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大麦割青与收获籽粒的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 ,青割大麦的营养价值远远高于其籽粒的价值 ,就粗蛋白含量而言 ,1hm2 的青割大麦相当于 4~ 5hm2 收获籽粒的营养价值。不同品种其绿色营养体产量有显著差异 ,但其营养品质无明显差别。发展青割大麦生产 ,能大大提高大麦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大麦籽粒黑胚病是大麦根腐病在种子上的一种症状表现。它主要由麦根腐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在大麦灌浆期侵染,引起籽粒胚部变黑。正常年份,感病品种的黑胚率在10%左右。若收获期间遇雨,黑胚率可达30%以上。该病害可导致大麦酿造品质的下降,影响播种质量。  相似文献   

3.
刈割期对多棱饲料大麦饲草及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大麦饲草与籽粒双收的适宜刈割期,以六棱皮大麦皖饲麦2号为材料,设不刈割(T0)及分蘖期(T1)、拔节期(T2)、孕穗期(T3)分别进行一次刈割4个处理,比较了两年度不同刈割期大麦饲草、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刈割期后移,皖饲麦2号饲草产量显著增加;饲草粗蛋白、粗灰分、钙、磷含量显著下降,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增加,即饲草品质显著下降。籽粒产量受刈割期影响大,与T0相比,两年度T1期刈割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T2、T3期刈割则籽粒产量显著下降;而品质受影响小。说明T1期刈割,可达到饲草与籽粒双收目标,且饲草品质好;在生产中要保障一定的籽粒产量,T2期后应停止刈割。  相似文献   

4.
大麦芒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试验对大麦进行了六种剪芒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麦的芒对大麦籽粒产量的贡献卓越,其贡献大小因品种而异,一般来说,长芒大麦〉短芒大麦、多棱大麦〉二棱大麦;芒在从大麦抽穗到成熟的各段时间内的贡献大小不一;二棱大麦麦穗一侧的芒对另一侧的籽粒产量不作贡献;剪芒对大麦结实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着重介绍了青饲大麦的特点、大麦籽粒和麦苗的营养价值 ,阐明了在苏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可发展一些青饲大麦的依据 ,发展青饲大麦可解决苏南地区畜牧业生产中的饲料问题 ,特别是可解决苏南地区冬季缺乏青饲料的矛盾 ,并介绍了青饲大麦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12个秋播大麦品种春季麦苗刈割产量的比较、抽穗后剑叶及倒二叶叶绿素含量变化的测定、单株籽粒产量及有关性状的考种,初步确定适宜本地区叶用、籽粒用价值的大麦品种。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对大麦进行了六种剪芒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麦的芒对大麦籽粒产量的贡献卓越,其贡献大小因品种而异,一般来说,长芒大麦>短芒大麦、多棱大麦>二棱大麦;芒在从大麦抽穗到成熟的各段时期内的贡献大小不一;二棱大麦麦穗一侧的芒对另一侧的籽粒产量不作贡献;剪芒对大麦结实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大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长江流域区试大麦品种在各试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和系统分析,阐明了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不仅受遗传因素制约,同时亦受产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的影响,通过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其千粒重的相关分析,指出了选择籽粒高蛋白质含量的材料时,要防止千粒重的下降。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不同类型大麦品种籽粒中酚酸类化合物含量的差异,采用超声辅助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的方法对15个大麦品种(系)籽粒中的13种酚酸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麦籽粒中的酚酸类化合物主要是羟基苯甲酸衍生物,羟基肉桂酸衍生物含量较少。不同类型大麦品种籽粒中酚酸类化合物的含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黑皮大麦籽粒中总羟基苯甲酸衍生物(THBA)、总羟基肉桂酸衍生物(THCA)和总酚酸(TPA)的含量均高于非黑皮大麦;二棱大麦籽粒中THBA、THCA和TPA的含量均高于多棱大麦;皮大麦籽粒中THCA和TPA的含量高于裸大麦,但THBA的含量与裸大麦无显著差异。另外,与裸大麦相比,皮大麦籽粒中含有更为丰富的酚酸种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比4个不同类型的大小麦割青与未割青的籽粒产量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割青后作物籽粒产量减少,农艺性状有所改变,其中有效穗数和单穗粒数下降是造成割青后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割青的籽粒产量与未割青的籽粒产量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差异均达极显著。割青对作物的影响程度:福小麦1号﹥10凡1﹥11凡2﹥福大麦1号。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长江流域区试大麦品种在各试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和系统分析,阐明了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不仅受遗传因素制约,同时亦受产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的影响,通过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其千粒重的相关分析,指出在选择籽粒高蛋白质含量的材料时,要防止千粒重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大麦籽粒大小的遗传多样性与稳定性,以185份大麦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了7个试验环境下籽粒的长度、宽度、长宽比及千粒重等性状,对其遗传多样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环境下二棱大麦粒长、粒宽及千粒重均值均大于六棱大麦,籽粒长宽比均值均小于六棱大麦;二棱大麦与六棱大麦千粒重、粒长、粒宽及籽粒长宽比在品种(系)间及环境间差异均极显著,且品种(系)与环境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籽粒大小在环境间差异程度因性状而异,其中以千粒重的差异程度最大。依据10级分类分布频次法则,千粒重和粒宽分布比较集中,六棱大麦集中分布在3、4等级,二棱大麦集中分布在7、8等级;粒长和籽粒长宽比分布比较分散,六棱大麦粒长和籽粒长宽比分别分布在1~10等级和2~10等级范围内,二棱大麦粒长和长宽比分别集中分布在4~8等级和2~7等级范围内。千粒重与粒长、粒宽及粒长与籽粒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粒宽与籽粒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粒长与粒宽及千粒重与籽粒长宽比的相关性因棱型不同而异。二棱大麦千粒重的稳定性小于六棱大麦,而粒长和籽粒长宽比的稳定性恰好相反,粒宽的稳定性与棱型无关;皮大麦千粒重稳定性小于裸大麦,其余籽粒大小性状的稳定性与皮裸无关。通过熵权法TOPSIS对大麦籽粒大小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籽粒饱满且稳定的品种川52209,其可作为大麦籽粒性状改良的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大麦籽粒及苗粉中蛋白质含量的差异,以242份大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大麦籽粒及苗粉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高于20%的有7份,含量低于10%的有7份,含量中等的有228份;大麦苗粉蛋白质含量高于33%的品种有8份,含量低于20%的有24份,含量中等的有210份。青稞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分蘖期大麦苗粉可作为高蛋白饲料。大麦籽粒和苗粉蛋白质含量相关系数为0.461,达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4.
