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植被自然恢复下植被类型对煤矸石堆场Fe,Mn淋溶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效果,为煤矿区煤矸石堆场的生态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对贵州省中部废弃煤矿区不同植被条件下煤矸石堆场地表径流进行采样分析,同时通过移植煤矸石堆场上生长的马尾松、光皮桦和类芦进行盆栽试验以及采集基质渗透水样品。[结果] 马尾松、光皮桦及类芦生长的煤矸石基质渗透水和煤矸石堆场地表径流水中Fe,Mn含量均显著地低于无植物生长的煤矸石,煤矸石堆场植被自然恢复后地表径流水中Fe,Mn含量下降率分别达45.27%~85.60%,60.17%~90.13%,植被作用效果的大小顺序为:马尾松幼林 > 阔叶树幼林 > 类芦草丛。同时,马尾松幼林、阔叶树幼林、类芦草丛煤矸石堆场地表径流水中泥沙含量分别比无植被裸露的煤矸石堆场平均减少了40.18%,30.67%,27.91%。煤矸石中矿物颗粒态Fe,Mn的迁移量也出现明显的降低。[结论] 植被自然恢复能显著地减少煤矸石堆场Fe,Mn向水体的迁移及改善废弃煤矿区地表水环境质量。植物生长,特别是马尾松生长对减少煤矸石中Fe向水体迁移产生的环境效应大于Mn。  相似文献   

2.
锰尾渣改良对4种植物吸收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法研究锰尾渣改良对商陆(Phytolacca acinosa)、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繁穗苋(Amaranthus paniculatus)和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 olium)4种植物吸收锰的影响。将锰尾渣与土壤混合进行基质改良,有利于植物生长。基质含80%锰尾渣时,商陆、美洲商陆和繁穗苋3种植物生长正常,吸收锰多。商陆和美洲商陆2种植物对锰尾渣耐受性强,生物量大,植物提取锰多;繁穗苋对锰尾渣耐受性较强。在锰尾渣污染区进行植物修复时,商陆和美洲商陆可作为首选植物,繁穗苋可作为辅助共生植物,采用锰尾渣含量为80%的基质改良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3.
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的锰耐性和超积累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超积累植物的确证对成功实施重金属污染环境植物修复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野外调查和营养液培养试验 ,研究超积累植物商陆 (PhytolaccaacinosaRoxb )的锰富集特性 ,结果表明 ,商陆对生长介质中的Mn具有很强的耐性和累积能力。商陆在锰含量高达 114× 10 3 mgkg-1的尾矿废弃地上依然生长良好 ,叶锰含量最高达 19 3× 10 3 mgkg-1。温室培养条件下 ,当生长介质中Mn浓度为 8 0 0 0mmolL-1时 ,虽然其生物量与对照相比有所降低 ,但植株仍能生长。随着生长介质中Mn浓度的升高 ,商陆叶和茎的Mn含量逐渐增加 ,生物富集系数则逐渐降低 ,但是地上部分锰积累量则先增加后减少。当Mn浓度为 5 0 0 0mmolL-1时 ,商陆地上部分锰积累量达到最大值 2 5 8 2mgplant-1;当Mn浓度为 12 0 0 0mmolL-1时 ,商陆仍能完成整个生命周期 ,叶锰含量达到最大值 36 4× 10 3 mgkg-1,生物富集系数为 5 5。不同锰供应水平下 ,商陆吸收的锰有87%~ 95 %被转移到地上部分。这进一步验证商陆的锰超积累特性 ,为利用超积累植物对大面积污染土壤实施植物修复提供了有力证据 ,对锰污染土壤和水体实施植物修复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污泥改良锰矿尾渣对紫茉莉(Mirabills jdapa)、青葙(Celosia argentea)、一串红(Salviasplendens)和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4种花卉植物生长及其富集铅、镉、锌和锰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污泥增加基质的EC值、总氮、总磷、总钾和有机质含量,而降低铅、镉、锌和锰含量。紫茉莉与青葙生物量、株高和根长大于一串红和鸡冠花。紫茉莉根部铅、镉和锰含量分别为3110.93~4189.16、300.28~399.16和31100.93~36809.77mg·kg-1,都远高于其地上部分含量。青葙根部铅含量超过1000mg·kg-1,而其地上部分含量少;其地上部分镉和锰含量分别为322.13~441.88和21888.54~26511.31mg·kg-1,都大于其根部含量,青葙具有镉和锰超富集植物的特性。污泥改良锰矿尾渣促进这4种花卉植物生物量、株高和根长增加。除紫茉莉锌含量外,添加污泥改良锰矿尾渣增加这4种花卉植物的铅、镉、锌和锰含量。在锰矿尾渣污染区进行植物修复时,采用紫茉莉、青葙和添加污泥强化植物修复效率可行。  相似文献   

5.
