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本文主要对魔芋的种植技术进行分析,并对魔芋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病虫害提出相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魔芋是一种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经济作物,可作为食品、保健、医药、化工等原料。湄潭县从2009年开始进行适度规模化的魔芋生产,经过多年探索,在魔芋的病虫害防治和高产栽培技术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为魔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贵州地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从种植栽培和田间管理方面总结魔芋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魔芋择地性强,陕西省秦巴山区是魔芋的适生区,在栽培时应注意,不要重茬连作,避免病虫流行发生,同时在操作中做好播前准备、精细整地、科学施肥、加强病虫防治和间作套种几个环节,通过魔芋的科学栽培,挖掘其增产潜力,才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根据多年试验示范结果和生产实践,总结出魔芋生产中整地、选种、播种和田间管理等高产技术。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安县得益于地理环境条件和气候条件优势,成为全国知名的魔芋主产区,人工种植魔芋已有30多年历史。特别是近几年种植面积成倍增长,由1999年的54公顷不成片种植,已发展到现在的1000公顷基本成片的种植。有8个魔芋初加工企业,2003年全县加工魔芋1.5万吨。现在安县正着手建设  相似文献   

6.
魔芋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魔芋是冷凉山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随着近年魔芋市场价格的上涨,魔芋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科学种植是获得高产、高效的关键。1播前准备1)选地、整地。魔芋怕涝,又怕旱,故应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种植。前作收获后及时进行翻挖,较窄的台地和较陡的坡地可进行平墒塘播或条播,平地或缓坡地进行起垄塘播或条播,土层翻挖深度在25~30cm较佳。  相似文献   

7.
毕节地区魔芋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魔芋生产前景的分析,以及对魔芋形态特征、生态环境的认识,结合毕节地区多年多点栽培的实际,从种子处理、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等方面总结了毕节地区魔芋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政府在稳定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按照"围绕龙头作规划、突出特色建基地"的要求,魔芋产业成为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大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分水镇魔芋种植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尤以王兴、双城、龚湾、大兴、八角等村种植魔芋较多。本文根据多年在一线工作的经验,现总结出魔芋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魔芋属天南星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球茎含有丰富的葡甘露聚糖、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具有膨胀率高、粘着力强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业、造纸业、纤维工业等领域,市场前景好。魔芋适应性广,既可以在山区种植,也可以在坝区种植,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是群众喜爱种植的一种特色经济作物。近年来,云南省剑川县甸南镇魔芋种植逐步走向规模化,2021年全镇种植面积1 260亩,平均亩产4 200 kg、亩产值1.26万元。现将剑川县甸南镇魔芋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秦巴山区魔芋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鸣  李川 《陕西农业科学》2008,54(5):198-199
介绍了秦巴山区花魔芋优质丰产栽培的区域选择,轮作倒茬,土壤处理,套袋播种,问作套种,垄作栽培,增施钾肥,大田防病和适时收获等12项技术.  相似文献   

11.
秦巴山区魔芋防病药袋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890-3891
魔芋病害防治药袋可直接杀灭所接触的种芋表皮和土壤的病原茵,在留种、保管、搬运、播种直至生长的全过程都能起到药物防治和纸袋保护的双重作用,并利于种芋安全调运和贮藏,避免种芋相互侵染.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套药袋播种出苗较对照提早2~3 d,出苗率提高5%以上,发病时间推迟10 d以上,不同生育时期的相对防治效果为45.94%-69.21%.该技术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明显,适应贫困山区生产水平,群众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2.
秦巴山区两种魔芋病害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鸣  李川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5):952-954
主要研究了魔芋细菌性病害软腐病和真菌性病害白绢病的侵染危害规律,筛选出两种病害的适宜防治药剂;在病害防治方法上,开展了生态防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出魔芋防病营养药袋(纸)和魔芋专用肥等专利产品。这些技术已在秦巴山区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秦巴山区野桑蚕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秦巴山区野桑蚕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利用秦巴山区野桑蚕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秦巴山区西洋参病害的种类和发生特点,提高对西洋参病害防控的针对性及预见性,我们采用田间调查和实验室鉴定等方法,对留坝县、勉县和太白县等西洋参主要种植区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秦巴山区危害西洋参的主要病害共20种,其中侵染性病害有14种,非侵染性病害6种。西洋参灰霉病、锈腐病、黑斑病、根腐病和菌核病为当地主要病害,发生较为普遍,为害严重。  相似文献   

