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养殖生产中所存在的关键问题,采取了亲体移植蓄养、强化培育、集中同步产卵技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采取综合生态养殖技术,从而实现双齿围沙蚕苗种培育与生态养殖的规模化生产。2003—2004年连续2年土池育苗均获得成功,其中2004年平均每平方米出苗11刚节以上幼沙蚕3646条;2004年沙蚕蓄水养殖83.33hm^2(1250亩)。每667m^2放养幼沙蚕6万-8万条。平均每667m^2产沙蚕134.9kg,获利3155.2元。  相似文献   

2.
双齿围沙蚕苗种培育和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双齿围沙蚕养殖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亲体移植蓄养、强化培育、集中同步产卵技术,同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综合生态养殖技术,实现了苗种培育和生态养殖的规模化生产。2003—2004连续两年土池育苗均获得成功,其中2004年平均每平方米育出11刚节以上幼沙蚕3646条;2004年蓄水养殖沙蚕83.3hm^2,每千平方米放养幼沙蚕9—12万条,平均每千平方米产沙蚕202.4kg、获利4732.8元:  相似文献   

3.
丁理法  蒋霞敏 《水产养殖》2005,26(6):22-23,37
针对沙蚕养殖生产中所存在的关键问题,采取了亲体移植蓄养、强化培育、集中同步产卵技术,采取综合生态养殖技术,实现双齿围沙蚕苗种培育与生态养殖的规模化生产.2003~2004连续2年土池育苗均获得成功,2004年蓄水养殖1 250亩,平均每m3出11刚节以上幼沙蚕苗3 646条;亩放养幼沙蚕6~8万条,平均亩产沙蚕134.9 kg,平均亩获利3 155.2元.  相似文献   

4.
针对养殖生产中所存在的关键问题,采取了亲体移植蓄养、强化培育、集中同步产卵技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采取综合生态养殖技术,从而实现双齿围沙蚕苗种培育与生态养殖的规模化生产。2003-2004年连续2年土池育苗均获得成功,其中2004年平均每平方米出苗11刚节以上幼沙蚕3 646条;2004年沙蚕蓄水养殖83.33 hm2(1 250亩),每667 m2 放养幼沙蚕6万-8万条,平均每667m2产沙蚕134.9 kg,获利3 155.2元。  相似文献   

5.
2005-2006年,我们进行了“渤海湾沙蚕(图见彩中插2)规模化生态养殖技术研究”试验,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现将两年来的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和虾池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nhitensis Grube)广泛分布于辽宁省沿岸滩涂,是海水养殖鱼、虾、蟹的优良饵料。辽宁地区的沙蚕因其个体大、颜色绿、含水率低而倍受欢迎。日本等国每年都要从我国进口大量的活沙蚕用于满足本国的游钓渔业,同时沙蚕的提取物被研制成保健品和海洋药物,应用于高技术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双齿围沙蚕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出口需求逐年增长,长期采捕导致沙蚕资源逐渐匮乏,影响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发展。因此,研究沙蚕的大规模繁育技术,开展虾圈或滩涂人工增养殖符合我国国情,并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7.
双齿围沙蚕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猛 《水产养殖》2003,24(5):7-8
围沙蚕种类较多,其中双齿围沙蚕由于个体大、分布广、体质硬、易饲养成为当前钓饵出口创汇和进行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目前由于天然资源日趋衰减,而市场价格仍在攀升,不少从事海水养殖的生产者,已在进行此项人工养殖试验。根据笔者多年养殖经验,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宝平 《河北渔业》2001,(2):16-17,20
<正> 沙蚕既是经济鱼虾的饵料,又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出口创汇产品。目前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及我国台湾都有专门的沙蚕养殖场,养殖技术居领先地位,但日本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沙蚕用于钓鱼业,双齿围沙蚕是我国出口沙蚕的主要种类。 关于沙蚕生物学的研究,国内有不少报道,但人工育苗工作仍停留在试验阶段,大规模的人工育苗尚处在探索之中,我国用于出口的双齿围沙蚕主要依赖于采捕自然资源。1999年6~8月,我们利用围网虾场育苗室的饵料  相似文献   

9.
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及养殖试验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在5m^3水泥池中,使用双齿围沙蚕种蚕60条,获卵2000万粒,孵化率95%,育出四-五刚节幼体980万尾,在室内水泥池铺沙养殖初获成功。  相似文献   

