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稻田种植秋大豆施肥效应及用量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种植秋大豆氮磷及氮磷钾配施比单施氮产量效益高。在磷钾用量一致的基础上每公顷配施氮 75kg的产量和纯收入最高 ,磷肥是每公顷施 N 75kg配施 P2 O536kg的产量和收益高 ,钾肥不同比例用量的产量和效益差异不明显。稻田种秋大豆氮磷钾肥用量以每公顷施 N75kg、P2 O53 6kg和 K2 O37.5kg为最佳经济施用量  相似文献   

2.
玉米氮磷钾配方施肥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农业部推荐的"3414"最优回归设计,在重庆市武隆县石桥乡的石灰岩土壤上进行玉米氮磷钾配方施肥效应试验,初步表明,该区域获得玉米最大产量的667 m2施肥量分别为N=14 kg,P2O5 =4.5 kg,K2O=9 kg,产量=397.21 kg;获得玉米高产的最佳经济施肥量为N=7 kg,P2O5=4.5 kg,K2O=0kg,产量=365.53 kg.并求出了施肥的产量效应方程.  相似文献   

3.
施肥深度对大豆氮磷钾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分层施肥和15N示踪方法,研究施肥深度对大豆氮磷钾吸收及产量的影响,为大豆合理施肥深度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施肥深度对大豆前、中期植株干物质、氮磷钾的积累影响较大,而对植株成熟期影响较小;大豆苗期(V3)与种子同层施肥处理植株干物质和氮磷钾的积累量最大;盛花期(R2)以种下6cm处理效果最明显。施肥深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也表现为种下6cm处理最高,但与种子同层施肥、种下12、18和24cm施肥处理差异不显著;施于种子同层至种下6cm最有利于大豆苗期氮肥吸收,表层施肥、种下24cm施肥处理氮肥吸收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4.
旱地玉米秸秆还田秋施肥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地玉米秸秆还田秋施肥具有显著增产效果 ,10年累计玉米籽粒增产12 10~ 17 2 7t/hm2 ,增幅达 2 5 5 9%~ 36 5 2 % ;玉米秸秆增加 5 9~ 13 3t/hm2 ,为秸秆还田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源。秸秆还田秋施肥可起到秋保春墒的作用 ,苗全苗壮 ,养分充分得到有效利用 ,且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 ,促进秸秆等有机物料腐解 ,对提高矿质营养元素有效性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
菜心氮磷钾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三个3个不同养分水平土壤上菜心氮、磷、钾"3414"田间试验,所获得的3种肥料效应方程,求取最佳施肥量。结果显示:(1)净收入最多的处理,3个试验均基本是中等水平或1水平的处理,说明试验设计水平合理。(2)3个点肥料试验的一元二次效应方程中,均是N效应的显著度最高、P效应的显著度次之、K效应的显著度最差;二元二次效应方程中只有NP效应的显著度是3个试验均较高的,NK效应则只有2个试验的显著度相对较高而PK效应则仅有1个试验的显著度相对较高;3个试验的三元二次效应方程中只有2个试验的显著;但这属于显著的2个当中又有1个的N、P、K全是负效应。(3)氮、钾肥理论最佳施肥量的高或低,基本与试验地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水平相吻合;磷肥的理论最佳施用量和试验中产量较高处理的施用量不与试验地土壤速效磷含量水平相吻合,而与土壤pH值有关。  相似文献   

