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吉林省1923至1999年育成的16 个主要栽培大豆品种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比较研究表明: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在第四节期(V4)较低,盛花期(R2)最大,此后又迅速下降; 盛花期硝酸还原酶活性随品种育成年代的推进而增加,76年来增加了32.47%,平均每年增加0.43%;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与产量、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正相关,其中盛花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与产量关系最密切(P<0.05),可作为高产品种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2.
高粱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含氮量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氮含量是影响高梁产量的重要生理指标。以目前辽宁省主推高梁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生育中后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氮含量与高粱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辽杂10、辽杂18、锦杂100的产量较高,达到8100.00kg·hm^-1以上。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开花期6个品种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氮含量高于灌浆期,且高产品种两个时期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氮含量高于低产品种。生育中后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氮含量高.有利高粱穗粒数的增加和籽粒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钾肥对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NS)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钾影响大豆叶片中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有促进氮代谢的作用;钾肥有提高大豆脂肪、降低蛋白质含量的趋势;钾肥能促进大豆产量的形成,以K 90和K 120处理产量最高,比不施钾肥处理分别增产14.7%和14.0%,并且显著高于不施钾肥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利用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和混合态氮对3个栽培大豆品种花荚期植株进行诱导处理,研究不同形态氮素对功能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H4+-N增加3个大豆品种功能叶片NR活性效果最好,其次是混合态氮,NO3--N效果较差;三种形态的氮素均能明显提高3个大豆品种功能叶片GS活性;在三种形态氮素诱导下,3个大豆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与其功能叶片NR和GS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0.520*和0.550*);追施氮素对低蛋白大豆品种功能叶片NR、GS活性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把大豆花荚期叶片NR和GS的活性作为高蛋白品种选育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硼钼胁迫对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与硝态氮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研究了3个大豆品种在硼钼胁迫下4个生育期(V 5, R1, R3, R7)叶片硝酸还原酶活力和硝态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硼钼胁迫将抑制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硝态氮含量;大豆3个品种之间存在基因型差异;硝态氮含量与硝酸还原酶活力处于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根瘤菌与微肥对大豆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大豆生产过程中根瘤菌和微肥的合理使用,采用根瘤菌、微肥、根瘤菌+微肥、对照4个处理,在大豆苗期(V3)、盛花期(R2)、盛荚期(R4)、满粒期(R6)对大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测定;在大豆成熟期对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根瘤菌和微肥的使用在大豆不同生育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豆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产量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独施用根瘤菌、单独施用微肥或根瘤菌和微肥同时施用均可提高大豆产量,与对照相比根瘤菌+微肥处理产量为2 643.07kg·hm~(-2),在各处理中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增产26.02%;根瘤菌处理增产18.33%;微肥处理增产21.73%。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NRA)的变化及其与净光合速率(Pn)和产量的关系,为吉林省水稻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吉林省1958至2005年育成并在生产上推广的18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水稻植株剑叶NRA变化及其与净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关系。【结果】水稻叶片NRA在孕穗期较低,抽穗期最大,此后呈下降变化;NRA随品种的育成年代推进而降低。不同生育期水稻剑叶Pn在抽穗期达到最大,此后不断下降;随着育成年代的推进,Pn逐渐上升。NRA与净光合速率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与水稻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水稻品种遗传改良提高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和产量,但NRA却随品种的育成年代推进而降低,这可能也是水稻氮肥利用效率降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多效唑对大豆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豆始花和盛花期用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喷施全株,结果表明:处理后,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硝酸还原酶、过氧化氢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均显著提高;同时大豆的产量及品质有所提高。综合分析,多效唑处理对大豆植株有多方面有益的生理生化效应,因此在农作物生产的化控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吉林农业科学》2016,(6):45-49
为明确吉林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对吉林省1923~2015年育成的368个大豆品种进行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演变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75年来育成的大豆品种随着年代推移育成数量逐渐增加,2000年以后育成品种达238个。在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百粒重、脂肪含量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每年0.92%、0.07%和0.03%;蛋白质含量、蛋脂总量及生育期呈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每年0.04%、0.05%和0.02%。品种区域试验的平均产量由1923年的1 743.1 kg/hm2增至2015年的2 951.7 kg/hm2,其中脂肪含量≥22%的有69个,蛋白质含量≥44%的有23个,特用型品种37个。通过对这些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其演变趋势,解析品种更替的原因,为今后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喷洒有效微生物群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间大豆花荚期喷洒有效微生物群制品提高了叶片光合作用速率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并能显著增加籽粒产量,同时提高了大豆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1.
小白菜硝酸盐含量基因型差异的生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硝酸盐含量有显著差异的2个小白菜品种湘潭矮脚白(高硝酸盐含量基因型)和上海青(低硝酸盐含量基因型)为材料,通过测定其吸收硝酸盐的速率、硝酸还原代谢库内硝酸盐的浓度(MPS)、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等。研究其硝酸盐含量基因型差异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2个小白菜品种吸收硝酸盐的速率、NRA存在显著的差异。硝酸盐含量较高的品种湘潭矮脚白具有较低的NRA,但具有较高的硝酸盐的吸收速率:而硝酸盐含量较低的品种上海青则具有较高的NRA,吸收硝酸盐的速率则较低。因此小白菜硝酸盐含量的基因型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吸收硝酸盐的速率不同和硝酸盐还原能力有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试验采用框栽和砂培两种方法,框栽土壤为黑土,试验品种为东农42、东农47、龙选1号和秣食豆;砂培试验品种为东农47,分别对不同品种及不同施氮处理大豆叶片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豆叶片中都检测到了NR活性,框栽与砂培试验测得的NR活性都呈单峰曲线,框栽大豆峰值出现在R2期(秣食豆为R1期),砂培大豆出现在R2和R4期;NR活性上部叶片明显高于中、下部;NR活性随氮水平提高而升高,施氮水平明显影响NR活性。  相似文献   

