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针对5种不同生境下提出采用同一剂量的茚虫威饵剂处理红火蚁区域,进一步分析茚虫威饵剂对红火蚁活蚁巢和工蚁减退率的具体防治效果。共设置4种生境,具体包括农田、道路绿化带、深草地、荒草地,同时设置空白对照,同时施加0.1%茚虫威饵剂处理所有区域,在药后5、10、15、20、25 d分别调查蚁巢数量和红火蚁工蚁数量,分析蚁巢和工蚁的防治效果。通过研究表明,生境植被相对茂盛时茚虫威饵剂对红火蚁防治效果较差,防治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道路绿化带、农田、深草地、荒草地。施加0.1%茚虫威杀蚁饵剂进行区域处理之后可以发现,在药后5 d工蚁的防治效果依次为道路绿化带、农田、深草地、荒草地,而蚁巢减退率依次为道路绿化带、农田、深草地、荒草地。随施药时间延迟,在25 d后蚁巢和工蚁减退率达到最高值,其工蚁和蚁巢的减退率依次为道路绿化带、深草地、农田、荒草地,其中道路绿化带中的工蚁减退率最高为93.57%,蚁巢的减退率为94.17%。通过该项试验研究表明,生境植被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毒饵剂对于红火蚁的防效。 相似文献
3.
4.
以含0.05%氟虫腈为有效成分与多种天然物质配制饵剂,撒于红火蚁(SolenopsisinvatBuren)蚁巢上,药剂中的引诱剂吸引红火蚁取食,将饵剂带入巢内,并通过红火蚁在巢内交哺喂食行为将药剂传递给其它各品级个体,引起全巢红火蚁中毒死亡.结果表明,0.05%氟虫腈杀蚁饵剂对红火蚁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药后15d开始进入防效高峰期,25~30d防效达到最佳.0.05%氟虫腈杀蚁饵剂药后30d对工蚁的防治效果达93.39%~100.00%;灭巢效果达95.84%~100.00%;药后50d,蚁群级别降低率达83.33%~100.00%,显著优于对照药剂. 相似文献
5.
6.
7.
8.
[目的]复配一种有效的灭治白蚁药剂。[方法]通过药膜法测定氯化铜、茚虫威及其不同配比对黄胸散白蚁的毒力。[结果]茚虫威对黄胸散白蚁的毒力,72 h时LC_(50)为203.8 g/L,96 h时LC_(50)为56.1 g/L。氯化铜对黄胸散白蚁的毒力,72 h时LC_(50)为8.7 g/L,96 h时LC_(50)为7.0 g/L。在氯化铜与茚虫威的配比为5∶1条件下,72 h时LC_(50)为2.8 g/L,共毒系数为367.9;96 h时LC_(50)为1.8 g/L,共毒系数为455.3,增效明显。[结论]氯化铜对黄胸散白蚁的毒性比茚虫威大。氯化铜与茚虫威的配比为5∶1条件下,增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叶片浸渍法,对张家口地区自然种群小菜蛾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茚虫威EC药剂对小菜蛾的LC50为0.138,小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倍数为0.02.结论是茚虫威对张家口地区自然种群小菜蛾具有极高的杀虫活性,即小菜蛾对5%茚虫威EC未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10.
对3%茚虫威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调查,结果表明,施药后1、3、14d,3%茚虫威超低容量液剂300ml/667m2,JWB-16A静电喷雾,每亩用水3L,防治效果最高,分别为68.35%、78.89%、99.14%,明显高于对照药剂的防治效果;施药后7、21 d,3%茚虫威超低容量液剂300ml/667m2,每亩用水1升,防效分别为94.27%、93.90%;明显高于对照药剂防治效果。生产上推荐3%茚虫威超低容量液剂300ml/667m2,JWB-16A静电喷雾或超低容量喷雾,每亩用水分别为3L或1L。 相似文献
11.
12.
13.
多杀菌素对红火蚁的毒力及传导毒杀作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室内测定了生物源杀虫剂多杀菌素对红火蚁的触杀及胃毒毒力,并根据红火蚁的取食生理学,设计出联杯法测定毒饵的传导毒杀活性.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对红火蚁工蚁的触杀LC50为3.44 mg/L,显著高于对照药剂氟虫腈的LC50值0.76 mg/L;而胃毒LC50为4.22 mg/kg,显著低于氟虫腈的LC50值6.19 mg/kg.联杯法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能通过工蚁的取食和交哺行为进行传导,传导毒力随供药工蚁取食毒饵的活性成分含量上升而增高;当毒饵活性成分为53.64 mg/kg时,处理后8 d受药试蚁死亡率达(64.70±2.37)%.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杀菌素对红火蚁具有高胃毒低触杀毒力,适合用于制备红火蚁毒饵的杀虫活性成分,其传导毒杀活性能用联杯法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4.
