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衡 《河南农业》2006,(3):44-44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相传老子在周室内乱之时,丢下官职,准备退隐山林,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诚恳地请他著书,他便一挥而就,写下洋洋五千言《老子》,骑青牛扬长而去,谁也不知其所终。翻开《老子》,类似于“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知雄守雌”的哲理之花,随处可见,俯拾皆是,令读者为其犀利的哲学思维感慨不已;而“上善若水“”自胜者强“”功成弗居”等美言佳句,又时时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道德境界。老子称赞美德,宣扬善行(《老子》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厌恶战争,向往和平(《老子》…  相似文献   

2.
经考察,湖北郭店战国楚墓竹简《语丛四》第八、九简:“窃钩者诛,窃邦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之所存”为先秦流行语,相关言论于先秦传世文献中十一见,涉及墨、道、杂三家。进言之,此流行语源于墨子,十一篇文献《墨子》占其七,且意蕴丰富,例证多样,涵括道、杂二家及《语丛四》之范围。  相似文献   

3.
姜新兵 《农业考古》2019,(5):177-181
茶的名称历来按照《茶经》的说法有“茶、槚、蔎、茗、荈”五名之说,但仔细核对文献发现:“槚”的本义并不是指茶,是郭璞对《尔雅》所作的注中的理解;《晏子春秋》中的“茗菜”应是“苔菜”之误;“蔎”一般被解释为香草;《尔雅》《说文解字》等东汉以前训诂类文献也未收录“茶”和“茗”字,从训诂学和文字学角度来看,茶的利用时间应不会早于东汉时期。  相似文献   

4.
赵大川  金启明 《农业考古》2003,(4):207-208,240
近钱时霖先生撰文对明代嘉靖《余杭县志》“陆羽泉”条目中记载:“唐陆鸿渐隐居苕(雨言)著茶经其地”之“苕(雨言)”提出质疑,认定“苕(雨言)”指的是湖州,而非余杭。理由有三:一是苕(雨言)是水名,即苕溪与(雨言)溪,苕溪是余杭主要河流,但余杭并无(雨言)溪;二是苕(雨言)是地名,因余杭并无(雨言)溪,故“苕(雨言)”是湖州的专用名词;三是南宋嘉泰二年  相似文献   

5.
朱尧伦 《农业考古》2003,(3):266-270
前 言夏小正很古 ,在《尧典》之前。汉文本初见于《隋志》。作者译者皆不详。汉载德作传文 ,关浍注 ,宋傅崧卿再注 ,当代夏纬瑛校注。时空定位 :时———E化纪年 ,以 2 0 0 0庚辰岁初日初刻为基点 ,空———经纬度。郯E1 1 8.4 ,N34.5人“后苍” ,授“戴德”(《礼记》十八篇 ) ,经“戴德”删改 ,收入《大戴礼记》 ,中有《夏小正传》 ,此后出现版本多 ,差异大。“后苍”所授《夏小正》汉文译稿 ,应乃略懂汉文之南人所译 ,对江淮时令及动植物很熟 ,但许多音义皆不能表达。而戴、关、傅、夏四氏 ,似皆出身书香门第 ,伧言俚语 ,不若渔樵 ,戴…  相似文献   

