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标杂 A1是利用常规叶型的转基因抗虫棉作母本 ,与超鸡爪叶、无腺体的自交系作父本 ,采取人工去雄授粉方法杂交而成的强优势抗虫杂交棉。标杂 A1为鸡爪叶 ,大株型 ,株高 1 .3~ 1 .4m,种植方式是单行宽行稀植 ,行距 1 .5~1 .7m,株距 2 5~ 30 cm,公顷密度1 .95万~ 2 .7万株 ,为立体采光群体结构。该品种早熟性好 ,生育期1 2 0天左右。生育进程快 ,结铃性强 ,单株果枝 40个左右 (包括营养枝上的二级果枝 ) ,单株成铃 40~60个 ,每公顷皮棉产量为 1 50 0~2 2 50 kg。不整枝不打杈 ,营养枝全部保留 ,也可对营养枝采取去弱留强的简化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魏伟 《中国棉花》2003,30(5):40
20 0 1年泗县良种棉加工厂引种九杂 4号0 .6公顷 ,2 0 0 2年发展到 1 3公顷 ,两年的种植结果显示 ,九杂 4号均比本地其它品种显著增产。1种植表现九杂 4号株型高大 ,整个生育期长势强 ,茎秆粗壮 ,两年中连续暴风雨期间均未出现倒伏 ;果节短 ,成铃率高 ,下部果枝一般成铃 5~ 8个 ,铃大 ,单铃重 5 .6g,增产潜力大 ,高产田块单产子棉 640 5 kg·hm-2。表 1  2 0 0 1年九杂 4号成铃调查品种  8月 2 0日   8月 2 5日 铃/个花蕾/个脱落率 / %铃/个花蕾/个脱落率 / %子棉产量 /kg· hm- 2九杂 4号 38.5 19.830 .6 4 2 .0 17.5 31.4 5 35 5 .0…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 ,我国杂交棉面积增加很快 ,但栽培管理方法多数还是窄行密植 ( 3.75万~ 4.5 0万株· hm-2 左右 )、整枝打杈 ,不仅使杂交种子用量大、棉田投工多 ,而且增产效果也未充分表现出来。从1 997年培育出标杂 A1杂交棉开始 ,对标杂 A1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标杂 A1株型高大 ,结铃性强 ,而且营养枝成铃占总铃数的48.3% ;生育进程也快 ,常规棉蕾期 2 8天 ,而标杂A1的蕾期平均 2 3天 ,少者仅 1 7~ 1 8天。几年来 ,对标杂 A1采取单行宽行稀植、较高水肥和简化整枝的配套技术 ,比较圆满地克服了棉花生产上“产量偏低、栽…  相似文献   

4.
进行了两年的温室试验以明确氮素对棉花结铃、棉铃发育和纤维品质的影响。棉株结铃和棉铃成熟期的叶片含氮量变幅为最低施氮处理的1%至最高施氮处理的3%。氮素胁迫降低了棉株叶面积、铃数和单铃重,且单株铃数的下降程度大于铃重。氮素对棉铃成熟期没有影响。氮素胁迫下,棉铃在主茎和果枝上所处的节位影响到单铃纤维重。但是,氮素胁迫只影响纤维品质性状中的纤维齐整度。第二果节棉铃的纤维麦克隆、长度、强度和整齐度值均低于第一果节的,但纤维伸长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利用杂种优势选择杂交棉新品种,通过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10个杂交组合从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等方面与对照(赣棉杂1号)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材料在株高、始果枝着生节位、果枝数、单株成铃、衣分、霜前花率、产量等性状方面表现负向竞争优势,而在始果枝着生高度、单铃重、比强度、纤维长度、整齐度等方面表现正向竞争优势;根据育种目标综合评定,组合1和3为优良组合.  相似文献   

6.
洪渊萍 《中国棉花》2001,28(2):32-33
新陆早 1 1号 (原代号豫早 2 0 2 )由博乐种子站1 994年从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引进 ,经试种选育多年 ,于 1 999年由新疆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并命名为新陆早 1 1号。1 品种特征特性1 .1 特征。新陆早 1 1号属早熟陆地棉品种 ,植株塔型较松散 ,株高 60~ 65cm,茎秆浅紫色 ,有茸毛 ;花乳白色 ;果枝 ~ 型 ,始果节 4~ 5节 ,主茎节间长度 5~ 7cm,果枝 8~ 1 0台 ;叶片较薄 ,深绿色 ,裂口较浅 ,叶层分布合理 ,早熟不早衰 ;铃椭圆稍尖有油点 ,铃壳较薄 ,4~ 5室 ,单铃重 5~ 6g,座桃早 ,单株成铃数 6~ 8个以上 ,铃位分布合理 ,…  相似文献   

