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促进贵州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志坚 《贵州农业科学》1999,27(6):69-70,57
1 改造中低产田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梯级斜坡地带,境内气候差异明显,属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土壤侵蚀严重,黄壤和石灰土为主要土壤类型.全省地表崎岖,起伏大,平均坡度17.8°,92.4%土地属山地丘陵,坝地仅占7.6%;以苗岭为分水岭,河流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占65.79%和34.3%.全省耕地总面积184.5万hm2(统计面积,下同),其中稻田77.0万hm2,旱耕地108.0万hm2,旱地中坡度15°以下的面积为26.2万hm2,占旱耕地面积24.3%;15~25°的缓坡地40.0万hm2,占37.1%;25~35°的陡坡耕地40.7万hm2,占37.74%,35°以上极陡坡耕地0.9万hm2,占0.82%.  相似文献   

2.
磷石膏改良贵州黄壤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壤为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面积共738.37万hm2,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46.4%,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1.92%.其中,黄壤旱地面积为154.97万hm2,占全省旱耕地总面积的46.2%[1].我国南方红黄壤地区酸性旱地超过1 000万hm2,土壤粘、酸、瘦、瘠,生产力低下.贵州省农科院自承担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专题"黔中黄壤丘陵中低产田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以来,结合贵州省实情,利用磷石膏作为酸性土壤改良剂,改良低产酸性黄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磷石膏改良贵州黄壤的效果及其对土壤、作物的影响和应用前景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以2008年嘉善县基本农田质量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嘉善县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农业区划,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1995)将土壤环境质量划分为3类:Ⅰ类土地占2.47%,Ⅱ类土地占90.58%,Ⅲ类土地占6.14%,超Ⅲ类土地占0.81%,表明调查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同时进行了土壤环境安全性评价,调查区域内适合种植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农用地面积分别为21 062、23 426 hm2,分别占耕地地面积的75.72%、84.22%。调查还发现了12个富硒土壤区块,耕地总面积约28 247 hm2。农田灌溉水水质大部分符合灌溉要求,局部存在Hg超标。依据土壤、灌溉水安全性和富硒土壤评价结果,将嘉善划分为3个农业功能区,即3个大的种植区域,北部为"绿色农产品种植区",中部为"富硒绿色农产品开发区",南部为"绿色、观光农业开发区",该成果有利于嘉善县土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也有利土地管理从"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转变。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长期承受着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全球21%人口的沉重压力.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建设用地逐渐增加,被占用的土地大都是城市郊区和村镇附近的良田菜地,导致耕地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下降,加上其他人为因素、自然因素造成的耕地资源退化浪费,使得我国的农业耕地资源严重缺乏.我国的水资源也严重匮乏,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农业缺水每年达300亿m2受旱面积2000万hm2以上,平均每年因缺水减产粮食约500万吨以上,水资源稀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相似文献   

5.
云南连续3年特旱,逐渐显露出农业生产深层次矛盾,极端天气下的偶发灾情牵连出其背后的必然性。只占云南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全省1/3的耕地和2/3的人口,其水资源占有量却仅为5%,平均每公顷耕地水资源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6.7%。2010年全省常用耕地423.03万hm2,但有效灌溉面积只有158.43万hm2,占37.5%,还有近2/3的耕地只  相似文献   

6.
根据伊川县土地资源和耕地土壤养分的特点,利用伊川县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划分法确定评价单元3565个.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选取了剖面性状、立地条件、耕层养分3个方面10个影响因子,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加法模型计算综合分值,按一定规则划分耕地地力等级.结果表明,伊川县1级农用地面积为3 215.7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17%;2级耕地面积8 296.1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3.35%;3级耕地面积26 624.88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2.84%;4级耕地面积22 668.45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6.48%;5级耕地面积1 340.2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16%.在此基础上提出伊川县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及指导农业生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浅谈节水灌溉技术与张掖农灌区盐渍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翠红 《甘肃农业》2005,6(10):65-65
一、概述河西灌溉农业区包括武威、张掖、酒泉、金昌、嘉峪关5市,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总土地面积27.6万hm2,境内现有耕地62.99万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0.07万hm2,占全省灌溉面积的53.91%。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36~200,年内分布很不平衡,最多是7月,约占年雨量的30%,最  相似文献   