植物修复对锰尾渣污染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法研究栽培美洲商陆和大豆进行植物修复后,锰尾渣污染土壤特性的变化。栽培美洲商陆和大豆可增加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栽培植物后,土壤pH值变化不显著,但土壤磷酸酶、尿酶、蛋白酶、蔗糖酶、硝酸还原酶和脱氢酶的活性都高于对照。栽培植物可影响土壤锰和镉的形态分布,降低土壤锰和镉总含量,减少土壤水溶性锰和镉含量。在锰尾渣污染区域,混种美洲商陆与大豆进行植物修复,改良土壤特性更佳。  相似文献   

6.
采用盆栽法研究栽培美洲商陆和大豆进行植物修复后,锰尾渣污染土壤特性的变化。栽培美洲商陆和大豆可增加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栽培植物后,土壤pH值变化不显著,但土壤磷酸酶、尿酶、蛋白酶、蔗糖酶、硝酸还原酶和脱氢酶的活性都高于对照。栽培植物可影响土壤锰和镉的形态分布,降低土壤锰和镉总含量,减少土壤水溶性锰和镉含量。在锰尾渣污染区域,混种美洲商陆与大豆进行植物修复,改良土壤特性更佳。  相似文献   

7.
变动氧化还原状况下酸性土壤中活性锰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鑫  雷宏军  朱端卫 《土壤学报》2008,45(4):734-739
锰是一种常见的变价元素,其在土壤中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土壤总锰量、pH、有机质含量、通气状况及微生物活性等,其中,最直接的是土壤通气状况和pH。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渍水土壤中锰的化学行为及移动性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7]。在自然状态下,锰以多种氧化物形式存在,Mn(Ⅲ)和Mn(Ⅳ)发生在氧化环境中,Mn2+主要存在于还原条件下,土壤体系中的氧化还原状况显著地影响着土壤锰的溶出和生物有效性。到目前为止,有关土壤pH、Eh和Mn2+的关系研究的较少。1970年,Bohn[8]通过测定土壤pH、Eh和全锰含量预测了土壤悬浮液中Mn2+的含量。刘鑫等[9]运用能斯特方程式研究了盆栽土壤pH、Eh和  相似文献   

8.
2013-2019年陕北矿区饮用水源地水质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陕北矿区饮用水源地尤家峁水库的水质变化特征和驱动因素,为中国同类地区饮用水的保护和处理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于2013-2019年对榆林市饮用水源地尤家峁水库水质进行连续监测,获取了20项水质指标数据,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PCA-熵值结合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浑浊度、色度、锰含量是影响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凤凰单枞茶树对土壤中铬和锰的吸收规律,为综合防治茶园土壤Cr和Mn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粤东揭阳市揭东县宝山茶园凤凰单枞茶树和土壤进行采样,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茶叶、茶茎和茶根中Cr和Mn的含量,并采用乙酸提取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土壤样品中酸可提取态Cr和Mn的含量。[结果]茶树各器官Cr含量由高到低分布情况依次为:茶根>茶茎>茶叶;而Mn含量分布情况依次为:茶叶>茶茎>茶根。茶叶中Cr和Mn含量与土壤中酸可提取态Cr和Mn呈显著正相关性,茶茎中Cr含量与土壤中酸可提取态Cr也呈显著正相关性;茶叶、茶茎和茶根中的Cr含量均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茶根中的Mn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性,茶叶中的Mn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性。[结论]通过调节土壤酸可溶解态Cr和Mn,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从而控制茶树吸收Cr和Mn的量,可以达到防治茶叶重金属污染,提高茶叶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磷石膏堆场周边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成因及污染风险,为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及水土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贵州省中部磷石膏堆场进行实地调查与采样开展分析和研究。