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园林渊源深远,具有丰厚的哲学及文化内涵。这些园林并非简单的景观设计体,它还能体现出人工与自然风景的和谐关系,具有深远意义。就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环境景观设计的关系而论,为现代环境设计提供了文化观念,同时还指导了现代园林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协调运作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特有的生态化和“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特征,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影响遍及世界,特别是中国的邻国日本、朝鲜等。而日本在中国古典园林与本土文化相复合、变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同的艺术特色。本文主要从一般手法和特殊手法两方面来论述中日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差异。一般手法主要包括意境、空间和材料三方面。而特殊的手法主要是指园林风水及禁忌方面的手法。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古典园林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历史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气质与特征,使得人与自然、人与艺术和谐相处这一理念得到深刻地体现。深入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可以从其美学意蕴角度出发做一些深入地探讨,以挖掘出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现代价值,使中国古典园林在新时期得到发扬光大。1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1.1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推崇的是"小中见大"的理念,尤其是宋代园林设计,在细节的处理上,反映了宋代园林设计者的自觉追求。而到了明清时期,园林设计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展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营造最佳人居环境的理念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观,结合当代园林先进的设计理念、思想和科学技术,探讨具有时代特色、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现代园林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5.
文章总结和论述了中国古代关于城市选址、城市绿化、园林建设、森林旅游等方面有代表性的思想和实践经验。结合现代城市森林的建设理念,作者提出在城市森林建设中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和内涵丰富的森林文化,构筑有中国民族特色、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生态文明城市。    相似文献   

6.
在21世纪,整个世界都强调园林建设“以人为本”(人文性)和“环境保护”(生态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人文和生态也成为园林界中最为热门的话题。而人文的内在精神到底是什么?与生态的关系又是如何?人文和生态是否抵触,?又如何达到和谐统一?笔者结合湖西综合保护工程的规划实施,谈一点自己的看法。1.“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将人文与生态并重,并且主张和谐统一笔者作为一个园林工作者,以“为人类创造美好的家园”为己任,也曾将“以人为本”作为园林建设的首要任务。然自笔者师从王兆骞先生学习景观生态学以来,对人文与生…  相似文献   

7.
西方人与自然是一种相对、相斥、相离、相敌的关系,人的最大愿望就是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中国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亲、相近、相合、相融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和谐,重“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强调“与浑成等其自然”,“万物与吾一体”,物与我与自然交融而默契,是一种深层的感情和精神上的交流。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应当学会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提出了园林建设中4种"道法自然"的途径:仿自然之形、取自然之意、从自然之法和行自然之效,并对这4种途径进行了论述。以期在园林的艺术和科学两种维度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营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9.
园林是文化与艺术的结合,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精神智慧的结晶。园林建设为工业化进程中的人类优化了生存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为城市化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天,在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园林建设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生态化思想在本质上与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理念有着一致性,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同生共进的和谐思想。1.园林建设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空前发展,整个社会对生态环境日益重视,促使园林建设在广阔的城市领域中大显身手。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态园林"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园林绿化的概念、内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在各植物元素的和谐统一上。实现绿化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要根据绿地周围的城市景观元素,更多地把绿地景观融入到整个城市环境中,使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更加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优化植物配置,张扬城市园林个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用可持续发展观建设生态人居城市,构建和谐园林。  相似文献   

11.
青岛市是由德国殖民者始建的城市,由于在开埠时德国殖民者引入了先期合理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环境建设和注重管理养护的理念,从而构架了青岛市与中国传统城市风格明显不同的、东西方园林风格兼收并蓄的园林城市形态,形成了青岛市城市园林景观涵纳古今中外风格于其中却能杂而不乱、变化中见统一的特点。本文从社会历史角度和风景园林景观角度论述德国园林建设思想对青岛市园林城市形态特征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加强三北工程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以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研究的基本问题,在全面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总结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快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促进三北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贡献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生态文明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谐问题也受到了伦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仅能够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伦理价值提供了根据,也能够为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上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进而加速生态文明建设。1人与自然的裂痕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热带园林树木遭受寒害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古炎坤 《广东园林》2009,31(1):49-53
2008年初持续3℃-7℃低温阴雨天气。对南亚热带珠三角地区乃至珠海、茂名、湛江地区一些热带园林树木损害严重。文章对热带园林树木遭受寒害概况进行回顾与思考,并分析树木受寒害的原因及提出相关对策,以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社区的谏言。  相似文献   

15.
’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中国政府在本世纪末举办的一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盛会。经过举国上下的团结奋斗、共同努力 ,取得了圆满成功。作为世博会山西筹委会的工作人员 ,我们有幸参加了这次盛会。至今回忆起来 ,世博会的盛况、山西园林园艺的风采使人终生难忘。世博园在风景美丽如画的春城昆明 ,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这就是曾举行过具有世界最高水平和中国特色的世界园艺盛会的世博园。这次博览会以“人与自然迈向2 1世纪”为主题 ,通过世界各国精彩纷呈、特色各异的园林园艺及其科技文化的展出 ,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出发论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提出:人类必须确定正确的大自然观,全方位探讨自然的价值.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也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人类尊重自然,自然就会哺养人类。因此,中国古人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8.
阐述南平市武夷香榭室外环境创意及园林空间格局,拟在造园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富有时代气息.对人居环境的设计创意、设计原则、总体布局及植物配置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同志指出: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从根本上为林业事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定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林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大有可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刊记者以林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为重点.采访了防城港市林业局局长王正。  相似文献   

20.
游天宇  赖海燕 《林产工业》2023,(10):103-104
<正>园林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把园林拍摄成纪录片,不仅可以展示其美丽之处,更能让观众深入了解园林背后的文化内涵。音乐与剧情作为园林纪录片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情感的抒发、字画的交织,加强了园林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为观众呈现了极具感染力的视听体验,可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园林的独特魅力。在本文中,将探讨园林纪录片中音乐与剧情的融合方式,为发挥园林纪录片的价值提供参考,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