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筛选适宜固态发酵葡萄皮渣生产生物饲料的菌种,以葡萄皮渣为主要原料,以真蛋白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4株菌的单菌和多菌组合进行固体发酵试验筛选最佳发酵菌种,同时研究了固体培养基灭菌与不灭菌工艺对其产物真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皮渣固体培养基不灭菌发酵产物的真蛋白含量高于灭菌处理;4株菌中产朊假丝酵母单菌发酵后产物的真蛋白含量最高,为13.75%;产朊假丝酵母和嗜酸乳杆菌双菌组合的发酵效果优于三菌和四菌发酵,发酵后产物的真蛋白含量最高,为13.88%。由该试验结果可以确定固态发酵葡萄皮渣的最佳菌种组合为产朊假丝酵母+嗜酸乳杆菌。  相似文献   

2.
研究以灵芝菌糠为对象,分别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酿酒酵母、酒香酵母、皮状丝孢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进行固体发酵处理,以提高菌糠作为畜禽饲料的利用率。测定菌糠三萜类物质、还原糖、粗蛋白、粗脂肪和木质纤维素的含量,通过比较各成分的变化探讨不同菌株对菌糠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可明显降低菌糠中木质纤维素的含量,降解率达47.20%,产朊假丝酵母发酵后菌糠粗蛋白由6.12%增加至13.84%,此外,乳酸杆菌可有效改变菌糠风味。为今后菌糠作为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研究对动物来源的产朊假丝酵母菌和具有抑菌功能的乳酸菌进行固体发酵条件的筛选,制备活菌数高的功能性复合微生态制剂,通过在雏鸡日粮中添加不同微生态制剂,研究其对雏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经重复检测,验证出产朊假丝酵母固态发酵菌制剂和嗜酸乳杆菌制剂活菌数最高的发酵底物配比及最优发酵条件,并按照11的添加比例进行饲养试验。饲养试验选用1日龄的AA肉用公鸡雏240只,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产朊假丝酵母菌组、嗜酸乳杆菌组和复合菌添加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试验期28 d,分别在第1、15、29 d称重并记录采食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活菌数最高的发酵底物配比及最优发酵条件下产朊假丝酵母菌固体发酵的活菌数稳定在1.05×1010CFU/g,嗜酸乳杆菌固体发酵的活菌数稳定在3.7×1010CFU/g;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的雏鸡日增重在各个时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料肉比在3~4周和1~4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复合微生态制剂,可以提高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增加肉鸡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白灵菇菌糠发酵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本试验以假丝酵母菌和嗜酸乳杆菌为发酵液,以发酵后白灵菇菌糠粗蛋白质含量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中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白灵菇菌糠发酵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成功筛选出主效应因子。在PB设计基础上,根据主效应因子作用大小与方向进行了爬坡试验,再进行Box-Behnken中心复合试验,对主效应因子进一步优化,建立了白灵菇菌糠发酵模型。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白灵菇菌糠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白灵菇菌糠∶玉米粉质量为19.1∶1,假丝酵母菌与嗜酸乳杆菌体积比为7.0∶1,菌液接种量7.1%,料水比为2.1∶1,初始p H值为5.0。在此条件下粗蛋白质含量预测值为17.70%,验证试验得到实际粗蛋白质含量为17.41%,与理论预测值相比偏差较小。与发酵前菌糠中粗蛋白质含量相比,提高了78.6%,菌糠中假丝酵母菌和嗜酸乳杆菌最大活菌数为8.7×109cfu/m L,在常温条件下贮藏60 d后,菌糠中的活菌数仍然保持在9.8×107cfu/m L,经检测菌糠中霉菌毒素含量低于国家饲料卫生安全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试验探讨了不同菌种及菌种组合对固态发酵甜高粱秸秆酒糟生产蛋白饲料的影响。以产朊假丝酵母、康宁木霉、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和白地霉为发酵初筛菌种,探索单一菌种及双菌组合对甜高粱秸秆酒糟木质纤维素、蛋白质含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比未发酵甜高粱秸秆酒糟数据可知,单一菌种和双菌组合均能提高发酵产物的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粗纤维含量。