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豚草是一种世界性草害,在我国已呈扩散趋势,对豚草的防治已引起科研人员的重视。该文研究广聚萤叶甲野外生存能力及对豚草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利用广聚萤叶甲取食控制豚草危害,效果良好,节约了大量人工防除、化学防除成本;广聚萤叶甲在霍山县能自行繁殖,达到持续控制豚草的目的,有利于控制豚草扩展蔓延危害。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公路与外来入侵植物分布格局及扩散的关系,对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附近201国道豚草沿公路两侧的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与公路距离的增加,豚草的频率和盖度都呈下降趋势,距离公路0~20 m处为豚草的集中分布区;微生境对豚草分布有显著影响,弯道内侧豚草的株高、密度明显高于弯道外侧,但是沿公路直路两侧的豚草则差异不显著;说明公路在豚草的扩散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防治豚草时应以公路沿线为主要防治区域,尤其是公路弯道处。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公路与外来入侵植物分布格局及扩散的关系,对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附近201国道豚草沿公路两侧的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与公路距离的增加,豚草的频率和盖度都呈下降趋势,距离公路0~20m处为豚草的集中分布区;微生境对豚草分布有显著影响,弯道内侧豚草的株高、密度明显高于弯道外侧,但是沿公路直路两侧的豚草则差异不显著;说明公路在豚草的扩散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防治豚草时应以公路沿线为主要防治区域,尤其是公路弯道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和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浸提液对常用替代牧草高羊茅、早熟禾、黑麦草、披碱草,以及对苜蓿、葵花、玉米、小麦、甜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筛选对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具有防控效果的替代植物以及最佳混种方式。【方法】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豚草和三裂叶豚草浸提液对供试种子萌发的影响。采用盆栽竞争试验,运用DeWit取代试验研究法,设置牧草和入侵杂草5种混种方式,混种比例分别为1∶1、1∶2、1∶3、2∶1、3∶1,研究黑麦草、披碱草和高羊茅与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竞争效应,分析3种牧草对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替代控制潜力。【结果】 随着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浸提液浓度的增加,4种常用替代牧草种子和新源县5种主要作物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化感效应指数均下降。5种混种密度下,黑麦草、高羊茅与三裂叶豚草混种比例为3∶1时,三裂叶豚草的竞争平衡指数分别为(-0.505 1±0.301 5)、(-0.757 6±0.265 88)均显著小于0(P<0.05);黑麦草、高羊茅与豚草混种比例为1:3时豚草竞争平衡指数分别为(-0.955 8±0.518 08)、(-2.049 7±0.178 55)均显著小于0(P<0.05)。【结论】 豚草和三裂叶豚草浸提液对供试种子萌发具有化感抑制作用;且浸提液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同时叶部化感抑制作用大于根部。三裂叶豚草对四种牧草种子萌发的化感抑制作用大于豚草。黑麦草和高羊茅可以作为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替代植物。黑麦草和高羊茅防治三裂叶豚草时建议播种比例为3∶1;防治豚草时建议播种比例为1∶3。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发生密度较大时其化感抑制作用越强,影响牧草萌发生长,应适当加大替代牧草播种量。  相似文献   

