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干扰素是由宿主细胞受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或寄生虫等感染而触发机体免疫防御系统,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1])。这些干扰素会分泌特定的表面受体,从而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的产生~([2-3])。干扰素诱导蛋白(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s wit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IFIT)家族基因是发现较早的一类干扰素刺激  相似文献   

2.
Mx(myxovirus resistance)蛋白是由干扰素诱导产生的具有GTP酶活性的肌动蛋白,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功能,可抑制RNA病毒及DNA病毒的复制。作者综述了Mx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阐述了其抗病毒的作用机制,并展望了Mx基因在抗病毒转基因育种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抗伪狂犬病病毒(PRV)特异性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本研究采用与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病毒相结合的高内涵筛选系统对具有抗病毒功能的10种ISGs进行筛选,之后利用过表达细胞系、间接免疫荧光(IFA)和qRT-PCR试验对显著抑制PRV复制的IFIT3(<0.01)进行抗病毒活性验证,通过qRT-PCR检测了PRV感染的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和PRV感染猪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IFIT3mRNA的转录水平。高内涵筛选结果显示,5种潜在的抗PRVISGs分子(IFIT3、ISG15、GBP2、Mx1和ISG20)对PRV的复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IFIT3效果最显著;IFA和qRT-PCR试验结果显示,在PK-15细胞和PAM中,过表达IFIT3均可以显著降低PRV-TJ株的病毒滴度和基因组拷贝数;qRT-PCR试验结果显示,在PRV感染的PAM和PBMC中,IFIT3mRNA的转录水平均显著上调。流式细胞术试验表明过表达IFIT3不影响PK-15细胞凋亡,推测IFIT3可能存在其它的抗病毒机制。本研究筛选到5种潜在的抗PRVISGs并证实IFIT3是一种抗PRV的ISG,为抗PRVISGs的相关研究,特别是猪源IFIT3抗病毒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Dmrt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mrt基因是指与果蝇Dsx基因和线虫Mab-3基因同源的基因,许多Dmrt基因也因此构成一个基因家族,该基因家族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所编码的蛋白质都包含一个具有高度保守的DM结构域,DM结构域是在果蝇的性别决定基因Dsx(double-sex)编码的蛋白质中发现的结构基序,通过锌指方式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及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来发挥Dmrt基因的作用,主要参与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  相似文献   

5.
《畜牧与兽医》2016,(7):128-131
综述了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FABP)的类型、分布。对肝脏型(Liv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L-FABP)、肠型(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心脏型(Hea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脂肪细胞型(Adipocyt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A-FABP)基因结构类型、基因多态性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为利用FABPs基因改良和提高家畜产品数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干扰素诱导蛋白(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 wit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 IFITs)是机体先天免疫系统中,当病原体、肿瘤细胞等微生物刺激相关受体,促使机体免疫细胞诱导表达干扰素后,产生的干扰素刺激因子之一,起抑制病毒复制增殖、抵抗病毒感染的作用。1 IFIT的产生机体的先天免疫,主要包括机体产生的干扰素触发和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建立极其有效的抗病毒状态,有效地在宿主体  相似文献   