15.
秦巴虫草的人工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过 3 a调查研究 ,从秦巴山区的野生虫草中分离出新的虫草菌种 ,通过在家蚕蛹和 5龄蚕体上培养 ,获得了与天然虫草形态相似的家蚕蛹虫草和 5龄蚕虫草 ,暂定名为秦巴虫草。试验证明其生物转化率在80 %以上 ,定向培养子座发生率在 48%左右 ,家蚕蛹虫草干重为 0 .2 1~ 0 .2 8g/个 ,5龄蚕虫草单个体重为0 .3 2~ 0 .40 g/条。  相似文献   

16.
主要用ITS方法对秦巴山区12个主栽黑木耳菌株和1个野生黑木耳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自分离的zbxin菌丝粗壮、浓密、絮状,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吃料能力强。C916、S16、zbxin的亲缘关系较远,三者的菌丝形态也是差异较大。将黑木耳菌丝形态学特征和拮抗性结果结合综合分析黑木耳菌株亲缘关系具有可参考性,结果分歧不大。综合来看秦巴山区黑木耳菌株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多样性不丰富。  相似文献   

17.
陕西秦巴山区林业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秦巴山区特异的生态环境和现今林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旨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模式,并比较了相关模式的推广区域和生态效益,提出了以农林复合模式、建设经济型防护林、高山水源涵养林为主的多种模式综合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瘤锈病在秦巴山区分布于南郑、宁陕等5个县(区),其中南郑县发生严重。被害松树在主干、侧枝和裸根上形成肿瘤,每年4月中旬在瘤上形成锈孢子器。马尾松病枝的结实量减少,种子质量明显下降;受害幼树的地茎和树高比健树均有减少。该病的病原菌为松栎栓锈菌。  相似文献   

19.
对秦巴山区魔芋白绢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M3具有致病性,菌落正面白色,菌丝发达呈放射状,背面呈淡浅黄色,后期形成茶褐色菜籽状菌核,直径为1.2~2.3 mm,具有蘑菇气味;经16 S rDNA-ITS序列相似性分析,该病原菌与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KY640625.1)相似性达100%,结合形态学特征,将其鉴定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属于半知菌亚门,其无性态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菌株M3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生长pH值为7,碳源利用以麦芽糖最好,乳糖最差;氮源利用以酵母粉最好,硝酸铵最差。该研究结果为秦巴山区魔芋白绢病的绿色防控和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陕西境内秦巴山区5个不同地区采集的昆虫进行虫生真菌分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为秦巴山区农林作物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方法】2018-2019年连续2年从陕西境内秦巴山区的留坝县、柞水县、凤县、周至县和鄠邑区5个地区,选择阔叶林、针叶林及低矮灌木等不同生境进行昆虫样本采集。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利用孟加拉红培养基分离虫生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虫生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ielou)对秦巴山区虫生真菌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2018-2019年连续2年从陕西境内秦巴山区的留坝县、柞水县、凤县、周至县和鄠邑区共采集昆虫样本243只,归属于8个目。利用孟加拉红培养基从采集的243只昆虫表面和虫体中分离得到虫生真菌187株,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归属于9目13科22属。优势目为丛梗孢目(Moniliales),共120株虫生真菌(占比64.17%),归属于2科9属,其中棒束孢属(Isaria)占比最大(占总数量的18.72%)。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秦巴山区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丰富,但物种均匀度偏低,优势种属现象较为明显,有4个地区的优势菌均为棒束孢属(Isaria)。此外,5个昆虫采集地区虫生真菌群落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但单一地区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较整体偏高。【结论】秦巴山区虫生真菌种类多、分布广,多样性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