7.
棉花叶枝发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棉花叶枝的发生受品种、密度、肥水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低位叶枝发生量占总叶枝量的70%以上。棉花留叶枝对主茎生长,果枝、果节的发生以及单株主茎成铃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而对群体果节及总铃数有显著的补偿效应,且在一定的密度和肥水条件下,棉花留叶枝的补偿效应大于抑制效应。叶枝成铃比主茎成铃时段后延,成铃大多集中在全年光照富照期内的7月下旬~8月下旬,从而增加了优质铃比例,有利提高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8.
天然彩色棉新突破——选育成灰色新品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现有颜色通过杂交、回交、辐射诱变 ,结合生物技术等方法 ,筛选出灰色特变株 ,经几年田间试验种植 ,选育成灰色新品系。该品系为灰色 ,色泽稳定 ,颜色较深且不褪色 ,从播种到吐絮全生育期为 1 2 5~ 1 3 5天 ,1 0月 2 0日前收花量为 88.6 % ,霜前花率 85.71 %。株型塔形 ,主茎节间较短 ,较紧凑 ,茎杆粗壮 ,抗倒性好 ,果枝上举 ,叶型为常态叶 ,叶片中等 ,铃大 ,卵圆形 ,吐絮畅。植株高度为 84.6 0 cm,单株果枝数 1 4.6个 ,单株铃数 1 5.7个 ,单铃重 4.3 6 kg,衣分3 1 .0 6 % ,子指 9.2 8g,主体长度 2 9.1 8mm,…  相似文献   

9.
棉花开心株型成铃时空分布及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棉花开心株型栽培,以叶枝结铃为主,皮棉产量达到1875~2250kg/hm2。其单铃重的时间变化特点,呈现两个高峰期,第一铃重高峰期在7月16~25日,第二铃重高峰期为8月6~15日,两个高峰期内所结棉铃的平均铃重分别比整株单铃重高18.8%和12.7%;主茎4个果枝开花成铃高峰,处在第一铃重高峰期,4个叶枝开花结铃高峰集中在第二铃重高峰,整株棉花在8月15日前开花的果节数达88%以上,在稀植(3.75万株/hm2)条件下,内围果节比重增大,1~2果节占果节的80%以上,实现棉花在最佳结铃时间和空间多结优质铃。其株型调控关键技术是,宽垄稀植,留叶枝,早摘心。  相似文献   

10.
鄂杂棉 7号是荆州市霞光种业试验开发站用94- 2 5作母本与 C- 2 4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新品种。由荆州市金龙发种业有限公司申报湖北省区试。原代号龙杂一号。 2 0 0 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 0 0 4 0 0 3号 ,定名为鄂杂棉 7号。1特征特性。该品种株型较紧凑 ,植株较矮、塔型 , 型果枝。茎秆较光滑 ,偏软。铃卵圆形 ,中等大 ,欠整齐。株高 1 1 3.3cm,果枝数 1 7.1个 ,单株成铃数2 6.5个 ,单铃重 5 .4g,大样衣分 40 .41 % ,子指1 0 .4g,生育期 1 34天。霜前花率 75 % ,抗病性鉴定为耐枯萎 ,耐黄萎。…  相似文献   

11.
棉花叶枝对皮棉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年以常规棉泗棉3号作供试品种,对去叶枝、留1个、留2个叶枝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留叶枝对主茎株高、主茎果枝数、果树成铃数有抑制效应,但皮棉产量、纤维品质无明显差异,因而在南方棉区稀植的情况下,单株可预留1-2个叶枝,以减少棉田用工。  相似文献   

12.
新陆中 8号 (91 - 1 9)作为南疆棉花主栽品种 ,产量优势明显 ,每公顷皮棉产量达到 2 2 50~2 70 0 kg,1 997~ 1 999年连续 3年对新陆中 8号高产棉田进行调研 ,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产量结构1 .1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性通过对高产棉田产量构成因素统计分析 ,得出 :新陆中 8号皮棉产量与果枝数、有效果枝数、单株成铃数、铃重呈显著相关关系 ,而与密度相关性不显著 .其中单株成铃数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的增产效应最大 (r=0 .7998* * ) ,说明 :新陆中 8号产量主要是依靠单株产量的形成来获得的。根据资料分析结果 ,新陆…  相似文献   