13.
以新麦9号为对照,对M6代离子束介导转大豆DNA的高蛋白小麦A,B株系生育后期旗叶的硝酸还原酶活性(NR),Chl(a+b),Chla,Chlb含量及Chla/b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株系硝酸还原酶活性和Chl(a+b)含量比对照高,而A株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比对照低(5月23日除外),Chl(a+b)含量比对照高。  相似文献   

14.
甘蔗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氮素营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引79-9、福引82-41和闽糖70-611三个品种分别施以不同量的氮肥后,各品种的+1叶硝酸还原酶活性(NRA)与+3叶含氮量的变化规律极其相似,不施氮处理的+1叶NRA和+3叶含氮量随蔗株株龄的增长而持续下降;施氮处理在施肥后几天,+1叶NRA和+3叶含氮量逐渐上升至最高峰,以后则随株龄的增长而下降。从施氮后+1叶NRA和+3叶含氮量出现最高峰起,各时期的+1叶NRA和+3叶含氮量的高低顺序(除闽糖70-611 9月11日Nl的+3叶含氮量略高于N2外)为施氮多的处理>施氮少的处理>不施氮的处理。3个品种3种施氨水平下的+1叶NRA与+3叶含氮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1叶NRA与+3叶含氨量一样能反映出蔗株的氮素营养状况。但+1叶NRA因品种和株龄而有很大变化,不适用于氮素营养诊断。  相似文献   

15.
棉花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应用磺胺比色法测定棉花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RA),探讨了体内法测定棉花叶片NRA的最适条件。通过分析比较硝酸盐诱导、2,4-二硝基苯酚、三氯乙酸及煮沸等因素对NRA测定结果的影响,建立了体内法测定棉花叶片NRA的最佳条件,即用50 mmol/L的KNO3溶液诱导棉花叶片48 h、抽气前后分别加入2,4-二硝基苯酚和1,6-二磷酸果糖、暗保温35 min后煮沸10 min可以使NRA的活性达到最高。棉花叶片NRA测定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棉花的氮素代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Two Wheat Cultivars to Nitrogen Starv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lants need to be efficient in nutrient management,especially when they face the temporal nutrient defficiencies.Understanding how crops respond to nitrogen (N) starvation would help in the selection of crop cultivars more tolerant to N deficiency.In the present work,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two wheat cultivars,Yannong 19 (YN) and Qinmai 11 (QM),to N starvation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The two cultivars differed in biomass and N rearrangement between shoots and roots during N starvation.QM allocated more N to roots and exhibited higher root/shoot biomass ratio than YN.However,tissue measurement indicated that both cultivars had similar nitrate content in leaves and roots and similar remobilization rate in roots.Microelectrode measurement showed that vacuolar nitrate activity (concentration) in roots of QM was lower than that in roots of YN,especially in epidermal cells.Nitrate remobilization rates from root vacuoles of two cultivars were also identical.Moreover,vacuolar nitrate remobilization rate was proportional to vacuolar nitrate activity.During N starvation,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NRA) was decreased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ultivars.Nitrate efflux from roots reduced after external N removal and QM seemed to have higher nitrate efflux rate.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植株地上器官生物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植株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的变化及其与籽粒产量的关系,以吉林省1923—2004年间育成的2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植株地上部分器官茎、叶片、叶柄及荚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良使籽粒产量和结荚期(R4)植株生物量显著增加,收获指数增加不显著。籽粒产量的提高是生物量增加的结果,生物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在R4期,茎、叶片、叶柄和荚的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9.7%、36.1%、43.0%和23.0%,以叶片和叶柄生物量的增加最为显著。植株上层、中层和下层的生物量分别增加了34.4%、55.1%和18.9%,以植株中层生物量的增加最为显著,上层次之,下层增加最小。中、上层叶片的生物量分别增加了58.3%和48.3%,中、上层叶柄的生物量分别增加了63.6%和59.4%,并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中、上层叶片和叶柄的生物量具有作为高产品种选择指标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大豆品种在遗传改良过程中根系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及与植株光合的关系,于2010—2011年,选用吉林省1923—2004年间育成的22个大豆品种,研究根系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及其与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良在增加根系伤流液质量的同时,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也得到增加,其中盛花期(R2)根系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与品种的育成年份呈显著正相关变化.可溶性糖含量在盛花期(R2)最高,结荚期(R4)和鼓粒期(R6)根系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极低.对R2、R4和R6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与Pn的相关分析表明,R2可溶性糖含量与Pn呈极显著正相关,R4、R6相关不显著.R2根系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可以作为植株光合能力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喜树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为材料,探讨了用体内法测定其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若干问题,比较分析了硝酸盐诱导、2,4-二硝基苯酚、三氯乙酸及煮沸等因素对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结果的影响,以寻求体内法测定喜树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最佳条件。试验表明,体内法是一种操作简便、准确可靠的测定喜树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喜树的氮代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