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早开堇菜新鲜花粉为试材,使用扫描电镜观察花粉表观形态,采用双重二因素试验用离体培养法研究不同培养基组分对花粉萌发的影响,筛选最佳的贮藏方法,并探讨花粉形态结构与花粉萌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蔗糖和硼酸对花粉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在280 g/L蔗糖和240 mg/L硼酸的条件下花粉萌发率最高,为72.29%;在90 mg/L GA_3和200 mg/L Ca(NO_3)_2的条件下花粉萌发率峰值为82.48%。确定花粉离体培养最佳的培养基为:蔗糖280 g/L、GA_3 90 mg/L、Ca(NO_3)_2 200 mg/L、硼酸240 mg/L。花粉萌发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相同时间内贮藏温度越低花粉萌发率越高,早开堇菜花粉最佳的贮藏的条件为-80℃;花粉形态与其萌发率之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引起喀什地区核桃叶斑病的病原,有效防控该病害的扩展和蔓延,为病害的进一步防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对病原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从喀什叶城和莎车两个县的8个核桃园中采集典型的核桃叶斑病标本,经分离培养纯化及接种试验,确定了喀什地区核桃生产园叶斑病的病原.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培养观察和测定,并采用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ITS1F-ITS4)进行PCR扩增并测序,获得序列登录GenBank进行比对分析.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确定引起核桃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结论]喀什地区核桃叶斑病主要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ries) Keissle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3.
越橘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辽东地区越橘叶斑病发生严重的种苗繁育圃场采集病叶标本,经分离纯化获得一株真菌,用涂抹法回接健康植株的叶片,与自然发病症状相同。根据该病原菌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以及对其ITS和-βtubulin的核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确认辽东地区发生的越橘叶斑病的病原菌是柯氏帚梗柱孢霉(Cylindro-cladium colhounii Peerally)。  相似文献   

4.
四川地区藜麦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筛查并鉴定四川地区藜麦叶斑病的致病菌,旨在为后续研发生物防治制剂提供理论依据.分别采集成都金堂、十陵和西昌等种植基地患有藜麦叶斑病的植株.经组织分离、平板纯化分离菌株,并采用科赫法则确定致病菌;扩大培养致病菌菌株,提取其DNA,用rDNA-ITS(rDNA-内转录间隔区)、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并用MEGA 4.0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分离筛选到的2株细菌菌株SCCDP-2、SCCDP-4能够导致四川地区藜麦叶斑病的发生,经鉴定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  相似文献   

5.
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与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首次报道了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在我国的发生,从吉林省敦化市不同地点、不同部位发病的万寿菊上分离出有致病性的4个菌株,通过对其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状及生态学的测定,并根据其引起病害的症状特点,将其确定为丁香假单胞菌万寿菊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getis (Hellmers 1955) Young et al 1978)。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石河子地区棉花苗期叶斑病病原菌种类。【方法】棉花苗期,采集石河子地区典型叶斑病样120个,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共得到105个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菌株,选取其中15个代表性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常规形态学鉴定及组蛋白3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结果】供试15个代表性菌株均具有致病性。形态学测定,可将其鉴定为A.alternata和A.tenuissima两类;基于组蛋白3基因序列分析,前一类与A.alternata(AF404620、KF997067和KR866858)相似性达99%,后一类与A.tenuissima(KT384348)相似性达99%以上。【结论】2016年引起石河子地区棉花苗期叶斑病的病原菌为A.alternata和A.tenuissima。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海南省姜种植地发生细菌性叶斑病的症状,根据对该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寄主范围等测定结果,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甘蓝黄单胞菌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ris pv.zingibericola(Ren etFang1981)Bradbbury 1986].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江西奉新县猕猴桃一种新的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对采集的病叶样品进行了真菌分离,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作了致病性测定。共分离得到32个真菌菌株,其在人工接种实验中均具有致病性。各菌株的培养特征、分生孢子形态大小相同,均符合文献中对多主棒孢的描述。随机选取3个菌株,测定了其r DNA-ITS序列,3个菌株的序列相同,且与Gen Bank中的多主棒孢的对应序列具有100%的同源性。据此认为,奉新猕猴桃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半知菌类棒孢属中的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引起人面子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本研究利用常规组织分离纯化方法对罹病的人面子树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疑似病原菌菌株的致病性,然后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联合基因(ITS和TUB2)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种类鉴定.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序列分析,将分离菌RM-1、RM-2和RM-3等3个菌株依次鉴定为庞多顶多毛孢(Bartalinia pondoensis)、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和小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arva),且上述3种菌均可侵染人面子树叶片引起褐色病斑.确认人面子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庞多顶多毛孢(B.pondoensis)、暹罗刺盘孢(C.siamense)和小拟盘多毛孢(P.parva).该研究可为制定人面子树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华顶杜鹃(Rhododendron huadingense)是浙江省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叶斑病是该植物的重要病害。本研究以华顶杜鹃叶斑病病叶为材料,在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鉴定的基础上,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确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从病叶中分离到1株真菌,命名为HDDJ;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表明,该菌能引起叶斑病,病斑特征与野外发病情况一致;HDDJ的菌落起初为白色,后变为灰白色,最后呈黑色,气生菌丝絮状,这些特征与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吻合;利用PCR方法克隆HDDJ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基因片段,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与葡萄座腔菌聚为一支。根据形态学与分子鉴定结果,确定引起华顶杜鹃叶斑病的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华顶杜鹃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为将来开展该病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芒果叶斑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病害,对云南红河地区的芒果叶斑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探讨不同温度、pH值、光照、碳氮比等条件对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以期系统掌握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芒果叶斑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云南红河地区芒果叶斑病病原菌是链格孢菌,其菌丝在10~35℃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在pH值5~9之间菌丝均能生长,pH值为7时生长最好;在3种光照条件下菌丝均能扩展,最适光照为全黑暗环境;在碳氮比为3~7的范围内,菌丝均能生长,最适碳氮比为6.  相似文献   