5.
1985~1988年在沈阳农业大学进行了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和三裂叶豚草(Ambrosiatrifida L.)物候期的观测,二种豚草生育期均170天左右,豚草略短些。但出苗至开花期豚草比三裂叶豚草长,分别为119天和110天;开花到果熟期豚草比三裂叶豚草短,分别为50天和64天。全生育期有效积温二者均在1400℃上下,豚草略低些。但出苗到开花期豚草高于三裂叶豚草,分别为7445℃和6726℃;开花到果熟期豚草低于三裂叶豚草,分别为8776℃和10745℃。二种豚草出苗最低温度5℃,最适温度10~12℃,最高温度21℃左右,三裂叶豚草略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温室控制试验,探讨生境变化对豚草生长的影响,以及与豚草入侵能力的关系;使用智能光照培养箱模拟不同海拔梯度的温度条件,探讨低温对豚草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人工去叶的方式模拟天敌昆虫采食对豚草的生物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豚草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增强了其适应不同土壤环境的能力。丛枝菌根真菌通过增加豚草的比叶面积,提高了豚草的资源获取能力,此作用在土壤有效氮含量低时更加明显,丛枝菌根真菌对豚草适应低氮生境有着重要意义。由于海拔升高导致环境温度降低,豚草幼苗的株高显著减少(P0.01),生物量在22.5~15.1℃差异显著(P0.01),15.1~9.4℃差异不显著,低温导致豚草幼苗生长缓慢,可能是限制豚草向北京周边高海拔地区扩散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去叶处理对豚草的分枝数没有显著影响。去叶显著降低了豚草的生物量(P0.05),而在对照和碳素添加(1650 g·m-2)处理中对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去叶后,剩余叶片的叶绿素测定值升高,豚草通过补偿生长增加了剩余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以维持必需的光合作用。据此推测,由于豚草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8月份之前如果天敌采食没有达到一定强度,则不会形成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为了利用草甘瞵和二甲四氯开展豚草化学防治研究,2004年在湖北省鄂州市,设计了20%草甘磷、40%草甘磷和20%二甲四氯3种试验处理,每种处理设3次重复,另设3个对照小区,共12个处理小区,主要对豚草进行叶面喷施。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化学农药可以有效破坏豚草的生长和蔓延,施用20%草甘磷、20%二甲四氯、40%草甘磷防治豚草,两周后,豚草萎蔫率分别达到76.3%、82.5%、85.6%;同种农药的浓度越高,防治效果越好,但是存在农药飘移二次污染环境的潜在危害;防治的最佳时间是在豚草生长的幼苗期;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8.
豚草和三裂叶豚草是我国公布的危害严重的重大外来恶性入侵杂草,2017年在尼勒克县木斯镇发现豚草与三裂叶豚草。近2年来,尼勒克县积极开展豚草发生普查及防控工作,摸清了尼勒克县境内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入侵、蔓延面积和区域。尼勒克县通过采取植物检疫、物理防控、化学灭除等综合防控技术,已有效控制了豚草的发生与蔓延,为当地农牧业生产、旅游资源保护及生态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相似文献   

9.
什么样的生境更有利于外来植物入侵,一直是入侵生态学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豚草为实验入侵植物,探讨生境与豚草入侵的关系。通过人工草地群落试验发现,豚草入侵物种多样性水平为1、4、9、16四个不同人工植物群落与入侵有土壤种子库的裸地生境相比,其生物量平均减少590 g·m-2、植株高度平均降低43.7 cm、成活率平均降低21.4%,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平均降低0.695。说明已有植物群落定居的生境对豚草的入侵有强烈的抵御作用。由此推断豚草入侵裸地时,生境中存在大量的空余生态位,豚草很容易成为单优势物种,而豚草入侵已有植物群落的生境时,现有植物物种已占据了大量的生态位空间,其入侵性明显降低。研究结果揭示,对外来入侵植物的管理和防控上应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策略,营造多样化的本地植物群落,减少人为裸地存在时间,可阻挡或延缓外来植物的入侵。  相似文献   

10.
豚草卷蛾在我国的生物气候相似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CLIMEX系统软件对豚草卷蛾(Epiblema strenuana)及其寄主豚草、三裂叶豚草与银胶菊进行研究,对在我国的适生性分布作了预测,并通过生态气候指数(EI)转化的生物-气候风险指数(BCRI),定量地分析了该天敌与目标杂草在我国85个气候观测区可能同时定殖的吻合程度。同时假定向日葵在逼迫环境下成为豚草卷蛾取食寄主时,定量地评价了这种风险寄主的气候相似性风险程度。其结果对预测检疫杂草豚草、三裂叶豚草和银胶菊在我国的扩散分布,扩大豚草卷蛾对上述杂草的释放控制,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对风险寄主(如向日葵)的生态气候风险分析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利用草甘瞵和二甲四氯开展豚草化学防治研究,2004年在湖北省鄂州市,设计了20%草甘磷、40%草甘磷和20%二甲四氯3种试验处理,每种处理设3次重复,另设3个对照小区,共12个处理小区,主要对豚草进行叶面喷施。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化学农药可以有效破坏豚草的生长和蔓延,施用20%草甘磷、20%二甲四氯、40%草甘磷防治豚草,两周后,豚草萎蔫率分别达到76.3%、82.5%、85.6%;同种农药的浓度越高,防治效果越好,但是存在农药飘移二次污染环境的潜在危害;防治的最佳时间是在豚草生长的幼苗期;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12.
豚草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普通豚草似(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和三裂叶豚草似(Ambrosia trifida L.)是世界性公害杂草,二者不仅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而且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是现在我国豚草防治的主要方式。但这两种防治方式均达不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我国豚草的生物防治处于前期发展阶段。主要包括利用昆虫、病原菌、植物替代和化感作用防治豚草。本文对豚草防治的主要方法进行了综合论述,为豚草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氮沉降对外来种豚草入侵能力与竞争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控制实验,模拟不同的氮沉降量对外来种豚草和本地种黄花蒿、蒙古蒿形态、生物量及其分配以及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来种豚草对氮素变化表现出很高的可塑性,而本地种可塑性不高。随氮素的增加,豚草的株高、基茎、总生物量、支持结构生物量比显著增加,根生物量比、根冠比明显降低;本地种除株高、根冠比等少数指标外,多数指标无显著差异。氮沉降有利于外来种豚草在种间竞争中取得优势。豚草和黄花蒿的混栽试验显示,随着氮水平的增加,豚草的竞争力加强,在竞争中取得了优势;豚草和蒙古蒿的混栽试验显示,低氮量下蒙古蒿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高氮量下竞争优势减弱。全球变化造成氮沉降的增加有利于外来入侵植物的生长与竞争。  相似文献   

