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1 毫秒
1.
文化互译是各国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是其他国家了解本国传统文化、生活习性的主要方式。中西国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思维差异,对各种文化名词、文化符号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进行转变,以目的语读者容易接受的文化思维进行文章的传达。本文主要探讨《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互补性,通过分析《红楼梦》英译本译者的文化翻译对比、译者的翻译策略,指出两种译本翻译存在的多样性、互补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红楼梦》诗词的特点的分析,以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为依据,对比杨宪益夫妇译本和霍克思译本,对其中附载的文化因素的不同过滤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其经验得失,并试图提出补救或改进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理雅各对《易经》的翻译及其研究问世以来便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在《易经》西传史上,理氏的《易经》英译及其对《易经》的研究是里程碑式的,对后来从事典籍研究和翻译的中外学者有着多方面的启示。理氏《易经》英译本主要包括理氏英译《易经》的学术准备、英译包括《易经》在内的《中国经典》之动机、英译《易经》的底本及其相关参考书考辨、关于理氏《易经》英译的评析、理氏《易经》英译本的体例、译本特点,旨在探析其易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对两则《武松打虎》的译文从语言美学的角度进行比较与分析,认为两则译文虽然在文体的处理上、在表现人物特点的翻译手法上、在人物的塑造和体现原文折射出的文化意境上稍有差别,但均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全部信息,原文的语言特点在译文中基本上都得到了再现。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英译本于1957年由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译出,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全译本。杨氏夫妇采用高度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了其外在形式和精神风貌,国内一直认为它是最贴近原作的译作,是中译英的经典之作,但近半个世纪以来,它并未在英语世界的读者圈产生影响。本文从小说艺术特色角度对这种"外冷内热"的译介现象进行分析,认为高度异化的翻译策略对英语读者的接受造成了困难,小说的讽刺和批判艺术也没能和英语世界读者的既有知识结构发生关联,从而影响了英译本的传播与接受。  相似文献   

6.
文化负载词是特定文化背景下蕴含语言文化特色的词汇,不同文化背景必然导致文化负载词成为传递或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及关键所在。目的论认为翻译具有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指引性作用。因此,文章以目的论为理论根据,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切入点,从多种翻译方法着手探析英译本中对原文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以音系学原理为取向对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与两种不同的英译版本在意境、音韵和结构形式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把微观的元音音素作为切入点,研究翻译过程中选词所遵循的规律;对英译本在句法结构、形式意义、音节构成的一致性和在音系发音方面的开口度、响音度的差异性进行比较,描述汉语诗词英译时选词造句的语用因素对语言的制约和影响,并对诗歌译文进行客观性评价。  相似文献   

8.
《尚书》为"七经之冠冕",是中华文化的元典。基于已建成的《尚书》英汉平行语料库,以定量方式考察理雅各和彭马田两个英译本对农业术语的文化折射。研究发现:理译本在四个分项和整体上的文化折射率均低于彭译本,文化忠实度较高,相比而言,彭译本文化忠实度较低,与原文的文化距离较大。从识解理论的辖域与背景、视角、突显以及详略度四个维度入手,可以阐释产生文化折射差异的认知机制,对于中国古典农业文化外译与传播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安德烈·勒菲弗尔与苏珊·巴斯奈特一起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研究观点,颠覆了以往翻译理论的指向,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翻译实践和文化资本的流通:〈埃涅伊特〉的英译本》一文中,安德烈·勒菲弗尔以《埃涅伊特》英译本为例探讨了翻译和文化资本的关系和影响翻译实践过程中文化资本的流通和传播的因素.本文主要介绍他在文中传达的独到的翻译思想,探索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并对此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呼兰河传》中儿童视角的运用造成了前景化的效果,使该作品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文学性。本文主要从描写自然、刻画人物、描述事件三个方面,分析葛浩文在英译本中再现儿童视角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主要包括合并短句、保留修辞手法、明晰叙述人称、调整反复格、重写诗句、再现细节等,从而总结译文中这些翻译方法的使用是否传达了原文中的儿童视角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经验功能理论,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浪淘沙》的三种不同英译本,从语言学角度展开详尽分析,从而为古诗词英译本的分析评价,切入了新的视角,丰富了译本赏析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刘勰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有着密切关系,刘勰评价《诗经》的基本立场是“唯务折衷”,即平衡折衷宗经大旗下文学理论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同时以《诗经》文学实践为基础为其诗学理论建构的提供重要的依据,它具体表现在:以《诗经》创作实践为依据,揭示诗(文学)与社会现实、与时代的关系;以《诗经》阐释为依据,提出“情志”说,将文学的情感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立足于《诗经》阐发诗赋颂赞等文体形式的演变和审美意识的发生;以“比兴”论《诗》突出“比兴”的文学与美学意味,这些都推进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文学中,《百年孤独》作品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该作品充分展示出了时间翻译美学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的读者。目前针对西方文学进行的研究越来越丰富,而对于《百年孤独》这个创作,充分诠释了时间翻译美学的内涵。本文首先介绍了《百年孤独》,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然后进行了《百年孤独》中时间性概说,接着分析了美学以及翻译美学的内涵,最后阐述了《百年孤独》与作者各自拥有的时间观。  相似文献   

14.
中外翻译界对诗歌的探讨较多,争论的焦点在其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上。本文通过对苏轼《水调歌头》的三个英译本的比较,认为这三个英译本均存在一些问题。诗歌翻译中总会有得有失,不可能十全十美,可谓译诗难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的日文译本《赤い高粱》(井口晃译)着手,对比中文和日文在被动句式上翻译的异同,解读被动态的翻译规律。本文认为,被动态的翻译因该从句子的性质、动词的类别有关。本文把翻译规律分成汉语被动式翻译成日语被动式和不翻译成日语被动式两个大类,分别说明。本文在吸取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用相对浅显的方式,指出被动态翻译技巧,并通过小说中的实例说明。  相似文献   

16.
《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历史中的文化瑰宝,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和美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诗经》中描写女性的一百多首诗篇中,充分的体现了西周时期古代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追求。本文通过对《诗经》中女性美的赏析,旨在分析《诗经》中女性美对当当代审美以及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农业交流的日益发展,农业文献翻译正在彰显出愈加重要的作用.在农业文献翻译过程中,通过翻译理论的指导,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不仅能够保证翻译质量,并且可以加强理解沟通.本论文主要对比分析了Peter Newmark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对基本农业文献的形式进行了划分归类,并举例说明.文章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对原文形式的正确分析理解和对两种翻译方法特性的灵活掌握,是达到佳翻译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多种文化因素影响下的复杂活动。在翻译中译者必然受到翻译暴力操纵,所以翻译过程即是暴力过程。尽管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是作为相对立的翻译策略提出,本文试图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为例,证明两者具有共同点,即都体现了翻译暴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文化意象丰富, 要求译者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文章从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着手, 对比分析了杨宪益和大卫?霍克思的两个英译本对文化意象的不同处理。杨宪益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 尽量保留原语中的文化意象, 霍克斯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 可读性强, 但影响了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幽梦影》林语堂译本对"文化关键词"的翻译处理:一是根据尤金·奈达的文化元素分类理论将林译本中涉及的"文化关键词"进行分类说明;二是将林语堂先生在《幽梦影》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