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纬度生态条件下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了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在中、低两种纬度生态条件下的产量和农艺性状表现。在长日照生态条件下,热带、亚热带群体具有明显的光周期敏感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严重失调是光周期敏感表现的最突出矛盾。不同性状和不同群体的光周期敏感反应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对各性状光周期敏感系数(RD)的比较,ASI、吐丝期、穗位高、株高等可作为反映光周期敏感特性的指标。热带、亚热带群体营养生长的生育时期、株高、穗位高在2种纬度环境之间显著相关,产量和多数果穗性状在2种纬度环境之间显著负相关。说明长日照下热带、亚热带群体的生育时期、株高、穗位高与短日照环境下群体基因的表现有关,但长日照条件下产量较高的群体,短日照条件下反而产量较低。长日照条件下不能准确鉴定热带群体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2.
两种纬度生态条件下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比较了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在中、低两种纬度生态条件下的产量和农艺性状表现.在长日照生态条件下,热带、亚热带群体具有明显的光周期敏感特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严重失调是光周期敏感表现的最突出矛盾.不同性状和不同群体的光周期敏感反应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对各性状光周期敏感系数(RD)的比较,ASI、吐丝期、穗位高、株高等可作为反映光周期敏感特性的指标.热带、亚热带群体营养生长的生育时期、株高、穗位高在2种纬度环境之间显著相关,产量和多数果穗性状在2种纬度环境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长日照环境下热带、亚热带群体的生育时期、株高、穗位高与短日照环境下群体基因型的表现有关,但长日照条件下产量较高的群体,短日照条件下反而产量较低.长日照条件下不能准确鉴定热带群体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3.
以9份北方选系和8份南方选系.按NCII设计组配72个杂交种,分别在北京和雅安两个日照长度环境下进行田问试验,比较分析我国南、北方玉米白交系问杂交种的单株产量以及各系单株产量配合力在两种日照条件下的表现.结果表明,两种日照条件下均有部分杂交种表现出较高的单株产量水平和对照杂种优势,.北方系×南方系"这一组配模式不仅可在南方玉米区利用,也可利用于北方玉米区玉米育种.多数自交系的产量配合力在两种日照长度环境下表现不一致,具有不稳定性;YA8210、18-599、7922等自交系有较高的、稳定的单株产量配合力表现;YA8201为具有新颖种质的热带种质自交系,有较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玉米起源于热带地区,经过自然和人工选择,广泛的种植于温带地区。开花是玉米生长发育的中心环节,也是热带玉米向温带环境种植的主要适应性性状。鉴定玉米在驯化过程中出现的受选择基因区段,并进一步挖掘开花候选基因,为玉米的群体改良、开花遗传机理解析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首先单独分析30份温带玉米自交系和21份热带玉米自交系的单倍型数据,通过过滤高缺失和等位基因频率较低的变异位点,得到高质量的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标记,利用SnpEff软件对温带和热带玉米群体的基因组多态性位点进行了功能预测。其次过滤得到同时存在于温带和热带玉米的高质量SNP标记,对温带和热带玉米的基因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确定其群体结构,之后利用群体分化指数(fixation index,FST)和群体间扩展单倍型纯合度(cross population extended haplotype homozygosity,XP-EHH)法分析温带和热带玉米群体间的选择信号分布情况,选择FST和XP-EHH值的top 1%为阈值,筛选得到受选择位点。通过对SNP进行功能注释得到温热带玉米群体受到选择的基因。利用agriGO工具对候选驯化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利用相关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对候选基因进行功能注释,进一步鉴定玉米驯化过程中的开花候选基因。【结果】通过对温热带玉米群体的高测序深度的SNP进行分析,发现热带玉米群体的SNP数目为14 123 408个,温带玉米群体的SNP数目为8 791 673个,鉴定到的SNP主要分布于基因间区。2个群体中均存在的SNP标记数目是204 752个。主成分分析表明温带和热带玉米可以显著的分为两个类群。FST选择信号的top 1%是0.3593,共鉴定到557个候选驯化基因,XP-EHH选择信号法的top 1%是3.2681,共鉴定到1 913个候选基因。鉴定到多个候选基因与玉米的开花调控密切相关,包括ZmCCT9COL1GRMZM2G387528。ZmCCT9抑制开花基因ZCN8的表达,导致玉米在长日照环境下出现晚花表型,是一个重要的开花调控基因;COL1与开花促进因子FT蛋白互作,加速玉米开花以适应长日照环境;GRMZM2G387528的功能注释揭示该基因是一个光敏色素互作因子,与光周期基因ZmphyB1互作。【结论】热带玉米群体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态性,筛选到一系列参与了热带玉米和温带玉米的分化候选基因,并且重点挖掘了参与其中的玉米开花调控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气候条件对奈曼玉米(Zea mays L.)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最大程度地减轻气候条件对玉米产量不利的影响提供决策和服务依据。[方法]在奈曼旗玉米气象产量计算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玉米全生育期气温、降水、日照和蒸发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奈曼玉米气象产量变化范围主要在-750~750 kg/hm2,气候条件的减产效应比增产效应更加明显。奈曼旗玉米生长热量资源和光照资源丰富,能够满足玉米生长的需要,产量提高的制约因素主要是高温和干旱;日照和蒸发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可以间接归结为降水或温度对奈曼旗玉米产量的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为奈曼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气象学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盐碱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模式的优势和技术要点。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盐城市某地的8块盐碱地水稻试验田,并随即将其均分成2组,分别为研究组合对照组。对照组的4块盐碱地水稻试验田采用传统的人力栽培模式,研究组的4块盐碱地水稻试验田采用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模式,记录及比较2组栽培模式的效率以及产量。结果:研究组盐碱地水稻试验田的工作效率是对照组的1.4倍,产量是对照组的1.55倍。结论:盐碱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模式在水稻栽培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能够促进水稻高产稳产,提高整体收益。  相似文献   

