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贺兰山东麓典型土壤与酿酒葡萄成熟度及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土决定了葡萄酒的品质和特点,土壤因素参与了酿酒葡萄浆果的酚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不同土壤类型下酿酒葡萄成熟度差异显著,同一产区相同气候条件下土壤类型对酿酒葡萄品质风格的影响较大。该试验以"赤霞珠"葡萄为试材,分析了贺兰山东麓产区3种典型土壤所产酿酒葡萄的成熟度及品质指标。结果表明:风沙土产地酿酒葡萄成熟期最早,所产酿酒葡萄果实糖分、可溶性固形物、糖酸比和花色苷含量最高;灰钙土产葡萄成熟期适中,总酚和单宁含量均最高;灌淤土产葡萄成熟期较长,果实酸度偏高,葡萄各品质指标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适宜树形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直立龙干形、倾斜龙干形、多主蔓扇形和斜干水平形4种树形进行产量和质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霞多丽”品种直立龙干形前期667 m2产量高,斜干水平形树形新梢生长健壮、长势一致,冬季修剪、埋土防寒容易,但前期667 m2产量不如龙干形;随着单株产量的提高、浆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威代尔”与“赤霞珠”品种多主蔓扇形株产高于倾斜龙干形,但浆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于后者.单壁篱架、倾斜龙干形株产低,而667 m2产量高,浆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高,有利于酒质提高和植株抗寒越冬,并便于越冬埋土防寒.  相似文献   

3.
BGA土壤调理剂在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BGA土壤调理剂在宁夏贺兰山东麓3 a生酿酒葡萄上的合理施用量及效果,现对BGA不同施用量对酿酒葡萄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评价BGA土壤调理剂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BGA土壤调理剂可以有效促进酿酒葡萄植株的生长,增加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及百叶鲜干重,同时提高果实产量及品质;通过经济效益分析,最佳经济效益有机肥量为344.86 kg/667m2,因此贺兰山东麓区3 a生酿酒葡萄BGA的合理施用量为200~400 kg/667m2.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近年来该区域葡萄酒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提高,成为我国最具潜力和价值的区域品牌之一。从发展现状、品牌建设基础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综合探析未来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品牌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果业品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比较2种水平龙干整枝和直立龙干整枝对酿酒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龙干形整枝利于葡萄品质的提高和病虫害防治,但产量低于直立龙干整枝,同时增加了埋土的难度。目前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整形切实的做法应是发挥直立龙干树形的生产潜力,培养合理的枝组结构和健壮的结果母枝,稳定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7.
经调查,贺兰山东麓葡萄主要病虫害为葡萄白粉病、葡萄灰霉病、葡萄霜霉病、葡萄毛毡病、葡萄病毒病(主要是葡萄扇叶病毒病和葡萄卷叶病毒病)和葡萄斑叶蝉。葡萄白粉病自7月上旬开始发生,一直持续到落叶;葡萄灰霉病7月14日零星发生,直到9月上旬开始大发生;葡萄霜霉病7月底8月初开始发生,之后呈直线上升趋势;葡萄毛毡病在各葡萄园普遍发生,而且发生严重,尤其是永宁县玉泉营地区。葡萄斑叶蝉在当地1年发生3代,从5月上旬开始即在葡萄上为害,一直持续到10月。  相似文献   

8.
杜国华 《北方园艺》2012,(20):169-172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拥有适宜的资源优势,近3a来葡萄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通过对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的实地调研,论述了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发展的优势,并对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葡萄产业发展对策,旨在为促进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7—2009年对宁夏贺兰山东麓主要酿酒葡萄产区病毒病的田间发生状况进行了调查。明确了葡萄扇叶病(GFLV)和葡萄卷叶病(GLRaV)是该地区主要病毒类型,疑似病毒类型是葡萄茎痘病和葡萄栓皮病;葡萄卷叶病毒感染的主要品种是蛇龙珠,主要发病区域是广夏二基地;葡萄扇叶病毒感染的主要品种是西拉,主要发病区域是玉泉营地区。  相似文献   

10.
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冻害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合分析了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冻害发生的多种原因,针对性提出了综合的防寒栽培技术措施,即采取抗寒的品种和砧木;浅沟深栽;科学的土、肥、水管理;合理负载;重视生长期树体管理等.  相似文献   

