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筛选出黑龙江高寒地区适于豆浆、豆腐生产的专用型大豆品种,试验以23个大豆品种为材料,以豆浆得率、豆浆感官评分等指标进行豆浆专用品种分析;以豆腐得率、豆腐感官评分、蛋白质含量、11S球蛋白含量、7S球蛋白及粗脂肪含量等指标进行豆腐专用品种筛选分析。结果表明:黑河52和黑河43适宜作为高寒地区豆浆豆专用品种。黑河52的产量为3 787.30 g·hm-2、蛋白质含量为41.17%、脂肪含量为21.27%、豆浆得率为81.28%及豆浆感官评分为74.73,黑河43的产量为3 764.55 kg·hm-2、蛋白质含量为41.63%、脂肪含量为21.27%、豆浆得率为81.65%及豆浆感官评分为79.07;龙垦356、龙垦356和龙垦330适宜作为高寒地区豆腐豆专用品种,龙垦356的产量为3 761.48 kg·hm-2、蛋白质含量为42.53%、脂肪含量为20.30%、豆腐得率2.11、豆腐含水率为81.92%、保水率为77.11%及豆腐感官评分为74.33,龙垦330的产量为3 775.10 kg·hm-2  相似文献   

2.
武杰  严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69-14371
[目的]为实现豆腐的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传统卤水(石膏)豆腐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增加包装工艺,使传统豆腐得以包装。[结果]豆腐包装加工技术方案的原料、筛选、计量、浸泡、水洗、磨制、分离、煮浆、豆浆、点浆阶段与传统豆腐加工工艺相同。豆腐包装加工技术在豆浆点浆完成后,将调配卤水(或石膏)后的豆浆趁热装入灌装盒内,灌装量根据成品豆腐含水量确定;灌装盒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是普通的豆腐盒,上部是一个上下相通的筒,筒口径与豆腐盒开口处的口径大小、形状一致;在灌装盒中完成蹲脑,蹲脑时间一般保持20~25 m in,然后挤压脱水,挤压脱水完成后,除去活塞及上部分的筒,用封口机将豆腐盒封口,然后贴标即为成品。[结论]该包装工艺为实现传统豆腐的产业化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地一些豆腐专卖户近年生产的豆腐不但高产,而且深受消费者喜欢。据生产者介绍,用他们掌握的技巧,每公斤大豆可生产豆腐6.5公斤,高产时可达7公斤,成品味道鲜嫩。经验如下:一、适度泡豆泡豆程度以用手指捏豆子表皮即脱出为宜。二、细磨大豆磨到用手指捏捻豆浆时有光滑感为止,磨  相似文献   

4.
卢子蒙 《农业考古》2022,(4):193-201
饮用豆浆从宋代开始出现,元代成为日常饮食。在此之前出现的豆饧、豆饴、豆羹、豆汁、豆粥、豆糜等物均非豆浆,中古时期并没有饮用豆浆的习惯。考古出土的早期石转磨在结构上类似湿磨,但并不能证明其用途是磨制豆浆。豆浆成为食品并不在豆腐发明之前,早期豆腐可能并不是由豆浆制作。研磨豆浆的技术条件早已具备,但饮用豆浆开始于宋元时期城市...  相似文献   

5.
蔬菜豆腐:将各种新鲜蔬菜洗净,捣成蔬菜浆。在豆浆中混进蔬菜浆,加入适量凝固剂,搅拌充分后放人凝固箱内凝固成型。该豆腐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维生素,并有豆腐和蔬菜的天然风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贵州大方手撕豆腐生产过程中大豆浸泡工艺对豆浆品质的影响,为其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黔豆7号大豆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在大豆传统浸泡工艺的基础上对浸泡温度、时间、豆水比因素进行优化,并结合浸泡后豆瓣形态、吸水率、豆浆浓度、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对大方手撕豆腐加工中豆浆的品质进...  相似文献   

7.
陈晖  庄檩 《甘肃农业》2006,7(11):307
本文就牛奶豆腐的制作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将奶粉与豆浆按适当比例混合,依照传统的豆腐制作方法,即可得到营养价值较高,色香味俱佳的牛奶豆腐。  相似文献   

8.
果蔬复合营养方便豆腐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传统方法制作的豆腐维生素含量少,带有豆腥味,食用时须经过烹饪。本试验将传统的豆腐制作技术同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相结合,对大豆作脱腥处理,在调制豆浆过程中加入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汁或蔬菜汁、使新产品的营养更全面、口味和色泽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9.
侯利霞  郭长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519-13520
[目的]确定花生豆腐的最佳制作工艺。[方法]以大豆和花生为原料,磨浆、煮沸后加入凝固剂制作花生豆腐。采用感官剖面法和评分结合评价制品的外观、口感、风味等,测定豆腐质构并计算豆腐产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花生豆腐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豆浆浓度为1:7~1:9,煮浆时间为2min,花生添加量为40%~60%,凝固剂用量为1.4%-1.8%时,花生豆腐的质量较好。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花生豆腐咀嚼性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豆浆浓度〉花生添加量〉凝固剂添加量〉煮浆时间。[结论]花生豆腐的最佳制作工艺为花生添加量40%,凝固剂添加量1.8%,煮浆时间2min,豆浆浓度1:7。此条件下生产的花生豆腐咀嚼性最好(87.33),凝胶强度为11.46g/cm^2,豆腐得率为1.42。  相似文献   

