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元琴 《花卉》2017,(2):95-96
新时期,退耕还林工程有利于对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从而有效促进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提供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退耕还林至关重要。对此,本文首先介绍了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作用,然后对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对策进行详细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永善县退耕还林效益评价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峦 《现代园艺》2014,(6):127-128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工程措施。由于历史上不合理的滥垦滥伐、过度放牧等造成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使永善县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护土壤、有机物质生产等也大大减弱。永善县为贫困山区县,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退耕还林政策到位好,群众积极性高,大力发展生态林、经济林,形成了产业型经济模式,取得了较好成绩。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发展地方经济林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巴马县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经多年持续实施,工程建设成效初显。针对巴马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提出了增加中央财政投入,提高补助标准,出台相关政策及加大培训力度对策。  相似文献   

4.
胡小江 《现代园艺》2014,(16):177-177
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已取得显著的效益,实施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是,在退耕还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简要分析退耕还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以及取得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正>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镇平县抢抓机遇,自2002年以来,大力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截止2010年底,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9267hm2。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21.3%提高到2007年的23.6%。但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给予农户补助的期限陆续到期,如何使退耕还林工程真正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  相似文献   

6.
从改善恢复生态环境健康以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做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李静  高阿利 《现代园艺》2013,(22):120-120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实施,淳化县在恢复生态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8.
商洛地区是全国著名的核桃主产区,近年来,随着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核桃产业发展迅速,核桃苗木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区人均土地不足666.7m2,用来育苗的土地十分有限,因此,核桃育苗多数重茬连作.  相似文献   

9.
核桃幼龄园合理间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1997年商洛市实施“四大产业”开发和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商洛市核桃产业发展迅速加快,核桃面积由1996年的3.6hm2迅速增长到2009年底的10.4hm2,其中良种核桃建园2.86hm2。退耕还林初期,由于国家政策不允许工程区进行间作套种,导致新建园成活率低,病虫害严重,生长缓慢。近年来,  相似文献   

10.
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历史和现实证明,在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紧迫任务,是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六盘山东北麓,地处黄土高原,海拔1450~2600m,境内山川交汇、沟壑纵横、丘陵起伏连绵,且气候干旱.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们对陡坡耕地过度开垦,林草植被遭到人为破坏,我国部分地区面临山体岩石裸露风化、山洪爆发、泥石流灾害多发和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缓解日益恶化的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状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4年启动了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该工程资金投入多、政策性最强、工程范围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是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之一。现阶段,前一轮退耕还林从2016年起陆续全面停止补助,新一轮退耕还林中央只在5年内进行补助,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正面临着一些挑战,本文将根据望谟县乃至贵州省的实际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重点阐述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面临的是什么挑战,并就这些挑战提出一些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由于前期的发展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导致我国环境破坏严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大大提升。为了改善和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我国开展了绿色环保工作,建立环保工程,退耕还林,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退耕还林工程需要我们有计划的设计退耕范围,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应该"因地制宜"种植与之地形,气候相符合的绿色植被,从而恢复一个地区的原有绿色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退耕还林工程严重影响了农户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退耕还林对农户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论述。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生态富民工程,具有严格的政策规定和很强的专业技术要求。本文根据我县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分析了我县退耕还林前土地利用的现状,以及实施退耕还林后土地利用现状和评价,提出了合理利用现有土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林后产业开发模式及发展对策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退耕还林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现实生活以及长远利益。为确保工程治理达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战略目标,使农民切实从退耕还林政策中获利,加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1适合退耕还林后的经营模式林草间作(苜蓿等),林经间作(打瓜、油葵等),林药间作(麻黄、甘草)。在造林初期和立地条件好的退耕地上可以实施,但是多数退耕地条件较差、质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的生态压力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情况下变得越来越大,为此,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前提条件下,再一次进行了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程,此次工程是我国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建设,此工程的实施对于贫困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及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陕西安康市汉滨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推进实施,分析其在精准扶贫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并针对性的对其工作开展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给出了相关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后续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天保工程以及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实现在大范围内,同时调整营林和森林等多个方面生产规模的生态工程,通过实施这项工程,能够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为了探究天保工程的重要作用,特别分析和研究了天保工程对集体林区的主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以1990年、2000年和2007年3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建立武川县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标志,获取各景观类型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建立空间信息数据库,研究了武川县近17年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土地覆被景观中,耕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相对较大,耕地的异质性最高,居民及建设用地异质性较小,水域最小。林地的面积逐年增加,破碎化程度逐年减少,连通性逐年增强,说明在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作用下,武川县的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明显。区域内未利用地主要是沙地、盐碱地呈大面积连续分布,说明区域内土地荒漠化的形势仍非常严峻,必须继续坚持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本文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中影响退耕还林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综合考虑土地利用规划和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以江西某地为例,介绍了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及实施退耕还林区域的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19.
张忠堂 《花卉》2019,(10):215-216
对于整个生态建设工程而言,退耕还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项目,退耕还林的成效直接关乎到整个生态环境建设。而退耕还林工程目前作为我们国家一项重大的生态工程,其工程内容较其他项目有所不同。退耕还林工程的投资相对较大且政策性强,同时人民群众参与度极高,因此退耕还林在整个生态环境保护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关键内容。本文主要以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点进行阐述,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目的在于能够有效推进麟游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如何正确认识就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与农业、农村、农民之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在科学的论证中阐述农村发展道路,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