黑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组合为最佳菌种配伍,且当菌种比例为11时,粗蛋白质含量为18.79%;粗纤维含量为34.68%,较未接菌降低了16.38%,且较单一菌种黑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分别降低了8.15%、7.01%。通过微生物菌种发酵处理可以降解部分纤维素、提高蛋白质含量,还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饲料中蛋白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以灵芝菌糠为原料,研究其制作发酵饲料的工艺条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中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对影响灵芝菌糠发酵效果的诸多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成功筛选出主效应因子,即假丝酵母菌液和嗜酸乳杆菌液用量比、菌液接种量、料水比和初始pH。在Plackett-Burman设计基础上,根据主效应因子作用大小与方向进行爬坡试验,再进行Box-Behnken Design中心复合试验,对主效应因子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灵芝菌糠发酵饲料调制最佳工艺条件为假丝酵母菌液和嗜酸乳杆菌液用量比6.8∶1、菌液接种量6.8%、料水比1.1∶1和初始pH 5.2。发酵后,灵芝菌糠粗蛋白质含量提高到14.51%,粗纤维降低,有明显酒香味,感官品质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7.
不同益生菌中兽药黄荆子微生态制剂功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益生菌发酵中兽药黄荆子对黄荆子微生态制剂功效的影响。实验以不加益生菌为对照,选择枯草芽孢杆菌S21单菌发酵、枯草芽孢杆菌S21和产朊假单丝酵母M22双菌发酵、枯草芽孢杆菌S21、产朊假单丝酵母M22和植物乳杆菌T3三菌发酵,测试不同益生菌黄荆子微生态制剂的抑菌活性、活菌数、黄酮含量及消化酶等变化,结果表明,单独选择枯草芽孢杆菌S21发酵,其黄荆子微生态制剂的抑菌活性、活菌数、黄酮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等综合起来比复合发酵好,揭示复合发酵时不同的益生菌的颉颃作用,会对微生态制剂功效产生巨大影响,选择复合菌种发酵中兽药时,要注意不同菌种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部2008年第1126号公告《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允许的饲料级微生物添加剂菌种仅有16种,它们包括: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乳酸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乳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乳酸片球菌、酿酒酵母、产朊假丝酵母、沼泽红假单胞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利用不同菌种固态发酵甘薯渣,对其增值效果的影响。采用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和霉菌4类10株菌对甘薯渣进行固态发酵,测定发酵产物中粗蛋白质、真蛋白质、粗纤维和氨基酸含量变化,比较筛选适宜菌种。结果表明:产朊假丝酵母和霉菌X3提高粗蛋白质和真蛋白质的效果较好,发酵后真蛋白质较发酵前分别提高118.05%和107.02%;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降解粗纤维能力较好,发酵后粗纤维较发酵前分别降解51.54%和49.57%;产朊假丝酵母提高真蛋白质和降解粗纤维的综合能力最好,增值加权值为91.51%;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均明显提高,其中产朊假丝酵母效果最好,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分别提高211.32%和154.78%。因此,利用微生物发酵能够改善甘薯渣的营养价值,试验10株菌中产朊假丝酵母改善甘薯渣的营养价值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菌酶协同处理对玉米秸秆饲用价值的影响,设置未发酵玉米秸秆为对照组(CK),3个复合菌组,即T1组(枯草芽孢杆菌50%、植物乳杆菌25%、假丝酵母菌25%)、T2组(地衣芽孢杆菌50%、植物乳杆菌25%、假丝酵母菌25%)、T3组(枯草芽孢杆菌50%、米曲霉菌25%、假丝酵母菌25%),3个复合菌酶组,即TG1组(T1+0.5%葡萄糖氧化酶)、TG2组(T2+0.5%葡萄糖氧化酶)、TG3组(T3+0.5%葡萄糖氧化酶),每组3个重复,活菌数1.0×108 CFU/mL,酶活2 000 U/g,分别处理玉米秸秆,发酵60 d后,检测营养成分、霉菌毒素、72 h产气量、瘤胃发酵参数和体外消化率。结果表明:TG1组和TG2组干物质和粗蛋白质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复合菌酶组钙含量高于复合菌组(P<0.01),T1组磷和粗灰分含量高于其他组(P<0.01),T2组、T3组和复合菌酶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6个试验组的粗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各组霉菌毒素含量均在安全范围内;试验组培养液pH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1.