10.
香兰素是一种天然香料.对细菌、真菌都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试验表明,香兰素能有效抑制豆腐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将香兰素直接添加到豆浆中,经点浆等工序制成豆腐,保鲜效果较将豆腐浸泡于香兰素溶液中更明显, 但影响豆腐风味.故须严格限制添加量。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以内脂豆腐生产为基础,添加一定汨的茶汁,研制成嫩滑细腻、香郁可口的茶豆腐。研究结果表明,茶汁内脂豆腐在营养、色泽、口感、组织状态等各方面明显超出传统豆腐、具有营养和保健和双重功效,市场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豆腐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坚 《农业考古》2004,(1):217-226
豆腐,常见易得,又不同凡响。我国近代大豆专家李煜赢曾说:“中国之豆腐为食品之极良者,其性滋补,其价廉,其制造之法纯本乎科学。”“西人之牛乳与乳膏,皆为最普及之食品;中国之豆浆与豆腐亦为极普及之食品。就化学与生物化学之观之,豆腐与乳质无异,故不难以豆质代乳质也。  相似文献   

13.
以4份7S、11S球蛋白不同亚基组成大豆种质为试材,采用小样本大豆加工方法制作豆腐,测定其豆腐产量、豆腐干重(DTW)、豆腐蛋白含量(PC)、豆腐硬度和豆浆蛋白率(RPA)等豆腐品质指标.并分析和鉴定其豆腐加工特性来明晰以上四种大豆种质在豆腐品质加工上的利用潜力.结果表明,大豆7S球蛋白亚基表现分别为:α'-亚基缺失,...  相似文献   

14.
一、冷水冲浆法可使豆子出腐率提高30%以上.先将烧开的豆浆倒入木桶,待豆浆冷却到不烫手时,倒入1桶冷水(每5公斤豆子放10公斤冷水),再搅拌均匀.5~10分钟后,往豆浆里1次加入1勺石膏水.加入3次后豆腐即成.  相似文献   

15.
蔬菜豆腐:将各种新鲜蔬菜洗净,捣成蔬菜浆.在豆浆中混进蔬菜浆,加入适量凝固剂,搅拌充分后放入凝固箱内凝固成型.该豆腐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维生素,并有豆腐和蔬菜的天然风味.  相似文献   

16.
豆腐的传说     
《现代农业》2006,(1):48-48
豆腐问世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同世间任何一件有价值的商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样,豆腐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豆腐制品种类的逐步繁多,豆腐莱肴的日益丰富,豆腐品尝的方法和感受,豆腐的精神和品质,林林总总构成了独特的“豆腐文化”,它是美食文化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是以豆腐为载体,以豆腐的独特品味、丰富营养、风格品质、蕴含哲理、历史渊源等为基础,由饮食渗透到人类精神领域的一种文化。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袭父为淮南王。关于淮南王做豆腐的传说很多。一说刘安在八公山上用大豆炼丹,偶然发现豆浆的凝固现象,逐渐试做出豆腐,在禅内…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农副产品深加工上,为了充分利用大豆的营养价值和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一些冷榨豆油厂家采取连续作业线如直接用冷榨豆饼深加工豆腐,其后的豆液又可直接禽用(按:在日本豆渣是高营养食品的主要原料),或深加工成其他食品或可饲用。但由于工艺操作掌握上欠科学,往往制不出豆浆,因而生产不出优质豆腐。从科学上严格讲,如能在生产豆腐工序上产出满意的优质豆腐,应做到以下四个要点:  相似文献   

18.
冷榨豆饼生产优质豆腐的工艺要求□陆恒为了充分利用大豆的营养价值和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一些冷榨豆油厂家直接用冷榨豆饼深加工豆腐,加工后的豆渣又可直接食用或深加工其他食品或饲用。但由于工艺及操作上掌握不当,往往做不出豆浆,生产不出优质豆腐。为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 1 工艺流程大豆→挑选→浸泡→磨浆→过滤→煮浆→混合→蹲脑→压榨成型←菜汁或菜泥少量凝固剂2 操作要点2.1 菜汁添加量。以豆腐的色泽及生产成本为指标,确定菜汁或菜泥的添加量。豆腐的颜色随添加蔬菜的种类不同而不同,分别为红、黄、绿等各种颜色。本文以青菜为例,其成品:豆腐为绿色。每500ml 豆浆加入70~80ml 菜汁,制成的绿色豆腐色彩柔和。以500ml  相似文献   

20.
彩色豆腐     
豆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豆腐不仅味美,它还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五代时人们就称豆腐为“小宰羊”,认为豆腐的细嫩与营养价值可与羊肉相提并论。而现在花花绿绿的豆腐又称为七彩果蔬豆腐,它是在传统豆腐制作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比例加上天然蔬菜汁、水果汁,结合用生态凝固剂代替传统石膏、卤水的现代工艺加工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