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高蛋白育种双列杂交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5个亲本配制的10个双列杂交组合的F_2、F_3代的蛋白质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亲本蛋白含量高,一般配合力往往有较高的趋势。亲本、F_2、F_3代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亲本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1和0.667。高蛋白亲本Sioux的G、C、A最高,它和较高蛋白质含量亲本杂交的组合S、C、A也高。F_2、F_3代蛋白质含量分离的上限、下限及均值受双亲均值的影响大于受某一亲本的影响,F_2代受亲本的影响大于F_3代受到的影响。F_2和F_3代株系间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大于单株蛋白质含量的世代间相关系数。分离上限、下限、均值的F_2—F_3代的单株或株系间的相关系数相近,表明针对分离群体的高蛋白方向的样本的选择,其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芝麻杂种F_1的产量优势,不同组合差别很大。本试验以地理远缘的品种作亲本配制了77个组合,对杂种优势现象作进一步的探索.杂种F_1的产量分别为双亲平均,优亲及当地推广种的-6.9~252.7%,-24.8~141.1%和-37.1~67.6% .选择产量差异较大的品种作亲本,F_1具有较强的优势.遇过试验,发现了若干产量优势较强的杂交组合.对全部杂交种及亲本的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供今后选配杂交组合参考.  相似文献   

3.
吴天侠  盖钧镒 《大豆科学》1990,9(2):103-111
本文研究江淮下游8个大豆品种(系)双列杂交F_2至F_4表现的亲本配合力;证实F_2与F_3间有产量配合力与世代互作;评选出7206—934、诱变30、493—1、1138—2等具优良一般或特殊配合力的亲本与组合。按Hayman方法推演了综合F_2至F_4三世代信息的多基因体系遗传分析;除每株粒数外,产量、百粒重、生育前期、株高等均有上位性作用;从加性、显性效应估计值及上位性度量的组成对优良亲本与组合作分析和解释;进而对亲本性状基因显性方向及分布作出估计。  相似文献   

4.
Mere.  WR 陈祥龙 《江西棉花》1991,(3):46-48,F003
陆地棉杂种优势利用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是生产F_1种子较为困难。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F_2与亲本和F_1的产量、纤维品质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比较,探讨F_2的利用潜力。遗传设计是一个包含7个亲本、21个F_1和21个F_2的半双列杂交设计。1987和1988年在密西西比州Stoneville附近的3个地方种植上述49个基因型,各点设4月和5月两个播期,由此共得12个试验环境。测定了4个重复的产量、产量组份及纤维长度、强度和麦克隆值,并测定了1987年2个试验的纱线强度和3个试验的短纤维含量。亲本、F_1和F_2平均第一次收花量分别为594、688和643公斤/公顷,最终产量分别为953、1065和1025公斤/公顷,平均纱线强度分别为130、134和132千牛顿·米/公斤,F_1和F_2的短纤维含量显著少于亲本的。亲本产量最高的是DES119,平均产量为1031公斤/公顷,而美国大规模种植的品种岱字50的平均产量为959公斤/公顷,最高产量的F_1杂种DES119×Delcot344和DES119×珂字81—613的平均产量分别是1145和1143公斤/公顷,比DES119和岱字50两亲本的平均值高15%左右,其F_2代平均高8%,且F_1和F_2的适应力没有差异。这些结果表明F_2代具有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的遗传潜力。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大豆病毒病抗性不同的大豆杂交亲本及F_1代,接种SMV_1号株系后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抗病与感病亲本及其F_1代接种后的同工酶谱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感病亲本及F_1代酶的活性增强,酶带数较多,而且部分酶带变宽,颜色变深。抗病亲本则不发生变化。各组合F_1代的酶谱与双亲有关,抗病×抗病的F_1代酶谱与双亲完全相同,抗病×感病的F_1代酶谱偏向抗性亲本,感病×感病的F_1代产生一个双亲所不具备的小分子新杂种酶带。未接种的感病亲本酶谱与抗病亲本相同。植株内部同工酶的变化与成株抗性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可作为鉴定大豆抗感病毒病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大豆F_2代是遗传变异最丰富的世代。在F_2代,许多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已衰退到接近中亲值。这一遗传特性,对于鉴定F_2代组合的优劣增强了可靠性.双亲中值和大值亲本对F_2代遗传变异影响较大,表明亲本性状的量对亲本选择、组合是重要的.性状间遗传力差异较大,形态性状大于经济性状.创造出最佳遗传变异和超亲变异,是获得较好选择效果的关键.熟期不同的亲本杂交,F_2是连续分布.遗传力较高,能出现超亲早熟个体.这一遗传特性,对于大豆早熟高产育种十分有用.  相似文献   

