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露地栽培羊肚菌受自然气候影响极大,为了探索适宜室内栽培的菌株与光照条件,在设施大棚内利用周转筐栽培羊肚菌,研究六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羊肚菌分离1号、羊肚菌分离2号的出菇情况以及不同遮阴处理对六妹羊肚菌出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六妹羊肚菌的产量最高,每筐子实体朵数为13.4朵,每筐鲜菇质量为150.1 g,鲜菇商品性状较好,菌盖呈塔尖顶形,子实体呈灰黑色、大小适中,单朵鲜质量为11.2 g,菇柄最短,菌盖最长,菌盖最宽位置位于菌盖与菇柄连接处;梯棱羊肚菌的综合表现次于六妹羊肚菌,但优于羊肚菌分离1号和羊肚菌分离2号;盖1层遮阳网的六妹羊肚菌处理可以正常出菇,而不盖遮阳网和盖2层遮阳网的处理均无法正常出菇;因此,利用设施大棚栽培羊肚菌时,可以选择栽培六妹羊肚菌,在棚内加盖1层遮阳网,以保证出菇、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对3个商业化栽培羊肚菌菌株进行了鉴定,通过多孢分离及组织分离2种方式分离菌株,并利用冬闲蔬菜大棚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3个羊肚菌菌株均鉴定为六妹羊肚菌。2种分离方式下,六妹羊肚菌HY8后代分离菌株产量均高于菌株HA1和HY5。菌株HY8多孢分离后代菌株产量明显低于组织分离菌株,而菌株HA1和HY5多孢分离菌株产量略高于组织分离菌株。说明六妹羊肚菌不同菌株的大田表现差异较大,不同分离方式的后代菌株产量也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为羊肚菌生产中选择表现优良的菌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污染菌种中分离的病原性真菌为试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10种常见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并与生石灰进行复配,以期筛选出适合六妹羊肚菌菌种生产与人工栽培的复配杀菌剂。结果表明:羊肚菌菌种2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分别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与卵孢单端孢(Trichothecium ovalisporum);在10种杀菌剂中,百菌清的抑菌效果最好,0.25 g·L-1百菌清对绿色木霉与卵孢单端孢的抑制率分别为85.71%和64.16%;0.25 g·L-1百菌清与1.2 g·L-1生石灰制成的复配制剂对2株病原菌的抑制率均高于单剂处理,分别为93.25%、72.73%,而对六妹羊肚菌无显著抑制作用,或可应用于相关病害防治。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六妹羊肚菌为试验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提酸沉法提取羊肚菌蛋白质,测其抗氧化活性,以蛋白质提取率为指标,选择料液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和pH为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条件,并用优化后工艺提取来自不同地区的羊肚菌蛋白质。结果显示,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的羊肚菌蛋白质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0(g/mL)、超声时间20 min、超声温度40℃、pH 11,该条件下蛋白质提取率为(32.94±0.39)%。对蛋白质粗提物进行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结果清除率同蛋白质浓度呈正相关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优化提取工艺对5个不同地区的六妹羊肚菌蛋白质提取结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并筛选出适宜黔西北冷凉山区栽培的羊肚菌品种,对引进的2种羊肚菌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和七妹羊肚菌(M.eximia),采用2种设施模式(简易平棚和简易平棚套小拱棚)开展栽培比较试验,对比分析2个种在不同设施模式下的出菇情况、产量及农艺性状差异.结果显示,六妹羊肚菌...  相似文献   

6.
应用野生高羊肚菌(Morchella elata)及3种可驯化栽培的梯棱羊肚菌(M. importuna)、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和七妹羊肚菌(M. eximia)的15个样品共计52个分离株,包括相同子囊果不同部位和相同部位的多个组织分离株,以及单孢分离株,采用继代培养的方法测定这些菌株的生长曲线和形态特征,分析这些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菌核和色素产生及菌落形态等培养性状。结果为:除了两个组织分离菌株在继代培养5 320 h仍然存活以外,其余供试菌株均在不同时间段内老化死亡,其中寿命最长者为连续继代培养3 814 h,继代培养总生长距离213.7 cm;寿命最短者仅继代培养360 h,总生长距离5.9 cm。羊肚菌的老化表型为菌核产生数量下降、产生色素增加、菌丝生长速度下降和菌落边缘不整齐。表明羊肚菌菌丝的快速老化是一个普遍现象,可能与低等生物遗传物质的快速变异有关。鉴于菌株老化严重影响栽培产量,建议将菌株寿命测定作为羊肚菌优质菌种评判的一个指标。并提出在生产中减缓羊肚菌老化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7.
