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生素的发现是人类医学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之一,它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约15年,尤其是在抗生素发现和应用的早期,几乎所有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皆较易治愈。但是,这种乐观的局面由于耐药菌株的出现而很快改变。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使用不当而引发的耐药病原菌逐年增加,使临床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随之增加。有资料表明,美国近年来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增加了58%。在动物中大量地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疾病,特别是使用那些人兽共用的抗菌药物,容易诱导产生各种耐药菌株,这些菌株在人兽之间的传递导致产生交叉耐药性。因此,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分析了当前由耐药菌株引起的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的主要原因,讨论了防治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绿原酸对鸡源抗生素耐药大肠杆菌抑菌及耐药消除的作用机制,以影印法分离绿原酸浓度为1.25 mg/mL(亚抑菌浓度,1/2 MIC)的LB肉汤培养的第3代禽源大肠杆菌耐药逆转菌株,以微板法测定耐药逆转菌株的左氧氟沙星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分析绿原酸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耐药逆转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MIC由16 μg/mL降低至4~8 μg/mL,说明1.25 mg/mL的绿原酸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耐药大肠杆菌的左氧氟沙星耐药性。为进一步解析绿原酸对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消除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对耐药性消除前后鸡源大肠杆菌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绿原酸作用后共有12个基因的表达量发生显著下调,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基本一致。经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在功能上集中于膜组成成分和DNA重组,在代谢通路富集中差异基因均与代谢相关,差异基因中bhsA、cysP为Coli-HB染色质转录RNA(GenBank登录号:CP020933),oqxA、oqxR、emaA、pinR、xerD、folA、repA、repC、adhP、IS26为Coli-HB质粒1转录RNA(GenBank登录号:CP020934)。从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可以看出,绿原酸可以抑制细菌DNA重组、使细菌抗逆性减弱、抑制耐药基因活性等,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大肠杆菌的左氧氟沙星耐药性,起到抑菌及耐药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4.
家养动物是人类肉、蛋、奶产品的主要来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直以来都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改进,对家养动物的研究也进入后基因组研究时代,而RNA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对RNA的研究则主要通过RNA-Seq技术来进行。本文通过对转录组学及其研究方法进行概述;并且对RNA-Seq技术的主要原理、用途、测序平台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介绍;重点阐述了转录组学在牛、羊、猪、鸡等家养动物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6.
文章探讨了病原细菌组学在病原微生物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对病原细菌组学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8.
氟苯尼考是一种动物专用的新型酰胺醇类广谱抗菌药物,因其良好的药效学特征,在兽医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预防或治疗细菌性感染。伴随着养殖业的大量使用,细菌对氟苯尼考耐药性日益严重,特别是部分细菌对酰胺醇类和人医临床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VRE)等多重耐药病原菌的特效抗菌药物恶唑烷酮类存在交叉耐药现象,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因此,本文对目前已报道的氟苯尼考耐药机制做一综述,为有效控制氟苯尼考耐药菌株的发生与流行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兽医临床合理用药及氟苯尼考耐药菌对人与动物健康的风险评估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基因组研究开始进行,中心法则也成为了研究生命科学的核心。这对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及检测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随之而来的是基因测序研究成为了生物学上一个新的热点话题。虽然通过转录组测序可以获得海量基因数据,但是数据的深入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这些深入的挖掘,需要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从而建立了多组学,通过对其进行不断完善,使得现代生物科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使得生物基因学的研究可以成为一个逐层的分析,将通过整合分析出的信息数据来描述生命活动。因此,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动植物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对转录组的研究尤为重要。作者通过对转录组学的时代背景、转录组研究的复杂性、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史以及转录组学研究方法进行归纳,简述了转录组学的发展历程,并对转录组研究内容做了一个简单系统的介绍,为更加深入地了解转录组测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畜牧兽医》2020,(2)
随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基因组研究开始进行,中心法则也成为了研究生命科学的核心。这对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及检测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随之而来的是基因测序研究成为了生物学上一个新的热点话题。虽然通过转录组测序可以获得海量基因数据,但是数据的深入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这些深入的挖掘,需要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从而建立了多组学,通过对其进行不断完善,使得现代生物科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使得生物基因学的研究可以成为一个逐层的分析,将通过整合分析出的信息数据来描述生命活动。因此,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动植物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对转录组的研究尤为重要。作者通过对转录组学的时代背景、转录组研究的复杂性、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史以及转录组学研究方法进行归纳,简述了转录组学的发展历程,并对转录组研究内容做了一个简单系统的介绍,为更加深入地了解转录组测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13.
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被膜(Bf)是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一些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它富含多糖、多肽和磷脂等有机成分,极大地增加了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引起人和动物感染。目前,防止感染策略是阻止微生物被膜菌落附着在物体表面,这将有助于改善临床严重传染病的治疗效果。此外,鉴别并抑制生物被膜形成基因也是控制此类感染的重要研究方向。文章对引起普遍关注的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性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氟苯尼考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研制的一种新的兽医专用氯霉素类抗菌药,它是氯霉素的氟化衍生物,具有抗菌谱广、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等特点,在兽医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牛、猪、禽及鱼类的细菌性疾病,尤其用于防治猪的气喘病、传染性胸膜性肺炎、萎缩性鼻炎等有很好的疗效;对于防治禽由大肠杆菌,沙门杆菌、巴氏杆菌等引起的霍乱、雏鸡白痢等也有明显效果.该药自1990年在日本上市,目前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兽用抗生素之一.但随着用药的增多,临床上对氟苯尼考耐药的细菌也开始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氟苯尼考在中国批准的使用时间未超过12年,但其对肠球菌、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在2001~2009年间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对该药未来在我国的兽医临床应用会有明显的影响[1-2]. 相似文献
15.
16.
17.
基于组学技术的草坪草抗逆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草地学报》2018,(6)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后基因组时代的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在草坪草抗逆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了在不同逆境下,草坪草基因、蛋白和代谢物等分子学层面上的应答调控特性,总结了三种组学技术和相关方法在草坪草上应用的优势。根据研究现状,揭示组学技术在草坪草抗逆研究中的不足。建议采用多组学互作综合研究草坪草的抗逆特性和代谢规律,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在草坪草抗逆机制上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