6.
氮磷钾优化施肥对高蛋白大豆籽粒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不同氮磷钾优化配比施肥对高蛋白大豆品质和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最有利于高蛋白大豆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提高的氮磷钾配比是N150kghm-2、P2O590kghm-2和K2O75kghm-2。氮磷钾优化配比可以调节大豆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但对大豆籽粒含量的调节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大豆喷施稀土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连续三年的大豆喷施稀土试验,结果表明:稀土能增加大豆的有效分枝、株粒数和百粒重,对大豆的增产作用显著。喷施浓度以400mg/kg为宜,在分枝期和结荚期两次喷可提高产量16.38%。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平衡施肥对宝清县大豆产量、效益、土壤-作物养分收支平衡状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磷肥是限制宝清县大豆高产的第一要素,其次是钾肥和氮肥。与最佳施肥处理相比,不施氮肥大豆减产16.4%,少收入1 801元/hm2;不施磷肥减产30.0%,少收入3 288元/hm2;不施钾肥减产25.9%,少收入2 940元/hm2;不施肥处理减产21.9%,少收入1 729元/hm2。最佳施肥处理大豆产量最高,虽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比较,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经济效益显著。在该试验条件下氮肥利用率为39.8%,磷肥利用率为25.7%,钾肥利用率为49.5%。平衡施肥是提高作物产量、效益及肥料利用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哈93216高蛋白大豆平衡施肥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肥料》2003,(4):24-28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大豆配方施肥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89~1992年在草甸土和棕壤农田上设置82个大豆田间肥料试验,依据几年田间试验获得的资料及推广实践,获得目标产量法和N、P、K肥料效应函数法配方施肥诸参数,可用于大豆亩产53.3~224.5kg之间的N、P、K肥料施肥量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肥对滴灌大豆磷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节水滴灌方式,研究肥料用量和施肥时期对滴灌大豆磷素积累、分配、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目的是探索节水灌溉与施肥相结合的灌溉施肥新模式。结果表明,在滴灌条件下前期种肥的供给对大豆磷素积累及产量的形成非常重要,T1(1/2种肥)、T2(种肥)、T3(3/2种肥)、T4(1/2种肥+花期1/2滴肥)、T5(1/2种肥+结荚期1/2滴肥)处理的滴灌大豆磷素积累量大,吸收利用率较高(种肥为尿素75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硫酸钾90 kg/hm2,滴肥为尿素127.5 kg/hm2、磷酸二氢钾为133.5 kg/hm2);综合产量因素,在种肥用量为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硫酸钾45 kg/hm2的基础上,在结荚期再滴施尿素63.75 kg/hm2、磷酸二氢钾66.75 kg/hm2,这种滴灌施肥方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为探析我国梨主产区通过氮磷钾施肥配比,在CNKI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主要梨产区梨园氮磷钾配施情况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产量模型。结果表明,我国梨果主产区梨园氮磷钾肥平均配比为1 ∶ 0.66 ∶ 0.66,平均产量为31.66 t/hm2。华北、长江流域、西北、黄河故道等4大梨产区梨园氮磷钾肥平均配比分别为1 ∶ 0.62 ∶ 0.79、1 ∶ 0.57 ∶ 0.85、1 ∶ 0.81∶ 0.32、1 ∶ 0.56 ∶ 0.79,平均产量分别为42.85、31.58、15.78、38.76 t/hm2。产量模型分析表明,我国梨果主产区氮磷钾各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度为K > P > N,各因素交互效应对产量的贡献度表现为P × K > N × K > N × P。4大梨产区氮磷钾各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度分别为K > N > P、P > N > K、K > N > P、N > P > K,各因素交互效应对产量的贡献度分别为N × P > N × K > P × K、N × P > N × K > P × K、N × P > N × K > P × K、N×K > P × K > N × P。可见影响我国各产区梨树产量的因素并不相同,肥料的投入也不相同,华北梨产区、长江流域梨产区、黄河故道梨产区侧重于氮、钾投入,而西北梨产区侧重于氮、磷投入,这与各地区的施肥习惯和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梨树栽培中应充分考虑当地土壤肥力因素进行配比施肥,以有效提高梨树产量。  相似文献   

13.
华中稻田甲烷排放的施肥效应及施肥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实施几种不同比例有阶肥及化肥的施肥方案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在维持氮、磷、钾含量其本不变时,施较多的有机肥是甲烷排放率高的重要原因,而施较多化肥则能降低甲烷排放;同样是有机肥,已在沼气池中发酵后的沼渣经干燥后对稻田甲烷徘放的正效应要大大低于“新鲜”有机肥;有机肥数量及性质的改变对甲烷排放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大于改变化肥量对甲烷排放的影响,即有机肥的数量及性质显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主要因素;控制甲烷排放的方法应重点放在控制有机肥的施用上,沼渣作为一种再生性的资源,具有多种优点,能够用来代替目前常用的有机肥。沼渣肥与化肥结合施用可能是降低稻田甲烷排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建立了哈93216高蛋白大豆优质高产平衡施肥数学模型,然后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磷钾用量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及一些微量元素肥料的合理施用对保持和提高哈93216大豆的产量及蛋白质含量是至关重要的,而且磷钾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相对要大一些。在试验区条件下,要使哈93216大豆产量>2250kg/hm2,同时蛋白质含量>44%,其氮、磷、钾的最佳配施方案应为:N78 8kg/hm2、P2O5143 1kg/hm2、K2O143 1kg/hm2,同时配施一定量的中、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15.
在由沙溪庙组母岩发育而成的灰棕紫色水稻土半沙半泥田上的施肥试验表明,水稻667m2最高产量为588.76 kg(10-6-6),最佳产量为582.05 kg(7.5-6-4.5),氮,磷、钾利用率分别为31.4%,18.33%、9.5%,单千克氮、磷、钾肥增产水稻分别为17.57,12.74、16.22 kg.推荐该类水稻田施肥的N、P,K配比为7.5:6:4.5.  相似文献   

