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杜雄  张立峰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2):2788-2795
 【目的】讨论华北农牧交错区以退耕为特征的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演替与增进机制,为区域保持持久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提供思路和技术依据。【方法】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退耕后的生态系统中,退耕子系统的生物生产力比农作子系统降低38.34%~72.3%,其主要功能应偏重社会性的资源环境生产力,使理想中的“退耕-还草-养畜-赚钱”的良性循环难以实现。伴随退耕子系统的分化,农作子系统在自然与社会资源等方面汇集叠加,为退耕区域生态系统启动经济生产力新属性的阶跃奠定了基础。实证研究表明,通过退耕子系统与农作子系统的再度耦合,以及通过同田块创造以水肥为中心的微域生境分化与作物生产耦合,可使系统经济生产力提高8.85~13.35倍。【结论】退耕后生态系统的结构重建与开放运行,发挥市场经济下区域间互补性合作生产优势、建立开放式农牧生产结构,是华北农牧交错区系统生产力增进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区退耕林地大面积荒芜资源无效流失的问题,通过榆树幼林-南瓜带状间作,达到林地高效利用与生态-经济效益协同增进的目的。【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榆树幼林与南瓜间作后,瓜蔓覆盖地面,显著提高了南瓜行间和榆树林地的土壤水分含量,林-瓜间作地水分的利用效率较单作提高了23.7%~163.3%;间作改变了南瓜行间杂草群落自然演替的方向,一年生杂草成为优势物种,其饲用营养物质的含量和产量较林带间杂草显著提高。间作比单作南瓜增产24.4%,榆树生物量累积提高28.4%,杂草增产144.4%,南瓜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23.2%。林-瓜间作比单作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132%。监测表明,榆树幼林-南瓜间作地的土壤输沙量与南瓜单作地、退耕榆林地间的差异均不显著,没有因南瓜地的土壤耕作而提高土壤的风蚀量。【结论】华北农牧交错带退耕区榆树幼林-南瓜带状间作是区域生态-经济效益兼顾、综合利用林地资源的有效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3.
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草地和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模式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分析了我国农牧交错区的基本现状,系统论述了农牧交错区存在的草地“三化”突出、农业生产低下、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研究和寻求生态系统退化、恢复和重建的关键技术与途径,进一步探讨在西部大开发中农牧交错区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农牧交错区既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又是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从协同论系统论原理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地处农牧交错区的榆林市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产生的冲突,提出了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方案,即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实施劳务输出,采用生态购买,建立生态特区,营造生态文化,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措施,系统协调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建议给予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文琦  李玲  林君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79-7980,7983
新农村建设旨在推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但农牧交错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又是生态环境敏感地区。从协调发展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地处农牧交错区的榆林市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产生的冲突,提出了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方案,即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实施劳务输出,采用生态购买,建立生态特区,营造生态文化等一系列措施系统协调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并建议给予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天然草场松土补播改良机械化作业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9,他引:1  
介绍了天然草场松土补播技术,分析了其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农牧交错区农业经济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将研究区耕地分等的基础上,构建了粮食作物成本-收益模型,并提出了减施化肥处理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结果表明,以经济等为依据进行研究区减施化肥生态补偿耕地等级的划分是合理的;经测算,研究区3种粮食作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半施肥、不施肥处理的补偿标准分别为-4 955.0、3 181.2、9 209.6万元/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处理不但减少了施肥量,而且增加了农户收入,应加大推广力度;生态补偿标准主要受耕地等级、投入-产出水平及种植制度的影响;研究区右所镇的种植结构相对合理,牛街乡农业种植效益较低,需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  相似文献   

8.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生态经济效益与技术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在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试验结果,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探讨了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生态、经济效益,归纳提出了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4项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牧交错地带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一直是我国区域农业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农牧交错区农业 持续发展总体结构和内部运行过程,提出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策略,建立草畜 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特色农产品开发模式,实现区域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在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试验结果,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探讨了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生态、经济效益,归纳提出了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4项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闽东北鹫峰山农地采取不同退耕模式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认为,4种退耕模式的草本均能在当年基本覆盖地表,在观测期间植物由1年生演替为多年生。退耕地植被经过7a恢复,植被完全郁闭,能有效控制泥沙流失;采取了退耕措施的区域固土保水能力大于对照区。在观测早期推广的顺序应为自然模式、针阔混交林模式、阔叶林模式、针叶林模式。在观测后期,有乔木参与的植被恢复模式能够形成较复杂的森林植被,其保水固土能力较强,并以针阔混交林模式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华北农牧交错区粮食生产与人口承载力的解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据统计分析和科学估算的方法,研究了华北农牧交错区近27年来的粮食生产及其生产潜力同人口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区27年来的粮食产量年际间的变幅巨大,最高年份和最低年份相差19.0倍,粮食生产的巨大波动性给区域居民粮食稳定自足带来很大压力。比较近20年来的粮食产量同居民不同生活标准下需求量的关系发现,区域仅在温饱的生活标准下,就有15~17个年份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居民所需,而在富裕的生活标准下,连续20年的均不能满足需求。华北农牧交错区人口大量超载,温饱生活标准下超载39.3%、小康型标准下超载69.4%。通过估算区域作物的最大生产潜力,表明粮食生产能够满足当前人口在生活富裕标准下的需求,但频发的自然灾害使作物的生产潜力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13.
