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多层模型的区域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多层模型区域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是以区域内的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结合专业数据、知识规则,开发的具有空间统一基准的应用系统。从多层模型的角度出发,对框架的整体结构、多源数据组织、应用模型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基于PLSPM模型的鄂西南部分区域耕地土壤pH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鄂西南部分区域采集的土壤pH数据,进行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pH呈现东北向西南降低的趋势,整体属于酸性土壤;不同耕地类型土壤p H大小分别是:水浇地>旱地>水田;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p H有所差异,碳酸盐岩发育的土壤p H较高,结晶岩和泥质岩发育的土壤p H较低;耕地土壤p H多因素综合模型显示,人为活动是该区耕地土壤p H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后依次是气候、作物和地形;不同土壤酸碱性的耕地对影响因素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中性和弱碱性土壤对人为活动表现为正向响应,强酸性及弱酸性土壤对作物长势和地形同样表现为正向响应,极强酸性土壤对人为活动的响应程度最低,弱碱性土壤对气候的响应程度最强。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安徽省青弋江流域土壤侵蚀的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采用InVEST模型对该流域2000—2018年的土壤侵蚀特征开展了研究,量化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海拔、坡度下土壤侵蚀状况,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对流域土壤侵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年、2010年、2018年该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5.29,14.14,10.74 t/(hm2·a),侵蚀总量分别为1.08×107,1.00×107,0.76×107 t,呈现逐渐减小特征;(2)流域内土壤侵蚀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大小表现为裸地>草地>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水体,全流域林地侵蚀量最大,占总侵蚀量的73.71%;(4)地形因子对流域内土壤侵蚀存在显著影响,坡度是青弋江流域土壤侵蚀主导因子,因子间交互作用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均大于单因子,其中坡度与年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的协同作用解释力最强,分别达22.93%和22.29%;(5)坡地坡度降缓及增加草地和林...  相似文献   

4.
根据且末绿洲实地考察、历年统计资料及绿洲水资源一生态环境一经济社会耦合系统互动关系的分析和对该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利用模糊优选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转化为单一指标,采用描述复杂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并结合且末绿洲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情况,研究且末Ⅸ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综合对且末绿洲2003-2007年的水资源系统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且末绿洲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水平有上升的趋势,2007年且末绿洲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度0.239 5为5 a最高,但整体水资源可持续度还比较低,且水资源丰富尚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提升空间.研究成果可为且末绿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管理提供定量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和实施黄河国家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DPSI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11-2020年黄河流域沿线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利用BP-DEMATEL模型剖析生态安全关键因素。 [结果] ①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整体水平较低但呈缓慢上升的态势,10 a来生态安全指数均值未超过0.4,但从2011年的0.322逐步上升至2020年的0.365。 ②各省区生态安全呈现上升、波动和衰退3种演变态势,生态安全指数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山东(0.431)、四川(0.372)、内蒙古(0.371)、河南(0.362)、山西(0.349)、宁夏(0.343)、陕西(0.326)、甘肃(0.302)、青海(0.301)。 ③BP-DEMATEL结果表明,生态安全呈上升态势的省域关键因素分散于压力指标层外,呈波动和衰退态势的省域关键因素分别集中分布在影响和压力指标层。 [结论] 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整体呈现良性的演变态势,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各省域应围绕关键因素实施调控。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生态足迹内涵的界定及其提出背景、研究进展的概括,阐释生态足迹模型的原理及计算方法。以陕西省及其10个市(区)为例,分别估算陕西省及分市域的人均生态足迹。结果表明,陕西省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5998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8512hm^2,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地区生态承载力的限度,处于不可持续状态。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中对耕地的需求量最大,化石能源用地和草地次之。表明该区人的生活消费以主粮为主,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生物资源的消费量以农产品为主。在各市区的生态足迹供需均衡量中,西安、咸阳、榆林和宝鸡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大于全省均值(2.5998hm^2),渭南、安康、商洛和杨凌地区皆小于该省人均生态足迹。基于上述分析,提出陕西省应大力发展经济,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县级面板数据,揭示了1994—2008年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和各投入要素集约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并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4—2008年,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逐年上升,化肥、地膜、农药、农用机械动力、农用柴油的集约度不断提高,劳动力集约度在2000年达到顶点后逐年下降;(2)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区域差异呈现波浪式的变化特征。其中劳动力投入的区域差异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3)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政策对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均耕地面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负向影响明显。因此,河南省未来应更多关注化肥、农药投入增加可能带来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以及通过加大经济落后地区的农业扶持力度来全面实现河南省耕地的集约、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8.
This work presents a new regression model for mercuryin lake fish, which provides the highest r 2-valueso far reported for a predictive model for Hg in lakefish. A new method to transform static regressionmodels to dynamic (time-dependent) models is alsopresented. The method to mathematically transformregression models to dynamic model uses the ecologicalhalflife concept and two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nefor the target organism (the predator) and one for theprey. This method is generic and can be applied inanalogous cases. The practical use of the dynamicmodel is illustrated in two case studies involvinglake liming and fertilization as methods to reduce Hgin lake fish. The dynamic model is a tool to obtainrealistic expectations of the recovery process, whichis slow because Hg in lake fish has a relatively longecological halflife (about 3 yr).  相似文献   