红火蚁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红火蚁分布的主要气候临界因子、有效积温和生物气候相似距,选用Access设计数据库、MapInfo MapX和Visual Basic设计程序,构建了红火蚁潜在地理分布模型.利用中国670个气象站点30 a的气候资料运行该模型,预测结果表明,红火蚁可在中国65.82%的地区发生,可将红火蚁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划分为安全区、轻度危险区、危险区和高度危险区,其中危险区和高度危险区占37.91%.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对中小型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毒杀活性及行走能力、
爬杆能力、抓附能力等行为的影响。【方法】以水试管喂毒法对红火蚁进行防冶试验。【结果】8 mg/L 氯虫苯
甲酰胺处理 60 h 后,小型红火蚁校正死亡率为 96.55%,16 mg/L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 60 h 后,中型红火蚁校正
死亡率为 100.00%。8 mg/L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小型红火蚁 36 h 后,行走率、爬杆率、抓附率分别为 15.00%、
15.00%、11.67%,16 mg/L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中型红火蚁 36 h 后,行走率、爬杆率、抓附率分别为 15.00%、
13.33%、11.67%。【结论】氯虫苯甲酰胺对中小型红火蚁具有良好毒杀活性和行为影响,在红火蚁防控上具有
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华南地区红火蚁局域和长距离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红火蚁入侵中国大陆历史、局域及长距离传播扩散规律问题,为预防和控制该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调查获得并分析华南地区多个红火蚁入侵事件的主要参数,建立并应用相关模型对红火蚁入侵历史、传播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对8个典型入侵事件的主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华南地区红火蚁局域扩散速度一般为110~190 m•a-1。分别建立了疫区面积(Sq)、蚁巢分布面积(Sf)、蚁巢数量(Nm)、中心区蚁巢密度(Dm)等指标和入侵时间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分别是Sq=166384e0.5345T、Sf=28997e0.5784T、Nm=59.966e1.1756T、Dm=6.4533lnT-0.9852。应用以上模型推测红火蚁入侵华南地区已有10年以上历史,其中入侵深圳、广州、吴川时间较早,入侵年份分别为1995年、1995年、1996年,1998~2005年扩展到其它20多个地区。目前,华南地区红火蚁空间分布特征呈明显的“2-2-2”型,即珠江三角洲、惠州、河源和粤西吴川、阳春、高州、电白、茂港两大块区域;东部的新罗、上杭、大埔、西部的岑溪、陆川、北流两小块;南宁、张家界两个空间跳跃点。红火蚁侵入县级区域数量和入侵后时间长度之间关系模型为Y1=2.6094X 1.0368、Y2=4.1923X 0.9699,年传播扩散距离为80 km左右。【结论】红火蚁入侵华南地区历史较长,侵入区域多,局域扩散速度慢,长距离传播扩散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红火蚁远距离传播速度探讨和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资料绘制出不同年代中国红火蚁地理分布图、分析了分布特征、并应用面积开方法尧直线距离法计
算出目前中国大陆红火蚁长距离传播速度分别为26.5尧48.1 km/年。建立了模拟入侵县级区域数量与入侵大陆时间
长度之间关系的Gauss 模型院NC=458013.8也1-0.999989EXP(-0.000001D2)页、并应用该模型预测出2023 年中国大陆被
入侵县级区域数量将达到364 个。 相似文献
18.
红火蚁感染白僵菌后体内保护酶和酯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感染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后体内保护酶和酯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红火蚁工蚁被球孢白僵菌感染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SOD和CAT的活性除在接种后12 h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与对照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各处理酶的活性显著低于对照;而POD的活性则是先上升后下降,在接种后的36 h其活性为12.33 U3,显著高于对照(10.13 U3) ,随后呈下降趋势;羧酸酯酶(CarE)的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接种后36 h活性最小(6.55 U4),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8.15 U4),之后不断上升;乙酰胆碱酯酶(AchE)比活力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接种后36 h时最高(9.24 U5),显著高于对照(6.65 U5),之后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