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掌握安徽省牛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2016—2018年,每年从全省16个地市、2个直管县的种用场、商品代场和散养户,随机抽取不同数量的牛羊血清样品,进行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初筛和试管凝集试验复检。结果显示,2016—2018年,安徽省牛羊布鲁氏菌病群体表观流行率分别为0.58%、0.66%和0.50%,个体表观流行率分别为0.05%、0.09%和0.14%,群体真实流行率分别为0(95%CI:0~3.2%),0(95%CI:0.1%~1.9%)和0(95%CI:0.2%~1.2%),阳性样品主要来自商品代场。结果表明,安徽省连续3年牛羊布鲁氏菌病流行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出现区域性流行的风险较小,但需持续加强监测,加强引种检疫监管,重点推进商品代场的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 相似文献
2.
3.
4.
丹刚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3):95-95
布鲁氏菌病是对牛羊危害比较严重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而青海省从事牛羊饲养的群体比较大,所以日常生产中必须重视对该病的防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本文采用病原学和血清学两种检测方法,对青海省多个县市的牛羊饲养场展开布鲁氏菌病的检测,结果表明:牛羊感染布病的发生情况有所上升,尤其是牛群对布病的感染率比较高,提示相关部门应给予充分的重视,继续加大对牛羊群布病的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5.
丹刚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2):75-75
布鲁氏菌病是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对牛羊的危害比较严重。其发病呈慢性经过,主要侵害牛羊的生殖器官、胎膜及多种器官组织,引起发炎和坏死现象,同时有肉芽肿形成。临床可见患病母畜流产和不孕,而公畜表现睾丸炎和关节炎等症状,很多动物对布病都有易感性,自然感染以羊、牛和猪为主要群体。多年来,我国相关的主管部门很重视定期对牛羊群进行布病监测、检疫和消毒处理,一旦发现感染病畜严格进行淘汰处理,使布病的发生和传播从根本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近几年布病的发生又呈上升的趋势,对畜牧业的有序发展和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进一步加强布病的防控工作,在2014-2016年对青海省内多个牛羊饲养地区的布病流行情况进行了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和防控建议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7.
8.
为掌握西昌市某奶牛场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做好奶牛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工作,2018-2023年连续六年对该奶牛场采集血清样本,累计采集2 201份血样,经西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进行初筛;运用试管凝集试验(SAT)、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 ELISA)进行复核。结果显示,2018-2023年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初筛阳性数分别为5、6、4、8、7、0,初筛阳性率分别为1.5%、1.89%、1.25%、1.96%、1.98%、0;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初筛阳性数分别为4、4、3、8、5、0,初筛阳性率分别为1.20%、1.26%、0.93%、1.96%、1.41%、0;试管凝集(SAT)试验与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 ELISA)的复核结果显示,2018、2019年阳性数分别为2和1,阳性数占总群分别为0.60%和0.32%,2020-2023连续四年均为阴性。针对奶牛布鲁氏菌病流行特点及血清学检测结果,制定符合该牛场布鲁氏菌病净化的相应防控措施,以期预防控制奶牛布鲁氏菌病的发生,能够及时发现并淘汰病畜,为奶牛健康生产...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河西地区5市是牛羊布鲁氏菌病高发区,2015年检出阳性率高达1.87%。2015年以来通过采取以监测、扑杀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5市19个县(区、市)阳性率由2015年的1.87%下降到2017年的0.33%。阳性率明显下降。散养户检出阳性率高于规模场和其他场点,人畜间布鲁氏菌病感染发病具有相关性。本文综合分析了河西5市牛羊布鲁氏菌病上升原因和风险因素,提出综合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伊吾县羊牛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特点和净化效果,依据国家标准《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初筛,试管凝集试验(SAT)确诊的方法,2017—2021年连续5年对伊吾县养殖场户所有牛羊采集血样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共检测牛羊血清样品1040792份,检出阳性样品7005份,平均阳性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06—2015年甘肃省26 789个场点517 172头奶牛样品的血清学检测,发现甘肃省近十年间的平均布鲁氏菌病阳性率为0.26%(阳性样品1 319份),阳性数量和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养殖场点的阳性样品检出率存在差异,其中散养户中的检出率较高;人和奶牛的布鲁氏菌病感染呈正相关。本文综合分析了甘肃省奶牛布鲁氏菌病阳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和该病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并提出了相关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近年来贵州省羊群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2016—2018年根据贵州省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中的采样方案,采集全省9个市(州)和3个直管县3 346个场次227 539份未免疫羊血清样品,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布鲁氏菌检测,并就不同年份、不同类型养殖模式的个体阳性率和群体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3年共检出布鲁氏菌阳性样品5 679份,个体总阳性率为2.50%(5 679/227 539),群体总阳性率为9.06%(303/3 346);2016—2018年个体阳性率从3.19%下降至1.81%,群体阳性率从11.22%下降至4.46%,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贵州省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羊群布鲁氏菌病感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从不同类别场点来看,散养户群体阳性率(12.81%)>种畜场(7.53%)>商品代饲养场户(6.76%),说明散养户是布病传播的重要风险点,应加强重点控制;商品代饲养场户个体阳性率偏高,种畜场阳性率无明显下降,说明此类场点的布病风险也不容忽视,需要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加快推进布病净化。本研究为贵州省羊群重大动物疫病的预警预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依据2005—2014年甘肃省羊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监测结果,发现近10年来甘肃省平均羊布鲁氏菌阳性率为1.12%,近5年的检出阳性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且以散养户检出的数量最多;人间病例数量与畜间病例数量呈正相关。本文分析了甘肃省羊布鲁氏菌病阳性率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和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并提出了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用病原学分离与血清学鉴定的方法,对青海省2009—2011年全省畜间牛羊布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近几年,我省畜间布病防控工作总体逐年见效,除种公牛外,其他畜种布病发病数和阳性率都有所下降,其中羊布病发病数和阳性率下降明显;牛布病感染阳性率(1.07%)高于羊(0.81%),奶牛最低(0.28%);种畜布病感染阳性率高于同种其他牲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防控:全面实施"检疫、监测、效果考核、消毒、免疫、扑杀"等综合防控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增加资金投入,落实扑杀补助,扩大监测范围,坚持自繁自养。同时,加强布病防控知识宣传和技术推广,群防群治。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湖南省长沙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对奶羊养殖场(户)和种羊场采用普查策略,对其他羊养殖场(户)采用两阶抽样策略,选择羊群并选定群体中个体,采集血样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分析布鲁氏菌病感染和传播风险。结果显示:全市羊布鲁氏菌病表观场群流行率为1.54%(95%CI:0.42%~3.91%),表观个体流行率为0.60%(95%CI:0.43%~0.80%);4个阳性群集中分布于长沙县和宁乡县;和以往监测数据相比,长沙市的羊群布鲁氏菌病流行率和人间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说明前期的防治策略取得积极成效。总体来说,长沙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率较低,疫情处于稳定控制状态,因而可以分区域逐步实现全市布鲁氏菌病净化。 相似文献
16.
为预防临泽县牛羊布氏杆菌病的发生,采用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的方法对临泽县7个乡镇的奶牛和肉羊养殖情况以及布氏杆菌病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本县养殖方式主要是圈养或圈养及放养,养殖户对布病危害和相关法规政策认识不足,防护消毒措施不重视。在采集的1280份奶牛血样和23115份羊血样中,牛阳性率达0.23%,羊阳性率达0.52%。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布病防控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