7.
光温因子与玉米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山东省境内采用不同区域分期播种 ,形成自然条件下光温值的差异 ,系统分析光、温因子与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玉米生育期间的积温、日照与产量及产量因素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积温的直接效应最大 ,日照通过积温的间接效应最大。开花至成熟阶段的日照时数对穗粒数影响明显 ,日平均温差与积温呈负相关关系并对千粒重和产量产生负效应。产量和千粒重以鲁西最高 ,由鲁西向鲁东依次递减 ,穗粒数以鲁中最高。高产玉米全生育期需积温 2 50 0℃左右 ,日照 70 0 h左右 ,开花至成熟阶段需积温 1 1 50℃左右 ,日照大于 3 0 0 h。  相似文献   

8.
通过四年试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产培肥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四年平均增产6.1%。在吉林中部地区,积温和日照不构成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障碍因素,降雨量差异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2008年降雨量充足,且分配较为合理,不同处理下玉米平均产量较比四年平均值增产22.0%。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掌握影响奈曼旗地区玉米产量的气象因素,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加强农业气候区划和防灾减灾工作,利用奈曼旗气象站1986—2015年的气温、降水、日照、蒸发等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气温、降水、日照、蒸发4个气象因子对奈曼旗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内蒙古玉米主产区奈曼旗在"十三五"期间的玉米稳产高产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10.
秋季热带茶园气温高、日照强、降雨少、湿度低,做好茶园秋季生产管理,对维持茶树的正常生理代谢,提高翌年产量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做好热带茶园的秋季管理,主抓以下4项技术工作:  相似文献   