7.
早熟、优质是我国棉花新品种选育必须具备的两个重要目标性状。本试验于1986年利用不同生育期的陆地棉自交亲本配制了5个组合,1987年种植亲本及F_1经自交、回交,获得了P_1、P_2、F_2、B_1、B_2,并重新配制F_1。1988年种植5个组合的P_1、P_2、F_1、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是植物育种研究所(英国剑桥植物育种研究所——译者)开始利用化学杂交剂生产小麦杂交种并对其进行估价的计划报告。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为英国市场生产小麦杂交种的可行性。该所已筛选出了适于配制F_1杂种的亲本,并将其F_1和F_2杂种与亲本品系以及《推荐目录》中最有用的近交品种进行了比较。一般情况下,F_1杂种的产量大约比其最高产亲本的产量提高10%,烘烤品质则介于其双亲之间;与理论预测的相一致,F_2的杂种优势开始降低。根据我们的试验结果,提出了生产F_1和F_2商品杂种种子的最低要求。  相似文献   

9.
春大麦BH4/143/2与Ark Royal的杂交组合在单株产量和千粒重等许多重要农艺性状方面表现出了杂种优势.本试验采用该组合的亲本和来自该组合的重组近交系作为供试材料,决定株高和千粒重的基因,在该组合的亲本中是离散的,而在近交系中是积聚的.通过产生适合于积聚和离散基因型的基础世代(P_1、P_2、F_1、F_2、B_1和B_2)的模式,发现当亲本中基因积聚程度较高时,与加性效应有关的显性效应便降低.这表明,基因离散是这些性状产生杂种优势的原因,培育近交系可能是最好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摘     
芥菜型油菜抗白锈病遗传 用一个抗性品种和两个感病品种杂交研究芥菜型油菜抗白锈病小种2号遗传。温室条件下进行接种试验,F_1对该病的反应与亲本相同表明,抗性呈显性,由核基因控制。F_1植株同抗性亲本回交,对该病的反应与抗性亲本相同,F_1植株同感病亲本回交,抗病与感病的分离比率为1:1。F_2植株的分离比率为3:1。本研究结果揭示,芥菜型油菜对白锈病小种2号的抗性为单基因遗传,可通过早期世代回交将抗性转  相似文献   

11.
两组大豆亲本配合力在杂种后期F_5~F_8世代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6个长江中下游大豆亲本和4个黄淮亲本于NCⅡ交配设计下产量、产量因素和生育期等10个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在F_5—F_8世代的表现。几乎全部研究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在F_5—F_8世代间表现基本一致。产量等绝大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变异极显著。即使在显性作用很小的后期F_5—F_8世代,仍有显著的特殊配合力变异并相当重要。说明有较大的加性×加性上位遗传变异,可为纯系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2.
在调查的材料中,籼粳交F_1植株的抽穗期表现与配组籼型亲本的遗传背景有关。同一粳稻品种与感温性强的早籼杂交F_1的抽穗期比感温性较弱的低纬度来源的籼稻杂交F_1迟。与籼型亲本的抽穗期表现没有相关。  相似文献   

13.
大豆不同叶形的品种间杂交后代叶形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应用叶形指数对5个长叶和圆叶品种杂交的F_1和F_2代的叶形表现的统计分析表明,F_1代叶形指数与长叶亲本比没有杂种优势,与圆叶亲本的杂种优势为119—133%,F_1代叶形指数与双亲中值呈显著的正相关(r=0.2913~*,与圆叶亲本的叶形指数差值最小,说明F_1代叶形接近双亲中值,而偏向圆叶亲本。并求得粒重与叶长的相关系数为-0.110,与叶宽为0.583~(**),与叶形指数为-0.440~(**)。叶面积为0.537~(**)。F_2代叶形的分离出现两个峰值,叶形指数分别为1.4—2.2和2.21—3.6,经卡方测验叶形指数1.4—2.2的分离株数对2.21—3.6为3:1的分离比率,在此范围内叶形的遗传属质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的方法和酶电游图谱扫描以及对酶液中酶活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研究了杂种油菜F_1(S45×81008—34)及其亲本在初花期的叶绿体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1)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叶绿体中是真实存在的。(2)F_1叶绿体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图谱显示出杂种油菜F_1不仅具有它的亲本的互补酶而且还具有它的亲本没有的杂种酶,它明显地表现出杂种优势。(3)杂种油菜F_1的酶液中的酶活及蛋白质的含量皆高于它的亲本的酶活和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8个杂交组合F_1、F_2、F_3和B_1代的调查统计分析,研究大豆对灰斑病抗病性的遗传。结果表明:F_1代抗灰斑病为完全显性;F_2代抗病与感病按3:1比例分离;F_2代抗病单株后代(F_3代)即出现一定比例的抗病系。抗病性分离系与抗病系分离比例为2:1。F_1代以抗病亲本回交所产生的B_1代,均表现抗病;以感病亲本回交的B_1代,抗病与感病的分离比例为1:1。因此,大豆对灰斑病抗病性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简单遗传。  相似文献   