[结果]磷石膏堆场排水、侵蚀冲沟水及洼地积水中Cd,Hg,As的含量都超过农田灌溉水质一类标准(水作)水质限值,特别是Cd。在磷石膏堆场周边50~300 m范围内,玉米地、蔬菜地、水稻土中Cd的含量分别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4.87~9.43倍、8.83~19.13倍和3.83~13.42倍,堆场周边旱作土主要是Cd,As,Zn的污染风险,而水稻土则主要是Cd,As,Hg,Zn的污染风险;大部分蔬菜地土壤和水稻土中Cd的含量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结论]天然降雨对露天磷石膏堆场产生的侵蚀及淋溶作用是重金属迁移的主要原因,在地表水流方向上耕地重金属污染风险随着堆场距离的增加而逐步减小。兴修排灌设施及调整种植结构是减少磷石膏堆场周边耕地重金属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小区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再生水灌溉对设施番茄土壤供氮能力和产量的影响,对不同施氮处理再生水灌溉设施番茄关键生育阶段根际、非根际土壤矿质氮和全氮含量、番茄生物量和产量、氮肥利用效率、表观氮素损失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氮肥减施20%处理和氮肥减施30%处理,番茄关键生育期根际土壤矿质氮含量保持在40mg/kg以上,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矿质氮含量差异介于10.47%~12.63%之间,促进了非根际土壤矿质营养向根际土壤迁移;再生水灌溉氮肥减施20%处理和氮肥减施30%处理氮肥利用效率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常规施氮处理,而土壤供氮能力与常规施氮处理差异不大。因此,再生水灌溉条件下,施氮水平控制在189~216kg/hm2之间,可有效削减0-30cm根层土壤表观氮素损失,提高根际土壤供氮能力,显著提高番茄关键生育阶段氮肥利用效率和番茄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土法炼锌废渣堆场上自然着生的优势植物对废渣团聚体中重金属的控制效应及生态修复效果,以废渣堆场上已自然定居且生长茂盛的本土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和大叶醉鱼草(Buddleja davidii Franch.)为研究对象,以未经修复的空白废渣为对照,分析这2种优势植物对根际、非根际废渣内不同粒径团聚体中主要养分(氮、磷、有机质)和主要重金属(Cu、Pb、Zn、Cd)赋存形态及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法炼锌废渣堆场上自然着生的2种优势植物对根际与非根际不同粒径炼锌废渣的主要养分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种类植物参与对根际与非根际废渣中有机质的贡献明显不同。养分在粒径<1 mm的团聚体废渣中分布含量较高,除大叶醉鱼草非根际废渣中的总氮含量低于对照废渣外,植物影响下的各粒径团聚体中的养分含量总体高于对照废渣。优势植物生长明显影响炼锌废渣中Cu、Pb、Zn、Cd等主要重金属在不同粒径废渣中的含量分布及赋存特征,Cu和Cd主要分布在粒径<0.25,0.25~0.5,0.5~1 mm团聚体中,Zn主要分布在粒径<0.25,2~5 mm团聚体中,Pb则在0.25~5 mm的4种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含量分别达最高;且其降低了各粒径废渣团聚体中Cu、Pb含量,对粒径>5 mm团聚体中的Cd含量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其中,2种优势植物影响下的粒径<5 mm团聚体中的酸可溶解态Cu、Pb、Zn的比例明显降低,而残渣态Zn和酸可溶解态Cd的比例有所提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种优势植物对根际和非根际粒径<5 mm团聚体中的养分、Zn全量及酸可溶解态Cd含量贡献率高,但对粒径>5 mm团聚体中的养分影响不大。综上,自然定居且繁茂生长的土荆芥和大叶醉鱼草可显著改善铅锌冶炼废渣中的养分状况,同时可有效减小废渣中重金属Cu、Pb、Zn对环境生态的潜在风险,开展铅锌冶炼废渣堆场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相关工作时可优选这2种植物作为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13.
