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语义分析法,在总结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及其变化、司法审判实践情况以及理论界有关该问题的争议的基础上,分析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特征及其与鉴定行为的区别,得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应是公安机关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应该纳入行政诉讼范围的结论。从立法、司法、理论方面全面研究该问题,意在充实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并希望通过本文论述推动有关立法,实现行政实务和法律规定的衔接,制约公安交警部门的行政权力,促使交通事故当事人权益得到充分维护,实现真正的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8条初步确立了一种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专家证人制度。专家证言是随着科技进步而广泛运用的证据形式,在诉讼中正确认定、采信专家证言可以保证司法裁判的正确合法。  相似文献   

3.
对农业机械进行选型是在我国对机具实行补贴政策以后开始的,选型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笔者结合证据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基于证据理论的农业机械选型风险因素的评价方法。从产品的特征、性能、技术等方面,对农业机械选型过程中的重要风险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证据理论的相关概念,采取文件调查的评估方法来获得相关的证据,从而来选择出与之相当的农机选型产生的风险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信赖保护原则作为行政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地位日渐突出。为了及时解决地区或部门所独有的但并不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规范性文件进行相应的补充。但规范性文件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极易侵犯公民的信赖保护利益。本文以最新颁布的《北京市牌匾标识设置管理规范》为例,研究信赖保护原则在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的设定问题,并对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容易受到侵害的信赖保护利益行为进行分析,最后为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中的信赖利益保护的体制构建提出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5.
行政起诉权是现代宪政国家公民和组织的一项基本权利。然而,由于现行行政诉讼受案制度忽视起诉程序的纠纷解决功能,混淆起诉要件与诉讼要件,起诉证据规定不明确,当事人缺少最低限度的程序参与,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保障国民行政起诉权的需要。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受案制度,应遵循诉权保护、程序正当、司法最终三大理念,走出"庭审中心主义"的误区,区分起诉要件和诉讼要件,建立登记立案制度,重视对起诉证据的适度把握,完善起诉的程序保障机制,强化法官在立案阶段的阐明义务并适当调整诉讼政策。  相似文献   

6.
开展耕地质量基本情况的调查,是制定相关耕地质量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等主要依据,是提高耕地质量重要保证,是增加农业生产后劲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举证责任是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诉讼程序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举证责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由谁负责提供证据证明特定的案件事实,即举证责任的分担;二是不能履行举证责任时可能引起何种法律后果。在司法实践中,因对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分担、举证责任法律后果、证据来源认识和理解的不同,导致法院在相同案件审理时,因对原、被告举证责任要求的标准不一,而作出承担不同法律后果的判决,严重影响法律的公正性。本人基于上述理由,在现行《行政诉讼法》的基础上,从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分担的原则、举证责任法律后果及举证主体举证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一、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喀什地区地下水矿化度2~5克/升的咸水灌溉地区,地下水特征"上咸下淡",即地下水在130米以上矿化度3克/升,130米以下矿化度2克/升。具有良好的滴灌设施和深井灌溉的条件,机井深度一般在200米,或者具有淡河水灌溉的条件。二、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行政诉讼类型在行政诉讼制度中的地位与功能,反思了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类型化方面之不足,强调行政诉讼类型化在行政诉讼理论中是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基础性问题,类型化是行政诉讼制度的核心。本文同时介绍了一些国家和地区行政诉讼类型的划分,指出有必要在借鉴国外行政诉讼类型之划分并结合本国诉讼实践的基础上,构建我国类型化之行政诉讼。本文最后对我国的行政诉讼类型做出了初步的划分,建议应将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划分为七类。  相似文献   

