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阐明草地螟对产卵寄主的选择性,为改善其测报、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8年8月在河北康保对草地螟的产卵寄主植物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主要结果为:在所调查的9科23种植物中,查到有草地螟产卵的有7科13种。成虫对禾本科的大画眉草[Eragrostis cilianensis(All.)Link ex Vignolo-Lutati]具有显著的偏好。大画眉草的单株着卵量、有卵株率、卵密度及相对着卵量均显著高于藜(Chenopodium album Linnaeus)等其他产卵寄主的对应值,并比藜上的对应值多10倍到100倍以上。对此次草地螟成虫主要选择大画眉草产卵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2.
斜纹夜蛾卵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夜蛾黑卵蜂的优势替代寄主,为提高夜蛾黑卵蜂的扩繁和应用,本试验在室内测定了斜纹夜蛾成虫产卵对4种基质、6种颜色、3种位置以及2种光暗条件的选择性。结果表明:雌成虫产卵对不同基质的选择偏好性为滤纸>无纺布>复印纸>纱布,在滤纸上的累积落卵量和产卵选择率最高,分别为2266粒和46.3%。6种颜色对雌虫产卵选择性无显著影响。雌虫偏好在基质背面产卵,其累积落卵量和产卵选择率分别为4435.17粒和92.4%,均显著高于基质侧面和正面。在光照条件下雌虫的累积落卵量为2352.8粒、产卵选择率为71.2%,明显高于黑暗条件。本研究证明产卵基质、位置和光暗条件均可显著影响斜纹夜蛾的产卵量,为大量生产寄主卵用于扩繁夜蛾黑卵蜂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瘦怒茧蜂Orgilus ischnus Marshall是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初龄幼虫寄生蜂。为探究它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草地螟的控害作用,本文在23 ℃、16L:8D光周期条件下,以1龄草地螟幼虫为寄主,测定了瘦怒茧蜂的发育历期和茧重、成虫生殖行为特征、能力和寿命,研究了瘦怒茧蜂对草地螟幼虫的功能反应和寄生率,探究了寄主幼虫的取食量及虫体大小与正常幼虫的差异。结果表明,瘦怒茧蜂卵和幼虫期为12.8 d,预蛹和蛹期10.5 d,世代历期23.2 d,平均茧重为4.1 mg。成蜂羽化当天即可交配产卵寄生,属卵育型,平均交配时间为49 s,雌蜂平均产卵量为100.5粒,产卵高峰期分别为交配后第4 d和第8 d,雌、雄蜂寿命分别为11和14 d。在5~40头/瓶(650 mL)8个密度条件下,瘦怒茧蜂的寄生量随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15头/瓶时,寄生率会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寄主幼虫一生取食量为106.7 mg,仅为正常幼虫的21.3%,寄主幼虫第6和12 d的体重、大小均极显著低于正常幼虫。本文研究结果明确了瘦怒茧蜂基本的生物学特性,证明该蜂对草地螟控害作用显著,为改善、提高草地螟的可持续控制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野外种群迁飞对草地螟生殖行为的影响及其在种群大暴发中的作用,对草地螟野外迁飞和未迁飞种群的生殖特征,包括首次产卵历期(period of first oviposition,PFO)及其他生殖参数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经历迁飞的种群与未经历迁飞的种群相比,成虫产卵前期、产卵历期、PFO和寿命均显著缩短;交配次数及交配率均显著增加;但平均每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无显著变化。这说明,尽管经历迁飞的草地螟种群产卵量未显著增加,但成虫到达迁入地后将很快多次交配、产卵,且产卵前期显著提前、产卵同步性显著增加,从而加剧后代种群暴发。  相似文献   

5.