16.
大麦黄矮病(BYD)是世界小谷粒作物为害最严重、发病最普遍的病毒病。已知北美普通小麦品种Anza及CIMMYT的几个小麦材料耐BYD。为了了解BYD耐性遗传基础.对Anza和9个其它耐性小麦材料进行了研究。将耐病材料进行杂交.并与敏感亲本Bobwhite或Bagula杂交。1990年在墨西哥Toluca附近的田间.用BYDV血清型MAV—Mex对亲本、F_1及F_2代进行了检测。1991年.在田间用相同的血清型对亲本、F_1及从每个杂交组合获得的72个F_2单株所产生的P_3品系作了分级鉴定。耐病亲本间杂交后无分离.耐病和敏感亲本杂交所得F_3品系的分布符合单基因分离比例。作者断定Anza及其它9个小麦试材的耐病性是由一普遍存在的、部分有效、部分显性Bdv 1基因所致。Bdv 1可能来源于巴西的栽培品种Frontana.由于它广泛地存在于许多ClMMYT小麦中,所以可能是一持久抗源。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于田间以种植感病品种病粒为感染行,并以田间采集的菌孢子进行接种的方法,对1984年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和1988年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与5个回交组合的F_1、F_2、F_3和B_1代抗感病性进行研究。调查分析表明:大豆霜霉病是由单基因控制的简单遗传,F_1代抗病性为完全显性,F_2代抗病单株与感病单株按3:1分离F_3代出现抗病系和抗病分离系,两类系的比例为1:2。F_1代与感病亲本回交,回交一代抗病与感病单株分离比例为1:1。F_1代与抗病亲本回交,回交一代表现抗病。  相似文献   

18.
赵铠 《大豆科技》1993,(4):18-18
七十年代初黑龙江省大豆育种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进一步提高新品种的选育水平,我们采取引用国外和其它省、区地理远缘的优良材料与当地优良亲本进行多次组合方法,扩大新的遗传来源,育成一批遗传背景较广泛的新品种和优异亲本材料。克交4430—20就是优异亲本材料之一,它的育成与应用使黑龙江省大豆选育品种的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一、亲本来源及选育经过本所以克交69—5236为母体,十胜长叶为父本杂交育成。1970年杂配组合,1971年培育F_1代,当年冬在海南增代F_2,1972—1973年F_3、F_4在北方进行个体选择,1973年秋以单株(编号为4430—20)提供给黑龙江省合江农科所,1974年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了大豆不同结荚习性杂交F_2代生育的分离情况。无限×亚有限和相同结荚习性亲本之间杂交的F_2代生育期分离范围较窄;有限×无限的F_2代分离范围较广,相当于前者的二倍。F_2代分离类似极早熟亲本结荚习性的早熟材料多。产最因素间株高、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地正相关。无限和有限性的F_2代的百粒重与其它性状相关性不大,百粒重在亚有限F_2代中与单株荚数呈弱的负相关。同一组合分离出三种结荚习性的百粒重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0.
在网室内用人工接虫的方法对2个抗虫×抗虫,和7个抗虫×感虫大豆杂交组合的F_2群体,及抗虫和感虫亲本,进行了抗性鉴定。根据抗、感亲本的虫食粒率和受害荚率,将F_2代植株的抗虫性分为5级。结果表明,F_2代的抗虫性呈非对称分布,分布高峰的位置因组合而异,且不具有数量性状特有的中心对称分布特征。2个抗×抗组合的F_2代,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感虫或高感个体,暗示父母本可能分别带有不同的抗虫基因。同一抗虫亲本与不同的农艺亲本杂交后,F_2代的抗虫性分离比例有较大的差异。抗×抗和抗×感组合的F_2代,都可以分离出较大比例的抗虫单株,超亲现象很普遍,因此,在适宜的接种强度下,抗食心虫性的选择,可能比选择其它数量性状更易奏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