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昌市城市绿道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理的城市绿道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绿地系统优化。以许昌市为研究区,以景观形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了许昌市的城市绿道规划。结果表明,许昌市城市绿道由河流绿道、历史文化绿道、园林景观路绿道、防护绿道和隔离绿道等5大类型组成,各类城市绿道交织成网状,构成许昌市城市绿地系统的骨架。通过城市绿道将许昌市中的主要公园绿地、历史文化遗迹、文化教育场所、商业步行场所、体育健身场所连接为一个整体。通过城市绿道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步行空间,连接自然、历史与文化,进而增加城市的宜居性。  相似文献   

2.
江芳  郑燕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31-14333
在绿道建设日益推广的大背景下,阐释了绿道的概念和类型,概括了绿道规划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在此基础上以顺德区绿道规划设计为例,对绿道的性质、种类、来源及任务进行概述,阐述了顺德区绿道的项目背景,分析了其生态化、人性化、特色化的设计原则,并重点解析了缓冲区、廊道系统、慢行道宽度、节点系统、标识系统以及服务区的设计。强调顺德区绿道建设的目标是构筑区域、城市、社区3个层面多类型、多功能的绿道网络系统;建设以区域绿地为背景、绿网及绿道网为骨架的佛山市"3G"绿化休闲体系,倡导"生态、绿色、低碳"的新生活方式,打造"阳光、水乡、宜居"的顺德新形象。  相似文献   

3.
为提出基于复合功能的绿道设计和建设理念,以国内外相关绿道研究和建设实践为基础,以上海市闵行区1号绿道建设为例,从生态、景观、休闲游憩和地域文化4个核心功能出发,通过复合视角下的系统化整合设计,构建符合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道空间布局形式和功能结构,做到提升城市品位、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平衡和丰富市民的城市生活体验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经济强劲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会开始显现。绿道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为城市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通过介绍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和解析绿道旅游功能,分析了"绿道"对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的积极影响,通过案例设计论证运用"绿道"理念指导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可行性,阐述了通过建立绿道网来更好的整合城市旅游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游憩资源的可及性,构建连续而完善的城市游憩系统,推动城市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5.
绿道的规划建设是促进城乡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施行低碳出行、人们生活休闲一体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具有积极作用。作者以伊宁市为例,阐述了绿道规划设计对伊宁市特色旅游及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伊宁市绿道建设的构想,并对绿道布局与选线进行了设想。  相似文献   

6.
胡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5,(33):264-265
从绿道网络的概念和建设意义出发,以镇江市南山风景区绿道为例,结合城镇一体化的契机,科学编制绿道网络系统规划,探讨镇江市构建城乡绿道网络的路径及管理机制,旨在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株洲万丰湖湿地公园绿道系统是围绕万丰湖的环湖绿道系统,连接湘江的滨江绿道,是株洲新马新城EBD区的核心绿道系统。株洲万丰湖绿道系统规划参考多位学者对游憩资源制定评价准则指导绿道的规划构建,旨在保护湿地资源的同时,对其生态价值和自然文化价值进行梳理整合,致力于构建一个兼具生态、人文、绿色的城市滨水走廊,为市民提供一个集休闲、科普、娱乐于一体的游憩型滨水绿道系统。  相似文献   

8.
《四川农业科技》2020,(5):61-62
<正>1绿道景观设计与营建技术1. 1主要完成人孙大江教授1. 2所有权单位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1. 3成果介绍本营建技术与设计结合温江万春绿道景观的实践,立足于温江花木产业转型,构建了因地制宜、因景制宜的文化景观绿道体系,采用现场构景,现场构意的技术方式,运用生态和近自然设计手法,参考无痕山林的原则,营造一条最理想的生态文化与休闲聚落带,实现温江花卉苗木产业深化转型,温江城市生态格局提升等目标。将林、水、圃、城、文化等时空景观相交融,以此丰富和实现全域温江的旅游体验功能,引导市民认知温江花木重要性和科普性,提示市民感受文化文明自信,倡导市民参与绿色低碳的生活与健康漫步的休闲方式。温江万春绿道成为了成都绿道典范。本技术和方法适用于四川地区依托地域产业发展的城郊休闲绿道景观建设。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四川省"四优"一等奖。  相似文献   

