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临夏地区啤特果种植适宜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临夏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资源特征入手,分析了啤特果生长期的光、热、水气候条件,以及啤特果生长关键期的气候特征,制定啤特果气候区划指标并划分4个不同类型的种植区,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关于临夏州气候资源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临夏回族自治州从地理上来说属青藏高原东北部边坡区和黄土高原沟壑过渡区 ,全境约为80 0 0多 。境内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和高原边坡山谷地形气候并存 ,营造了气候多样性和多变性 ,也为临夏州各类种植业发展提供了多类型、多层次生态资源和气候资源。临夏州高寒阴湿气候 ,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干旱气候等不同气候类型和种植所需光、热、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直接决定着作物地域分布和发展方向。本文利用光地气候资源特征一蓄力分析了临夏州种植结构现状 ,进一步提出了种植结构调整和发展思路。二、临夏州地形气候与气候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临夏州属青藏高原东北部边坡区 ,种植高度一般为 16 0 0~ 30 0 0m ,西南部主要以高寒阴湿气候为主 ;东北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 ,为甘肃中部干旱气候区 :境内因山川相间 ,沟壑纵横 ,海拔高度差大 ,造成气候的多型、多变。气候资源分布条块分布特征为 :1.热量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从 1971~ 2 0 0 0年各地气象实测值采看 ,临夏州热量资源空间分布为 :热量东北部高 ,西南部低 ;川塬河谷高 ,山坡低。其基本特征为 ,年平均温度由东北部向西南部水平递减 ;每距 10 年温递减为 0...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甘肃临夏高寒干旱地区玉米的气候生态条件,并进行了玉米适生气候区划及玉米产量的气候预测,为高寒干旱地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作物布局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农业气象学和农业气候学为指导,采用1988-2008年临夏地区玉米产量资料和1971-2009年农业气象资料,结合生产调查和1988-2008年物候资料,分析研究了影响甘肃临夏玉米生长的关键生育期及主要气象因子,对该区的玉米适生种植区进行区划,并建立临夏地区玉米各生育期时空动态气候预测模型。【结果】临夏各地玉米种植区海拔高度不同,全生育期≥10℃活动积温和降水量差异很大,根据玉米生育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及临夏州气候特点,确定临夏玉米种植最适宜区为海拔1 800m以下地区,适宜种植中熟、晚熟品种;适宜区为海拔1 800~1 900m,适宜种植中熟、中晚熟品种;次适宜区为海拔1 900~2 000m地区,适宜种植早中熟、中熟品种;可种植区为海拔2 000~2 300m,属高寒阴湿气候,以种植早熟品种为主;不可种植区为海拔2 400m以上地区,由于热量条件严重不足,难以达到玉米气候生态条件,不宜种植。建立的玉米苗期、抽雄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的产量气候预测方程,预测准确率均达80%以上。【结论】根据预测模型和气象因子可以科学制定种植结构并调整规划,以指导临夏地区玉米的科学种植,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临夏地区干旱特征分析,根据干燥度的变化确定临夏州干湿气候分布特征,绘制临夏州干湿气候分布区划图,结果表明:临夏地区干旱的气候类型按季节可分春旱、春末初夏旱、伏旱、秋旱和冬旱,春末夏初旱出现的几率为13%~87%;其中,永靖县大部区域和东乡县北部地方出现春末夏初旱的几率最高,达87%;和政县出现的几率最低,为13%。出现干旱年份占68%,无旱年份占32%,出现区域性干旱几率多达60%;局部干旱的几率为27%,全州出现干旱的几率仅为13%;春旱和春末初夏旱出现的几率高,强度大;春旱几率达45%,初夏旱几率达30%,春旱和初夏旱是影响临夏地区夏秋作物产量的主导因素;临夏州干湿气候分布区划图总体上与临夏地区干旱气候特征分布相对应,永靖县大部区域和东乡县北部地方为干旱区;东乡县东北部的车家湾乡是临夏州的特旱区。  相似文献   

5.
临夏地区极端气温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61—2010年临夏地区6个国家级自动气象观测站日观测数据,应用国际上流行的百分位法确定年极端温度阈值,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临夏地区50年极端气温气候特征和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和研究;使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找出极端气温气候特征振荡周期和振荡规律,对未来极端气温气候做出预报预测。结果表明:临夏地区年极端最低、最高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极端最低气温日数在减少,最高气温日数呈增多趋势。小波分析显示,极端气温普遍存在4~13年、18~22年和27~28年周期振荡规律。  相似文献   

6.