薛壮壮  冯童禹  王超  沈仁芳 《土壤》2023,55(5):1008-1015
为了研究不同磷肥水平下酸性红壤上玉米不同部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结构,明确玉米不同部位AMF群落的分布特征及对磷肥的响应差别,为提高酸性红壤磷素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设置三个磷肥水平:不施磷、低磷(25 mg P /kg)和高磷(100 mg P /kg),玉米培养4周后,测定玉米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玉米根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AMF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显示,随着磷肥水平增加,玉米生物量显著提高,高磷处理下玉米地上部磷含量显著高于不施磷和低磷处理。取样部位(根部、根际和非根际)显著影响了AMF群落优势属球囊霉属(Glomus)、巨孢囊霉属(Paraglomus)和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相对丰度,但是磷肥影响不显著。类似的,取样部位而不是磷肥显著影响了AMF群落香农指数和物种丰富度。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结果显示,根部样品与非根际和根际土壤样品群落距离更远,而相同取样部位中不同磷肥水平间群落组成更为相似;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进一步表明,取样部位而不是磷肥显著影响了AMF群落组成结构,主要表现在根部样品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不同。因此,酸性红壤上玉米不同部位对AMF群落的影响明显高于磷肥作用,表明AMF应用于酸性红壤时应重点考虑作物部位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南方稀土矿区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氮含量与pH值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南方稀土矿区根际与非根际养分含量变化,为南方稀土矿区的生态恢复和侵蚀退化区的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省长汀县稀土矿治理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3个稀土矿开采区进行植物样方调查及土壤取样,对研究区的主要水土保持植物(芒萁、枫香)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氮含量、pH值变化以及根际与非根际间土壤碳氮含量、pH值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1)随着治理年限的增加,芒萁根际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含量逐渐升高,硝态氮含量逐渐减少,pH值先增加后减少,铵态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枫香根际土壤的硝态氮随着治理年限的增加而减少,而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含量和pH值均无显著性差异。(2)随着治理年限的增加,芒萁非根际土壤的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均无显著性差异,pH值先增加后减少;枫香非根际土壤的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pH值均无显著性差异。(3)芒萁根际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pH值均无显著性差异;而枫香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植被能够改善土壤,但土壤肥力恢复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湘中紫色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理化特征,为湘中地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典型抽样方法调查湘中丘陵区草丛(G)、草灌(GS)、灌木(S)和乔灌(AS)4种典型植被,研究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揭示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指标间的耦合关系。[结果]研究区草丛和灌木根际土壤中细砂粒(0.25~0.05mm)含量分别显著(p0.05)低于乔灌63.84%和76.97%;粉粒(0.02~0.002mm)含量表现为草和灌木分别显著高于乔灌的38.48%和37.66%。根际土壤0.25~0.05mm微团聚体含量均表现为乔灌高于其他植被,0.02~0.002mm微团聚体含量均表现为灌木高于其他植被。草灌与灌木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p0.05)低于根际土壤148.05%和121.92%,灌木和草灌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p0.05)高于乔灌土壤84.28%和92.08%;草灌根际土壤全氮含量显著(p0.05)高于非根际土壤83.33%,草灌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p0.05)高于乔灌土壤200.83%;不同植被类型根际/非根际土壤磷含量差异不明显,总体来看,同一植被根际土壤全磷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而有效磷表现为乔灌最低;乔灌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p0.05)低于草丛和草灌土壤125.15%和137.71%,除草灌外,其余植被类型根际土壤全钾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壤。典范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量养分含量,2~1,1~0.5,0.25~0.05mm土粒含量,2~1,1~0.5mm团聚体3组理化性状间相互关系密切。[结论]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湘中丘陵地区生态恢复,应注重协调土壤养分、颗粒组成及团聚体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根系分泌有机酸对植株吸收富集Pb2+的影响,土壤Pb2+含量为500mg/kg的条件下,设计外源有机酸类型为草酸、冰乙酸、丙二酸、酒石酸和苹果酸,其浓度均为1,3,5,6,7mmol/kg。在模拟日光温室中采用盆栽根袋法对黑麦草生长发育指标,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黑麦草吸收富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外源有机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黑麦草地上部分和根系干物质量的增加,黑麦草根系对Pb2+的吸收富集效果大于地上部分,有机酸的加入活化了土壤中的Pb2+,促进了植株对Pb2+的吸收富集。黑麦草根际土壤pH、Eh值和Pb2+残留量均小于非根际。酒石酸、苹果酸和丙二酸既不影响黑麦草植株生长,又可有效增加其对Pb2+的吸收富集,主要是增加地上部分对Pb2+的吸收富集;冰乙酸可显著活化土壤中的Pb2+。  相似文献   

17.