8.
<正>黑龙江省建设农场在强化管理、提升标准、创新科技的同时,突出抓好秸秆还田工作,使土地真正做到"用养结合",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建设农场每年种植的麦类作物4000hm2、玉米1666.7hm2左右,全部进行秸秆还田;大豆除留足烧柴和饲料之外,每年也有2666.7hm2左右进行秸秆还田。每年秸秆还田面积在8333.3hm2左右,占播种面积的51%,到目前为止,1.63万hm2耕地的第4轮还田工作已基本完成。鉴于秸秆还田真正达到了土地基础肥力保持平衡不降的作用,最终使建设农场的农业生产连续多年获取了高产高效。8年间累计生产粮豆52.3万t,粮豆单产年均增长5.8%;累计实现家庭农场利润4.9亿元,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的耕地粮食安全保障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的耕地和粮食安全问题,已初露端倪。本文从四川省的耕地资源状况分析,看出四川省的人均耕地仅有0 048hm2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 05hm2);四川省的耕地平均每年减少3 68万hm2,至2002年已累计减少80 9万hm2,耕地数量不容乐观。对四川省耕地质量状况,指出有206 7万hm2中低产田土,占四川省总耕地面积的51%。这类耕地类型的土壤质量系数都在0 70以下,属于4~9等的中低质量等级耕地,耕地质量是较差的。四川省的粮食状况,近年来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从439 0kg,下降到386 5kg。有较大的下降趋势,从四川省的粮食供需状况分析看出,有粮食供需不平衡的状况。统计分析表明,四川省的粮食生产主要取决于耕地的粮食播种面积。研究结果看出:四川省的粮食供需平衡其总产量应当最少保持在3500万t以上。据此,认为四川省的耕地粮食安全警戒线是确保每年不少于666 7万hm2的粮食播种面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川省的耕地粮食安全保障对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全省耕地面积7 926.3千hm2,占河南省土地总面积的47.52%。按照农业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划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结合农业部《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分等规程》,全省耕地质量划分为八个等级。高等级质量耕地(一、二、三等)面积3 162.60千hm2,占39.9%;中等级质量耕地(四、五等)面积3 376.61千hm2,占42.6%;低等级质量耕地(六、七、八等)面积1 387.10千hm2,占17.5%。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河南省耕地质量存在以下问题:(1)法规建设滞后,耕地质量保护权责不清;(2)耕地"占优补劣"现象严重;(3)土壤有酸化趋势;(4)土壤重金属污染在扩大;(5)土壤面源污染有加重趋势(化肥农药农膜污染增加、畜禽养殖污染普遍存在);(6)部分耕地地下水污染较重;(7)部分地区土壤肥力状况不容乐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及建议: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法律法规、明确耕地管理职责;完善粮食发展支持政策,增加投入;建立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和预警机制;综合治理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实施沃土工程,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以上措施的实施既可为政府部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为农民耕地质量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采用PCR技术对四川省近50年来年推广面积达66700hm2(100万亩)以上的40个小麦品种特异性位点(即STS-PC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3对STS-PCR引物和26种引物-酶组合中,92 3%的引物和88 5%引物-酶组合能揭示小麦品种间的多态性。在检测到的92条DNA片段中,86 96%具有多态性,平均每种引物-酶组合检测到3 08条(变幅为1~8条)。这些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 478~0 989,平均GS值为0 753。STS-PCR标记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能将40个品种相互区分开,其结果与亲缘关系较一致。各年代品种间GS值变化趋势表明,从60年代后四川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肥料偏生产力(PFP)是指施用某一特定肥料下的作物产量与施肥量的比值,是反映当地土壤基础养分水平和化肥施用量综合效应的重要指标。本文在2008~2009对云南省12个州(市)20个县(市)共360个农户进行的问卷调查基础上,探讨了云南省水稻生产中的肥料施用现状、肥料偏生产力以及农户施肥合理性。结果表明,云南省在水稻生产中总养分平均投入量为488.3kg/hm2,其中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326.3, 77.7,84.3kg/hm2;化肥占总养分的比例为74.4%;水稻的肥料偏生产力为24.2kg/kg,其中N,P2O5,K2O的肥料偏生产力分别为36.5,152.3,97.1kg/kg。以N,P2O5,K2O投入量分别为150~250,45~90,90~120kg/hm2作为合理施肥范围,则云南省水稻合理施氮、磷、钾的农户分别占调查农户的24.4%,36.6%,10.3%。  相似文献   

