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甘蓝属淡季蔬菜,一般在“五一”前后采收上市,经济效益颇佳。但春甘蓝在其生长前期、中期都处在低温天气,常因寒冷(尤其是“倒春寒”)、霜雪、阴雨使春甘蓝未熟抽苔,严重降低品质和产量,甚至有种无收。因此,要使春甘蓝获得优质高产,必须进行抗寒防苔栽培,其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快甜味55结球甘蓝新品种的推广,通过集成推广半浸式育苗、机械整地做畦、铺软管覆膜、移苗器定植、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大功率脉冲喷雾机、病虫害绿色防控、适期采收等一套轻简化栽培技术,可以实现甘蓝的优质高效栽培。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轻简化栽培总物化成本增加了39.5%,而劳动力成本平均降低了63.5%,甘蓝产量提高了5.8%,产品优质无公害,经济效益增加了16.4%,节本增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春甘蓝在温州地区栽培中常发生“未熟抽薹”现象,严重影响了春甘蓝的品质和产量,造成减产、减收。生产者需要掌握甘蓝“未熟抽薹”的原因,采取科学正确的预防对策,避免或减少损失,最终达到稳产、高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千宝菜性状似芥蓝,以嫩叶供食用的1年生或2年生十字花科草本植物,是应用“胚培养”生物工程技术育成的“甘蓝”和“小白菜”种间杂交种,风味独特,既有甘蓝的甜味,又有小白菜的柔嫩口感,粗纤维少。千宝菜可炒食、腌渍,也可生食作色拉,风味好,颇受消费者欢迎。千宝菜适应性强、广  相似文献   

5.
露地越冬甘蓝——寒春寒春甘蓝是近几年推出的一个高产、高效反季节栽培甘蓝新品种。它适合于秋季利用玉米等早茬作物地栽培,冬天在不需要任何保护的条件下即可安全越冬。由于上市时间早于大棚栽培的保护地甘蓝2 ̄3个月,市场销售好,效益高。特征特性:株高35 ̄40厘米,开展度55厘米,外叶深绿色,内叶乳黄色,中柱短。叶甜而脆,品质极佳,叶球圆形。单球重1.5 ̄2.0公斤,每667平方米(1亩)产5000公斤左右。冬性强、抗寒、抗病、极耐抽薹。在-12℃左右的低温地区,可安全越冬,是弥补1 ̄3月份甘蓝淡季市场的最佳品种。栽培要点:黄淮流域以南地区和长江…  相似文献   

6.
庞分泉 《河北农业》2019,(10):14-15
<正>秋甘蓝一般较春甘蓝产量高,且稳产、耐贮藏。适当发展秋甘蓝,对调节淡季蔬菜供应、增加市场蔬菜品种具有重要的作用。秋甘蓝多在夏季播种,秋末冬初收获。秋季冷凉的气候适宜甘蓝生长,因此产量高、品质优。其栽培要点如下。一、选择良种秋甘蓝与春甘蓝相反,它的生长前期正是高温的季节,因此应选用耐热、抗寒和产品耐贮藏的早、中、晚熟品种,可排开播种。如中甘l6、中甘17等品种。  相似文献   

7.
对鲜食品质较佳的越冬甘蓝品种“寒春”进行了高密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5000株/667m^2。栽培密度既可保持较高的产量,(达到4000kg/667m^2),又可显著降低单球重,由平均1~1.5kg下降到0.5~0.7kg,满足了市民对小球化高品质甘蓝的需求,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菜农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正1栽培方式与品种选择1.1栽培方式运城甘蓝露地的栽培根据定植期不同,可分为春甘蓝、夏甘蓝,秋甘蓝。具体栽培方式见表11.2品种选择选用抗病,优质丰产,耐贮运,商品性好,适应市场的品种。春甘蓝栽培选择耐寒、耐抽薹、早熟的品种;夏甘蓝栽培选择耐热、中熟的品种;秋甘蓝栽培选择耐热、中晚熟的品种。距每  相似文献   