绿眼赛茧蜂Zele chlorophthalmus(Spinola)是寄生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幼虫的内寄生蜂,目前国内外对其生物学特性尚无报道。为了阐明绿眼赛茧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草地螟的控制作用,本文在(23±1)℃、RH 70%±5%、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测定了其发育历期、茧重、羽化和交配习性、成虫产卵、寄生能力和寿命,明确了其对寄主幼虫的功能反应及其对寄主幼虫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绿眼赛茧蜂卵-幼虫期为14.7 d,预蛹和蛹期为14.5 d,世代历期30.1 d,平均茧重18 mg。成虫羽化多集中在06:00―14:00,雄虫比雌虫早羽化2 d。成虫羽化当日即可交配,交配持续时间在59~168 s。成虫交配后很快产卵。雌蜂平均产卵历期10.8 d、产卵量为104粒,产卵高峰分别为羽化后的第3 d和第7 d。雌、雄蜂寿命分别为15.2和19.0 d。在5、10、15、20、25和30头/瓶(650 m L)密度下,绿眼赛茧蜂的寄生量随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寄生率随寄主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对寄主幼虫密度的反应属HollingⅡ型。寄生后第1 d,寄主幼虫与未寄生幼虫的大小体重差异不显著,但在寄生后的第6 d和第12 d,前者的大小体重均显著小于后者的。另外,寄主幼虫的取食量比未寄生幼虫的少了约30%,且差异显著。这些研究结果与其他寄生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寄主种群的控害作用进行了比较分析,为研发绿眼赛茧蜂的室内繁殖和田间保护利用技术,以及评价其对草地螟的控害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草地螟卵和越冬幼虫发生分布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草地螟食性杂,但发生分布对寄主和环境有较强选择性。1988年调查,一代卵主要产在杂草较多的农作物田,一般以叶片较短、叶面较光滑的阔叶植物如甜菜、亚麻、豆类、马铃薯等农作物和灰菜、蓄、猪毛菜等杂草上产卵量高。一代幼虫滞育越冬,也以杂草密度较大的农作物田为主。然而,一代幼虫的越冬比率,年度间差异较大。初步分析,7~8月份气温偏低,日照较少,有利一代幼虫滞育越冬。这一结论为当地草地螟的中长期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藜麦田甜菜筒喙象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筒喙象是一种新发现的严重为害藜麦的害虫,2016年首次在藜麦上大暴发,导致当年北京地区藜麦损失惨重。本研究针对甜菜筒喙象杂草寄主范围广,对藜麦为害严重却难以有效防控的问题,采用种群生态学技术方法,研究成虫产卵特性和杂草寄主在其种群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甜菜筒喙象成虫体色多变,既有锈红色,也有棕褐色和黑褐色。成虫夜伏昼出,不喜阳光直射,白天在生长茂密的植株中下部活动;主要选择在茎秆直径5mm、处于营养生长盛期的寄主植株上产卵;株高150cm以上(现蕾盛期-初花期,直径20mm)、生长健壮、茎秆比较坚硬的植株不利于成虫产卵。当藜麦尚未出苗或藜麦苗比较幼小(主干直径5mm)时,成虫主要在早发的幼嫩多汁的藜科杂草上产卵;6月上旬,藜麦进入旺盛生长期,成虫开始在藜麦上产卵,产卵期约为1个月;7月下旬,藜麦进入初花期,茎秆粗壮,成虫主要在苋科杂草上产卵。此外,甜菜筒喙象成虫更喜欢在营养生长旺盛时期的藜麦植株上产卵,其单株产卵痕数量是藜科和苋科杂草的6.06倍和1.55倍;适时铲除田边杂草,有利于减轻藜麦田甜菜筒喙象的发生与为害。研究结果对甜菜筒喙象的有效防控,保障我国藜麦产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草地螟成虫期补充营养与其生殖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草地螟成虫期营养质量与生殖力之间的关系,为探索草地螟综合治理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实验生物学技术室内研究了草地螟成虫羽化后逐日取食10%蜂蜜水(Ⅰ组)、5%蜂蜜水(Ⅱ组)、羽化后当日取食10%蜂蜜水,而后逐日取食清水(Ⅲ组)和羽化后逐日取食清水(Ⅳ组)4种营养液对成虫寿命和生殖力的影响。[结果] 成虫期饲喂不同的营养物质对其产卵前期、产卵量与雌蛾平均寿命影响显著,但对雄蛾的平均寿命及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取食试验Ⅰ组的雌蛾其产卵前期(5.71 d)、产卵量(359.14 粒/头)及平均寿命(21.0 d)高于Ⅱ组、Ⅲ组及Ⅳ组的;取食试验Ⅰ组、Ⅱ组的雌蛾,其产卵历期分别为10.57、8.0 d,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取食试验Ⅲ组、Ⅳ组的雌蛾,其产卵历期分别为4.0、3.14 d,两处理间虽无显著差异,却显著短于取食Ⅰ组、Ⅱ组的产卵历期。[结论] 草地螟雌成虫期营养质量是影响草地螟种群变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首次报道了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的寄生行为及发育特征和饲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双斑截尾寄蝇将卵产在5龄草地螟幼虫的胸部,蝇蛆孵化后直接钻入寄主体腔内发育,幼虫发育成熟后便会钻出寄主体外化蛹。完成卵到幼虫期的发育需约12 d。蛹经11 d左右即可以羽化为成虫。从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约25 d。雌雄之间卵和幼虫的发育历期没有显著差异,但雌蛹的发育比雄蛹慢。雌蝇羽化后可以立即交配,而雄蝇羽化后约2 d后才能交配。补充营养的雌蝇平均产卵量约为130粒/头。还初步研究了影响双斑截尾寄蝇寄生能力的因素。简单介绍了其室内饲养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0.