9.
基于SWAT模型的寿昌江流域产沙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朝月  方海燕 《水土保持学报》2019,33(6):127-135,142
为分析山地丘陵地带侵蚀产沙的变化及驱动机制,应用SWAT模型对浙江省建德市寿昌江流域进行了产流产沙模拟,并基于Fragstats 4.2对不同年份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景观指数计算,进而分析流域内侵蚀产沙状况,探讨了坡度、坡长、海拔高程、流域面积、降雨以及景观格局对侵蚀产沙的影响,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构建的SWAT模型在寿昌江流域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在产流模拟中,校准期和验证期的R~2分别为0.95和0.88,NSE分别为0.93和0.87,PBIAS分别为+4.96%和+5.36%;在产沙模拟中,校准期和验证期的R~2分别为0.73和0.72,NSE分别为0.69和0.64,PBIAS分别为-4.3%和-20%,均满足模拟要求,保证了模拟结果的精度。(2)整个寿昌江流域1980—2010年最大侵蚀产沙负荷均小于500 t/(km~2·a),土壤侵蚀强度属于微度,土壤保持能力良好。(3)地形因子、景观多样性因子、景观形状因子、雨强因子4个主成分对产沙模数的贡献率分别为51.48%,18.51%,10.70%,6.94%,地形因子是影响流域侵蚀产沙的主要因素。(4)景观指数与产沙模数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对产沙影响显著,在今后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应考虑景观特征,达到改善流域土壤侵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河北省耕地生态效率内在提升机制以及实现耕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以河北省137个县域为单元,利用非期望SBM模型测度2000—2017年河北省县域耕地生态效率,并从省、市、县层次分析耕地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运用空间自相关探寻空间作用关系,采用收敛模型进行了收敛分析。结果表明:(1)从省、市角度来看,河北省耕地生态效率在研究期内大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即由0.773下降到0.563,再上升到0.796,效率水平还有待提高。(2)从县域来看,整体上各县耕地生态效率水平有所提升,但处于无效状态的县域单元较多,占总单元的89.1%,并且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聚集效应。(3)从收敛性情况来看,河北省全省和北部、中部的耕地生态效率整体上均存在不稳定的σ收敛,而南部不存在σ收敛。同时河北省耕地生态效率存在绝对β收敛,主要体现在北部、中部、南部之间,其内部不存在绝对β收敛。河北省耕地生态效率尚存较大提升空间,北部、中部、南部区域内部各县耕地生态效率差异正逐步扩大,区域内各县未来应加强合作,促进区域各县农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生活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通过实地调研,从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生活能源和农村厕所4个层面,识别出影响山东省农村生活污染的11个具体因素,运用ISM模型分析山东省农村生活污染的影响因素及其层次关系。结果表明:11个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5层级的影响因素递阶结构,其中卫生知识和环保意识是表层直接影响因素;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水平、所在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非农业就业经历、政府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是中层间接影响因素;年龄、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居住密度是深层根源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综合反映了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劣势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土地利用变化差异及成因分析将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益等指标,分析了1996 2009年陕北、关中和陕南3大区域的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时空变化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4 a来,陕北、关中、陕南3大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呈现耕地数量持续减少,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的趋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使陕北地区耕地明显减少而林地增加较快,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带动了该区域工矿用地的增长.关中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使该区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长显著,同时也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陕南受秦巴山区自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各类用地的变化较为缓慢,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益明显低于陕北和关中地区.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发育期预报是农业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光、温、水气象因子为基础,以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冬麦区的南宫站为例,选取1991-2010年冬小麦全生育期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和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分析光、温、水气象因子累积速率与冬小麦发育速率的相关性,建立各生育阶段冬小麦发育速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光照和水分因子不是冬小麦发育速率的限制条件,不作为发育期预测模型的因子;温度因子是影响冬小麦发育速率的主导因子,返青至各阶段的有效积温累积速率与对应的发育速率的相关系数,较单一生育阶段的相关系数显著提高(P<0.05),冬前有效积温与返青-拔节、返青-抽穗阶段的发育速率显著相关(P<0.05);以相关显著的温度因子为自变量建立的4个阶段发育速率预测模型,模拟最大绝对误差为7d,返青-拔节平均绝对误差为3d,返青-抽穗为2.8d,返青-乳熟3.3d,返青-成熟2.2d,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可以满足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城镇与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溪流景观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溪流景观是最具价值的风景和旅游资源类型之一。通过对浙江楠溪江国家风景名胜区中游核心区溪流景观保育问题的考察,对溪流景观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和评价,并在协调城镇发展、旅游开发和河流整治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风景区内溪流景观的综合保育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杨媛媛  姚尧  郝帅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1):326-323+338
为贯彻落实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缓解贵州省人地矛盾,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结合贵州省实的际情况,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益和持续状况4个方面,构建了具有14个二级指标的耕地集约水平评价模型,运用较为客观的均方差法对各指标赋予权重,分析了贵州省近16年来耕地集约度时空演变与空间分异特征,并运用GWR模型探寻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贵州省2003—2018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贵州省各市(州)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中,仅贵阳市的耕地集约水平逐渐下降,安顺市、六盘水市、黔东南州、遵义市4个地区稳步发展,其余地区略有波动。(3)通过GWR模型的分析发现,投入强度和持续状况是影响区内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利用程度地区分异较小,产出效益地区分异则较大。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省提升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安徽省芜湖市2011—2021年碳储量时空分布格局,同时探究生态环境因子、地形因子、气象因子和土地利用程度对其固碳能力的影响变化,为芜湖市土地资源管理及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芜湖市2011,2015,2021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Carbon storage模块定量评估研究碳储量空间分布,探究土地利用程度、地形、气象、土壤侵蚀等因子影响,并根据相关性分析叠加计算碳储量热点区域。[结果] ①近年,芜湖市因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减少了4.14×105 t,呈逐年减少趋势;固碳能力:草地<耕地<林地,林地为5 488.97 t/km2且耕地碳储量高达7.39×106 t。②在自然因素中,用地类型、海拔、坡度及土地利用程度是影响碳储量空间分布主要原因,随海拔、坡度升高而逐级缓慢增加,碳储量整体呈“北低南高”分布情况。③在生态环境因素中,碳储量与土壤保持为显著正相关,相辅相成互为协同关系;相反,与土壤侵蚀互为权衡关系。④南部碳储量呈现“高—高集聚”占18.77%,北部为“低—低集聚”仅为2.73%;碳储量热点区域因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呈逐年减少趋势,优良区域占11.95%,集中于南部山林地带,局部较弱需重点保护管理优化。[结论] 2011—2021年芜湖市固碳总量逐年减少,固碳速率呈现逐年减弱趋势,固碳能力较稳定。芜湖市北部固碳能力相对较弱,可通过土地管理优化以提升其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湖北省植被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基于CASA模型计算2000—2018年湖北省植被NPP,结合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重心模型、相关性分析和贡献指数等方法分析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湖北省植被NPP年均值介于532.19~656.49 g C/(m2·a),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湖北省植被NPP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植被NPP重心迁移轨迹呈M型,西北地区的增量和增速较大高于东南地区。(3)湖北省植被NPP与年均气温呈正相关的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4.49%,主要分布在荆门、荆州地区以及宜昌东南部地区; 年均NPP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的面积高达87.65%,主要分布在随州、襄阳和孝感北部地区。(4)2000—2018年研究区域内NPP总量增加19.86×10-2 Tg C,在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NPP损益中,主要由其他土地类型向林地、耕地和草地转换引起; 不同时期土地覆盖变化对NPP总量的贡献率有所差异,2000—2010年建设用地贡献率最高为53.81%,2010—2018年耕地贡献率最高为61.53%。  相似文献   