14.
豚草是侵占性很强的恶性杂草 ,也是国家环保总局首批公布的入侵我国 16种外来物种之一。在对江西省豚草天敌调查中已发现了最有应用潜力的生物防治物种———豚草卷蛾 ,研究表明 ,江西省九江、南昌和赣州均可用豚草卷蛾控制豚草和三裂叶豚草。豚草卷蛾具有较严格的寄主专一性 ,是豚草和三裂叶豚草较理想的专一性天敌 ,适合在我国长江以南非向日葵作物区防治豚草。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境三裂叶豚草生长及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8年6月选取5个不同的三裂叶豚草生长生境,测定每个样方出现的所有杂草的种类及数目并对不同生境下三裂叶豚草的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再将样方内所有三裂叶豚草带回实验室进行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下的三裂叶豚草存在一定程度的形态差异;干扰程度越强,三裂叶豚草的平均株高越高,三裂叶豚草的生长越好.光照和水肥条件以及三裂叶豚草的入侵程度对其本身的生长同样有重要影响.在同一生境下,与生长环境中其他杂草相比,三裂叶豚草生态位宽度最大,说明它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强,更倾向于本研究区域的泛化种,它这种通过扩大生态位宽度来维持足够的种群竞争力方式可能是三裂叶豚草对资源水平适应进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入侵杂草之一,目前已经在华南地区大面积分布.为了在华南地区寻找豚草的替代植物,本研究在不同种植密度和种植比例条件下进行了杂交狼尾草与豚草的竞争试验.结果表明,在所设置的75.47株/m2(4株/盆)、150.94 株/m2(8株/盆)、226.41株/m2 (12株/盆)3个密度下,混种时豚草的高度和生物量显著降低.当种植密度为150.94株/m2时,混种豚草的株高降低最大可达49.20%;当种植密度为226.41株/m2时,混种豚草生物量降低最大可达66.89%;不同密度下,杂交狼尾草的相对生物量均显著大于1,而豚草的相对生物量均显著小于1.在3个密度下,杂交狼尾草的竞争平衡指数均显著大于0,且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强,杂交狼尾草的竞争力大于豚草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三裂叶豚草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三裂叶豚草的生长特性和我国气候特点,对三裂叶豚草在我国的适生区进行划分;采用风险性评估量化指标体系,建立了一、二级评判标准的计算模型,分析了三裂叶豚草传入我国的风险.结果表明,三裂叶豚草的危险性综合评价的风险值R为2.18,属于高风险外来有害生物.确定了三裂叶豚草的适生区,同时,提出了对三裂叶豚草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 豚草对农牧业生产、生活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巨大危害。据查,在国内有豚草相三裂叶豚草两种。近年来,由于忽视防治和进口粮食、交通工具、水流等携带传播,蔓延迅速。现已扩散至黑龙江、吉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区豚草分布及危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豚草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5年7月~2008年9月,对洞庭湖区(常德市、益阳市、岳阳市)豚草的发生、分布及危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每个调查点豚草的防治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常德市、益阳市均未发现有豚草分布,岳阳调查区中岳阳楼地区、汩罗市汩营公路两旁豚草分布较多,并有继续扩散的趋势;洞庭南路路旁、岳阳楼公园和汩罗市汩营公路两旁豚草的平均覆盖度分别为95.3%、93.5%和85.4%,密度分别为36.6%、44.5%和48.3%,发生频率分别为53.1%、84.8%和43.0%,岳阳火车站豚草发生较少。[结论]整个洞庭湖区仅岳阳市有豚草分布。  相似文献   

20.
试验研究了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浸提液对5种植物(高粱、谷子、白菜、子粒苋、龙葵)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豚草的他感作用是存在的;并且不同浓度豚草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同;3种浓度的豚草浸提液对5种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