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 GC-IMS)分别对硫黄鳞伞(Pholiota conissans)新鲜、冷冻干燥、热风干燥子实体的不同部位(菌盖、菌柄)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对硫黄鳞伞挥发性成分有影响;3种方式对菌盖、菌柄挥发性成分影响不同。从新鲜样品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48种,主要包括醋酸、多种醇类化合物及少量醛酮化合物等;冷冻干燥样品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78种,具有花果香气的醛酮类及酯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热风干燥样品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78种,包括多种醛、酮、酯类,以及甲苯、2-正丁基呋喃、柠檬烯、2-正戊基呋喃、苏合香烯等多种杂环化合物。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进行分析,ROAV≥1.00的挥发性化合物为关键风味成分,新鲜样品中关键风味成分主要有醋酸、3-辛醇、3-甲基-1-丁醇、乙醇、2-甲基丙醛、乙酸己酯等,菌盖、菌柄中ROAV较高的分别是醋酸、3-辛醇。在2种干燥样品中,关键风味成分主要有丁酸乙酯、3-甲基丁...  相似文献   

2.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和金福菇(Tricholoma lobayense)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定量分析.糙皮侧耳和金福菇子实体样品中均检测出65种挥发性成分;在糙皮侧耳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中2,6-二叔丁基对甲酚、5-乙酰基氧基甲基-2-糖醛、3-辛酮、3-辛醇和苯乙醛相对含量较高,百分比分别为21.24%、14.71%、13.22%、7.75%和6.73%;在金福菇子实体挥发性成分中2,6-二叔丁基对甲酚、1-辛烯-3-醇、2-戊基-呋喃、(E,E)-2,4-癸二烯醛和(Z)-2-辛烯-1-醇,相对含量较高,百分比分别为18.84%、18.07%、17.78%、6.34%和3.80%.  相似文献   

3.
利用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 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技术分析稻草、废棉、棉籽壳、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r)菌渣、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菌渣5种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子实体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评价挥发性风味成分对草菇子实体总体风味的贡献,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明确了对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香气影响较大的挥发性香味成分,通过综合评价指数(general evaluation indexes, GEI)对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香气进行评价,采用感官评定法验证分析草菇挥发性风味成分评价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中共检测出38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共有的化合物为26种,主要是芳香族和烯烃类、醛类化合物,其次是醇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通过对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异戊醛、己醛、1-辛烯-3-醇、甲硫醇、2-戊基呋喃、二甲基硫醚对草菇子实体香气影响较大。GEI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香气差异显著,用刺芹侧耳菌渣栽培的草菇香气品质最优,金针菇菌渣栽培的草菇香气品质最差,感官评定结果与构建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评价模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GC-MS/MS)鉴定福建省6个香牙蕉品种(品系)在不同后熟时间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法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法评价香牙蕉的香气特征。结果表明:6个香牙蕉品种(品系)在后熟过程中共检测到36种挥发性风味成分;成熟度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成熟度升高,醛类成分相对含量先升高后持续下降,酯类成分在后熟第7 d时检出并持续升高,后熟至第10 d时为86.02%~92.32%;(E)-2-壬烯醛、反-2-,顺-6-壬二烯醛、正己醛、2-正戊基呋喃、反-2-己烯醛是青香蕉中的关键香气成分,丁酸异戊酯、1-甲基乙酸丁酯、乙酸异戊酯、乙酸异丁酯是黄香蕉中的关键香气成分;醇类、酮类成分相对含量较低且对香牙蕉整体香气无影响。探析福建省香牙蕉挥发性风味成分特点,补充了青香蕉风味成分数据库,为香牙蕉育种、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探究金花菌(Aspergillus chevalieri)在发酵桑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利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技术结合聚类分析(PCA),对不同发酵时间桑叶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确定发酵桑叶中主要挥发性物质。结果共定性出45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有醇类10种、醛类10种、酯类9种、酮类8种、醚、烯和酸类各2种、烷烃和噻唑各1种。金花菌发酵后能使桑叶中苯甲醛甘油缩醛、硫丙醇、1-辛烯-3-醇、1-戊稀-3-酮和己醇等具有不良风味的挥发性物质减少或消失。同时,增加异丙基乙酸酯、3-羟基丁酸乙酯、甲酸丁酯、2-庚酮、γ-丁内酯、3-羟基-2-丁酮(乙偶姻)和4-甲基噻唑等具有水果和脂肪香气的物质。研究结果可为发酵桑叶风味改善和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L808和ww808(子实体无香菇香味)两个香菇菌株(Lentinula edodes)的菌丝体和子实体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八碳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酸类化合物、芳香和烯烃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八种。剔除其中相对质量分数低于0.5%的部分,检出挥发性成分79种,其中,L808和ww808的菌丝体中挥发性成分分别有54和43种,主要是醛类化合物、芳香和烯烃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子实体中挥发性成分分别有36和38种,主要是含硫化合物(通常认为的主要香味物质),其中ww808的含硫化合物含量是L808的64.61%。  相似文献   

