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利用陈香菌天然复合菌群固态发酵饲料,研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与质量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发酵2 d,霉菌未检出;酵母菌增加到2.7*10^6,后期出现下降;乳酸菌在厌氧环境中增长速度较快,达10^6数量级;芽孢菌数量前期增加较快,后期保持稳定;(2)可溶性糖含量在6 d饲料发酵过程中达1.3%,提高8 倍;总酸含量从2.13 mg/g 增加到23 mg/g 左右,增幅10.08 倍。酸溶性蛋白、氨基酸态氮在发酵前3 d,增加较快,分别增加8.38 倍和10.2 倍;VBN 从发酵前12.18 mg/100g 增加到20.61 mg/100g,随后开始下降至7.63 mg/100g。  相似文献   

2.
以乌鲁木齐市生活垃圾为原料进行高温堆肥发酵,研究了堆肥过程中各营养成分的变化情况及堆肥腐熟程度.结果表明:在乌鲁木齐市生活垃圾处理厂目前生产工艺下,氮素和碳素损失均主要发生在发酵前3 d,发酵后期氮素和碳素损失较少.因此,堆肥发酵前3 d是控制养分损失的关键时期.在堆肥过程中,速效钾含量从堆制当天的1 507 mg/kg,增加到结束的2 099 mg/kg;速效磷的含量从堆制开始的78 mg/kg,增加到结束的103 mg/kg.不同发酵时期的堆肥样品进行发芽率试验结果表明,生活垃圾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植物生长抑制物质较少.C/N比、堆温的试验结果表明生活垃圾经45 d堆制,基本达到了腐熟堆肥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农用酵素对餐厨垃圾快速产酸发酵的影响,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添加0(JT0)、1 (JT1)、3(JT3)、7(JT7)、10 g/L(JT10)的农用酵素进行餐厨垃圾发酵,测定各处理发酵过程中pH、有机酸、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 发酵第1天5个处理的pH均显著下降,第7天后基本处于稳定。在发酵酸化过程前3 d有乳酸、乙酸、丙酸产生,且乳酸含量显著高于乙酸、丙酸。其中JT3最终乳酸含量最高,为50.65 mg/L。乳酸的产生会造成pH的迅速下降。各个处理均在发酵3 d时产生大量的乳酸,7 d后产酸基本结束,pH也趋于稳定。餐厨垃圾主要产酸时期为前3 d,并于第7天趋于平缓。2)在发酵第7天时,JT3的干物质含量为21.77 g/100 g,比发酵前降低11.13%,比其他同时期处理下降最多。从整体趋势上来看,各处理均在发酵第7天时,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JT3在发酵第7天时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9.90 g/100 g。各处理在发酵后粗脂肪含量都有所下降,除JT10中粗脂肪含量与原料无显著差异,其余各处理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JT3粗脂肪含量最高为17.54 g/100 g。结合pH、有机酸及各项代谢产物来看,JT3的发酵效果相对较好。综上,农用酵素添加量为3 g/L,发酵时间为4~7 d,餐厨垃圾发酵酸化效果最佳,是低成本快速处理餐厨垃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海南茄衣人工发酵过程中非挥发性有机酸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海南茄衣人工发酵过程中非挥发性有机酸的变化规律。【方法】以海南茄衣品种JH-2为材料,采用GC/MS-QP-5000和SHIMAD2U,研究了雪茄茄衣在人工发酵过程中非挥发性有机酸的变化规律。【结果】在发酵过程中茄衣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呈单峰变化,在发酵18d时出现256.40mg/g的最大值,在36d时出现204.01mg/g的最小值;半挥发性有机酸与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同样在18d时达到最大值;高级饱和脂肪酸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呈现下降趋势;高级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在发酵的前6d快速下降了81.45%。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与半挥发性有机酸总量和柠檬酸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丙二酸、富马酸、苹果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海南雪茄发酵18d前后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最高,更有利于产生烟气柔和、吃味更好的烟叶。  相似文献   