荔蝽卵平腹小蜂对寄主的搜索行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荔蝽雌成虫及其臭腺分泌液气味物质能引诱荔蝽卵平腹小蜂对寄主产生双翅振动及试飞等远排泄物、新鲜和剖腹卵都能引起该在近距离积极搜索寄主;荔蝽卵平腹小蜂只有接触到寄主卵时才发生明显的产卵管刺探行为。卵粒的颜色对蜂的引诱作用不明显,但卵粒的形状有一定的引诱作用。该蜂能积极搜索近似圆球形的卵粒。第一次搜索产卵经历在平腹小蜂主卵过程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也是我国华北、西北以及东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害虫。本试验在(26+1)℃,RH 70%~80%,L∥D=16h∥8h条件下组建了草地螟在藜、大豆、苜蓿、甜菜和向日葵叶片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以研究草地螟的危害差异性,为草地螟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草地螟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命表参数等在不同寄主之间存在差异。藜组卵的发育历期最短(2.42d)、甜菜组的最长(3.90d);幼虫发育历期以甜菜组的最短(10.00d),苜蓿组的最长(12.63d);蛹的发育历期以向日葵组的最短(11.30d),苜蓿组的最长(16.00d);雌成虫产卵量以藜组最高(345.00粒/雌),苜蓿组最低(138.83粒/雌),雌成虫产卵期以藜组最长(10.42d)、苜蓿组最短(6.58d)。雌蛾产卵量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取食藜组和向日葵组雌蛾的产卵高峰出现在羽化后第8天,大豆组为羽化后第10天,苜蓿组为羽化后第7天和第9天,甜菜组为羽化后第6天和第10天。藜、大豆、苜蓿、甜菜和向日葵处理间草地螟的种群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分别在59.772 8~169.194 1、0.097 6~0.135 2和1.102 5~1.144 8之间,其中以藜组的R0、rm和λ最大,苜蓿组的R0、rm和λ最小;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的范围分别为37.508 0~41.915 8d和5.126 5~7.101 4d。综合比较5种寄主植物,认为藜是草地螟的最适宜寄主,其次分别为大豆、甜菜、向日葵、苜蓿。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室内盆栽和叶盘饲养二点叶螨的方法,测定了三氟氯氰菊酯和甲氰菊酯不同浓度对二点叶螨的生命活力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用三氟氯氰菊酯10和20mg/L在二点叶螨第Ⅰ若螨期处理后,其成螨寿命、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分别比对照增加19.4%和14.0%、41.1%和36.8%以及159.1%和107.3%;当分别用甲氰菊酯7.5和15mg/L在二点叶螨第Ⅰ若螨期处理后,其成螨寿命、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分别比对照增加24.7%和23.7%、17.1%和9.21%以及174.2%和141%。用三氟氯氰菊酯20mg/L和甲氰菊酯15mg/L分别处理雌成螨后,其产卵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4.6%和70.2%。在盆栽菜豆苗上以若螨为主的二点叶螨种群,在用三氟氯氰菊酯10、20mg/L处理后的第7d,其各螨态(成螨、幼若螨和卵)的增长指数分别为3.39和3.68、2.37和4.76、2.58和4.38;用甲氰菊酯7.5、15mg/L处理是3.74和4.82、3.22和4.00、2.30和3.75,均高于同期对照。三氟氯氰菊酯和甲氰菊酯对雌成螨和卵的数量明显增加,对害螨的发生有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为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L.)寄生蝇的优势种之一,是草地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本文首次报道了双斑截尾寄蝇卵期及幼虫期的各个虫龄的形态特征及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双斑截尾寄蝇在以草地螟为寄主时的卵期约为4d,从卵孵化到离体化蛹的整个幼虫期可以分为3个虫龄,1龄虫期为1d左右,体色为白色,体长约为1.27mm;2龄虫期为4d左右,淡黄色,体长约为1.87mm;3龄虫期为2d左右,淡黄色,体长约为5.24mm。  相似文献   

14.
