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节节麦与野生燕麦杂交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 Sch,2n=2x=14与通北野生燕麦Avena fatua L·2n=6x=42直接杂交成功。F_1有两株,一株优势很强,成穗143个,另一株生长很弱,从苗期开始脚叶就逐渐黄化,成穗14个。经花粉母细胞镜检表明,生长势很强的杂种,是自然加倍的双2倍体,染色体数为2n=8x=56。生长弱的杂种植株,是7倍体,染色体数基本上是2n=7x=49。这2株杂种芒长在护颖和外颖的背上,具有燕麦族芒长在外颖背上的族的特征性状。这2株杂种对国内白粉菌小种均表现免疫。节节麦及其他山羊草种,基本上是不抗白粉病的。7倍体植株的结实率极低。 相似文献
3.
野生二粒小麦与野生燕麦族间杂交研究——Ⅱ、杂种 F_2成株期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二粒小麦与野生燕麦杂交F_2共61株,其中抽穗前(?)亡和黄化未能抽穗的共21株。分离出野生二粒小麦型、硬粒小麦型、斯卑尔脱小麦型、燕麦型和普通小麦型。野生二粒小麦型结实率11.2~63.5%,PMC染色体数为27~36。硬粒小麦型结实正常,PMC染色体数为2n=14″。斯卑尔脱小麦型结实率2.7~43.4%,PMC染色体数为37~50。燕麦型结实基本正常,PMC染色体数为41~43,出现1~2个单价体。普通小麦型的护颖包裹籽粒较松,不断穗节,容易脱粒,染色体数为39~45,结实率1.2~68.2%。杂种F_2不同类型植株的PMC染色体数为27~50,每株能抽穗扬花的植株都能结实,结实率1.2~92.3%。杂种F_2的小麦型中有一部分植株的芒长在外颖背上,表现出燕麦族的分类特征性状。 相似文献
4.
小麦培养细胞与燕麦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的电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燕麦(Avena sativa L.)具有许多农业上重要的性状.但小麦和燕麦分类上属不同族,亲缘关系较远,有性杂交十分困难.近年来,在双子叶模式植物上建立的只转移供体亲本部分遗传物质的原生质体不对称融合技木为将燕麦有益性状导入小麦提供了可能.实现体细胞杂种定向不对称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利用细胞周期停滞在间期的叶肉细胞原生质体为供体亲本与作为受体亲本的培养细胞原生质体融合,由于二者分裂速度的差异,使前者染色体大量片段化 相似文献
5.
野生二粒小麦与野生燕麦远缘杂交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 Con,2n=4X=28)与野生燕麦(Avena fatua L、2N=6X=42)直接杂交成功。F_1代优势强,主穗和一、二次分蘖穗基本不结实,愈到以后分蘖结实率愈高,所结种子饱满和基本饱满,F_1的穗子不断节,颖壳包裹籽粒不太紧。F_1花粉母细胞镜检表明,野生二粒小麦的2组染色体与野生燕麦3组染色体中的2组基本配对。杂种F_2分离出5株燕麦型植株,经过氧化物同工酶研究表明,它们具有野生燕麦的特征谱带,又具有野生二粒小麦的特征谱带,大部分小麦型植株均具有野生燕麦谱带。 相似文献
6.
我国杂交小麦研究概况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2年美国实现“三系”配套后,开始研究小麦杂种优势。我国自1965年蔡旭教授从匈牙利引入美国“T”型材料后开始研究。70年代初,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列为国家农业科研重点项目,开展全国性大协作,但由于对其复杂性认识不足,不久自行解散。1982年在蔡旭教授倡导的“开放育 相似文献
7.
8.
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应用状况及前景全国种子总站马志强,瘳琴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杂种优势的利用,是当今农作物提高产量、改良品质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目前,我国己在玉米、水稻、高粱、油菜、瓜菜等作物上广泛使用杂交种。玉米杂交种已基本普及,杂... 相似文献
9.
11.
本文回顾了20多年来,我国T型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在应用和基础理论方面年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提出了T型杂交小麦要突破生产应用关,须解决强优势组合的高产优质、抗倒抗病、适应性广等问题。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始于1965年。从匈牙利引进美国“T型”三系材料开始,至今虽几起几落,但经过不少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不仅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制种、多途径利用杂种优势的喜人局面。所谓多渠道多途径是指T型三系、化学杀雄、K型和Yen型等新不育类型的利用研究。但是,目前仍以通过T型胞质不育利用杂种优势的研究为重点。因为化学杀雄还存在制种纯度低及制种成本高等问题;K型和Ven型等新不育类型的研究才开始,从我们的试验来看,还有抗病性、单倍体等问题急待解决,同时,高度恢复也不是预料的那么容易;而T型胞质对普通小麦又无明显的不良影响,不育彻底,虽然不育系难找恢复源,培育恢复系所需时间长,但经过这20多年的努力,这些问题均已基本得到解决。此外,关于国内外杂交小麦研究进展已有不少文献论述,但专门针对T型杂交小麦的论述还不多见。而当前不少科研单位和种子部门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寄与厚望,但缺乏对其复杂性和困难的充分认识。因此,本文拟对我国20多年来,对T型杂交小麦研究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进行评述,为进一步研究T型杂交小麦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2.
野生二粒小麦与野燕麦杂种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用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 Corn.2n=4x=28)与通北野燕麦(Avenafatua L.2n=6x=42)杂交成功,F_2分离出燕麦型、二粒小麦型、硬粒小麦型、斯卑尔脱型和普通小麦型。斯卑尔脱型F_4中的一个类型,与双亲野生二粒小麦和通北野燕麦的核型进行比较研究。杂种中有一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5对随体染色体。近端着丝点染色体来源于通北野燕麦,5对随体染体来源于双亲野生二粒小麦和通北野燕麦。证明野生二粒小麦与通北野燕麦杂种斯卑尔脱型是真杂种。 相似文献
13.
14.
15.
黑麦与光稃野燕麦杂交后代的减数分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黑麦和光稃野燕麦为亲本,对其杂种后代的减数分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种后代植株染色体数减少,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数有14,15,16,17;染色体数越多,减数分裂中期I单价体出现的频数,多价体的类型和频数也增多,二价体基本稳定在6~7。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在欧洲,小麦属——山羊草属复合种的小麦野生亲缘种的分布与栽培面包小麦的种植区域有重叠,并且已知它们之间发生了自然杂交。随着转基因小麦的培育,我们需要了解小麦与其亲缘种间杂交和基因渗透的可能性大小。为了评价小麦基因向其野生亲缘种渗透的概率,我们回顾了小麦野生近缘种的分布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与面包小麦的基因组亲和力和杂交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