10.
双齿围沙蚕对围塘养殖沉积物氮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单养鱼系统和鱼藻混养系统中投放不同密度梯度的底栖动物双齿围沙蚕,考察沙蚕对系统养殖环境的修复作用及适宜的沙蚕放养密度。结果显示,加入沙蚕对系统底部沉积物POM(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相比于单养鱼处理沉积物中氮、磷分别降低了9.59%~10.47%、7.11%~8.18%。此外,沙蚕不同的放养密度对于系统沉积物的修复效果及养殖效益具有显著影响。同样,沙蚕的加入促进了养殖主要经济品种黑鲷品质的提升,鱼体体长、体重以及成活率方面均显著高于单养鱼系统(F),最终产量达到了单养鱼(F)系统的128.33%~156.08%。放养密度为22.5 kg/hm2和30 kg/hm2的沙蚕所产生的环境与资源效益要显著优于放养密度为15 kg/hm2的处理,而在放养密度为22.5 kg/hm2和30 kg/hm2之间差异不大。综合两处理的修复效果及养殖效益,22.5 kg/hm2的放养密度既可有效修复系统的沉积物环境,又能促进养殖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水泥池中,通过投喂扁藻、小球藻、小新月菱形藻等单细胞藻类对双齿围沙蚕促熟,异沙蚕体变态率达38.6%;共培育出5刚节幼体800万条;以细砂作附着基,培育出5 mm长幼蚕20万条。  相似文献   

12.
双齿围沙蚕胚胎及幼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2004年,观察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胚胎及幼体发育。结果表明,成熟卵为绿色,卵径175-228μm,多油球;胚胎发育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后担轮幼虫期胚体脱卵膜孵化;幼体从3刚节疣足幼虫开始,在3刚节疣足幼虫后期开始摄食;4刚节疣足幼虫后期纤毛轮消失,进入匍匐阶段;10刚节疣足幼虫形态与生态都与成体相似;从受精卵发育到4刚节疣足幼虫的时间在不同水温情况下变化较大,水温在25-26℃为118h、而水温在27.5~32℃为82h。  相似文献   

13.
在以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为养殖基质的养殖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亲体成活率、变态率、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和性腺系数(GSI)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蓠为基质的养殖条件下,温度对双齿围沙蚕亲体的成活率、变态率、绝对繁殖力、体重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温度为22℃、24℃时,双齿围沙蚕的成活率达82.0%~86.0%,变态率为44.0%,体重为5.22g,绝对繁殖力为23.17万粒,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双齿围沙蚕相对繁殖力在4.27万~4.44万粒/g之间,性腺系数在64.06%~67.04%范围之内,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以江蓠为基质的养殖条件下,22~24℃是双齿围沙蚕亲体培育的最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14.
双齿围沙蚕昼夜代谢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玲 《水产学报》2005,29(1):48-54
在20℃下测定了双齿围沙蚕的常规代谢和标准代谢的昼夜变化规律。按沙蚕体湿重分别设置S[0.50±0.05g]、M[0.90±0.05g]、L[1.50±0.05g]3个组,投喂人工合成的牙鲆饵料,结果表明:(1)常规代谢和标准代谢均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符合幂函数方程R=aWb,b值分别为-0.5988、-0.4817;(2)在标准代谢的昼夜变化中,S、M、L各组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夜间代谢增强,白天相对低缓;(3)对双齿围沙蚕常规代谢和标准代谢昼夜变化的比较表明,S、M和L组特殊动力代谢的峰值分别为3.936、1.5222和1.2853mg·(g·h)-1,持续时间相近,S、M、L总耗能分别为:271.62、73.56和70.56J·g-1。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双齿围沙蚕幼体在水交换周期分别为8h、4h、2h的流水、模拟潮汐和静水等5种不同水交换条件下的生长。培养双齿围沙蚕幼体50d。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幼体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静水槽中,随着时间的推移,pH、DO逐步降低,而NH3-N、H2S的浓度逐步增高;在模拟潮汐的水槽中,pH值、DO、NH3-N、H2S循环变动;在3个流量大小不同的水槽中,pH值、DO、NH3-N、H2S呈逐渐变化,变化幅度与水流量大小有关。各水槽中双齿围沙蚕幼体均有很高成活率。双齿围沙蚕幼体的增重倍数以12倍/d流水的3.77为最高,模拟潮汐的3.49次之,再次为6倍/d流水和3倍/d流水的3.29和2.20,最差为静水养殖的1.75。  相似文献   