5.
应用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氨基酸,检测红花芽菜培养过程中17种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规律.统计17种氨基酸每天的含量及变化,得出从第3d(脱壳)到第9d,氨基酸总量从91.52 mg/g增加到146.10 mg/g;必需氨基酸从16.45 mg/g增加到62.21mg/g.结果表明:红花芽菜中氨基酸含量种类丰富,比例合适,是全营养食品.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业科学》2017,(6):918-922
初步研究了双孢蘑菇固态发酵对玉米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影响,并通过氨基酸评分(AAS)、必需氨基酸指数(EEAI)、营养指数(NI)等方法对发酵产物的营养价值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表明,玉米经双孢蘑菇固态发酵30 d后,淀粉含量从57.64 g/100 g降到49.93 g/100 g,总糖含量从58.51 g/100 g降到51.22 g/100 g,总膳食纤维含量从21.75 g/100 g降到17.49 g/100 g,还原糖含量从9.63 g/100 g增加到14.29 g/100 g,粗蛋白含量由8.25 g/100 g增加到9.13 g/100 g,水溶性蛋白含量由1.82 g/100 g增加到4.32 g/100 g;发酵产物中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种类更加齐全,氨基酸含量、比例更接近WTO/FAO推荐的理想模式,AAS,EEAI和NI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第1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半胱氨酸,第2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将鸡蛋蛋白作为标准蛋白,发酵后产物中的蛋白质与鸡蛋蛋白的贴近度(CD)较高,说明发酵后玉米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明显优于未发酵的玉米。  相似文献   

7.
对泡菜老坛水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获得3株乳酸菌,确定为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以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为原料,以4种不同配比的上述乳酸菌对条斑紫菜进行直投式发酵,探讨发酵过程中发酵液部分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4种发酵液的pH下降趋势相似,从开始的4.51下降到2.90;1∶1∶2(体积比)混合乳酸菌发酵液的产酸能力最强,发酵终点总酸含量为13.75 g/L,为发酵开始的6倍;1∶1∶2混合乳酸菌发酵液的总糖含量由开始的29.95 g/L下降为发酵终点的18.97 g/L;1∶1∶2混合乳酸菌发酵液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最小,为3.75 mg/kg;1∶1∶1混合乳酸菌发酵液氨基酸含量较高,最大值为58.16μmol/mL;蛋白质含量下降幅度最大的是1∶1∶3混合乳酸菌发酵液。  相似文献   

8.
粉红女士苹果果实主要形态与理化指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晚熟苹果品种"粉红女士"开花后40 d至成熟前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果实大小、单果重、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含酸量等指标变化进行了动态测定。结果表明,粉红女士苹果在生长前期果实大小增长较快,花后40~50 d和70~100 d为两个快速增长期,生长后期(花后100 d以后)增长较慢,果形指数呈现前期下降、后期增长的趋势;单果重的增长表现"双S型"变化特征,即在花后70~110 d和130~140 d果重有两个快速增长时期。随着果实发育,果实硬度逐渐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渐增加,其中花后40~70 d和130~170 d增加较快;果实可滴定酸含量逐渐降低,其中花后40~70 d和180~200 d下降较快。  相似文献   

9.
初步研究了双孢蘑菇固态发酵对燕麦中游离态多酚和结合态多酚含量的影响,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酚酸种类的变化。结果表明,燕麦经双孢蘑菇固态发酵后,游离态多酚含量从0.015 mg/g提高到5.782 mg/g,是对照的385.5倍;结合态多酚含量由0.335 mg/g减少到0.156 mg/g,是对照的46.6%;总酚含量由0.350 mg/g增加到5.938 mg/g,是对照的16.966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表明,经双孢蘑菇发酵后,燕麦中的酚酸种类发生了变化,且种类明显多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绿原酸含量(25.43%)丰富,而发酵后的燕麦中咖啡酸含量(16.79%)丰富。  相似文献   

