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治国 《农业考古》2012,(3):151-154
清代是历史上黄河河患较为严重的朝代,故黄河治理问题在清代国家事务中较长时期内处于重要位置。清初的诸帝均较为重视对河患的治理,康熙将三藩及河务、漕运作为三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夙夜念癈。雍正帝也对黄河  相似文献   

2.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西力东渐下的近代社会,国势衰微,黄河久疏治理河患不断。丁宝桢,晚清时期较有作为的官员;为官山东期间,创办山东机器局、巩固山东海防,推动了近代山东社会的发展。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河患自是多发,身为巡抚的丁宝桢力任巨艰、勇挑重担,很好地完成了堵复决口的任务。在治黄的过程中,丁宝桢厉行节俭、体恤民情,得到了朝廷的嘉许、百姓的爱戴。  相似文献   

3.
黄河首曲湿地亟待保护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首曲湿地被誉为“黄河之肾”,但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湿地一度被蚕食萎缩。黄河首曲湿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对整个黄河河流域水资源的调节起着关键作用。保护黄河首曲湿地,就是保卫黄河,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相似文献   

4.
构建沿黄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河南方案思路。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主槽河底持续下降,悬河水患得到根治,为沿黄布局城市和产业园区提供了技术前提,构建沿黄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符合区域经济"点-轴-网"发展规律,有利于推进郑汴洛焦新许济1+6郑州大都市圈一体化融合发展,有利于打造黄河流域最大的新经济增长极。围绕建设美丽之河、平安之河、兴旺之河、创新之河、文化之河的总目标,重点规划建设黄河谷生态走廊、黄河谷科创孵化走廊、沿黄产业带和都市带、沿黄生态文化旅游带、沿黄综合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5.
吴小伦 《农业考古》2013,(1):133-137
豫境之惠济河是乾隆初年官民疏浚汴河故道、泄水救灾而形成的一条河流.它既为此次救灾厥功至伟,又承担了清中晚期分泄贾鲁河、黄河之水,疏导豫东平原之水,尤其外排开封城内之水的重要使命.由于流经黄河水患的重灾区,沙淤和疏浚也成为了惠济河与沿岸官民所面临的常态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排放到黄河的污水绝大多数是 来自企业的工业废水及未经处理的 生活污水,要彻底治理黄河污染,首 先要治理流域内的污染源: 1.污水综合达标排放。按照谁污 染谁治理的原则,对排污量大、污染 浓度强的工厂、企业要实行总量控 制,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监督性监 测,限期治理。 2.要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要全 面加强政府对环境的监督、管理与协 调,着重加强流域内水环境的治理, 建立入河排污口的动态档案,及时掌 握入河排污状况,督促排污单位限期 治理。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坚决关、停、  相似文献   

7.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相似文献   

8.
金堤河属黄河一级支流。也是豫北地区的一条骨干排水河道。本文通过对金堤河滑县段工程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并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9.
<正>一、麦红吸浆虫的发生情况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全市从南到北大致分成三部分:黄河大堤至黄河之间为黄河滩区,黄河大堤与金堤河之间为黄河泛冲低缓平原区,金堤河以北为黄河故道冲积平原区。麦红吸浆虫自1993年在濮阳市南乐县杨村乡发现以来,发生面积逐步增加,2014年濮阳市麦红吸浆虫共发生3.13万hm2,约占小麦种植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黄河大堤与金堤河之间的黄河泛冲低缓平原区和金堤河以北的黄河故道冲积平原区。二、发生面积扩大的原因分析(一)生态学因素麦红吸浆虫在濮阳市的潮土、脱  相似文献   

10.
"引黄济卫"工程是中国共产党掌握全国政权后在黄河下游修建的首个大型灌溉工程,该工程同时具有航运效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黄河治理的一次创举。它在保障华北平原粮食供应、促进内陆和港口城市的商贸往来、加强中共政治权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毛泽东号召"要把黄河的事办好"到习近平强调"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使黄河"变害为利"不断求索,"引黄济卫"工程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实践。站在中国共产党的角度窥视"引黄济卫"工程兴建的原因,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项水利工程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的意义与价值;正视中国共产党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了解其化解问题所采取的方式手段,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水利工程建设的多面相,由此亦对反思新中国成立后区域发展与流域治理协同发展的经验、教训有所启迪教益。  相似文献   