黑条帕寄蝇(Palesisa nudioculla Villeneuve)是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及其他许多鳞翅目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国内外对其研究报道较少。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试验研究了黑条帕寄蝇成虫主要的生物学特性,为该蝇种的保护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黑条帕寄蝇的寄生方式属微卵生型,羽化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天的08:00-10:00,16:00-18:00,羽化性比为1.13∶1(雌∶雄),且雄蝇比雌蝇先羽化;在条件为(23±1)℃、L∥D=16h∥8h、RH 60%~70%的光照培养箱中饲养,成虫的寿命最长,可达34d;以含糖物质补充营养能延长成虫的寿命,特别是20%的蜂蜜水补充可显著延长其寿命,且雌蝇比雄蝇的寿命长;被寄生的草地螟虫茧低温(4℃)储存20d后的羽化率没有显著变化,但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羽化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补充营养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生殖与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补充营养对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的影响,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5%蜂蜜水、5%葡萄糖水及蒸馏水3种补充营养处理对其成虫生殖与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充营养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生殖和寿命均有显著影响。经5%蜂蜜水处理的雌蛾产卵历期最长,为7.17d,平均单雌产卵量最高,为248.23粒;经5%葡萄糖水处理的雌蛾产卵历期、平均单雌产卵量与5%蜂蜜水处理均无显著差异;经蒸馏水处理的雌蛾产卵历期最短,为5.53 d,平均单雌产卵量最低,为162.13粒,显著低于5%蜂蜜水;3种补充营养处理间雌蛾产卵前期、交配率、交配次数和卵孵化率均无显著差异;经蒸馏水处理的雄蛾寿命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研究表明,补充营养主要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的产卵历期、产卵量和雄蛾寿命有影响,是影响其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异色瓢虫饲养密度对成虫获得率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异色瓢虫具有自残习性,在大量饲养中需根据此特性探索出适宜的密度来保证成虫获得率和卵的获得量。在室内测定了在100 mL饲养盒中以地中海粉斑螟卵为食物的异色瓢虫幼虫不同密度下的成虫获得率以及雌雄成虫不同配比时的产卵量。幼虫饲养时,一个饲养盒中平均最多获得7只成虫,随着初始虫量的增多,成虫获得率呈下降趋势,单头饲养的获得率最高。成虫饲养时,1雌1雄、2雌2雄和3雌3雄处理的指标呈规律性变化,虫量越多,产卵前期越短、产卵期越长,总产卵量越大,单雌日产卵量越小,后代的孵化率均达80%以上。4雌4雄处理虫量多,相互干扰,导致产卵前期长、产卵期短、产卵量少,孵化率低、雌性比低。2雌1雄处理与相同雌虫数量的2雌2雄处理相比,单雌日产卵量、总产卵量、后代孵化率、雌性比均低于2雌2雄处理。3雌1雄、3雌2雄处理与3雌3雄处理相比,结果亦然。雌雄等量比少雄的处理产卵多且优,但单雌产卵量、后代孵化率、雌雄性比以单对饲养最高。  相似文献   

17.
蓝色长盾金小蜂Scutellista caerulea Fonscolombe是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重要天敌之一。为了探明该蜂的生物学习性,作者在室内观察了该蜂的交配行为、寄生行为、发育及其对寄主龄期的选择性。结果显示:蓝色长盾金小蜂的交配行为包括搜寻与求偶、交尾前期、交尾、交尾后期4个阶段。小蜂的寄生行为分为搜寻寄主、触角检测、产卵针刺探、产卵、产卵后梳理5个过程;同一小蜂的寄生次数为1~3次,寄生时间随着寄生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超过3次时,寄生时间相对延长。在室温25℃~27℃,金小蜂世代发育经卵、幼虫、蛹、成虫共4个阶段,发育历期为28~30 d,其中卵期3 d,幼虫期9~10 d,蛹期16~17 d。蓝色长盾金小蜂对橡副珠蜡蚧黑色成虫的选择系数最高,为0.57,对初期成虫的选择系数最低,为0.07。寄主虫期对蓝色长盾金小蜂的发育与繁殖影响明显,在寄主为初期成虫至黑色成虫时,蓝色长盾金小蜂的发育历期随着寄主虫期的增大而缩短,出蜂数则呈上升趋势,发育历期以寄主为初期成虫时最长,为31.8 d,寄主为黑色成虫时最短,为27.5 d;出蜂数以寄主为黑色成虫最多,初期成虫最低;寄主虫期对蓝色长盾金小蜂雌性比无影响。综上所述,蓝色长盾金小蜂的寄生时间与寄生次数密切相关,黑色成虫期的橡副珠蜡蚧是最适宜寄主,研究结果可为该蜂进一步扩繁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