9.
紫甘蓝又名红甘蓝、紫叶卷心菜,与普通甘蓝相比具有结球紧实、色泽艳丽、耐贮运、品质好易栽培等特点。其抗寒耐热,适应性强,在露地和保护地均可栽培。种植紫甘蓝的经济效益远高于一般甘蓝品种,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欢迎。因此,紫甘蓝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紫甘蓝又名红甘蓝、紫叶卷心菜,与普通甘蓝相比具有结球紧实、色泽艳丽、耐贮运、品质好易栽培等特点。其抗寒耐热,适应性强,在露地和保护地均可栽培。种植紫甘蓝的经济效益远商于一般甘蓝品种,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欢迎。因此,紫甘蓝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夏秋甘蓝是解决“蔬菜秋淡”问题的主要栽培蔬菜之一,为了筛选出适宜在贵阳地区夏秋甘蓝栽培的优良甘蓝品种,探索其作贵州夏秋甘蓝栽培的熟性、适应性、丰产性,于2006年7月对引进的12个甘蓝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品种供试甘蓝品种共12个,分别为中甘8号、中甘9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灌水频率对甘蓝栽培中抗病性、品质和产量3个主要性状指标的影响,为确定甘蓝生产的最适宜灌水频率及制定其标准化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国家审定甘蓝品种"秦甘60"为试材,秋季栽培后于第1片莲座叶展开时进行1次统一灌水后,采用相同灌水量不同灌水频率,即间隔6,8,10(CK),12和14d灌水共5个处理,在甘蓝结球中后期调查处理间病毒病和黑腐病的发病株数和发病程度,在叶球采收期统计产量并测定品质,比较灌水频率对"秦甘60"甘蓝品种抗病性、品质和产量等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在"秦甘60"甘蓝品种栽培中,灌水频率为8d时病害最轻,病毒病和黑腐病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48(HR)和1.85(HR),产量最高,可达71896.0kg/hm2,较对照增产9.3%;5个灌水处理中灌水间隔越短,结球越紧实,帮叶比较大,中心柱变长,可溶性糖和干物质含量增加,叶球鲜食口感更为脆甜,品质更优。【结论】"秦甘60"甘蓝品种在秋季栽培的水分管理中,当第1片莲座叶展开统一灌水后,以灌水频率为8或10d的灌水效果较好。总体而言,灌水频率为6,12,14d时,甘蓝植株容易感染病害,叶球品质变差,产量较低;而灌水频率为8或10d时,甘蓝植株高抗病毒病并兼抗黑腐病,叶球紧实度≥0.6g/cm3,帮叶比≤25.3%,中心柱≤5.86cm,营养丰富、质地脆甜、品质优良,产量高,可实现"秦甘60"甘蓝品种抗病优质丰产的标准化栽培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新丰甘蓝是由上海市长宁区新径乡双径村农科站选育成的杂交一代品种,在我市作冬甘蓝和早春甘蓝栽培已有六七年历史,已成为我市冬甘蓝的当家品种。由于其食用品质和加工性状优良,很适合市场销售和食品厂脱水加工。新丰甘蓝在1~3月份收获,正处于甘蓝生产淡季,市场销售价格较高,一般每亩收入可达1500元左右。新丰甘蓝在本地大面积栽培,已成为周边大中城市蔬菜基地和食品加工厂原料基地。现将其主  相似文献   

14.
陈凤艳 《新农村》2013,(12):30-30
1.保鲜特性甘蓝依叶球的形状可分为平头型、尖头型、圆头型三类。平头型甘蓝较大,其叶呈绿色或暗绿色,叶球为扁圆形,大多晚熟或中熟。其品质优良,产量高,耐贮藏。代表品种如黑叶小平头等。尖头型叶球呈心脏形且较小,抗寒力强、结球紧、品质中等。圆头型叶球呈圆形,栽培较少。  相似文献   

15.
甘蓝适应性较强,既可耐低温,又可耐一定的高温,它一般分春、夏、秋三季栽培。现将春甘蓝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春甘蓝栽培所用的品种,按其栽培目的和上市供应时间的不同而异,阳畦、小塑料棚、地膜早熟栽培多用早熟品种,如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南方设施栽培中,富氢水浇灌对高温季节水果黄瓜基质连续栽培的影响,以水果黄瓜为材料,在高温,重复使用栽培基质的条件下,分析富氢水(Hydrogen-rich water, HRW)灌根处理对水果黄瓜抗逆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HRW处理可明显缓解高温高盐胁迫,促进水果黄瓜营养生长,提高产量和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甘蓝小孢子供体植株的株龄、栽培环境以及环境温度对胚产量的影响,为提高甘蓝小孢子胚产量提供参考。【方法】以12个甘蓝品种为试材,从露地栽培的成株与半成株,栽培于温室与露地的同一品种成株及温室栽培采用24,28,32℃处理的甘蓝成株上采摘花蕾,分析其游离小孢子的胚产量,比较3种因素对甘蓝小孢子诱导出胚的影响。【结果】甘蓝半成株花蕾品质优于成株,其花蕾小孢子胚产量为16.8~30.3胚/蕾,高出成株9.6~18.7胚/蕾;温室栽培有利于甘蓝植株生长,其胚产量为3.27~33.84胚/蕾,比露地栽培高0.69~15.16胚/蕾;温室最高气温28℃处理有利于甘蓝小孢子诱导出胚,胚产量最高,为31.1胚/蕾。【结论】甘蓝半成株于温室28℃下生长时,其花蕾小孢子能够获得较高的胚产量。  相似文献   

18.
对6个秋季甘蓝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对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产量与品质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美华的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外观美、耐裂球,可作为本地秋季主栽品种推广。王座2号的产量略低,但成熟早、品质好,可作早秋季栽培。  相似文献   

19.
<正>春冠甘蓝株高25厘米,开展度60厘米;叶色翠绿,蜡粉中等,外叶数12片;叶球桃形,单球重1.5公斤左右;肉质脆嫩,味甘甜;具有耐寒、早熟、外观好、品质佳等特点。市场前景甘蓝是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是人们喜食的蔬菜之一。春冠甘蓝品质较优,适合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栽培,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不同甘蓝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喀什地区甘蓝品种单一,上市集中,经济效益低的现状,以庆丰、春秋、8398、中甘11、唯美5个甘蓝品种为材料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适宜喀什栽培最佳甘蓝品种为庆丰,产量高、品质好、抗病虫、不易裂。从品种搭配,保证周年供应角度考虑,适宜栽培的早熟品种为8398,中晚熟品种为庆丰,春秋及唯美可作为搭配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