10.
以槟榔幼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浓度2,4-D丁酯对其生长情况、叶片生理特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1.30×106 mg/kg)的2,4-D丁酯会促进槟榔幼苗生长,而高浓度(2.60×106 mg/kg及6.50×106 mg/kg)会抑制其生长.同时,随着2,4-D丁酯浓度的升高,槟榔苗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下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此外,CAT和POD活性在5倍浓度处理时显著高于对照,SOD活性在2倍及5倍浓度处理时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1.
水分胁迫对水稻叶片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营养液培养条件下,测定了水稻品种金优402幼苗叶片中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经50g/L PEG-6000处理5d的植株,其叶片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均增加。PEG处理1d,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总量上升到最大值,并分别达到对照的1.6倍和1.98倍;PEG处理3d,游离脯氨酸上升到最大值,达到对照的1.6倍,游离脯氨酸维持较高值的时间比可溶性糖多2d。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总量的累积在水分胁迫前期均表现为急剧上升的趋势,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下降的趋势为先剧烈后缓慢,最后在胁迫解除2d后减少到接近对照的水平。试验期间,水稻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数在处理与对照间无明显差异,两者均在4%左右。  相似文献   

12.
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ND-01是一株分离、筛选自新疆酸马奶中的乳酸菌,并且在发酵牛乳的过程中能产生较高的ACE-Ⅰ抑制活性和γ-氨基丁酸。实验通过对L.helveticus ND-01培养基的组分进行优化,从而得出L.helveticus ND-01优化培养基配方为:乳糖25 g/L,大豆蛋白胨14.1 g/L,酵母粉14.1 g/L,醋酸钠15.3 g/L,柠檬酸纳6.5 g/L,K2HPO42.2 g/L,MgSO4.7H2O 2 g/L,MnSO4.5H2O 25 mg/L,吐温-80 1 g/L,L-半胱氨酸盐酸盐750 mg/L,维生素B9(VB9)20 mg/L。L.helveticus ND-01在此培养基中经42℃,18 h培养,其活菌数可达到4.2×10^8cfu/mL,比MRS中(8.2×10^7cfu/mL)提高近5倍。将此优化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在5 L发酵罐中,经优化发酵条件,其活菌数可达到3.1×10^9cfu/mL,发酵液离心收集菌体,加入保护剂,冷冻干燥后活菌数可达到2.5×10^10cfu/g。冻干菌粉经90 d的低温贮藏,其存活率为81.20%。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柿子酵素发酵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及其抗氧化性能的变化规律,对发酵过程中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液的p H值随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总酸含量不断升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持续下降,并在发酵4 d后趋于稳定;总酚和黄酮含量呈总体呈上升趋势,发酵结束时分别达到2.36±0.05 mg/m L和0.58±0.01 mg/m L;SOD、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力在发酵6 d后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1.58±6.80、65.43±4.90、4.18±0.07、6.33±0.12 U/mL;抗氧化能力呈现迅速升高后趋于平缓的趋势,经过6 d发酵,柿子酵素中DPPH·、·OH、ABTS+·、O2-·清除率分别为90.12%±1.85%、45.44%±1.42%、94.73%±1.00%、88.63%±2.11%,说明乳酸菌发酵大幅度提升了柿子酵素的抗氧化能力,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柿子酵素的抗氧化性能与总酚、黄酮和SOD的含量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添加不同比例的发酵菌剂对玉草9911饲草玉米青贮发酵品质、营养价值和能量价值的影响。以不添加发酵菌剂为对照组(CK),设置发酵菌剂添加量分别20g/t、60g/t、100g/t的3个处理组,每个试验组设置3个重复,青贮40d后,开包检测分析各试验组的青贮感官品质、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并计算能量价值。结果表明:各试验组青贮后的pH为3.43-3.47,氨态氮/总氮(%)小于10%,费氏评分100分以上,青贮过程良好,发酵品质尚好。添加不同比例的植物乳酸菌对青贮玉草的感官品质、营养价值和能力价值无显著影响,高比例的添加发酵菌剂可显著提高乳酸含量,提高相对饲喂价值,但同时也会显著增加干物质的流失。综上,玉草9911饲草玉米适合青贮,其青贮效能与玉米秸秆相当;高比例的添加发酵菌剂可得到更高的发酵品质和相对饲喂价值,但会显著降低饲料的干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5.
以绿茶为原料,分别采用人工接入黑曲霉发酵和自然发酵方法,测定不同时期的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研究其在2种不同的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茶多酚总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表儿茶素、没食子酸和表没食子儿茶素的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先升高后降低;在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先迅速上升然后逐渐下降,但茶氨酸的含量逐渐降低,人工发酵终止时精氨酸的含量迅速增加且氨基酸总含量迅速升高。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精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总体变化趋势是在发酵前期增加后期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6.
苹果果实匀浆发酵过程中营养组分的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绿洲4号"酵素为发酵剂,苹果果实为底物进行发酵实验。发酵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前24d由初始的19.6%降至4.0%,后又升高到7.0%;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在前24d由初始的22.3%降至5.0%,后逐渐趋于平稳;pH值在前8d变化显著,由初始的4.75升高到5.5,之后逐渐降至3.67,后期维持在3.2~3.5之间;可滴定酸量初始值为0.32%,发酵过程中不断上升最终稳定在0.90%左右。腐植酸含量前20d变化不明显,之后逐渐上升,28d时达到最大值25.92%。  相似文献   