啤酒大麦与饲用大麦籽粒结构和淀粉粒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大麦籽粒结构和淀粉粒与其用途的关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对啤酒大麦(港啤1号和扬农啤2号)与饲用大麦(扬饲麦1号)的籽粒结构和淀粉粒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个品种表现相似的胚乳结构,但啤酒大麦的淀粉粒与蛋白质结合不紧密,饲用大麦的淀粉粒和蛋白质结合较紧密,且饲用大麦的蛋白质基质含量高于啤酒大麦。采用碱处理和差速沉淀法分离了籽粒胚乳大、中、小淀粉粒,虽然品种间淀粉粒的形态无明显差别,但大、中、小淀粉粒的大小和含量差异很大。DSC分析所得参数表明,大淀粉粒糊化时的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和终结温度(n)高于相同品种的中、小淀粉粒,且糊化过程所需的热焓(△H)也较高。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国广大农区草食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迅速。根据我国饲料大麦传统利用方式,并结合近年来对大麦青饲利用技术研究的成果,提出"农—草—畜"耦合中的大麦饲草料5种生产技术模式,分别为"大麦放牧(刈割)—青草-干草""大麦放牧(刈割)—青草-青贮""大麦放牧(刈割)—青草-籽粒秸秆""大麦籽粒秸秆"及"大麦青贮饲料",以期为农技人员开展种养结合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大麦的不同光合器官对籽粒的灌浆及产量的影响作了初步探索。在大麦灌浆前期,籽粒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茎杆贮藏物质,在中期,倒2叶以上各光合器官对籽粒的物质积累起关键作用,在后期,倒2叶作用消失,而剑叶和芒仍对籽粒的灌浆发挥很大作用;大麦倒2叶以上的光合器官对籽粒产量的贡献卓越,其中剑叶的贡献最大.而芒的作用也很显著;大麦各光合器官在抽穗后对结实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大麦不同光合器官对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涛 《大麦科学》1999,(1):21-22
大麦的不同光合器官对籽粒的灌浆及产量的影响作了初步探索。在大麦灌浆前期,籽粒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茎杆贮藏物质,在中期,倒2叶以上各光合器官对籽粒的物质积累起关键作用,在后期,倒2叶作用消失,而剑叶和芒仍对籽粒的灌浆发挥很大作用;大麦倒2叶以上的光合器官对籽粒产量的贡献卓越,其中剑叶的贡献最大,而芒的作用也很显著;大麦各光合器官在抽穗后对结实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大麦成熟籽粒中黄酮化合物的分布情况,以来源于5个不同地域的21个大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硝酸铝比色法对大麦籽粒的胚、胚乳和皮层中的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胚中的黄酮含量最高,胚乳中次之,皮层中最低;但从不同部位的黄酮积累量占籽粒中黄酮总积累量的百分比来看,大麦籽粒黄酮的89.35%来自胚乳,来自胚和皮层的均只占到5%左右。此外,不同来源地对胚中的黄酮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胚乳和皮层中的黄酮含量也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9.
为挖掘控制大麦籽粒苯丙基酸含量的QTL,以紫光芒裸二棱和Schooner构建的包含193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测定RIL群体及亲本籽粒苯丙氨酸含量,并结合SSR标记和完备区间作图法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大麦籽粒苯丙氨酸含量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紫光芒裸二棱籽粒苯丙氨酸含量为1.23 mg·g-1,Schooner籽粒苯丙氨酸含量为0.60 mg·g-1,群体籽粒苯丙氨酸含量在0.59~1.24 mg·g-1之间;所构建的大麦遗传连锁图谱包含180对SSR标记,总遗传距离为2 671.03 cM,平均标记间距为14.84 cM;共检测到4个控制大麦籽粒苯丙氨酸含量的QTL,均为新发现的QTL,除 qPHE-4H加性效应来自母本紫光芒裸二棱外,其他3个QTL加性效应均来自父本Schooner。 qPHE-2H qPHE-7H为主效QTL,分别位于2H和7H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2.32%和15.45%。该研究结果为大麦籽粒苯丙氨酸含量QTL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麦籽粒及制品的混合键β-葡聚糖分析检验程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了目前国际推荐使用的β-葡聚糖测定原理、具体方法,对大麦籽粒及制品的混合β-葡聚糖进行检测。为我国企业生产和科研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