11.
玉米宽窄行浅埋式滴灌栽培技术是指玉米按宽行80 cm、窄行30 cm播种,并在窄行铺设浅埋1.5~2.0 cm滴灌带,可以根据玉米生长规律,及时供给玉米不同生长时期所需的水肥,保证玉米前期生长和后期干物质运输积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水肥利用率,最终获得优质高产玉米。2016—2017年鄂托克旗农业技术推广站科技人员在赛乌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试验种植13.33 hm2宽窄行浅埋式滴灌玉米试验田,实现产量13 125 kg/hm2,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博乐市玉米“3417”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指导玉米科学施肥,在博乐市进行玉米"3417"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田土壤供氮量为211.5 kg/hm2,供磷量为100.8kg/hm2,供钾量为253.8 kg/hm2,属中肥力水平;该试验田最佳施肥方法为基肥、追肥结合,基肥施有机肥、磷肥、钾肥、锌肥的全部,尿素总量的20%,65%、15%的氮肥分别作追肥进行使用;在当地最优施肥量基础上,施锌肥22.5 kg/hm2,玉米产量为13 333.3 kg/hm2;施锰肥30 kg/hm2,产量为13 500.0 kg/hm2,施硫肥30 kg/hm2,产量为12 666.7 kg/hm2,增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玉米病害、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是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19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区域的病害、产量、粗蛋白、粗淀粉、粗脂肪、赖氨酸差异。结果表明:19个玉米品质的稳定性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基因型起内因作用;互作作用中玉米种植及生长的时间(播期与生育期等)×区域特征(资源与逆境等)是不同生态区病害、产量、品质差异的主要外因;独立作用中年度间的气候变化对玉米不同生态区病害、产量、品质影响较大,其中气象条件中温度适宜程度、降雨量、湿度与病害(弯孢叶斑病与南方锈病)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产量与日照呈正相关且系数较大(为0.21),粗淀粉与日均温呈正相关,粗脂肪与日照呈正相关;不同生态区随着纬度的降低,吐丝后的降雨量增加,玉米病害加重,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气象条件对农作物产量的作用,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作物产量受到的影响,利用1951-2013年丹东地区气温、0 cm地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蒸发资料,分析丹东地区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利用2002-2012年丹东玉米年平均每667 m2产量和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丹东玉米产量受气象条件的相关影响.结果表明,1951-2013年丹东地区气温、0 cm地温变化呈上升趋势,降水、相对湿度、日照、蒸发的变化呈下降趋势;相对湿度和丹东玉米产量的变化呈负相关,气温、0 cm地温、日照、降水、蒸发和丹东玉米产量的变化呈正相关,其中气温和丹东玉米产量的相关度最高.建立气温、0 cm地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蒸发对丹东玉米产量的回归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对丹东玉米产量模拟值和实测值的相关度高达0.9496.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产量与各生育阶段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宁夏灌区气候条件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日较差、≥10℃平均积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总日照等气象因子对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及产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平均相对湿度及平均降水量对玉米生殖生长期的影响较为明显;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总日照等气象要素对玉米全生育期的生长影响非常重要。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日照越充分,玉米产量越高;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越大,玉米产量越低。  相似文献   

16.
玉米病害、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是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19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区域的病害、产量、粗蛋白、粗淀粉、粗脂肪、赖氨酸差异。结果表明:19个玉米品质的稳定性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基因型起内因作用;互作作用中玉米种植及生长的时间(播期与生育期等)×区域特征(资源与逆境等)是不同生态区病害、产量、品质差异的主要外因;独立作用中年度间的气候变化对玉米不同生态区病害、产量、品质影响较大,其中气象条件中温度适宜程度、降雨量、湿度与病害(弯孢叶斑病与南方锈病)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产量与日照呈正相关且系数较大(为0.21),粗淀粉与日均温呈正相关,粗脂肪与日照呈正相关;不同生态区随着纬度的降低,吐丝后的降雨量增加,玉米病害加重,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志丹县地膜玉米的适宜种植方式,2012年安排了地膜玉米不同种植方式增产情况对比试验.通过试验田玉米的长势及产量分析结果来看,玉米采用膜上种植方式产量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玉米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率,以玉米为试验材料,在自然条件下,通过灌溉和非灌溉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土壤湿度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田表层(O~30cm)与深层(30~50cm)土壤水分随时间的波动趋势相似,但表层土壤更易受外界影响。生育期内不同土壤湿度对玉米生长性状、干物质重及产量影响显著。灌溉处理为玉米生育期提供了更适宜的土壤水分,利于玉米地上干物质的累积,玉米进入乳熟期后,适当地灌溉更有利于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9.
秋季热带茶园气温高、日照强、降雨少、湿度低,做好茶园秋季生产管理。对维持茶树的正常生理代谢,提高翌年产量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做好热带茶园的秋季管理,主抓以下4项技术工作:  相似文献   

20.
桑立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408+6425
[目的]研究热带玉米(Zea mays L.)种质资源的杂种优势,探讨其在高纬度温带地区的利用价值和利用方法。[方法]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以黄早四、丹340、Mo17和B73为测试种,分析已筛选出的5个热带自交系和4个我国分属4大类群的温带玉米种质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结果]单株产量杂种优势明显,热带×温带的杂种优势大于热带×热带和温带×热带的模式。[结论]该研究可为热带玉米种质在辽宁省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