17.
以延吉传统发酵豆酱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及整理了该豆酱的制作工艺,研究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营养及理化指标的变化。利用GB/T 5009.40—2003、重铬酸钾法、蒽酮比色法等方法测定了发酵不同阶段的总酸、可溶性糖、有机碳、粗蛋白、氨基酸及氨基态氮等指标。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总酸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而后又上升,最后成品酱中为2.93%;有机碳和可溶性糖含量都逐渐减少,成品酱有机碳含量为387.95g/kg;成品酱可溶性糖为17.13g/kg;粗蛋白相对含量先略有平稳上升后下降,最后成品酱粗蛋白含量下降为24.76%;氨基态氮含量一直在增加,成品酱中为101.2g/kg。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泥炭自有成分黄腐植酸对泥炭产甲烷的影响,提升甲烷产量,在草本泥炭产甲烷发酵反应系统中分别加入0(CK)、5(T5)、10(T10)、50(T50)和100 mg·L-1(T100)黄腐植酸,分析为期43 d发酵反应过程中的总产气量、日产气量、还原糖含量、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含量和pH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K处理的甲烷总产量为16.57 mL·g-1,T5、T10、T50、T100处理的总产气量分别为21.23、15.55、15.30、11.45 mL·g-1,其中T5处理的甲烷总产量最高,为CK的1.28倍。各发酵组均于第8或第9天达到产气峰值,其中T5处理在第9天达到1.81 mL·g-1的产气量最高峰,是CK处理的1.70倍。且添加黄腐植酸可促进还原糖和VFA降解,同时使发酵系统的pH更适于产甲烷菌生存。综上所述,泥炭自有成分腐植酸中可溶于水的黄腐植酸对泥炭产甲烷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稻秆与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酸性能。[方法]在总固体浓度为20 g/L条件下,用一定比例的稻秆代替部分剩余污泥,构建共发酵产酸系统,探讨其有机物组分变化及其产酸特性。[结果]稻秆的投加能够促进多糖和蛋白溶出,提高SCOD含量,在发酵进行到第4天时,10%预处理稻秆处理和10%稻秆处理发酵体系中SCOD达到最高,分别为3 440和2 810 mg COD/L,与污泥对照相比,分别升高了72.0%和40.5%。与此同时,在发酵结束时,稻秆的投加虽没有增加VFAs积累量,但其在短期内能够促进VFAs转化,缩短发酵时间,在发酵进行到第6天时,与污泥对照组相比,10%预处理稻秆处理中VFAs积累量提升了70.1%。当VFAs积累量趋于稳定时,乙酸和丙酸占总酸的比例和从大到小依次为10%预处理稻秆处理、10%稻秆处理、污泥对照。[结论]稻秆的投加能够改善污泥厌氧发酵产酸性能,可为农业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