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北滩涂水稻微咸水灌溉模式及土壤盐分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研究微咸水灌溉对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盐分动态的影响,利用田间试验资料对SWAP(Soil-Water-Atmosphere-Plant)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用验证认可的模型模拟并分析了水稻生育期水盐运移规律和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并预测了长期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5 mg/cm3矿化度微咸水足量灌溉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各微咸水处理在60~90 cm土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盐分累积现象,具体累积深度和土壤盐分浓度与灌水量和灌水矿化度有关;采用1.5 mg/cm3矿化度微咸水进行微咸水长期灌溉研究,10 a的模拟结果显示此灌溉制度不会引起0~100 cm土层土壤次生盐渍化。该研究为滨海地区微咸水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作者综述讨论了有关利用咸水灌溉及其管理的各种观点和基本建议。首先分析了利用咸水灌溉的潜力,从灌溉制度、周期及灌水方法几个方面详细讨论了咸水灌溉的实施及管理,最后研究控制土壤盐分的淋洗的技术问题,包括如何选择淋洗时间的技术问题。作者提出自己的几个观点。①作物生长是土壤盐分及质势的函数;②淋洗盐的适宜技术对有效控制土壤盐分很重要。③为有效合理安全使用咸水灌溉需特别考虑采用的灌溉方法,它们引起的盐分分布各有特点,应采用有效的控盐措施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4.
5.
6.
河套灌区咸水灌溉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以内蒙古河套灌区红卫节水示范园的咸水灌溉试验为基础,以荷兰Wageningen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发的土壤—水分—大气—作物系统模拟软件SWAP为工具,应用示范园的土壤、水、盐分试验资料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示范园不同灌溉水量、不同灌溉方式、不同灌溉次数的多种灌溉方案,并应用SWAP模拟了各种方案的水盐平衡。以作物产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进行直观分析,提出了适合当地条件的以咸淡水轮灌作为灌溉方式,灌水3次,灌溉定额2812.5 m3/hm2的咸水灌溉指导方案。研究结果对河套地区的咸水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微咸水灌溉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通过中科院南皮生态试验站冬小麦微咸水灌溉试验,研究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盐分运移规律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灌区适宜的灌溉制度。研究结果表明,从水分利用效率大小、年内盐分平衡以及作物需水规律综合考虑,小麦生育期适宜灌溉定额为120 m3/667 m2。该研究结果为灌区地下微咸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光、温、水对作物生产力影响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基于统计经验方法的描述性盐分模拟模块,并利用田间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计算了不同气候年型和各种灌溉方案下浅层地下水灌溉对产量的影响和次生盐渍化风险度。结果显示,在生长季只需1次灌溉的前提下利用咸水灌溉几乎没有风险,但生长季需2次以上灌溉时,就需咸、淡水轮灌,生长季结束后还需利用淡水灌溉洗盐。  相似文献   

9.
表层盐化土壤区咸水灌溉试验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田间咸水灌溉试验,研究在不同咸水灌溉条件下,运城盆地湖区灌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表层盐化土壤区咸水灌溉适宜的灌溉制度。研究结果表明:灌区咸水适宜的灌溉定额为825-975米^3/公顷,灌区上游矿化度小于3克/升的微咸水适宜的灌水次数为4次;灌区中游矿化度3-5克/升的咸水适宜的灌水次数为2-3次;灌区下游矿化度5-7克/升的咸水灌水次数最多不能超过1次。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微咸水灌水定额对作物和土壤盐分的影响,在河套灌区义长灌域以番茄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微咸水膜下滴灌大田试验研究。试验设计4个微咸水单次灌水定额水平,分别为20 mm(WH_1),30 mm(WH_2),40 mm(WH_3),50 mm(WH_4),以及一个淡水膜下滴灌对照(20 mm),采用张力计控制滴头下20 cm土壤基质势指导灌溉(-25 kPa),分析了微咸水膜下滴灌对番茄幼苗成活率、番茄生长指标、产量、品质及土层积盐的影响,并进行膜下滴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番茄苗期采用微咸水灌溉对应幼苗成活率相对淡水滴灌下降6.38%~19.15%;微咸水灌水定额对番茄植株茎粗、单株果数、茄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糖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茄果总酸含量随单次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减小;当微咸水灌水定额达到30 mm时番茄产量相对淡水滴灌提高最大达9.86%,膜内土体积盐量最少,且净收益相对淡水滴灌提高最大达11.73%。