6.
北宋文豪苏轼在《东坡杂记》里曾描写了一位号称“聪药王”的钱塘净慈寺和尚,八十多岁了仍目光炯炯、面色童相,问其原因,“自言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说明古人早已有服食生姜的习惯。在古典巨著《红楼梦》中也有含食生姜的记述,如第五十二回中记述: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中《杂文》篇对“杂文”的论述,与《文选》中诗歌对“杂诗”的分类,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所谓“杂”,就是对那些内容庞杂,难以归类的诗或文章的统称,同时,“杂”还表示不入正统,带有轻视的意味。二者还有一些相异之处,“杂文”重讽谏作用,“杂诗”重言情抒怀;“杂文”可以“各入讨论之域”,而“杂诗”则难以归入其他各类;“杂诗”中有很多以《杂诗》为题的诗篇,且在以后有所发展,“杂文”则无此特点。但这些差异并不是主要的,有的差异还是因为二者的对象不同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胡衍铮 《农业考古》2003,(2):282-285
当代许多学者著书立说之时 ,谈到茶诗则往往将其源头归结到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他们认为《诗经》中之“荼”字即为“茶”之始祖 ,故而其中有“荼”之诗句自然而然地成为茶诗了。但又有许多专家对此则持有反对意见 ,甚至乎还搬出了前辈茶人的意见以作论据。如宋代车清臣的《脚气集》中就说到 :“毛诗云 ,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注 :荼 ,苦菜也。周礼掌荼 ,以供丧事 ,取其苦也。苏东坡诗云 :‘周诗记荼苦 ,茗饮出近世。’”争论之说 ,议论纷纭之处 ,实是多如河沙。有关茶诗之起源是否是《诗经》 ,这并非由论者之言即可决…  相似文献   

9.
方健 《农业考古》2002,(4):260-270
笔者校证本《中国茶书全集》 ,将并非茶书———如仅数百言的单篇短文 :叶清臣之《述煮茶泉品》、唐庚《斗茶记》等 ;或从一书录出有关茶事的章节 ,如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本朝茶法》 ,旧题陶谷 (方按 :实误 )《清异录》37门之一《茗录》等 ;或书佚而序存如裴汶《茶述·序》者 ,或仅佚存吉光片羽者 ,如宋周绛《补茶经》、丁谓《北苑茶录》佚文等 ;及敦煌文献中之《茶酒论》( 1) 、摩崖石刻中之茶文 ,均编入附录 ,以略存其概。这里先刊布的《百丈清规》是附录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顾名思义 ,乃禅刹古规 ,今收入者乃与茶事有关者 ,或许对当…  相似文献   

10.
预防,就是预先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后反复。古人称预防为“治未病”。传统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养耕集·治牛皮风发表针法》中说:“世之善为医者,治病当治于未病之先,不治于既病之时也。”这些都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近代清·叶天士提出了外感热病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曾雄生 《农业考古》2003,(1):152-156
有迹象表明 ,王祯在《农器图谱》中不仅沿用了曾氏《农器谱》的名目 ,而且也大量地保留了曾氏书中的内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钱门”中的“薅鼓”一节就直接引述了“曾氏薅鼓序”。王祯不仅沿用了《农器谱》的正文部分 ,就是宋人周必大为《农器谱》的题辞 ,王祯也加以引用。周必大为周氏《农器谱》题序中有关于牛耕起源的一段文字 ,这段文字 ,王祯在稍作删改后 ,悉数收入《王祯农书》的“农桑通诀”和“农器图谱”之中。南宋·周必大 ,曾氏农器谱题辞(文忠集 ,卷五十四 ,文渊阁四库全书 )王祯农书·农桑通诀·牛耕起本(王毓瑚校 ,王祯农…  相似文献   

12.
袁萍  齐林华 《农业考古》2007,27(5):112-115,140
一瓷与茶的关系虽不是很早就有瓜葛,但瓷之前的陶,其与茶的关联却由来已久。大概,陶茶“间性”可以追溯到远古先人的神话神迹中。据唐陆羽《茶经》在“六之饮”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尽管,对神农氏其人其行存在与否仍存商榷,但据其他典籍的散见文字,如《逸周书》说:“神农之时,……作陶冶斤斧。”《太平御览》卷引《逸周书》则说:“神农耕而作陶。”《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毒,得荼(笔者注:“荼”即茶)而解。”又陆羽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足可窥知茶与陶在源头上就由人(神农氏)发见。这…  相似文献   