7.
病毒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病原体,当前防控病毒性疾病仍以疫苗免疫为主,但由于病毒种类多样,变异频发,单纯的免疫已经无法起到有效的防控作用。因此,开发理想的抗病毒药物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病毒药物品种较少,效果不理想,且副作用大,由此中药因其独特的疾病防治优势,走进了众多学者的视线。研究显示,多种中药饮片、复方及其有效成分均对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论文结合病毒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对中药抗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兽医临床研发高效低毒的抗病毒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4,(12):2042-2047
RNAi是由双链小RNA(siRNA)介导的以序列特异性方式诱导同源mRNA降解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其特异性和高效性,已成为当前广泛应用的特异性基因阻断技术。虽然内源性RNAi机制在果蝇、秀丽隐杆线虫、拟南芥等低等动植物中的抗病毒侵染作用已较为明确,但在高等动物尤其在哺乳动物抗病毒感染中的研究一直处于探讨阶段。近期,《Science》等顶级学术期刊上,连续发表将RNAi应用于哺乳动物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性研究。发现去除病毒中的抑制蛋白,乳鼠体内产生大量内源性siRNA并对病毒进行攻击,且成功抑制病毒扩增,使得乳鼠存活。研究结果均证明RNAi在哺乳动物中也具有抗病毒功能,从而为高等动物病毒病的预防及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简单回顾RNAi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叙述RNAi在哺乳动物水平上的研究情况,尤其是近期应用RNAi在小鼠以抵抗病毒对机体的感染和相关应用与安全性问题取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对肠道中菌群的研究不断深化,同时对肠道菌群和机体健康的关系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发现肠道菌群对病毒的感染有着双重调节的作用。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保护肠黏膜屏障以及直接与病毒结合进而中和病毒或者阻止病毒对细胞黏附的直接作用抑制病毒感染,或通过对机体免疫系统建立和发育产生影响的间接方式来抑制病毒的入侵以及分泌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代谢产物来发挥抗病毒作用;此外,益生菌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有望从益生菌入手解决当前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弊端。本文着重对近年来肠道菌群抵抗病毒感染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此方向相关问题及进一步的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rein kinase,AMPK)是一种能被腺苷一磷酸(AMP)激活的蛋白激酶。在动物应激(生理、营养、环境和疾病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AMPK在细胞和全身组织器官能量代谢平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在调节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其调节代谢过程主要包括葡萄糖转换,糖酵解和脂类代谢等。近年来在牛上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其中包括其染色体定位及结构的确定等。本文将简要介绍AMPK的分子结构及功能,并对AMPK基因在牛上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病毒性传染病频繁暴发,尤其是新冠肺炎、流感和非洲猪瘟等疫情的发生,严重危害着人类和畜禽的生命安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截至目前进入临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的种类非常有限,以抗流感药物为例,目前只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和基质蛋白M2离子通道抑制剂应用比较广泛[1-2],加之病毒变异速度快、耐药性病毒株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2.
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蛋白是由干扰素或病原体刺激产生的泛素样蛋白。ISG15能够通过酶促级联反应与靶蛋白共价结合形成ISGylation,称为ISG化。ISG15在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ISG15对多种病毒均具有抗病毒活性。此外,ISG15在细胞自噬、宿主损伤、DNA修复、蛋白翻译等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ISG15类泛素修饰系统、抗病毒免疫分子机制以及ISG15单体生物学功能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SG15抗病毒免疫研究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鱼类抗病毒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鱼类抗病毒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主要包括自然杀伤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干扰素,蛋白因子白介素、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及干扰素诱导产生的蛋白激酶PKR、Mx蛋白、主要组织相容性蛋白、一氧化氮合成酶在鱼类抗病毒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了解病毒与鱼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为鱼类病毒性疾病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疫病作为一类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抗病毒药物,而中药因其独特的病毒病防治视角,成为近年来我国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研究显示,多种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结合病毒性疫病发病机理与近年来抗病毒中药研究成果,对中药的抗病毒机制进行阐述,以期为多方位、多靶点、天然低毒兽医临床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畜牧与兽医》2017,(6):200-203
本文介绍了NLRP(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eucine rich Repeat and Pyrin domain containing)基因家族中与生殖相关基因:NLRP2、NLRP4、NLRP5、NLRP7、NLRP9和NLRP14,在哺乳动物的精子发生、卵子发生和早期胚胎中表达,并在动物生殖系统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展望了NLRP生殖相关基因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正>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2'-5'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OAS)是由Ian Kerr等最先在人体细胞中发现的,之后在小鼠、猪、牛、犬和低等生物如海绵动物体内也陆续发现了OAS~([1-2])。OAS家族蛋白包括OAS1、OAS2、OAS3和  相似文献   

17.
干扰素受体作为一种"分子开关",参与调控宿主抗病毒免疫状态和细胞免疫因子的表达水平。作为抗病毒信号传导中的重要枢纽,干扰素受体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状态。干扰素受体通过介导宿主抵抗外来病原体的信号级联放大效应来增强机体的抗病毒免疫状态。该正反馈调控机制是抗病毒感染中最重要的免疫扩大反应,也是宿主抵御病毒入侵和增殖的核心反应。禽类干扰素受体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干扰素受体的结构和分类,抗病毒效应蛋白质,以及禽类干扰素受体介导的抗病毒免疫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胆固醇-25-羟化酶(cholesterol-25-hydroxylase,CH25H)为干扰素刺激基因,可通过其酶活性产物25-羟基胆固醇(25-hydroxycholesterol,25HC)发挥广谱的抗病毒作用。本文对CH25H的结构、酶活作用、脂肪代谢通路、抗病毒功能以及在免疫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FABPs)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中,通过调节细胞内脂肪酸的转运代谢影响细胞分化,在机体的炎症调节与免疫代谢中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FABPs基因家族与畜禽表型的关联性对于提高畜禽个体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FABPs基因家族成员的主要功能及在动物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综述了该基因家族代表性成员H-FABP基因和AFABP基因在畜禽育种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利用该基因家族开展畜禽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改善畜禽生产性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笔者分析了IGF家族基因结构及功能,介绍了该基因在家畜和家禽生产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动物生产和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