12.
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引起三七细菌性叶宽病的病原菌进行系统鉴定。[方法]以2011及2012年在云南文山及石林县的三七苗圃采集的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株为材料,采用柯赫氏法则,检测分离菌株致病性并重新分离得到病原菌。通过病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16S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特性分析(Biolog系统)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确定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结论]该研究为三七细菌性叶瘫病菌详细鉴定的国内首报。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以来,在武汉市再力花叶片上发现一种病害,该病发病初期为红褐色针尖状圆点,后扩展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至灰褐色,斑缘红褐色,外有黄色晕圈,病健交界明显;发病后期病斑进一步扩展联合成大病斑,发病严重的植株,多数叶片布满病斑且干枯死亡,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观赏价值。从叶片上分离得到病菌,经柯赫氏法则验证,鉴定该病原菌为链格孢属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rssler]。该病菌为害再力花引起叶斑病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通过形态学观察、诱导产孢、致病力测定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对引起广州地区金心也门铁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确定其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病原菌在金心也门铁植株上接种后表现近圆形或椭圆形水渍状病斑等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植株一致;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期为白色,后转为紫红色,大型分生孢子有3~5个分隔,呈纺锤形至镰刀形,基部有脚胞;供试菌株的r DNA-ITS与Gen Bank中已有的Fusarium oxysporum,登录号为LN828176.1、LN8-28174.1、KM282627.1的序列相似性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5.
目前,随着我国树莓的种植不断增多,树莓病害的发生也日益严重,造成减产和经济损失。在2016~2017年对辽宁中部地区树莓园进行病害调查,发现一种由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引起的新病害。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形成灰白色,近椭圆形的病斑。对病斑进行分离、病菌进行纯化,获得了15个菌落一致的分离菌,从中挑选代表菌SNHS12B,并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SNHS12B具有致病性,是该病害的致病菌。该菌菌落在PDA培养基上为白色,其上密布许多针状分生孢子器,菌落背面淡黄色。分生孢子,纺锤形,具有5个细胞,4个隔膜,顶孢和尾孢无色,中间3个细胞深色,顶孢上着生3~4根附属丝,尾孢中生柄明显。分生孢子大小平均为40.1×10.5μm;分生孢子顶端附属丝长度平均为32.6μm。将SNHS12B菌株的ITS序列通过NCBI进行比对发现其归属于新拟盘多毛孢属,在此基础上使用ITS、β-tubulin和tef1三段基因联合建树对该菌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鉴定SNHS12B菌株为Neopestalotiopsis megna。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其菌落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  相似文献   

16.
对芒萁叶斑病进行病原鉴定,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拟盘多毛孢属真菌,最适宜生长的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硝酸钠。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较窄,只能在15~30℃范围内生长,28℃菌丝生长最好,分生孢子在32℃时萌发率最高;适宜菌丝和分生孢子生长和萌发的p H值范围均较广,适宜菌丝生长的p H值为4.0,适宜分生孢子萌发的p H值为6.0;光周期对菌落生长的影响不大,光照有利于分子孢子的萌发。供试杀菌剂中以百菌清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菩提树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重庆南山地区菩提树叶斑病多次分离培养,根据症状和致病特点以及病原菌的显微形态,表明菩提树叶斑病病原菌为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 sp.真菌。室内药剂毒力测定表明,防控效果从好到差依次为25%腈菌唑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相似文献   

18.
对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及北城新区的观赏花卉剑兰叶部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利用常规方法对叶部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1株纯培养物lyxjj012。利用该菌的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合柯赫氏法则和叶部解剖特征观察,确认该叶斑病的病原真菌为葡萄壳小圆孢菌(Coniothyrium vitivorum Miura)。  相似文献   

19.
为了鉴定江西省吉安地区一种新的烤烟叶斑病病原菌,研究了该菌的致病性、形态特征以及温度对其生物学特征的影响,分析了其核糖体DNA-ITS 序列同源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属于棒孢属真菌,同源性分析显示,该菌与 Gen Bank 中多主棒孢霉 ITS 序列的同源性达99%以上,确认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Curt.)Wei〕;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在低于9℃、高于39℃条件下不生长,生长最适温度为26.5℃;最适于产孢温度为29℃,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6.5℃。烤烟棒孢霉叶斑病在江西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广东香蕉叶斑病的发生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