10.
我国秸秆禁烧管理与综合利用政策主要体现在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发布与实施上,本文从行政规范性文件系统梳理我国秸秆禁烧与利用的相关政策,不同历史时期对秸秆禁烧和秸秆利用政策有所不同,在实践发展中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政策逐步形成“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用促禁、以禁促用”总体指导方针,并确立“农业优先、多元利用”的指导原则。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需要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应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形成秸秆全域全量利用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行政诉讼中不适用调解几乎成为众口一词的铁律,究其原因是行政权的不可处分性、高权性及命令性。本文对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这一问题从理论及实践角度进行思考,认为我国行政诉讼中应建立调解制度,并在借鉴国外诉讼调解制度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构建提出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完善经济法诉讼制度对实现经济法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但经济审判庭的撤销和传统诉讼制度的不足,使经济法可诉性在司法实践上陷入了盲区。经济法法律规范中亦存在大量经济法不可诉性的情形。基于此,为完善经济法的可诉性,在程序上建立经济特别程序,实体上明确规定经济诉权,建立经济法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农民行政诉权的行使存在受案范围的限制及行政诉权保护的程序模糊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应通过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明确行政诉讼被告,降低行政诉讼成本,提高行政诉讼案件的管辖级别以及建立行政诉讼法律援助强制代理制度等政策措施,以加强农民行政诉权保障,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行政公益诉讼是近年来学界、媒体和实务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在未来的行政公益诉讼立法中,应将原告的资格问题、受案范围问题、诉讼请求和处分权等问题予以重点关注。应立足于我国国情,对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确定,应依起诉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虚假诉讼的情况,行为人为了达到某些不正当的目 的,采取捏造的虚假事实和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以骗取法院的裁判文书。虚假诉讼具有极大 的社会危害性,它不仅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更严重的扰乱了司法秩序,长此以往,使得人们对 司法公正失去信心,从而极大的损害司法公信力。为了规制日益增多的虚假诉讼,2015 年《刑法 修正案(九)》中增设了虚假诉讼罪,并对该罪的犯罪构成、量刑幅度、单位犯罪以及同时构成他 罪和司法工作人员触犯该罪做了明确的规定。这是我国刑法首次对虚假诉讼行为进行明确的 刑法规制,使得惩处虚假诉讼行为有了确切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我国对环境公益诉讼作出了一系列探索,但实施效果与当初预期还有相当差距,动力不足是重要表现之一。深层原因主要有法律制度不健全、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保守、法官排斥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案件成本制约公益诉讼、公众参与沦为空话等。因此,必须从完善实体法、构建系统的环境诉讼程序机制、改革环保法庭体系设置、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健全公益诉讼基本理论作为推动力,将司法实践上的松绑作为混合动力,将公众参与作为根本和持久动力,构建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动力机制,摆脱环境公益诉讼动力不足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诉权滥用是民事诉讼中客观存在的权利滥用行为。尽管理论和司法上对待诉权滥用的态度不尽相同,但是两大法系主要国家有关规制诉权滥用行为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民事诉讼法应当在规制诉权滥用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为此在原则到制度的若干层面进行必要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农业强国与依法治国双重战略的叠加,内在地要求农业行政执法和涉农刑事司法发挥法治支撑作用。基于执法与司法的法理关系,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需要依法衔接和良性互动,这不仅是节约法治资源、提高司法效率的需要,也是维护法制统一的应然要求。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点主要集中在管辖、证据、相关法律文书的承认与执行等方面。为确保衔接的紧密性和有效性,应当构建相关衔接机制,包括农业行政执法中发现涉嫌犯罪的移送、刑事司法机关对农业行政执法移送案件的审查、刑事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发现农业行政违法案件的移送、相互协助与相互认定,以及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检察监督等。  相似文献   

19.
2020年4月,生态环境部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高度重视环评文件质量问题。美国的NEPA并未规定一个专门机构负责监督环评,而是依据NEPA提起的环境诉讼构成对政府环评决策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司法监督有力地保护公共环境利益并约束政府有关环境的行政行为。我国应当在借鉴美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法院的监督作用,以防范行政机关实施环评时违法滥用行政权。具体而言,一是放宽环评诉讼当事人资格,二是严格环评审批诉讼的审查标准,三是赋予公民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资格。为建设环评制度的有效实施设立司法防线,减少因环评问题而引发的环境矛盾和纠纷。  相似文献   

20.
交叉询问制度是英美法系的一项重要的审判制度,是司法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我国国内从立法上基本建立了交叉询问制度的雏形,但在司法实践中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建立和完善交叉询问程序规则及相关配套制度,构建完善的庭前准备程序,提高证人的出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