奶牛微生态制剂中几种益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试验对益生菌酿酒酵母、产朊假丝酵母、嗜酸乳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丙酸丙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这几种益生菌可以用于研制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微生态制剂。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开发新型蛋白饲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菌酶协同发酵甘草药渣制备蛋白饲料的工艺条件。结果显示,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产朊假丝酵母用量7.36%、纤维素酶用量0.31%、木聚糖酶用量0.056%、料液比0.71 g/mL、初始pH值5.0、料层厚度7 cm、发酵温度37℃。在最佳发酵条件下,甘草药渣粗蛋白含量为25.65%,发酵后甘草药渣粗蛋白含量提高了13.36%;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分别降低15.33%、2.32%、3.45%。研究表明,菌酶协同发酵甘草药渣提高了甘草药渣的营养价值,丰富了非常规蛋白饲料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的目的是对8株酵母菌和4株霉菌生物学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筛选出优良高活性菌株.方法:通过对8株酵母菌的生物量、粗蛋白含量、活菌数、发酵香味及4株霉菌生物量和产酶能力等指标的测定,筛选优良菌株作为试验基础菌种.结果表明,酿酒酵母BC和BD、产朊假丝酵母BY、热带假丝酵母BR和黑曲霉H3,以其优良的生产性能被选为反刍动物微生态制剂试验用菌种.  相似文献   

14.
反刍动物微生态制剂高活性菌种的筛选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的目的是对8株酵母菌和4株霉菌生物学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筛选出优良高活性菌株。方法:通过对8株酵母菌的生物量、粗蛋白含量、活菌数、发酵香味及4株霉菌生物量和产酶能力等指标的测定,筛选优良菌株作为试验基础菌种。结果表明,酿酒酵母BC和BD、产朊假丝酵母BY、热带假丝酵母BR和黑曲霉H3,以其优良的生产性能被选为反刍动物微生态制剂试验用菌种。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的目的是对8株酵母菌和4株霉菌生物学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筛选出优良高活性菌株。方法:通过对8株酵母菌的生物量、粗蛋白含量、活菌数、发酵香味及4株霉菌生物量和产酶能力等指标的测定,筛选优良菌株作为试验基础菌种。结果表明,酿酒酵母BC和BD、产朊假丝酵母BY、热带假丝酵母BR和黑曲霉H3,以其优良的生产性能被选为反刍动物微生态制剂试验用菌种。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以马铃薯渣为原料,芽孢杆菌、酵母和霉菌为候选发酵菌种,固态发酵马铃薯渣,研究不同菌种组合固态发酵对其营养价值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及自然p H的条件下,发酵72 h,15个组合均能够提高马铃薯渣真蛋白和氨基酸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和优化氨基酸组成。其中枯草芽孢杆菌+产朊假丝酵母+绿色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扣囊腹膜酵母+黑曲霉组合改善马铃薯渣氨基酸组成效果较好,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111.87%、106.34%和107.93%;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绿色木霉、枯草芽孢杆菌+产朊假丝酵母+霉菌X3、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霉菌X3及枯草芽孢杆菌+产朊假丝酵母+绿色木霉组合综合增值能力较强,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绿色木霉增值加权值达到37.09%,明显或显著高于其他组合(P0.05)。  相似文献   

17.
