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硅肥对酸性土壤中锰毒性的影响, 旨在为酸性土壤锰毒害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甘蔗的根际效应明显, 根际土壤中的pH值、有效硅含量较低而活性锰及水溶态锰、交换态锰、有机结合态锰、碳酸盐结合态锰、铁锰氧化态锰含量均显著高于土体。然而,施用硅肥(偏硅酸钠)后,土壤活性锰含量和水溶态、交换态尧、机结合态锰含量均显著降低, 但是硅肥对根际土壤锰含量和形态的效应弱于土体;并且,施用硅肥使甘蔗地上部锰含量(47.1~112.1 mg/kg)显著降低, 并且有随着硅肥用量(0.5~2.1 g/kg)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虽然硅肥的施用也减少甘蔗地上部铁的含量, 但铁锰比值却从对照的2.51 增加至2.92~5.72 之间。因此,施用硅肥后甘蔗株高、总生物量分别提高4.07%~15.24%、8.41%~28.03%。可见, 硅肥的施用减轻了酸性土壤中锰的毒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硅磷优化施肥模式对广西赤红壤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建立广西甘蔗生态高值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二次回归D一最优设计在广西隆安蔗地进行甘蔗田间试验,运用SAS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多项式回归模型,并通过计算机程序对模型进行仿真寻优,寻求适合甘蔗营养模式的最佳硅磷配比。[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施磷及硅磷配施有利于甘蔗分蘖和生长,有较多的有效茎,并可获得较高的甘蔗产量和较优的品质。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得甘蔗产量(1,)、蔗糖产量(SY)与磷素(x,)、硅素(x:)之间的回归模型:Y=110096.92+4356.91X1。+2007.65X2-1592.35X1X2-5461.33X(^2,1)-7442.09X(^2,2),R=0.914;SY=16471.85+903.65X1,+424.26X2-99.02X1X2。X2-1170.O8X(^2,1)-l 256.96X(^2,2),R=0.930;该试验所建立的甘蔗产量和蔗糖产量回归数学模型与当地实际情况拟合较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用作当地甘蔗施肥决策和预报。采用计算机进行寻优,分别得到甘蔗产量和蔗糖产量最佳的营养模式,即当磷硅肥用量分别为281.3kg(P205)/hm^+。和405.0kg(SiO2)/hm2。(P2O5:SiO2=1:1.44)时,得到最佳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分别为109 405.6和16682.3kg/hm2。。[结论]适合于广西赤红壤区土壤条件的甘蔗硅磷最佳组合方案281.3kg(P205)/hm2。和405.0kg(SiO2:)/hm2。(P205:SiO2:=1:1.44)。 相似文献
3.
氮源对甘蔗锰毒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氮源对甘蔗锰毒的影响。【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氮源对锰毒胁迫下甘蔗幼苗黄化、锰吸收及分配和叶片光合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在锰胁迫下甘蔗幼苗锰含量增加而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 值)显著降低。氮源影响植株对锰的吸收和幼苗黄化:氮源为硝酸盐的植株在 0.5 mmol/L 锰溶液中培养后叶片 SPAD 值显著降低、幼叶明显黄化,而锰对氮源为铵盐的植株 SPAD 值的影响不显著;锰处理后不同氮源间锰在老叶 - 新叶和叶片 - 叶鞘间的分配以及锰在细胞汁液中的分配率差异不大,但氮源为铵盐的植株锰吸收量及锰含量均显著低于氮源为硝态氮的植株;不同氮源处理间植株对锰的吸收量及锰含量的差异随着锰处理浓度(0、0.1、0.2 mmol/L)的增加而加大,叶片 SPAD 值的差异则随着处理时间(0~21 d)延长而加大。与此相似,氮源为铵盐的植株在锰处理后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实际光合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较高而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较低。【结论】铵态氮可以有效降低甘蔗幼苗的锰毒黄化。 相似文献
4.
5.
6.