探索羊肚菌外源营养袋应用最优方案,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分别对温室栽培六妹羊肚菌外源营养袋的摆放量、摆放时间及撤出时间进行优化。结果外源营养袋的最佳摆放量为5袋/m2、最佳摆放时间为接种后的第9天,最佳撤出时间为摆放外源营养袋后第30天。通过对外源营养袋的摆放量、摆放时间及撤出时间的优化,提高六妹羊肚菌的产量、品质,同时最大程度降低羊肚菌栽培成本。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高原地区栽培羊肚菌(Morchella spp.)的营养品质,以海拔3 570 m栽培的3个六妹羊肚菌(M. sextelata)品种(M6、HB-8和HB-5)子实体(高原栽培羊肚菌)为主,对比同地域野生样品及湖北栽培的相同品种样品(平原栽培羊肚菌),分析粗蛋白、粗脂肪、粗多糖、灰分、粗纤维、矿质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当品种相同时,与平原栽培羊肚菌相比,高原栽培羊肚菌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上升,灰分含量显著下降,粗纤维含量显著降低(除M6外);K和Fe含量均显著降低;维生素B6、维生素B2、维生素B9、维生素D、维生素E含量显著降低,维生素B1含量显著升高;总氨基酸含量、总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总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上升。高原栽培羊肚菌的必需氨基酸指数(IAAI)明显高于平原栽培羊肚菌,更接近于FAO/WHO标准蛋白,且其生物价(BV)更高。关联性分析表明,羊肚菌中维生素B6、维生素B9(叶酸)、维生素D和维生素E含量与总必需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维生素B6与粗多糖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热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高原栽培羊肚菌蛋白营养价值突出,而...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探索昆明地区羊肚菌大棚栽培的环境条件,于2020年11月至12月,将六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共6个菌株,分4个批次栽培于钢管塑料大棚内,详细记录并分析了各菌株在原基形成、原基分化、幼菇形成和采收共4个阶段的空气和土壤的温湿度情况与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10.
以提高室外大棚羊肚菌子实体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研究目的。以六妹羊肚菌为栽培实验品种,按杂木屑65%、麦粒30%、石膏1.5%、生石灰1.5%、腐殖土2%为配方组合,采用高温高压灭菌制作原种和栽培种,按杂木屑35%、谷壳25%、麦粒35%、石膏1.5%、生石灰1.5%、腐殖土2%配方制作外援营养袋,严格按室外大棚羊肚菌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进行管理,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拔630 m,年平均气温16.3℃,无霜期298 d,平均日照时数1 150 h,年降雨量1 257.2 mm,最冷月平均气温10.2℃,最热平均月气温26.7℃,连续3 d平均气温小于20℃的条件下,经优质高效栽培的室外大棚羊肚菌中以六妹羊肚菌品种为好,播种时间以10月23日~10月30日为宜,每公顷播羊肚菌种3 570 kg~4 250 kg时,产量(鲜菇)可达3 000 kg·hm-2~3 750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利用冬季闲置鱼塘资源,实现种养循环,提高综合效益,试验利用冬季休渔期的鱼塘塘基栽培羊肚菌。从栽培设施、环境条件、营养袋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鱼-菌(羊肚菌)的轮作技术,分析该栽培模式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羊肚菌的绿色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获得羊肚菌杂交双基因型菌株的时间,选择了6个七妹羊肚菌单基因型菌株和4个六妹羊肚菌单基因型菌株,分别在不同温度和不同状态下杂交,利用PCR技术在第1、3、5和7 d检测杂交菌株的基因型。结果表明,七妹羊肚菌杂交成功率更高,不同条件下3 d基本能获得双基因型菌株;六妹羊肚菌杂交不太稳定,杂交5 d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羊肚菌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较佳母种培养基.方法:用11个母种培养基培养在甘肃栽培的一株六妹羊肚菌,观察其菌丝体培养特征和菌核形成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配方11培养基菌丝长势强,气生菌丝少,菌核成颗粒状密集分布于整个培养基,产核能力强.结论:配方11(生梨50 g,葡萄糖5 g,琼脂5 g,磷酸二氢钾0.25 ...  相似文献   

14.