根据临夏地区1950—2014年65年的气候资料,研究分析临夏地区大气环流特征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生年与次年,与临夏地区干旱与丰雨年的代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当年或次年,临夏地区出现干旱的几率较大,为58.3%;而厄尔尼诺出现的当年,临夏地区出现偏涝的几率较小,为12.5%。拉尼娜当年或次年临夏地区多为偏涝年,临夏产生降水偏多的几率较高,为57.9%。离厄尔尼诺事件强的年份时间越近,临夏地区发生干旱几率越大,反之,离厄尔尼诺事件强的年份时间越远,或厄尔尼诺弱的年份,临夏地区发生干旱几率越小;在每个年代的初期,临夏地区干旱几率较大,厄尔尼诺事件出现的几率较大,为52.9%。该结果可为临夏地区旱涝趋势预测,提供较为科学的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寒阴湿地区的气候特征是温度低、雨水多,光照气温等自然环境适合蚕豆的生长发育。在高寒阴湿地区种植的蚕豆产量高、品质优,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高寒阴湿蚕豆种植规模较大,是我国主要的蚕豆生产区,提高蚕豆的栽培技术对于提高我国蚕豆生产总量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分析了临夏州蚕豆生产现状、蚕豆生产出现滑坡的原因以及蚕豆发展前景,并提出了临夏州今后发展蚕豆生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根据巴彦浩特地区近40年气象观测资料,选取反映气候特征的气温、降水等气象因子进行初步分析当地气候特征,为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提高农业生产、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等方面进行指导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分析研究临夏地区玉米与生态气候条件的关系 ,确定临夏玉米适宜种植气候区划  相似文献   

11.
罗小梅  贾小琴  傅正涛  罗斌  常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97-6399,6402
[目的]研究临夏地区黄芪种植的气候区划和产量动态气候预测模型。[方法]利用临夏州黄芪种植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从影响黄芪栽培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主要气象因子入手,通过相关因子诊断、数理统计和多元回归方法,在黄芪生长的不同阶段筛选出经过0.01信度检验的气象因子,对临夏地区黄芪生态气候适应性和产量预测模型进行初步探讨。[结果]种植高度为海拔1 700 m以下的干旱山区、浅土层区以及年平均温度高于9.0℃、年降水量不足400 mm、≥10℃的积温为≥2 900℃.d的干旱高温区域,即主要代表区有永靖东、西干旱山区,东乡北部干旱山区、积石山东北部干旱区等小区域,不宜栽植黄芪,临夏其余大部分区域均可栽植黄芪。黄芪的不同生长阶段,从生长到成熟阶段划分的5个生育期(插秧期、茎叶生长期、花期、果期、夏播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有明显差异,建立的各生育期与相关气象因子的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均达75%以上。[结论]该研究实现了黄芪单产气象预测,为临夏黄芪大力推广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供水及丁香酚对间作小麦蚕豆生长速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寻求人工调控存在化感物质间作群体的理论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不同供水水平下(田间持水量的75%、60%和45%),小麦根系分泌物丁香酚对单作和间作蚕豆、小麦生长速率(Crop Growth Rate,CGR)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蚕豆苗期-始花期、结荚-成熟期2个生育阶段,丁香酚对蚕豆生长速率整体表现为抑制作用,但结荚-成熟期75%供水水平下的单作、60%供水水平下的间作除外,增加供水缓解了单作蚕豆的抑制作用、加剧了间作蚕豆的抑制作用,间作模式可缓解抑制;自苗期以后,丁香酚对小麦生长速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增加供水亦不能缓解抑制,但在开花-成熟期间作模式可以缓解抑制。在同等供水水平下,间作籽粒产量与单作籽粒产量的加权平均相比增加了24.92%-52.74%。丁香酚除对45%供水水平下小麦籽粒产量有化感促进作用以外,对两种作物的其他处理均呈现化感抑制作用。间作可弱化丁香酚对小麦、蚕豆籽粒产量的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阿勒泰市历史气象资料,通过对试种区与原种区罗布麻物候期的表现及阿勒泰市罗布麻生长的气候条件进行了为期3a的对比观测,在归纳分析阿勒泰市种植罗布麻有利和不利的气候条件基础上,指出阿勒泰市适合规模化种植罗布麻,提出了预防、降低损失的气象服务措施。以期为其他地区罗布麻科学化、规模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广西贺州市脐橙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柒广萍  李家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578-9579,9645