9.
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观念日渐深入人心,能够推动各类产业可持续发展。而农业作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生产效率低、科技水平低和污染问题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应当转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树立农业低碳发展理念,构建系统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积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从而实现国内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在大量文献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洛阳市内主要道路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构建了洛阳城市绿道的系统网络模型,提出了绿道的建设要点,以期为今后洛阳市城市建设的道路规划和绿化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粗放式的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成为了水网城市发展的严重阻碍。研究将城市发展融入到生态过程中,结合水网城市特殊的自然生态特征,从突出水系绿道的生态廊道特征、完善慢行绿道网络连通功能、加强服务型绿道的城市载体功能三方面进行绿道网络构建研究,为水网城市的绿道网络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赵晶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8):204-206
新加坡的绿道研究和实践工作相对完善和成熟.以新加坡南部山脊为例探讨了城市绿道构建,介绍了组成南部山脊的4个公园和7条游径,提出了我国城市绿道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正处与快速城市化的道路上,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渴望拥有一个绿色、休闲的活动空间.但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在规划与设计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城市绿道景观还不能够延伸至整个城市.基于城市绿道的功能、与设计原则,提出一些城市绿道景观在规划与设计上的意见,希望能为我国的城市绿道设计与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我国老城区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老城区成为碳排放集中点,低碳规划迫在眉睫。以南京市下关区为例,总结下关区建设低碳城市存在的问题,结合下关区山水城林特色资源,提出下关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念与模式,以此挖掘下关区特色景观资源、打造山水城林格局、打通景观廊道、提高绿化碳汇能力,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慢行交通绿道网,以TOD、P+R、邻里单位、绿网+水网+路网棋盘规划模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复合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城市进程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高品质、安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也越来越高.该研究从空气质量、食品安全和低碳环保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低碳温室技术的居室园艺系统概念.通过对低碳温室技术、微气候和居室园艺系统概念的解析来进行3大系统的设计,使基于低碳温室技术的居室园艺系统的设计更加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为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引导人们选择健康的出行方式,"绿道"理念广泛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本文通过分析国内绿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结合泰安规划绿道现状,将构成绿道的自然与人工资源在城市环境中进行优劣对比。通过整合泰安市绿道的布局形式及类型,总结出近期城市绿道线路规划的重点,同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绿道对城市发展及实践应用的意义,以期为泰安城市绿道规划建设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推动泰安城市绿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城市进程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高品质、安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也越来越高。该研究从空气质量、食品安全和低碳环保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低碳温室技术的居室园艺系统概念。通过对低碳温室技术、微气候和居室园艺系统概念的解析来进行3大系统的设计,使基于低碳温室技术的居室园艺系统的设计更加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低碳社区建设路径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志英  陈江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16-11518
低碳社会发展的重心是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社区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低碳社区建设的主要路径是规划设计低碳化、建筑材料低碳化、社区环境低碳化、能源系统低碳化、资源利用低碳化和生活方式低碳化。低碳社区建设的基本策略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科技创新、培育低碳文化、倡导公众参与和强化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休闲游憩绿道的功能、景色的特点以及建设的意义,研讨了武汉东湖休闲游憩绿道的建设意义和主要特色,论述了武汉东湖休闲游憩绿道对保护东湖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改进武汉居民的生活将起着巨大的作用,可以给其他城市将来建设休闲游憩绿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切实有效地实现黄浦江世博滨江段的公共空间贯通,推进"黄浦江东岸慢行步道贯通三年行动计划"的执行,从连续且快速可达、骑行为主的活动方式、狭长的空间与简洁的道路体系、城市滨江风貌观光为主的游憩体验等城市滨江自行车绿道的特征出发,将描述连续视景的断面法引入到该类型绿道规划的适宜性分析中,探讨城市滨江自行车绿道体系的构建方法。通过定性分析与AHP法,筛选出了8个评价指标作为城市滨江自行车绿道选线的评价依据,即自行车道的亲水性、可达性、节点场地与设施的多样性、河流景观丰富度、植物景观丰富度、竖向起伏度、景观的地域文化性、景观的主题性。最终,提出了长约10km的黄浦江世博滨江段自行车绿道选线方案,以及"临江型、绿地型、沿路型"3类绿道模式,为自行车绿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