DNA聚合酶,2.5μl 10×PCR Buffer,1.5 mmol/L MgCl2和40 ng模板DNA;循环次数和延伸时间分别是35次和90 s。[结论]该研究建立并优化了老芒麦ISSR-PCR反应体系,通过2份老芒麦种质对所优化体系得验证,结果显示体系稳定,可用于老芒麦种质资源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长果桑与桑树栽培品种远缘杂交F_1代的植物学性状表现,为桑树远缘杂交的亲本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按照长果桑×桑树栽培品种和桑树栽培品种×长果桑2种远缘杂交类型配置杂交组合,每种杂交类型配置5个杂交组合,授粉、采种、育苗后栽植,调查叶片、枝条的主要植物学性状表现。[结果]在长果桑×桑树栽培品种和桑树栽培品种×长果桑2种远缘杂交类型中,各组合亲本均无椭圆形叶,F_1代均有椭圆形叶植株,平均比例分别为13.28%和10.48%;亲本无短尾叶尖的杂交组合,F_1代出现短尾叶尖植株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9.88%和24.94%;亲本无钝头叶尖的杂交组合,F_1代出现钝头叶尖植株的平均比例分别为14.16%和11.86%。亲本无弯曲枝条的杂交组合,F_1代出现弯曲枝条植株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6.83%和32.66%;亲本无折曲节间的杂交组合,F_1代出现折曲节间植株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3.72%和18.28%。[结论]长果桑与桑树栽培品种远缘杂交F_1代的植物学性状表现丰富,出现了很多亲本中没有的性状,可以从中选择符合需要的植株开展材料创新和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