与国内外脐橙优产区相比,贺州市热量条件对脐橙生产更具优势。但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市内各地在湿度、最高气温等气候要素差异较大,影响当地脐橙产量及品质。通过分析贺州市气候特点,结合脐橙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要求,确定了贺州市脐橙适宜种植气候指标,在GIS技术下绘制出贺州市脐橙适宜种植气候区划专题图。通过对专题图中的最适宜、适宜、次适宜、不适宜区气候区域气候论述,为贺州市脐橙生产的优化布局提供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浸种与光照时间对蚕豆芽苗菜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确定适宜蚕豆芽苗菜生产的浸种和光照时间,以小蚕豆品种‘监利’为材料,设置不同浸种时间(12、16、20、24和28 h)和光照时间(8、9、10、11和12 h/d),分析对蚕豆芽苗菜生长指标和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浸种时间增加,蚕豆芽苗菜苗长、茎鲜重和可食率均增加;浸种16 h时,蚕豆芽苗菜的生长指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12 h;除16 h外,其他浸种时间的左旋多巴含量均显著12 h。随光照时间延长,蚕豆芽苗菜的生长显著变慢,在光照时间为9 h/d时,左旋多巴含量显著高于8 h/d,且与其他处理并无显著差异;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均在9 h/d光照时间时达到最优含量。以左旋多巴含量为主要指标,兼顾营养和生长指标,蚕豆芽苗菜生产的最适浸种和光照时间为浸种时间16 h,光照时间9 h/d。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天水市不同播种期马铃薯生物量累积特征与气候因子关系。[方法]根据甘肃省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2009年马铃薯分期播种试验,对各播种期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期、各生育期气候资源占用量及茎块鲜生物量的累积过程与平均播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各播期全生育期天数趋同于平均播期,各界限温度积温占用量差异不大,太阳辐射、降水量差别较大。块茎鲜生物量累积与≥10℃的积温非线性相关比较显著,当≥10℃积温为1100℃左右是茎块鲜重累积速度变化的转折点。在花序形成期前,各播期茎块鲜生物累积量变化不大;花序形成期后,比平均播种期推后7d播种的马铃薯块茎鲜生物量累积速度明显大于其他各播期。[结论]4月上旬末应是马铃薯的最佳播种期,提前播种及过度推迟播种均不利于马铃薯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7.
申旭红  朱万泽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995-997,1004
[目的]为四川省更好地种植油橄榄提供依据。[方法]比较四川省主要油橄榄引种地与原产地地中海的气候条件,分析引种地的气候利弊因子,提出相应的引种建议。[结果]四川省油橄榄引种地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温度与原产地较接近,极端最低温度不会导致冻害发生,适合油橄榄生长。四川引种地夏季降水量为178.3~215.5 mm,远远高于原产地的0~30.0 mm,利于油橄榄的营养生长。除西昌外,其余引种地年日照时数为1 300~1 400 h,低于原产地的2 493~2 783 h。引种地年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为72.2%,高于原产地的平均值69.0%。[结论]四川省油橄榄引种地的年日照时数不足、空气相对湿度较大限制了油橄榄的生长,可以通过阳坡种植,整形修剪,种植耐湿性较强的油橄榄品种,合理施肥等措施弥补。  相似文献   

18.
王俊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86-6387
从播种期对光照、温度、降雨量和风的利用入手,探讨了播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便更深刻地了解播期、气候资源和玉米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适时播种可促成玉米的增产增收。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通过播期调整玉米与气候条件的配置,可以有效调控玉米的生长发育,进而调控产量形成。在播期的选择上不应仅考虑温、光因子,还要重视降水等其他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利用GIS技术对樱桃进行气候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新泰樱桃生长发育所需气候条件,运用山东省1:5万地理信息数据和泰安市及泰安周边县市1970—2000年30年的气候资料,建立了泰安市数字高程模型(DEM),结合小网格推算方法和气候要素地理推算模型对新泰樱桃适宜种植区进行农业气候区划,为新泰樱桃的合理布局和优化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辽宁省大豆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辽宁省大豆种植合理布局提供依据,利用1981—2015年辽宁省54个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大豆产量及大豆生育期资料,根据大豆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确定气候区划指标,采用GIS技术对大豆各区划指标进行网格推算并予以空间分析,进而将全省大豆种植划分为适宜种植区、次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3个区域。通过分区评述和分析,提出辽宁省发展大豆种植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