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比较弗罗斯特的格律诗《牧场》的三种中译文,探讨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英格律诗汉译中的应用。诗是内容和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体,格律诗更是借形以传神。尽管不存在最理想的或不可替代的翻译策略,“三美”原则可能会引导译者更好地接近原文。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首先诉诸于听觉,因此音韵之美一直受到文人学者的推崇。由于英汉语言在音律、韵律上的差异性,在文学翻译中如能有意识的保留诗歌音韵之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和译作质量的赏析都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诗的意境和再现出发,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述了英汉诗歌互译中的比较研究,可以通过对两种语言本身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的比较,反复权衡,反复锤炼使译文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4.
论诗歌翻译中意象美与情趣美的显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诗 ,在取“形似”之时 ,更应执著于“神似” ,深入其深层结构 ,挖掘语言的内涵。深悟诗作的诗情画意 ,完美地再现原诗的意象和情趣 ,以此显现出译作的艺术氛围和情调的诱人境界  相似文献   

5.
意美、音美、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词翻译”三美“论,通过对其所译唐诗《江雪》进行分析,我们认为:“三美”理论可以作为译诗的理想标准,但是由于理论中概念模糊,缺乏科学严密的界定与论证,所以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局限性比较大。  相似文献   

6.
有些诗歌中的"桑麻"指桑树、麻或泛指农作物,有些则指农事,其指涉多与典故相关,有些可具植物与相关典故双重意义。植物特性或种植习俗及诗人创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诗歌中"桑麻"的运用。相较两晋南北朝时期,唐宋诗对于"桑麻"的美感与文化意蕴有进一步开拓。有些诗写出了"桑麻"的生机,有些诗善于营造关于"桑麻"的视觉美,一些宋诗对于"桑麻"的书写则更细致。从唐至宋,诗歌中与"桑麻"相关的典故更加丰富。作为植物入诗,"桑麻"不仅是农作物,也可映衬不同环境,即得意趣。从用典角度而言,"桑麻"有横亘千载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商标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该如何使译文对标识性,对消费者的文化、心理认知,以及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做出各种顺应。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王维《鹿柴》的英译版本进行比较,本文认为在中诗英译的过程中,原文的意境与形式都应该最大程度的保留,得意忘形和因形损意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本文在分析前人对“翻译体”现象论述的基础上,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出发,对“翻译体”重新定义,并论述了它与异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维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云”意象,或用“云”来衬托周围景物之高远,仙气霞举;或用“云”来抒写性情,情景交融;或用画笔摹“云”,抒写山水之乐;或用“云”入禅理,寄托遥深。这些“云”意象虽变化无穷,但是都与王维清秀淡远的整体风格相契合,如“水中着盐”般服务于王维诗歌的空灵境界,使诗歌蕴含了无尽的景外之景、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比、分析许渊冲格律诗的韵译与其他译者的翻译,讨论了许渊冲译诗的“三美”论。通过实例证明了诗词翻译除了“意美”之外,还应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作者否定了把诗译成散文的做法。认为经过认真学习许渊冲的译诗理论,欣赏其诗歌翻译艺术,并付诸实践,诗不仅是可以译的,还可以在“三美”理论的指导下,译出同原作均等的效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出现超越原作的最佳译作来。文章在名家理论的指导下,旨在为恢复以诗体译诗的传统,把翻译的艺术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诗歌欣赏是对一种语言和一种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理解。而诗歌翻译则是各类文体翻译中最难的,不仅要兼顾诗歌的形式、韵律还要兼顾诗歌的意境,更要注意诗歌特有的语言结构、感情色彩和新颖的想象。这些都是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面临的藩篱。本文从歌德<游子夜歌>的六个中译本浅议诗歌翻译中求真与求美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文化相依相存,而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故文化的异同在词汇层面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拟就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的角度,来探讨英汉语翻译中的词汇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对理解内化阶段和表达外化阶段译者的各种主动行为及其局限性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5.
诗歌欣赏是重构诗美的审美活动。杜诗创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喻象,这些喻象的运用,强化了杜诗的审美特征,体现了诗歌的直觉美、想象美,也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丰富了诗歌欣赏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认知过程,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这样译者必须选择最相关的语境,以达到最佳关联。默认值是指不言而喻的语义,每种语言、每种文化乃至每个行业的认知中都有其独特的默认值,如何翻译这些默认值,我们可以从关联理论中找出方法。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译者的感受、动机、思维、个性及情感等心理因素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认识到译者心理对译文优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探讨商标翻译的特点、功能意义,并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为基础,指出在商标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作者认为商标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化,它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在翻译商标时,译者首先应该了解商标的语言特点及其功能,同时,还要考虑中外文化的差异,其中包括心理因素,价值观念,宗教习俗,美学特征等,使商标在其他国家受到与本国同样的欢迎度,促进产品的销售。  相似文献   

19.
顺应信息民主化、新型公益理念以及受众更高的审美要求,个性化标语应运而生并开始兴起,要求译者顺应受众期待,尊重其个性与差异.文中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与策略角度分析个性化标语翻译,指出应避免“忠实”、“等效”等误区,发挥译者主动性,遵循多元优化原则,用组合策略来翻译色彩斑斓的个性化标语.  相似文献   

20.
矛盾修辞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方式,而文学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修辞来实现的。在文学翻译中能有意识的传达修辞的模糊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和译作质量的赏析都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