分蘖洋葱伴生对番茄矿质养分吸收及灰霉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连作栽培已严重影响国内保护地番茄的产量和品质。番茄-分蘖洋葱伴生栽培能缓解番茄连作障碍,保持土壤健康,有效减少番茄生理性卷叶,显著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5%10%。探索伴生对分蘖洋葱和番茄生长、矿质养分吸收及番茄灰霉病发生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在温室内采用盆栽的方法,以分蘖洋葱与番茄伴生的栽培模式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番茄单作、分蘖洋葱单作、分蘖洋葱与番茄伴生等3个处理,在伴生30 d后测定生长指标(株高,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和根系活力,同时对所有番茄植株进行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调查。植株称干重并测定N、P、K和Mn含量。用抖根法取番茄和分蘖洋葱根际土,测定其理化性质和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1)与单作相比,伴生条件下番茄株高、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根系活力显著升高(P0.05),而伴生条件下分蘖洋葱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根系活力显著降低(P0.05);番茄根际土壤脱氢酶与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分蘖洋葱根际土壤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伴生番茄和分蘖洋葱根际土壤间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2)与单作相比,伴生条件下番茄根际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锰和分蘖洋葱根际的有效磷、有效锰含量显著降低(P0.05),番茄根际土壤中p H、有机质以及分蘖洋葱根际碱解氮、速效钾、p H、有机质无显著变化。3)与单作相比,伴生条件下番茄植株全磷、全锰和分蘖洋葱植株内全氮、全锰均显著升高(P0.05),但番茄植株全氮、全钾含量和分蘖洋葱植株内全磷和全钾含量均无显著变化。4)伴生番茄灰霉病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单作(P0.05)。番茄灰霉病病情指数与番茄植株全锰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植株内氮/钾比和氮/锰比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分蘖洋葱-番茄伴生栽培促进番茄生长但抑制分蘖洋葱生长。与单作相比,伴生的番茄植株内的全磷和全锰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伴生番茄植株内氮/钾和氮/锰比显著降低(P0.01)。分蘖洋葱伴生后显著降低番茄灰霉病的病情指数(P0.05)。综上,分蘖洋葱伴生促进了番茄对磷和锰矿质养分的吸收,提高了番茄抗灰霉病水平并促进了番茄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has been taken up to generate information on potassium status in maize rhizosphere soils differing in their clay content at different levels of added potassium. Soils with larger amounts of clay showed greater amounts of water soluble and ammonium acetate extractable K (NH4OAc K) in both the rhizosphere as well as non-rhizosphere. In the absence of added K (control), non-rhizosphere samples showed higher water soluble and NH4OAc K ranging from 8.0 to 28.9 mg kg?1 and from 132.5 to 294.0 mg kg?1,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rhizosphere samples where water soluble K varied between 6.0 and 26.5 mg kg?1 and NH4OAc K from 125.0 to 262.5 mg kg?1. The difference in K content between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which could have been resulted from plant K uptake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clay content (r = 0.98**) in control whereas at 150 mg kg?1 K addition this relationship was found to be non significant (r = 0.64NS). Electro ultra filtration (EUF) fractions also showed similar differences in K contents in soil between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植年限土壤微量元素对山银花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不同种植年限土壤微量元素对山银花品质的影响,筛选山银花高产优质的最佳种植年限范围。[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结合的方法,研究贵州省绥阳县不同种植年限山银花土壤微量元素对山银花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种植年限下土壤pH值为4.67~6.01,土壤微量元素平均含量为:Cu 17.17~37.50 mg/kg,Mo 1.52~2.24 mg/kg,Mn 444.6~544.26 mg/kg,Zn 102.06~114.39mg/kg;山银花花蕾微量元素平均含量为:Cu 6.91~14.52 mg/kg,Mo 0.16~0.24 mg/kg,Mn 30.06~79.36mg/kg,Zn 12.73~23.54mg/kg;不同种植年限山银花绿原酸含量为2.988%~7.840%。[结论]土壤中Zn,Cu含量随种植年限增加而递增,Mo,Mn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11~15a的山银花绿原酸含量最高,植物生长状况良好,花蕾微量元素含量总体随年限增加而增加。微量元素Cu,Zn能促进山银花的生长和绿原酸的合成,Mn元素与山银花的茎粗和叶片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20.
湿地植物铅的富集特征及根际铅移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揭示湿地植物铅的富集特征及根际铅移动性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为人工湿地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方法】 通过根箱法研究了五种挺水湿地植物 (大叶皇冠草、黑籽荸荠、圆币草、草龙、小婆婆纳) 根际 pH、氧化还原电位 (Eh)、Fe2+ 和 Fe3+ 浓度、铅 (Pb) 的化学形态及移动性的变化。 【结果】 与非根际相比,五种植物根际pH下降,Fe2+ 和 Fe3+ 浓度显著下降,Eh显著升高,Pb的移动性显著降低 (P<0.05)。与非根际相比,根际pH下降幅度为 0.1~0.4个单位,根际Fe2+和 Fe3+浓度下降幅度为0.6~2.7 mmol/kg。土壤中铅的存在形态主要以残渣态为主 (36.39%~47.54%),其次是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30.16%~41.64%)、有机质结合态 (8.85%~15.08%) 和碳酸盐结合态 (6.89%~12.46%)。五种湿地植物根际Pb的移动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根际碳酸盐结合态Pb含量显著下降,其中大叶皇冠草受根际pH、Eh、Fe3+和Fe2+的影响导致其根际Pb移动性降低效应最为显著。 【结论】 五种供试植物Pb主要分布在根部;根表富集的铁膜数量显著高于锰膜数量;供试植物根际Fe3+含量与Pb的移动性因子呈极显著正相关,湿地植物根系铁氧化能力对降低其根际重金属的移动性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人工湿地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