18.
李子君  王硕  马良  姜爱霞 《土壤通报》2021,52(2):425-433
采用“经济-环境-社会(EES)”模式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物元方法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判模型,对沂蒙山区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表明:(1)从时间变化上来看,1995、2000和2005年沂蒙山区土地生态安全为Ⅳ级,2010和2015年该地区土地生态安全为Ⅲ级,呈现逐步提高的态势,高土地生...  相似文献   

19.
曹慧博  张颖  杨静  孟伟庆 《水土保持通报》2021,41(1):252-259,283
[目的]计算中国大陆海岸带地区的生态足迹并分析其驱动因素,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扩展模型,计算中国大陆海岸带地区2008-2017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足迹深度,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中国海岸带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对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2008-20...  相似文献   

20.
农户是参与农地流转的主体之一,实现土地合理流转必须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研究区278户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较低,流出土地的农户比例为17.99%,流入土地的农户比例为25.17%;(2)影响农户土地流出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农地收入功能、外出务工劳动比例和耕地面积,农地收入功能越高,外出务工人数越少,耕地面积越多,农户的土地流出意愿越强;(3)影响农户土地流入意愿的主要因素是户主文化水平、农地政策了解程度、是否具备耕种能力、农地收入功能、耕地质量和村集体经济状况,户主文化水平越高,对农地政策越了解,耕种能力越强,农地收入越高,农户的农地流入意愿越强,而耕地质量越高,村集体经济状况越好,农户的农地流入意愿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