16.
通过14个大田试验,研究了湖北省棉花 P 肥效应及适宜用量。结果表明,适量施用 P 肥对棉花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14个试验施P处理比对照处理增产子棉100 ~ 896 kg/hm2,平均增产347 kg/hm2;施P 处理增产率2.1% ~ 25.2%,平均增产率为10.4%;施P处理纯利润平均为1 764元/hm2,产投比平均为6.61;P 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为P2O5 51.27 kg/kg 和P2O5 4.15 kg/kg。根据肥料效应方程,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棉花生产的P肥经济用量平均为P2O5 112.7 kg/hm2,推荐幅度为 P2O5 42.9 ~ 183.2 kg/hm2。土壤有效P含量与棉花P肥经济推荐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 ﹦﹣0.7628**,n ﹦13),根据土壤有效P含量(x,单位为 mg/kg)水平,湖北省目前棉花生产适宜用P量(y,单位为 kg/hm2)可通过公式 y ﹦273.42﹣78.488 ln(x) 求得。  相似文献   

17.
饱和D-最优设计在高蛋白大豆施肥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高蛋白大豆生产是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的一个重点产业,合理施肥是实现高蛋白大豆生产的一个必要环节。利用饱和D-最优设计对黄淮海地区高蛋白大豆氮、磷、钾肥施用量进行研究,旨在为高蛋白大豆生产中的肥料配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以高蛋白大豆冀豆21为试验材料,采用氮、磷、钾三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每个因素分别设10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30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各处理肥料均在大豆开花期分批次施用,成熟后测定大豆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结果】建立了以氮、磷、钾施用量编码值为变量因子,高蛋白大豆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为目标函数的三元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式。通过对模型解析寻优表明,氮、磷、钾肥对高蛋白大豆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显著影响,且氮肥>钾肥>磷肥;当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95.46、183.8和128.7 kg/hm^2时,边际产量效应值为0,当氮、磷、钾肥分别为120.8、178.4和141.3 kg/hm^2时,边际蛋白质含量效应值为0。氮磷、氮钾、磷钾对高蛋白大豆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本试验条件下,大豆产量超过3104 kg/hm^2,籽粒蛋白质含量46.04%以上的施肥方案为施氮量76.13~101.1 kg/hm^2,施磷量131.1~168.5 kg/hm^2,施钾量104.9~134.8 kg/hm^2。【结论】利用饱和D建立的肥料函数模型可以很好的说明氮、磷、钾施肥与大豆产量、蛋白质含量的连续变化关系和氮、磷、钾间的互作效应,适量的氮肥、磷肥、钾肥可有效提高高蛋白大豆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供试条件下,最佳肥料配比是N76.1~101.1 kg/hm^2、P 131.1~168.5 kg/hm^2、K 104.9~134.8 kg/hm^2。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高油大豆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高油大豆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油大豆的油脂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和施肥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蛋白质含量则相反; 不同品种间以农大15751油脂含量最高。中等种植密度处理硬脂酸和油酸含量较高,而高密度处理下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较高,棕榈酸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施肥水平对高油大豆脂肪酸含量影响较大,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在高肥处理下较高,亚油酸和亚麻酸在低肥处理下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研究在施用尿素条件下,配加氢醌来延缓尿素的集中水解,以减少氨挥发并抑制其硝化作用,从而有效地缓解尿素对大豆共生固氮体系产生的严重抑制效应。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氢醌对纯培养大豆根瘤菌生长。幼苗生长和初生结瘤无不利影响;对离体活性根瘤的呼吸活性和璃珀酸脱氢酶活性具有显著促进。在盆载或田间条件下,尿素配加HQ施用,同无HQ等量尿素比较,显著提高了大豆结瘤量和单株固氮总活性;提高了大豆木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夏玉米适宜氮磷用量和平衡施肥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北衡水对冬小麦-夏玉米适宜氮、磷用量及高产高效平衡施肥效应的研究表明,在土壤中等肥力水平下,冬小麦-夏玉米施用氮肥和磷肥均能显著增加产量和效益,冬小麦和夏玉米施用氮肥分别增产11.1%~32.2%(平均22.5%)和12.5%~24.1%(平均19.2%),分别增收853.50~2 775.00元/hm2(平均1 876.60元/hm2)和1 352.33~2 293.77元/hm2(平均1 651.04元/hm2);施用磷肥分别增产8.1%~14.0%(平均11.7%)和2.5%~13.2%(平均9.1%),分别增收563.4~1 380.6元/hm2(平均974.7元/hm2)和189.74~1 458.39元/hm2(平均765.31元/hm2).冬小麦-夏玉米适宜N用量范围分别为220~260 kg/hm2和220~280kg/hm2,适宜施氮水平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6.5%和26.3%;适宜P2O5用量分别为90~110 kg/hm2和95~115kg/hm2,适宜施磷水平的磷肥利用率分别为16.8%~17.3%和11.8%~20.5%.冬小麦-夏玉米高产高效平衡施肥较农民习惯施肥增产5.3%~9.0%,增收454.19~992.5元/hm2,提高氮肥利用率5.0~15.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