试验以含水量为76%的豆渣为原料,添加麸皮做为辅料调节水分,通过产朊假丝酵母和白地霉两种菌株混合固态发酵,研究了两种菌株的混合比例、接菌时间、发酵原料的灭菌方式,并且优化了发酵条件。得到两种菌株最佳的混合比例为产朊假丝酵母白地霉为7525,接种时间为产朊假丝酵母二次活化后第5 h,白地霉为二次活化后第24 h,最佳的灭菌方式为100℃、高压灭菌5 min,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发酵条件:菌液添加量为15%,发酵原料含水量为70%,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72 h。发酵产物保留了原有的营养成分,低pH值,耐贮存。  相似文献   

18.
混菌发酵生产富肽蛋白饲料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枯草芽胞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菌混合发酵生产富肽蛋白饲料,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试验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选择接菌比例(枯草芽胞杆菌:产朊假丝酵母)为3:1,发酵36h。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3℃,装料量40g,原料初始含水率为62%,拌料水的pH值为自来水的自然pH值。在此条件下测得三氯乙酸可溶性氮(TCA-NSI)含量达到33.61%。  相似文献   

19.
稻草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但其粗纤维含量高、粗蛋白质含量低、营养价值低,在饲料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以稻草秸秆为主要材料,采用生孢噬纤维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对稻草秸秆进行发酵,通过L9(3)3正交试验对3种菌混合发酵的优化组合进行研究,确定3种菌最佳接种量及发酵组合为:生孢噬纤维菌加入量为2%,枯草牙孢杆菌加入量为1%,产朊假丝酵母加入量为3%。发酵产物中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分别达到16.88%和23.65%。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和纤维素酶发酵对艾草化学成分、活性成分、发酵品质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并研究其适宜发酵时间。以全株艾草粉(70%)和混合饲料(30%,由80%的玉米、10%的麸皮和10%的葡萄糖组成)为发酵底物,按照不同处理方式分为4个组,其中对照组不添加其他物质,复合益生菌组添加1%复合益生菌(含干酪乳杆菌1.0×10^6 CFU/mL、产朊假丝酵母菌1.0×10^8 CFU/mL和枯草芽孢杆菌1.0×10^6 CFU/mL),纤维素酶组添加1%纤维素酶(滤纸酶活力为130 FPU/g),菌酶联合组同时添加1%复合益生菌和1%纤维素酶,每个组设3个重复。将发酵底物混合均匀后,按照固体∶蒸馏水=5∶3(质量比)的比例添加蒸馏水,高压灭菌后进行发酵,发酵时长为7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添加复合益生菌除显著降低了艾草中半纤维素的含量(P<0.05)外,对其他各项纤维成分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单独添加复合益生菌、纤维素酶以及二者联合添加显著降低了艾草中中性洗涤纤维和半纤维素的含量(P<0.05);单独添加纤维素酶以及与复合益生菌联合添加均显著提高了艾草中粗蛋白质的含量(P<0.05),且菌酶联合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纤维素酶组与菌酶联合组艾草的pH显著降低(P<0.05),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升高(P<0.05);菌酶联合组艾草中总黄酮和多酚含量显著升高(P<0.05)。3)纤维素酶组和菌酶联合组艾草表面微观结构显示凹凸不平,出现了大面积的破碎。4)菌酶联合组发酵第4天时,艾草中枯草芽孢杆菌、干酪乳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菌的活菌数以及总黄酮和多酚含量均处在较高水平,其中产朊假丝酵母活菌数和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发酵时间(P<0.05)。由此得出,复合益生菌与纤维素酶联合添加显著降低艾草的pH,显著提高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总黄酮和多酚的含量,改善了艾草的微观结构。复合益生菌和纤维素酶联合添加时艾草的适宜发酵时间为4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