综合考虑番茄产量、茄果品质、土壤积盐和经济效益,建议在义长灌域取用浅层地下微咸水的单次灌水定额为30 mm,番茄生育期内累计滴灌10次,在番茄苗期宜采取有效的农艺措施保苗,在番茄收获后当年秋季或次年春季需要引黄河水进行淋盐储水灌溉。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高产咸水灌溉制度的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田间咸水灌溉试验,研究在不同咸水灌溉条件下,运城盆地湖区灌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咸水灌溉冬小麦适宜的灌溉制度。研究结果表明:灌区咸水适宜的灌溉定额为825~9753/hm2,灌区上游矿化度小于3g/L的微咸水适宜的灌水次数为4次;灌区中游矿化度3~5g/L的咸水适宜的灌水次数为2~3次;灌区下游矿化度5~7g/L的咸水灌水次数最多不能超过1次。该研究结果为灌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和地下咸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咸水灌溉沙地后的水盐运移规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黄强  李生秀  宋郁东 《土壤学报》2003,40(4):547-553
实地观测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基质势、土壤溶液含盐率 ,利用定位通量法和盐分均衡法 ,研究了咸水小畦灌条件下塔克拉玛干沙漠土壤的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 :(1)在小畦灌条件下 ,停止灌水后 2 4h ,91.2 5 %的灌水渗入 15 0cm土层以下 ;停止灌水后 72h ,96.6%的灌水渗入 15 0cm土层以下 ,此时 ,0~ 15 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率为 0 .0 5 3cm3cm- 3,此后土壤含水率缓慢下降。 (2 )秋季停灌后 ,土壤表面蒸发量在 2~ 6mm。停灌后 2h ,上行水区域在 0~ 2 0cm土层 ;停灌后 60h ,上行水区域在 0~ 90cm ;此后至停灌后 14 4h ,上行水深度稳定在地下 90cm。 (3 )咸水灌溉后 ,80cm以上土层土壤溶液含盐率明显下降 ,以下土壤溶液含盐率变化不明显。停灌 2 4h后 ,0~ 15 0cm土层液相盐分储量开始降低 ,至停灌后 14 4h ,0~ 15 0cm土层液相储盐量相当于灌水前的 5 3 .46%。 (4 )停止灌水后 ,10 0cm× 10 0cm地面日平均积盐量在 13~ 3 5g。  相似文献   

13.
14.
地下水作用下微咸水灌溉对土壤及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随着微咸水灌溉面积逐年增加,不合理的灌溉对土壤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该文采用大型蒸渗仪研究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微咸水灌溉夏玉米对土壤-作物系统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地下水水位低于3 m地区进行微咸水灌溉,0~100 cm的土层内不会形成严重的积盐现象。当灌水水质为4 g/L时,灌水水质对土壤盐分环境的影响大于地下水埋深对其的影响。地下水埋深越深,夏玉米叶面积指数、株高及产量越小,且随灌溉水盐分水平的增加而减小,地下水埋深对夏玉米形态指标的影响大于盐分水平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及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黄河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和突出问题,合理开发利用该区的地下微咸水资源,利用微咸水进行农田灌溉已成为缓解该区域水资源短缺的重要策略之一。以黄河三角洲盐渍化典型地区为例,通过野外田间灌溉试验探讨了微咸水对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及冬小麦生长、产量、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土壤水盐调控措施。结果表明:(1)冬小麦生长期微咸水灌溉(淡水-微咸水-微咸水组合灌溉)增加了试验田土壤的含盐量,特别是表层0—20cm增加量达0.9g/kg;随后的雨季降水使土壤盐分得到淋洗进而避免盐分过多积累,至下一季冬小麦播种前0—20cm土壤盐分增加量减至0.12g/kg;(2)受微咸水灌溉的影响,冬小麦灌浆期的蒸腾速率显著下降(p0.05),但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等差异不显著(p0.05);(3)微咸水灌溉和淡水灌溉的冬小麦产量分别为9 767,10 455kg/hm~2,微咸水灌溉下冬小麦略有减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千粒重均为44.9g,2种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生长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当地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3g/L的微咸水与淡水进行合理的组合灌溉,节约淡水资源,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从微咸水长期安全使用和土壤可持续利用来讲,需要采取一定的水盐调控措施并长期监测土壤盐分动态。  相似文献   

16.