11.
贺兰山东麓产区“马瑟兰”葡萄的酿酒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瑟兰"葡萄为试材,以贺兰山东麓产区主栽品种"赤霞珠"葡萄为对照,对比研究了"马瑟兰"葡萄单品种酿酒特性,为产区酿酒葡萄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对照品种"赤霞珠"葡萄的成熟最适采收期在10月2—12日,"马瑟兰"葡萄在9月27日至10月7日,比"赤霞珠"葡萄提前1周左右,原料均达到了良好的成熟度,"马瑟兰"葡萄所酿葡萄酒各项常规理化指标正常,品质优于"赤霞珠"葡萄酒。"马瑟兰"葡萄酒的酒精度小于"赤霞珠";残糖含量符合干型葡萄酒的要求,均小于4g·L~(-1);总酸含量在6~7g·L~(-1);挥发酸含量均处于较低的水平;pH在合理范围内(3.8左右)。因此,新引进品种"马瑟兰"葡萄适宜酿造优质干红葡萄酒,适合在产区内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对宁夏贺兰山东麓8个酿酒葡萄种植地区8个葡萄品种的病毒病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采用RT-PCR方法,检测了40份样品中GLRaV-1~5这5种葡萄卷叶伴随病毒的感染率。结果表明: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主要病毒病有葡萄卷叶病、扇叶病和栓皮病,其中葡萄卷叶病尤为严重;不同酿酒葡萄种植区和品种间葡萄卷叶病的感染存在着差异,老葡萄种植区中品种间葡萄卷叶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新葡萄种植区的品种;"蛇龙珠"和"黑比诺"是感染葡萄卷叶病毒的主要品种,发病率高达85.1%和52.7%;利用5种葡萄卷叶伴随病毒引物进行RT-PCR检测,检出3种病毒类型,且GLRaV-3的检出率最高,为87.5%。  相似文献   

13.
贺兰山东麓以菌草技术栽培双孢蘑菇技术集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兰山东麓运用菌草技术栽培双孢蘑菇不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而且能够以菌草产业带动土地退化防治,以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将适合该区域特点的菌草栽培双孢蘑菇技术进行技术集成,可供西部同类地区发展菌草业借鉴。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银川市兴庆区掌政乡不同种植年限的节能日光温室土壤养分状况,以期对银川市节能日光温室土壤养分的合理管理提出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银川市日光温室土壤磷、钾肥超标而氮肥不足,化肥施用氮、磷、钾比例失调.建议采取限制磷、钾化肥用量、改进施肥技术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快优良葡萄砧木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研究和应用进程,2008~2009年对11个砧木品种进行了硬枝扦插试验,采用目前生产上常用的硬枝扦插技术,研究了在宁夏贺兰山东麓生态条件下,葡萄砧木生根成苗特性的关系,以期为葡萄砧木的选择和大量繁育提供依据,为优良葡萄砧木的大量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王琳瑛 《北方园艺》2016,(23):174-179
"十三五"开局之年,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囿于权力和制度的强干预,面临发展优势和现实困境,结合新区域主义范式列出横纵结合的多维开发、利益相关者的多维调适、复合型人才的创新储备及文化认同的融合培育之综合型发展清单,为实现区域内外合作与效益共享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化思路。  相似文献   

17.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砾质砂土速效养分淋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砾质砂土土壤砂性但大水漫灌导致养分流失严重等问题,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法,分别设置4种肥料:尿素(20kg/667m2),磷酸一铵(10kg/667m2),硝酸钾(18kg/667m2),硫酸铵(45kg/667m2);4个土柱高度:20、40、60、80cm;2次灌水量:100、50m3/667m2,用于研究速效养分淋溶规律。结果表明:铵态氮淋溶量较小,20cm土柱最大,占养分投入量在1.04%~1.87%;硝态氮淋溶量较大,分布于各土层,80cm土柱占养分投入量最大达28.82%;尿素态氮淋溶主要集中在40cm土柱,占养分投入量比值与硝态氮相近;速效磷淋溶量较小,主要分布在20cm的土柱,占养分投入量比值14.90%。钾素淋溶量较大,其中80cm土柱淋溶量占总养分投入量的33.81%。总体上,铵态氮淋溶速率较慢,且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其它养分淋溶速率较快,硝态氮与速效钾各层淋溶量相当。  相似文献   

18.
We used Landsat imagery and GIS to quantify the rates and patterns of landscape change between 1972 and 1992 for a 734,126 ha forested study area in the central Sikhote-alin Mountains of the Russian Far East. The study area includes a portion of the Sikhote-alinskiy Biosphere Reserve which is a pa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Man and the Biosphere (MAB) reserve network. Wildfire is a major disturbance agent throughout the area and timber harvesting outside the reserve is also important. 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 of the satellite imagery identified four broad cover types (hardwood, conifer, mixed and non-forest) in 1992 and changes among them between 1972 and 1992. We used multi-temporal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to describe the magnitude and direction of landscape change for six watersheds that represent a range of ecological histories and disturbance regimes. Overall, forest cover declined from 90.4% in 1972 to 77.2% in 1992. The disturbance rate was more than twice as high in conifer than in hardwood forests. The rate of disturbance outside the reserve was three times that inside. While the rates of disturbance are not markedly higher than those recorded from other temperate forests, there has recently been a large alteration in the disturbance regime which will lead to a general transformation of forest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in the study area if the trend contin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