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震云笔下的历史是一个不变的轮回。他试图从乡土文化和民间视角入手,还原历史真实,以揭示故乡人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2.
著名文艺理论家钱中文 ,为新中国文艺理论辛勤耕耘几十年并取得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 ,他提出的文艺“审美意识形态”说为中国文艺理论的当代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新出版的《文学理论 :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 ,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在一定意义上 ,堪称为“中国 2 0世纪最后的文艺理论经典”  相似文献   

3.
曾有学者撰文说: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了这样的尴尬:人们越是“重农”,农民就越是倒霉。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越是重农.农民越倒霉?这是很难让人理解的问题。难道我们不该重农吗?不是!难道我们重农错了地方.似乎也不是。那么问题在哪里呢?我想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的两次剧变:1949年的革命和8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都是从农村发起的。乡土中国发生的事屡屡让众多中外饱学之士始料不及:1949年前,包括“苏联同志”在内的许多人都怀疑中共的“农民革命”能否成功;集体化时,许多人又断言俄国农民有米尔(公社)传统.集体化尚且遇到强烈反抗,中周农民几千年“小私有”.岂能轻易认可“一大二公”?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为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家经济和政权的基础,农民素质的提高是经 济发展的前提,虽然长期以来“三农问题”始终羁绊着中国前行的脚步,但基于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 以来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国农民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 极大的转变。因此,它将先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探究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特点、及转变的 原因,得出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随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的结论;然后将对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民社会 意识形态的特点进行概括性分析;最后将对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在教育观念、政治思想、法律思 想,经济意识四方面的演变过程进行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一临春节.民工讨薪就成为热门话题。自元旦起。几乎每天都有报纸刊发“民工跳楼讨薪”、“民工讨薪遭遇‘踢皮球’”等消息、为什么“欠薪”事件“屡演不衰”?为什么民工讨薪之路总是充满坎坷,我们不由地再次想到熊德明——这位2003年因为给自己讨薪而一举成为“讨薪英雄”.2004年底又因为替老乡讨薪成为尴尬的“讨薪代言人”的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 ,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 ,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 :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 ,否弃艺术的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 ,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批判结果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院落装饰手法细腻精湛,不仅抒发了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更蕴含着古人以物比德、以景抒情的精神和情趣。院落装饰是民间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且反映出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成就,也表达出了人们质朴雅韵的人文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9.
《古今农业》2006,(2):21-21
2006年4月l一2日,由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协办的“中国历史上‘三农’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举行,近5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Lefevere提出的影响翻译的两要素的理论假说出发,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翻译活动实例,尝试解释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因素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本文讨论的政治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政治意识形态、赞助人的政治意识形态、民族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1.
揭示了《齐民要术》的农业经济管理思想成就和价值,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其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2.
工科院校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没能同样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人文精神; 有助于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提升人格境界;有助于培养个性和谐、德智体美全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始终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个根本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就是要求我们党不断提高处理以下四种基本辩证关系的能力: 意识形态建设的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 意识形态的一元与多样的辩证关系; 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 在理论学习和信仰问题上关于党员先进性要求与全社会的广泛性要求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园林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受一定审美观念的影响和支配。笔者以此为切入点,从传统文化哲学、民族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三方面,提出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折射出的自然审美观和生态审美观,以便更好的认识艺术活动的奥秘和规律,理解审美文化,为创造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植物景观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5.
翻译原本的选择主要受一定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需求以及译者的价值取向。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可以分为四次: 早期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及五四运动以来的翻译活动。每一次翻译活动中翻译原本的选择都和那一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景观设计师的生态主义思想的产生根源、发展过程和实践案例,力图说明景观设计师的任务不再是孤立的园林景观的塑造,而是扩展到大区域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更有效的土地利用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针对水稻育种面临的新要求 ,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好水稻育种过程中的几个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18.
浅析生态主义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生态主义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产生根源、发展过程和实践案例,提出坚持生态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创造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环境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东巴文承载了纳西族古老的美学传统,其文化精神契合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体悟和生命意识.纳西先民以“林泉之心”直接观照自然,继而创造出具有和造化自然一样性质的审美意象,亦即所谓的“同自然之妙有”;同时把任自然的生活形态与精神境界都铸化在这种文字之中,体现了纳西东巴文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而取法自然正是东巴文以主体之心体悟自然生命的结果,也是其最重要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