13.
氮磷钾平衡施肥对茉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影响茉莉花产量的3个主要因素,即N(X1),P(X2),K(X3)进行大田试验,建立产量与N、P、K3因子的肥料试验模型,并采用降维法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确定其最佳施肥量。试验结果表明,茉莉花的产量从整体上来看与N成负相关,与P、K成正相关,作用的大小顺序为K>P>N。最佳施肥量为氮肥(N)132 4~197 6kg/hm2,磷肥(P2O5)166 6~197 4kg/hm2,钾肥(K2O)126 8~155 3kg/hm2。  相似文献   

14.
不同密度火炬松林生物量及其分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不同密度林分的资料,用"相对生长测定法"(Allometricmethod),对下蜀森林生态定位站9年生火炬松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比较了不同密度火炬松林分的生物量及其在各组分间的分配.结果表明,合理密植能够提高火炬松林的生物量,但过密的效果则适得其反;下蜀生态定位站9年生火炬松人工林现存量为49.28~78.79t/hm2,净生产力为15.57~25.58t·hm-2·a-1;生物量各组分的分配,干、枝、叶、根分别为42%,21%,12%和24%;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连年生长量一直大于平均生长量,林分处于速生阶段.  相似文献   

15.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四川省“长治”工程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途径。长治工程是改善长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以四川省长治工程第五期小流域综合治理区为例,在野外调查、实测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空间差异,在土地利用结构中选取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指标,构建土地利用分区体系,运用层次聚类法,进行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区,分析了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区可分为重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两个大区以及两个亚区,分别以农地和林地两种用地情况为主要因子,通过分析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为研究区农业区划及土地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腐殖酸对土壤汞、镉、铅植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腐殖酸对污染土壤中Hg、Cd、Pb活性的影响及其在植物体内的积累效应。分析表明:腐殖酸能增加土壤Hg、Pb的残留量,减少Hg、Pb的植物可利用性。腐殖酸能有效地抑制Hg在植物叶中的富集,在施用量为6 0t/hm2时植物体Hg含量下降了67 0%,施用量为3 0t/hm2时植物体Pb含量下降了23 0%。  相似文献   

17.
玉米施用硅肥田间定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8~2001年进行了玉米合理施用硅肥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硅肥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增强了光合作用,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达到了节水、抗旱、增产的目的。在一般干旱年份,硅肥用量以500~750kg/hm2为佳,在特旱年份以250kg/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8.
为了缓解和根本上解决"林菌矛盾",进行食用菌原料林培育研究,开展天然阔叶林伐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培育花菇专用林试验,结果表明:立木蓄积量净增76.8m3/hm2,林分年平均生长量达15.36m3/hm2,收获期提前5~10a,蓄积量比同期人工林高3倍以上,为解决目前"林菌矛盾"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钙对烟叶拉断强度、拉伸强度的效应,在丽江烟区开展了Ca(OH)2施用量0,150,750,1500,2000,2500kg/hm2对烟叶拉断强度、拉伸强度效应的试验。结果表明:(1)上部叶中处理6[Ca(OH)22500kg/hm2]的烟叶拉断强度最大为1.87N,中部叶中处理6的烟叶拉断强度最大为119N,下部叶中处理5[Ca(OH)22000kg/hm2]的烟叶拉断强度最大为1.14N。(2)上部叶中处理4[Ca(OH)21500Kg/hm2]的最大拉伸率最大为8.64%;中部叶中处理5[Ca(OH)22000kg/hm2]的最大拉伸率最大为6.07%;下部叶中处理5的最大拉伸率最大为4.78%。(3)拉断强度和拉伸强度均存在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的关系,说明上部烟叶的弹性和抗破碎性最好,而下部烟叶最易破碎。  相似文献   

20.
小麦蚕豆间作控制病虫害与增产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系统探索农作物病虫害持续控制策略,保护农田生态环境,2002~2007年在云南省玉溪市进行36组小麦蚕豆间作与单作同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和各组试验小麦蚕豆间作比单作对主要病虫害都有不同程度的持续控制效果,尤其对蚕豆赤斑病和蚕豆斑潜蝇控制效果显著,而且因间作很好地改善了小麦和蚕豆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了蚕豆叶片面积,从而明显地提高增产和增收效益。间作对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蚕豆赤斑病的控制效果分别为3040%~6355%,2560%~4936%和3151%~4568%,对小麦蚜虫、蚕豆斑潜蝇、蚕豆蚜虫的控制效果分别为2300%~3720%,1540%~6400%和1740%~2520%;增加蚕豆单株叶面积8533~57492cm2,增加蚕豆单株根瘤生物量153~727g;增加小麦产量028~063t/hm2,提高蚕豆产量214~572t/hm2,提高经济效益2246%~34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