开展了6个羊肚菌菌株的核桃林下栽培试验,以期为大理地区羊肚菌的栽培与推广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观测各个品种羊肚菌菌丝、菌核、原基、子实体整个生长周期的特点,综合对比分析了各个品种在成熟时间、出菇特点、品质、产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试验区内,6个羊肚菌试验菌株中以六妹系列的LL-1出菇时间最早、品质最佳、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刘玥  梁珍  赵坤  李林辉 《食用菌》2023,(4):22-24
以羊肚菌母种F1,两株子囊孢子单胞菌株Fa2、Fa67及其对应的组织分离菌株Ft2、Ft67五株六妹羊肚菌菌株为试验材料,比较其菌丝培养基最适宜碳氮源、菌核量、产量,以期筛选优良的羊肚菌栽培菌株。结果表明,由子囊孢子选育优良羊肚菌栽培菌株的方法可行,试验为人工栽培羊肚菌优势菌株筛选与保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采集到的15株栽培羊肚菌样品和14株野生羊肚菌样品进行ITS序列分析和ISSR多态性分析,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和遗传聚类分析图谱,发现辽宁地区主栽品种为黑色系的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Mel-6)和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Mel-10),同时还有少量的七妹羊肚菌(Morchella septimelata,Mel-7);野生羊肚菌样品属于黄色系的Morchella sp.(Mes-6)和Morchella sp.(Mes-9)。结果表明辽宁地区羊肚菌栽培品种与野生羊肚菌品种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性,为实现本地野生羊肚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工栽培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大球盖菇、双孢蘑菇、毛头鬼伞、蛹虫草、梯棱羊肚菌和六妹羊肚菌为试材,采用平板培养的方法,研究50、100、200、350 mg·L-1铅浓度胁迫对6种真菌生长的影响,并在铅胁迫下生长最佳的菌株中添加氧化石墨烯,观察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后期利用氧化石墨烯和大型真菌联合修复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6种菌株中,六妹羊肚菌的平均生长速率最快,当培养基铅浓度在350 mg·L-1时,六妹羊肚菌的平均生长速率可达23.93 mm·d-1,且在100 mg·L-1铅浓度胁迫下,添加氧化石墨烯能促进菌丝体的生长,但随着铅浓度的升高,氧化石墨烯对铅毒害的屏蔽作用降低。  相似文献   

18.
以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 2个物种共8个菌株为材料,分析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评价8个菌株在六盘水市栽培的适应性及产量稳定性。结果表明,8个菌株均能在六盘水地区正常生长且有一定的产量。但Lxy4-1菌株外观性状差,不宜推广,GZ-1、HB-1菌株产量较高,且外观性状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羊肚菌菌丝和菌核的形成及形态变化多样,了解掌握在不同营养栽培条件下的多态性规律是羊肚菌研究中的难题,对菌丝、菌核微观和宏观形态变化进行综述,并对菌丝、菌核优劣培养条件进行比较分析,为攻克菌核、菌丝多态性在羊肚菌研究中产生的难题及实现羊肚菌人工商业化生产,提供数据及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延边地区一株野生羊肚菌资源为研究对象,母种分离后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法明确其品种,并设计6个母种培养基配方、14个原种培养料配方、8个外源营养瓶配方、7个栽培基质配方,筛选其母种、原种、外源营养瓶及栽培的适宜基质。鉴定结果显示,该野生菌株“23-1”为六妹羊肚菌。配方筛选试验结果表明,“23-1”母种培养适宜PDA培养基,菌丝生长快、长势强,接种后96 h即出现菌核;原种培养料以13号配方(硬杂木屑38%、麦粒40%、麦麸10%、草炭土10%、生石灰1%、石膏1%)菌丝生长表现好,接种后15天满袋,菌丝粗壮;外源营养瓶配方中麦粒所含比例高,表现菌丝长势强、满瓶时间长,综合考虑原基形成时间及产量,适宜配方为麦粒50%~60%、硬杂木屑29%~39%、草炭土0~10%、生石灰1%;栽培基质各配方出菇时间接近,平均产量以6号配方(园土88%、珍珠岩10%、生石灰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107.46 g/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