适宜棉花成苗的咸水灌溉方式及矿化度指标确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大规模开发利用河北低平原浅层地下咸水,保障棉花生产,该文采用畦灌和沟灌2种造墒方式,设计5种灌溉水矿化度水平,开展了连续6 a的大田咸水造墒植棉试验,分析了不同造墒方式下灌溉水矿化度对棉花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灌溉水矿化度达到一定水平后棉花齐苗率显著降低(P0.05),由于棉花萌发和出苗阶段抗逆性差,棉花齐苗率显著降低时的灌溉水矿化度阈值年际间差异较大;2种造墒方式下棉花齐苗率与耕层土壤盐度显著相关(P0.01),且相关方程的斜率相近,但畦灌处理的耕层地温和其他土壤性状指标优于沟灌处理,导致土壤盐度相同时畦灌处理的棉花齐苗率高出5.5~7.7个百分点;4 g/L以上灌溉水矿化度处理的耕层土壤盐度呈现出随灌溉年份增加而累积的趋势,因此长期灌溉对棉花齐苗率的负面影响存在累积效应。在保证与淡水灌溉相比棉花齐苗率不降低的情况下,畦灌和沟灌处理的适宜造墒水矿化度应分别控制在6和4 g/L以下,正常情况下畦灌较沟灌更有利于棉花齐苗和幼苗生长。该研究为指导当地咸水造墒植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识别后的SWAP模型,探讨了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及其均衡要素的转化关系和土壤的积盐趋势预测。结果显示,两种灌溉定额下土壤盐分都有所增加,但淋洗灌溉定额下比正常灌溉定额下小麦、葵花和玉米模型土壤盐分分别降低了6.5%、0.7%、4%;小麦、葵花和玉米的相对减产率分别比正常灌溉定额下降低了1%、2%、6%。微咸水灌溉后在灌溉定额和灌溉水浓度不变的前提下,土壤盐分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递减趋势,大约在10a后盐分达到进出平衡状态,此时土壤的含盐量达到0.1852mg·cm^-3,比微咸水灌溉前增加0.0822mg·cm^-3。但仍属于轻度盐渍土(土壤含盐量0.126%),不会对土壤水土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微咸水灌溉管理的模拟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探讨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适宜的微咸水灌溉管理模式,该文根据2007年田间试验的实测资料,应用SWAP模型在田间尺度上对微咸水灌溉条件下春小麦田间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和灌溉制度进行模拟,对拟定的各种灌溉方案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率定与验证的SWAP模型可用于当地微咸水灌溉管理,在当地微咸水与引黄水为1︰1的混灌条件下,试验年份春小麦优化灌溉方案为全生育期灌4水(分蘖水、拔节水、抽穗水和灌浆水),灌溉定额为2 400 m3/hm2;在75%和50%降雨年型下,春小麦优化灌溉方案为全生育期灌4水(分蘖水、拔节水、抽穗水和灌浆水),灌溉定额分别为3 000 m3/hm2和2 300 m3/hm2;在25%降雨年型下,春小麦优化灌溉方案为全生育期灌2水(拔节水和抽穗水),灌溉定额为2 000 m3/hm2。该研究所提出的优化灌溉模式对于引黄灌区微咸水高效灌溉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黄淮海地区淡水资源匮乏,而咸水微咸水资源丰富状况,为解决本地区水资源危机提供一项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持,通过冻融技术,利用盐水融离原理,可降低融水盐分及危害性离子Na+、Cl-等含量,为城市生活或农业灌溉提供水源;依据此原理进行咸水结冰灌溉,可促进表层土壤的脱盐作用,淋洗主要危害性离子Na+、Cl-等,保持土壤根系分布密集层较低盐分水平和盐基离子平衡,缓解或消除盐分和盐基离子对作物生长的危害。因此,淡水资源不足而咸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可把充分开发咸水资源作为解决本地区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微咸水灌溉利用的综合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陵县试验区于1996年开始进行微咸水灌溉利用研究,已总结出微咸水灌溉五项技术指标,并与农业技术措施综合调控相结合,在春季无淡水的干旱季节利用浅层地下微咸水灌溉1~2水,可保证作物不减产,在平水年1m土体内不发生盐分累积,从而为利用水资源发展持续农业而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