13.
陆地棉杂交种皮棉产量与相关性状间的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棉花杂交种皮棉产量有关性状的关联度分析表明 ,皮棉产量与衣分、单株铃数、株高、果枝始生节位、实收株数关系密切。四个产量构成因子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综合与农艺性状株高、果枝始生节位、霜前花率、实收株数、生育期关系密切。明确了各性状对皮棉产量的关联度 ,为有效选育棉花杂交种和丰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对麦套棉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皮棉产量与 8个农艺性状的关联序依次为株高>单株铃数 >单铃重 >果枝数 >衣分 >霜前花率>生育期 >子指 ;与 9个纤维品质性状的关联序是伸长率 >环纱缕强 >比强度 >麦克隆值 >黄度 >整齐度 >反射率 >2 .5 %跨长 >气纺指数。其中以株高、单株铃数、单铃重、伸长率和环纱缕强与皮棉产量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 ,并明确了各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出了豫东平原麦套棉高产优质育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以早熟品种JX0010为材料,在湖南益阳大通湖区研究了直播、漂浮育苗移栽、营养钵育苗移栽三种方式下的18000、36000和54000株/hm2三种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种植密度下,生育期以直播棉最短,营养钵育苗最长,株高、果枝数、单株成铃数、籽棉产量以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最大;在同一种植方式中,吐絮期、生育期随密度的增加而推迟,株高、果枝数、单株成铃数随密度增高而降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皮棉产量、籽棉产量随密度增高而提高;不同处理对棉花霜前花率、单铃重、衣分、籽指、衣指、纤维品质等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1 种植表现1 .1 生产性状。 1 997~ 1 999年连续 3年对 2 .2 5万株·hm-2密度随机抽样 1 0 0株调查汇总平均 ,株高 1 0 3.2~ 1 41 .3cm,单株成铃 42 .6个 ,有效节位98个 ,成铃率 43.5%,其中叶枝 4.4个 ,结铃 2 2 .8个 ,占总铃数的 53.5%;果枝 1 2 .6条 ,结铃 1 9.8个 ,占总铃数的 46.5%。室内考种铃重 5.45g,全株铃重 4.1 6g,衣分 42 .8%,绒长 2 9.7mm,单株生产潜力大于当地其他推广品种。1 .2 生育进程。 4月中旬地膜覆盖播种 ,出苗期 6~ 7天 ,6月 7~ 8日现蕾 ,7月 1~ 2日开花 ,8月 1 6日开始吐絮 ,生育期 1 2 3~ 1 2 8天 ,属中早…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施肥配比对冈杂棉0623产量的影响,以"3414"肥料模型设计试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4个不同施肥处理下第一果枝节位、果枝数、单株铃数、衣分、单铃重、籽棉产量、株高等7个性状进行分析。通过不同处理间比较分析表明,N_2P_2K_2处理籽棉产量最高,为3145.71 kg/hm~2,较对照增产45.65%,肥料贡献率也最高,为31.34%。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3个主成分,解释7个性状85.001%的数据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主要果枝数、产量、单株铃数和单铃重等性状,是产量相关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2.317%;第二主成分与第一果枝节位相关,方差贡献率18.252%;第三主成分与株高相关,方差贡献率14.433%。各个处理综合因子得分排名前3位为N_2P_2K_3处理、N_2P_2K_2处理和 N_1P_2K_2处理。结合第一主成分得分和产量表现分析结果表明N_2P_2K_2处理(即N、P_2O_5、K_2O施用量分别为300、150、300 kg/hm~2)有利于"冈杂棉0623"产量的提高,是适宜的施肥配比。  相似文献   

18.
棉花扩行稀植增产机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惠英 《江西棉花》2000,22(6):34-35
近几年来 ,江苏大面积推广了拓行稀植新技术 ,产量水平获得突破性进展 ,据测海门市包场镇兴余村1996年棉花百亩方田间考察和实收结果 :1m大等行种植 ,密度 4 2 75万株·hm- 2 株 ,单株成铃 2 2~ 2 8个 ,单铃重 3 8~ 4 5g ,实收皮棉 1350~ 2 0 2 5kg·hm- 2 ,平均 1687 5kg·hm- 2 ,比常规密度增五成以上 ,经济效益提高2 0 0 % ,并出现很多 1875~ 2 10 0kg·hm- 2 的高额丰产户。 1997年因遭台风袭击 ,虽未获得理想的产量 ,增产效果仍十分明显 ,台风前 8月 15日调查 ,单株铃相差一倍左右。 (见表 1) 表 197年 8月 15…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昆虫传粉条件下 ,研究了 6对转 Bt基因棉、6对常规棉核质不育系及相应同核异质保持系的主要性状 ,结果表明 :1 2对核质不育系与其同核异质保持系的株高、果枝数差异不显著 ;不育系的单株成铃、衣分、霜前子、皮棉产量极显著低于保持系 ,子指显著高于保持系。单铃重和霜前种子产量的表现有所不同 :转 Bt基因棉不育系的单铃重显著低于保持系 ,霜前种子产量没有明显差异 ;常规棉不育系的单铃重显著高于其保持系 ,霜前种子产量极显著低于保持系  相似文献   

20.
棉花核不育系8个组合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灰色理论体系研究了棉花雄性核不育系配制的8个组合的籽棉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成铃数是对籽棉产量影响最大的性状,各农艺性状对籽棉产量的影响水平依次为:单株成铃数(r=0.7605)单铃重(r=0.7603)果枝数(r=0.7141)生育期天数(r=0.6862)株高(r=0.6818)第一果枝高度(r=0.6059)第一果枝节位(r=0.5771)。通过对各组合与对照的籽棉产量优势分析表明,8个组合中有6个组合有竞争优势,且纤维长度与比强度均达到30的组合有7个,A2组合综合性状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