16.
沙蚕和星虫的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充分利用沙蚕和星虫资源,利用常规方法分析和检测沙蚕和星虫的总蛋白、总脂肪、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二者的氨基酸含量高,种类齐全,包括了人类的全部8种必需氨基酸,几乎占到所测18种氨基酸的1/2。所测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7.71%,5.77%),天门冬氨酸(4.61%,4.94%)次之,甘氨酸、亮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也较高。沙蚕体内的溶血因子不耐热。同时,沙蚕和星虫的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相对较高,而胃蛋白酶与类胰蛋白酶的活性较低。可通过投喂藻类和有机碎屑而进行人工养殖,保证原材料的供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双齿围沙蚕亲体在不同底质及不同饵料条件下的培育效果,以及在不同盐度下的受精率、孵化率和不同开口饵料下沙蚕幼体的成活率。结果表明,泥沙底质以及投喂单胞藻对亲体培育有较好的效果,成活率较高;盐度在25时受精率、孵化率最高,分别达到88 4%和87 4%;采用金藻投喂的试验组幼体成活率最高,达到95%。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条件下, 设计相同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鱼苗网箱养殖密度(密度5/, 鱼苗体质量约21 g), 分别与不同数量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lbuhitensis, 0 g, 50 g, 70 g, 90 g)混合养殖, 4个实验组分别记作CS1S2S3, 网箱规格为Ф60 cm×30 cm。各实验组设3个平行组, 实验进行40 d。牙鲆和沙蚕在称重前均饥饿24 h, 同时取5尾牙鲆和20 g沙蚕作为实验初始样品。实验期间, 每天07:3018:002次投喂配合饲料, 根据对照组饵料剩余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 每个实验单元的投饵量基本一致, 此过程中不处理残饵和粪便。实验单元采用微流水, 流量为250~500 L/d。实验期间, 24 h持续微量充气。至实验结束时, 全部生物饥饿24 h。将其全部取出, 擦干体表水分, 称重后置于70℃干燥箱中烘干至衡重, 研磨、分析。结果表明, 对照组(C)的底质积累碳、氮量最高, 各实验组水体净输出的氮和有机碳量以及呼吸碳量分别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是碳、氮输入的主要来源。在输出各项中, 各个实验组水体净输出氮占输出氮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 而系统净排放氮以对照组所占比例最高, 但与S1S2组无显著差异(P>0.05); 对照组底质积累氮所占输出氮比例显著高于S2S3(P<0.05)。对照组底质积累碳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P<0.05); 对照组和S1组的水体净输出有机碳比例显著高于S3(P<0.05), S3组碳净排放占碳输出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和S1(P<0.05)。碳、氮产投比均以对照组最低。在本研究条件下, 双齿围沙蚕在综合养殖模型中可利用牙鲆网箱养殖产生的残饵和粪便, 减少底质碳、氮积累, 提高产投比, 综合养殖模型既可以降低碳、氮排放, 又可以增加产品产出。结论认为, 网箱养殖牙鲆搭配双齿围沙蚕的综合养殖模型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双齿围沙蚕可以作为牙鲆网箱养殖产生的残饵和粪便的一道有效处理屏障, 此模型在港湾和围堰鱼类网箱养殖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慈溪龙山、温岭新街、临海滨海三个双齿围沙蚕的养殖点的调查表明:温岭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最高,为7321 5个 cm3,其次是临海(1750个 cm3),慈溪最低,为1044个 cm3;小型底栖硅藻的平均丰度分别为:917个 cm3、6982 5个 cm3和627个 cm3,温岭最高;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127个 cm3、339个 cm3和1123个 cm3,临海最高;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43 62μg cm3、1100 28μg cm3、3868 12μg cm3。共鉴定出小型底栖硅藻15个属,其中以圆筛藻属、菱形藻属、斜纹藻属和布纹藻属为主要类群;小型底栖动物七个类群,分别为海洋线虫、有孔虫、涡虫、介形虫、寡毛类、桡足类和等足类,其中有孔虫和介形类丰度占绝对优势,其次是线虫和涡虫。对这三个地区沙蚕的生化组成研究表明:温岭沙蚕的总脂、总糖、蛋白质和EPA含量均为最高,品质最好,其次是临海,再次是慈溪。底栖生物的生物量与沙蚕的生化组成成一定相关关系,稳定的生活环境有利于沙蚕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