13.
殷玉娴 《农业考古》2007,(5):195-196,199
陆羽为唐代著名的文人及茶人,著有《茶经》二卷,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的专著,素有“茶仙”或“茶圣”的美誉。《新唐书》卷一九六有传,另外《文苑英华》卷七九三有陆羽所作的《陆文学自传》。由于他生平的神秘色彩以及在茶道上的知名度,去世不久,便在元和、长庆年间被民间尊奉为神。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载:“江南有驿吏,以干事自任。典郡者初至,吏白曰:‘驿中已理,请一阅之’,刺史乃往,初见一室,署云酒库,诸酝毕熟,其外画一神。刺史问:‘何也?’答曰:‘杜康’。又一室,署云茶库,诸茗毕贮,复有一神。问曰何?曰:‘陆鸿渐也’”。可见陆羽的影…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的对话集无疑是希腊文化留下的瑰宝。《会饮篇》被学界普遍认为是柏拉图最伟大的两篇对话之一,要么比《国家篇》更伟大,要么稍次之。《会饮篇》是一篇对话式的作品,其背景是古希腊的一群男子在一场酒宴之中的谈话,所讨论的主题是爱的本质。《会饮篇》讲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爱,也呈现了柏拉图的内心信念,即不可朽的事物才是永恒的真理。本文通过对《会饮篇》一书中六位身份设定不同的人对爱的颂扬的分析,希望对当下的人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梁子 《农业考古》2003,(2):299-300
国人饮茶说茶,动辄鸟龙、龙井,似乎地处黄土地的陕西与茶无缘,殊不知,陕西不仅产茶,而且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南方茶大量进军西北市场,陕西茶界各奔东西之时,陕西茶人韩星海放下舒适工作环境,四处奔走,终于办起了内部宣传资料性报纸——《园林导报》,以“报道园林经济、传递果业信息、宣传名牌茶叶、服务城乡百姓”为已任,一年多来,充满艰辛,也充满着辉煌。  相似文献   

16.
问号粉碎机:又到了春播时节,农谚说得好,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我们老话里说五谷杂粮,你知道五谷都包括哪些吗?“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五谷的记载也很多,而且对“五谷”所指亦颇有不同。例如,《皇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周礼》中“五谷”指麻、黍、稷、麦、菽(豆);而在《孟子》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管子》里包括黍、秫、菽、麦、稻;《楚辞》则指稻、稷、黍、菽、麻,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在中国社会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其对话用语也因为具有时代特色而为人所乐道,本文以此为突破点对红楼梦中的对话进行分析,分析不同情况下的红楼人物的语言情态分析当时的社会存在与意识。  相似文献   

18.
鉴于农业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重要性,以及“农家”在《汉书·艺文志》中的“名不副实”,对先秦农家真实状况的考察始终是一个有诱惑力的课题.但“农家”资料的稀缺和散逸,使得人们错误地将“《上农》四篇”归入农家一类,不是被放入不见记载的《后稷农书》,就是被归到不复存在的《神农》、《野老》.“《上农》四篇”是否为农家资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农家思想和《上农》主张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不具同源性.《上农》主张源于法家思想,是法家农战思想的改良,并结合《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进行了论证,说明了《上农》行文风格较为温和的特点,明显受到战国诸子学说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猪年,猪年谈猪,今特撰写《古今中外猪趣考证》几十则,以飨读者。 猪的爱称多:《朝野佥载》称猪为“乌金”,《懒真子》称猪为“乌鬼”,《正字通》称猪为“兰子”,《俳谐集》称猪为“大兰王”,《郭元振》称猪为“乌将军”,《承平旧纂》称猪为“黑面郎”,《清异录》称猪为“糟糠氏”,《太平广记》称猪为“鲁津伯”,《古今注》称猪为“长喙将军”。  相似文献   

20.
肖克之 《农业考古》2004,(3):248-250
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张仲葛先生,在中国农业博物馆成立之时,曾两次向农博慷慨赠书,支持农博事业,这种热心公益的精神十分令人感佩。张老先生所存古籍并不多,虽然只有几部,但这几部收藏中确有希见之物,它们是《鹌鹑论》、《通天晓》(也称《卫济余编》)、《治农秘术》。笔者曾著录这几部古籍,印象颇深,时至今日尚未发现其他版本,现述之以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