11.
曹志敏 《农业考古》2012,(1):172-176
河患频仍,河政败坏成为嘉道中衰的表征之一。史家印銮章认为嘉庆一朝"实为清室由盛而衰之枢纽",其中衰之现象约有三端,除满兵不竞、吏治大坏之外,就是"河患之见告",他说:"康熙时治河,实事求是,嘉庆以还,官吏则视为利源,国家则成为漏卮。年复一年,糜帑无算。"(1)5407此论不无道理,嘉道时期吏治腐败,导致河政废弛,黄河河患最为严重。事实上,清代中期以来中国自然环境恶化,黄河河患严重,处于铜瓦厢改道  相似文献   

12.
基于黄河河势"流性习散,河性习弯"的变化特性,提出了适应未来水沙条件的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治理方略:在现有河弯工程与改建的"束流节制工程"强力约束下,靠溜险工及控导工程与以生产堤为基础改造成的护滩防洪堤共同构成第一道防线,发挥控制流路,束流输沙及避免中常洪灾的作用,在完成标准化建设的大堤上有目的地修建防滚河工程后成为第二道防线,结合在大堤至控导工程及村庄至大堤的道路标准提高后形成的格堤,既可在发挥分滞洪作用的同时,有计划地淤滩治滩.此外,"河南运河"也可作为黄河下游河道长期治理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3.
北宋建都开封,开封成了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开封地处黄河下游,黄河河道变迁剧烈,灾害大大超过了以前的朝代,决、溢、徙皆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新纪录,所以河患与统治者的利害关系紧密相连。因此北宋王朝对黄河的治理也就十分重视,特别是王安石两次出任宰相时期。在治河的同时,人们在前人引浑灌淤实践的基础上,根据黄河多泥沙的特点,进行了大规模引浑灌淤,把水沙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禹开三门、中流砥柱、大禹庙、娘娘河等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在黄河两岸三门峡民间广为流传,是黄河三门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黄河泥沙居世界河流之冠,号称“一石水而六斗泥”。黄河水量年内分布极不平衡,春冬水少河几断流;夏秋洪水暴涨暴落。探索黄河的水沙规律,根据黄河特点施治,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几千年努力,积累了丰富经验。明代后期,在黄河下游修筑双重堤防系统,利用遥、缕二堤之间广阔滩区滞洪落淤,同时收到防洪治沙的显著效果。这是古代中国人民治理多沙河流的一个创造。  相似文献   

16.
黄河甘肃段防洪工程工程实施后,提高了黄河干流甘肃段防洪能力、完善区域防洪体系、改善群众沿岸生产生活条件,对保障黄河沿岸防洪安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黄河甘肃段防洪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和保障管理等主要因素出发,浅析了各项管理因素对河甘肃段防洪工程的影响,目的为黄河甘肃段防洪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正>九曲黄河万里沙。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通过大清河重回山东入海,不断地泥沙淤积造陆,形成了今天240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为探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引领盐碱半盐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黄河三角洲腹地辽阔的平原上,一片土地正成为“希望的田野”,这就是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人们一般谓湟水两岸羌人所居之地为湟中,即湟水流贯其中之意。《资治通鉴》卷六十七胡三省注:“湟水源出西海盐池之西北,东至金城允吾县入河。夹湟两岸之地,通渭之湟中。”《西宁府新志》卷三曰:“古西羌所居,谓之湟中。”卷四又曰:“湟水其源出西塞外,流入(西宁)县治,古湟中之名繇是水也。”湟水又名西宁河,是黄河上游一条重要支流,在今青海省东部,源出海晏县包呼图山,东流经湟源、湟中、西宁、互助、平安、乐都、民和等县、市,至甘肃省兰州市西达家川入黄河。全长349公里,流域面积(包括支流大通河)为38,000平方公里。在地理学上,湟水  相似文献   

19.
<正>洛阳市地处黄河中游,横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北汝河、老灌河等主要河流通过,其主要支流有河、涧近百条,水资源十分丰富。建国后随着水利建设和渔业生产的发展,水库、池塘大量增加,水域面积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发源或流经洛阳市的河流有10余条,如黄河、洛河、伊河、涧河、瀍河等。水库109座,其中大型水库4座,有小浪底、西霞  相似文献   

20.
"一河一策"治理及管理保护方案的编制对建立健全区域河道、水库(以下简称河库)管理保护体制机制,全面实施河(库)长制,有效恢复河库健康生命,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以棋盘河"一河一策"治理及管理保护方案为例,在分析河道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河一策"治理及管理保护目标、任务与措施,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可供同类区域小型河流"一河一策"方案的编制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