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方法和耕地变化重要性指数模型,分析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面积变化特征,并结合农户调研数据,利用综合平衡法从农户耕种规模与收益水平视角探讨农牧交错区耕地变化的动因。结果表明:1)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面积不降反增,草地被开垦为耕地现象明显;2)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边际化现象不明显,单位耕地面积平均纯收益为5 412.60元/hm~2,农民为了增加收入而扩大耕种规模。研究认为,虽然农牧交错区单位面积耕种收益水平不高,但由于可以实现规模经营,农民通过人为垦殖等方式扩大耕地面积而使劳均耕种收益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是造成边际耕地呈现非边际化特征的重要原因。建议加强对农牧交错区边际耕地合理利用方面的研究,并针对农牧交错区进一步采取生态保护措施,降低耕地扩展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免秋耕晚播蓄沙固土耕作技术具有很好的蓄沙固土、蓄水保墒、灭草节劳、增产增效的效果,其核心是"一早三改",一早即选用早熟与超早熟品种;三改即改秋耕翻为播前耕翻,改早播为晚播,改稀植为密植。该技术适宜在华北冀晋蒙三省区的秋莜麦区,以及相同生态类型区的北方燕麦产区应用。  相似文献   

15.
免秋耕晚播蓄沙固土耕作技术具有很好的蓄沙固土、蓄水保墒、灭草节劳、增产增效的效果,其核心是"一早三改",一早即选用早熟与超早熟品种;三改即改秋耕翻为播前耕翻,改早播为晚播,改稀植为密植。该技术适宜在华北冀晋蒙三省区的秋莜麦区,以及相同生态类型区的北方燕麦产区应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以北京林业大学校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土、减淤、保肥)、固碳释氧(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吸收SO2、滞尘)、生物多样性保护、温度调节等指标,应用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效替代法、碳税法、生产成本法、恢复费用法估算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北京林业大学校园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量为755.830 78×104元/a;按价值排序依次为:温度调节固碳释氧(固碳释氧)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大气环境(滞尘吸收SO2)保育土壤(减少泥沙淤积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货币化使城市绿地的生态经济价值更加明确,体现途径更加直观,有助于提高绿化规划建设的合理性,增强居民保护绿地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农牧系统耦合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也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更是农牧交错区农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农牧系统耦合对于促进农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制饲草料资源分布的时空差异、生计模式落后、农牧业产业化的滞后性等因素的制约,农牧交错区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培育农牧系统“耦合键”;调整生计策略,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业技术,促进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草地农业系统与农牧交错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农牧交错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的原因。认为环境的恶化尤其是水土流失与土壤荒漠化是导致该区贫瘠与灾害的主要根源。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其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失调。依据农牧交错区的自然生境特点和发展草地农业试点的成果.提出建立草地农业系统是农牧交错区实现环境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阐述了草地农业系统在农牧交错区发展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农牧交错带区域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坝上地区的生态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持续发展当地经济和恢复重建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花生约于16世纪传入我国,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我国花生总产量占世界花生总产量的4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我国花生种植区域广泛,主要集中在北方农牧交错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和南方丘陵区。北方农牧交错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花生施肥,一要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增施腐熟有机肥,氮肥减施,适当增加磷钾肥用量,提倡配合施用花生根瘤菌剂;二要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氮磷钾均衡施用,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总施肥量提高20%。追肥以氮钾肥为主,提倡水肥一体化追肥;三要平衡施肥,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