施锰对不同基因型小麦锰营养与根际锰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二室根盒试验研究了根际施锰和土体施锰对3317和川麦22两个基因型小麦锰营养以及根际锰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锰条件下3317的生物量和吸锰量均显著高于川麦22;前者不施锰或土体施锰即可基本满足其正常生长对锰的需求,后者则只有根际施锰条件下才能完全消除其缺锰症状。从根际变化可进一步发现,两基因型小麦根际pH值均低于土体而有效锰含量则相反(土体施锰处理除外),并伴随近根际(离尼龙网0~5mm)有效锰的相对富积。不同基因型比较,3317根际pH低于川麦22;而根际和近根际有效锰含量明显高于川麦22,但这种差异在施锰特别是根际施锰条件下大大缩小。综合以上结果,初步认为根系活化溶解锰氧化物能力强是3317比川麦22耐缺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硅对铝胁迫下甘蔗幼苗的缓解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铝毒是酸性土壤地区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如何解决铝毒对作物的伤害是一个难点。采用营养液培养法,通过测定分析铝胁迫条件下不同浓度硅处理对甘蔗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硅对甘蔗幼苗铝毒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铝胁迫处理(T1)与空白对照相比,甘蔗株高和干物质量显著下降,根系形态参数包括根总长、根直径、根体积和根表面积显著减少,根系活力、叶片SPAD值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和电导率显著升高,说明铝胁迫下,甘蔗植株的正常生长和生理活动均受到损害;而向营养液中添加1~2mmol/L硅酸钠处理(T2、T3),相比T1处理,甘蔗株高、干物质量显著增加,根系形态各项参数得到显著改善,甘蔗根系活力和叶片SPAD值显著提高,叶片丙二醛含量和电导率显著降低,表明硅能有效缓解铝对蔗苗的毒害。 相似文献
8.
9.
昌宁县从 1993年起开展了硅肥在甘蔗施用的示范推广试验 ,经四年的试验研究表明 :甘蔗是喜硅作物 ,土壤中有效硅含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土壤对甘蔗的供给水平 ,公顷硅肥施用 750千克在甘蔗上能显著地增加产量和含糖量 ,甘蔗公顷增 2 9. 66吨 ,增 4 0 . 55% ,糖份提高 0 . 12 4 5% ,增 8. 5%。公顷施用 4 50 - 750千克黄磷炉渣硅肥可获得增产增糖效益 相似文献
10.
11.
12.
黄曲霉毒素是由真菌代谢产生的天然毒素,主要分为B族黄曲霉毒素、G族黄曲霉毒素及M族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对人类和动物具有较高的毒性、致畸性、诱变性和致癌性,其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毒性最高,且黄曲霉毒素B_1和黄曲霉毒素M_1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级致癌物。因此,黄曲霉毒素的脱毒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主要对国内外黄曲霉毒素的物理脱毒方法、化学脱毒方法及生物脱毒方法进行综述,重点对生物脱毒方法的种类、脱毒机理和降解产物的毒性进行了评述,并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果蔗简便易行的脱毒方法,以清水浸种相同品种为对照(CK),进行了广东腊蔗和黔糖3号温水和自研药剂浸种脱毒的增产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脱毒有利于促进果蔗生长和控制病害的发生,温水脱毒2个品种分别比CK增产55.1%和61.1%,新宿平均增产48.0%和55.0%;药剂脱毒比CK增产59.1%和73.0%,新宿平均增产45.9%和53.6%;脱毒1~3级种比CK平均增产51.1%。其中,脱毒药剂1 200倍液浸种2个品种分别比CK增产59.6%和72.7%,新宿平均增产45.9%和53.6%,1~3级脱毒种平均增产41.7%和61.2%,增产效果好,持续增产效果稳定,是一种有利操作和节本增收的脱毒方法。 相似文献
14.
红壤蔗区土壤有效硅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块面积约24 km2的低丘红壤蔗区中,测定了土壤表层175个土样的土壤有效硅含量,结果表明有效硅平均含量较低(117.7mg/kg),变异系数为中等变异强度。地统计学的空间结构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硅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变程为5 km。Kriging方法绘制的等值线图显示,土壤有效硅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斑块状,与地形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估计值标准差分布图增补采样点可提高插值精度,为施肥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锰锌肥对锰锌俱缺石灰性土壤上小麦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田间、盆栽试验及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探讨锰锌俱缺土壤上 ,施锰锌肥的作用效果及施肥后土壤中锰锌变化和小麦对锰锌的吸收利用反应。结果表明 ,在陕西省锰锌俱缺土壤上 ,锰锌肥配施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田间平均增产 13.4% ,盆栽增产达 39.8% ,均明显优于对照及单施锰锌的增产效果 ;锰锌俱缺土壤上 ,补给锰锌营养 ,能同时促进作物对锰锌的吸收 ;土娄土对锰锌有较强的固定作用 ,施入土壤中的锰有 5 3.8%~72 .4%转换成植物不易吸收的易还原态锰 ,而 DTPA - Mn增加甚微 ,故盆栽试验施锰 1g/kg,小麦未见明显毒害。 相似文献
16.
二次茎尖脱毒法对草莓茎尖培养及脱毒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生产上常用的脱毒方法不能保证草莓的成苗率和脱毒率的问题,以童子一号草莓茎尖为外植体,采用热处理和二次茎尖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脱除病毒,研究二次茎尖脱毒法对草莓茎尖培养及脱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结合二次茎尖培养脱毒方法的成苗率高达60.33%,脱毒率也高于其它处理,平均脱毒率达到80.5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