7.
探究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菌丝体粉的营养成分和挥发性气体成分,为其进一步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失重法检测灰分和水分含量,脂肪、蛋白质、总糖含量测定分别采用索氏提取法、凯氏定氮法和蒽酮—硫酸比色法,气质联用仪分析挥发性气体成分。结果显示:蛹虫草菌丝体粉中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总糖的含量分别为5.73%、2.54%、3.82%、7.12%、67.58%;挥发性气体成分共鉴定出44种,其中醛类物质14种,占峰面积的47.53%,是蛹虫草菌丝体粉中主要的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8.
鲍鱼菇菌丝体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鲍鱼菇菌丝体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以DB-5MS柱分离出43个峰,用质谱法鉴定出18种化合物,主要为反,反-2,4-癸二烯醛、正己醇、1-辛烯-3-醇等药理活性物质.体外抗菌试验表明鲍鱼菇菌丝体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多种临床致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特早熟与早熟荔枝果实挥发性成分特征及差异,为荔枝栽培、育种、加工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EM)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系统地分析了6个特早熟与早熟荔枝种质成熟果实的挥发性化合物,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比较了这两类种质挥发性组分的差异。【结果】共鉴定出103种挥发性组分,10种为共有的化合物、34种为各种质的特有化合物,以单萜类、醇类、醛酮类、酯类及倍半萜为主要成分,其中特早熟种质的挥发性物质种类以醇类、醛酮类及酯类为主,早熟种质挥发性物质则以萜类(单萜及倍半萜)及醇类为主。运用OPLS-DA方法获得上述特早熟-早熟组间的差异代谢物39个,其中下调的化合物包括异戊醇、正辛醇、异戊醛、反-2-辛烯醛、乙酸乙酯、3-甲基-3-丁烯醇乙酸酯、乙酸苄酯、戊酸苄酯、苯甲酸异戊酯、α-筚澄茄油烯、α-古巴烯、异戊酸、十四烷,上调的化合物包括α-蒎烯、月桂烯、α-松油烯、邻伞花烃、(+)-柠檬烯、罗勒烯、(E)-Β-罗勒烯、γ-萜品烯、萜品油烯、别罗勒烯、对-薄荷-1,5,8-三烯、芳樟醇、β-香茅醇甲醚、对伞花烃-8-醇、蒎烯-10-醇、α-松油醇...  相似文献   

10.
树莓果皮及果肉挥发性成分分析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SDE)提取树莓果皮及果肉挥发性成分;用GC/MS法从树莓果皮及果肉挥发性成分中分离并确认6种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法通过G1710BA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性成分中的百分含量,其中主要成分为糠醛(60.28%)、苯并噻唑(4.50%)、4-甲基-2-乙醇(3.15%)、苯酚(3.08%)、a,a-4-甲基-苯甲醇(3.03%)、苯乙醇(2.41%)。  相似文献   

1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云南美味牛肝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分析和鉴定,共得到5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烃类6种、醛类11种、醇类9种、酮类8种、酚类6种、酯类5种、含氮含硫及杂环类11种。醇类(16.7%)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其次为醛类(9.148%)、酯类(7.615%)、含氮含硫及杂环类(5.109%)、酮类(2.038%)、烃类(1.283%)、酚类(1.013%)。1-辛烯-3-醇的含量为9.918%,是云南美味牛肝菌最重要的特征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不同成熟度威海‘青皮’无花果挥发性成分差异,本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鲜食无花果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内标法对风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威海‘青皮’无花果中共检测出7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酯类、醛类、醇类、烯类、烷烃类等,其中六成熟无花果检出33种、八成熟检出29种、十成熟检出36种。不同成熟度无花果的挥发性组分、特征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挥发性气味成分是食用菌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云南五种常见野生食用菌: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远东疣柄牛肝菌(Rugiboletus extremiorientalis)、翘鳞肉齿菌(Sarcodon imbricatus)、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和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的挥发性气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鸡油菌、远东疣柄牛肝菌、翘鳞肉齿菌、松口蘑和印度块菌中分别鉴定出17、15、14、23和14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中鸡油菌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为3-辛醇,远东疣柄牛肝菌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为大叶香烯D,翘鳞肉齿菌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为α-蒎烯,松口蘑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为3-辛酮,而印度块菌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为1-辛烯-3-醇。这些成分可为食用菌的风味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食用菌的病虫害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顶空固相微革取操作,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琼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并用面积归-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分离了48个色谱峰,初步鉴定了其中的24个成分,占其挥发性成分的81.64%。主要包括烷烃、烯烃、醇、酚、酯、及芳烃类等6类化合物,其中烯烃化合物占总色谱馏出峰面积的51.57%,烷烃类占11.95%,芳烃类占9.61%,醇类占5.47%,酯类占2.43%,酚类含量最低,只占0.7%。其主要化合物有:石竹烯(13.5%),5,6-二亚甲基环辛烯(11.11%),古巴烯(7.42%),2-乙烯基-1,1-二甲基-5-亚甲基环已烷(8.47%),十一烷(2.59%),5-己烯-1-醇(5.15%)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从梵净山翠峰茶叶中提取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其组成成份.结果表明:从一级及特级茶叶中分别鉴定了相对含量大于0.50%的化合物40个;主要挥发性成分有壬醛(9.11%)、十一醛(6.17%)、戊醇(4.75%)、1-辛烯-3-醇(4.18%)、2,3-辛二酮(3.64%)、1-辛醇(3.14%)、雪松醇(3.13%)、芳樟醇(2.96%)、辛醛(2.59%)、己醛(2.53%).脂肪醛、脂肪醇及脂肪酮是梵净山翠峰茶的主要赋香成分.  相似文献   

16.
崔婷婷  单长松  吴澎  周涛 《园艺学报》2015,42(11):2283-229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的方法检测红银花与金银花新鲜花蕾和 干花蕾的挥发性成分。4 种花蕾样品共鉴定出67 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新鲜红银花与金银花分别检测出48 种和46 种,经烘干处理的干红银花与金银花分别检测出34 种和37 种。[3.2.1.0(1,5)]三环辛烷、β– 芳樟醇、5–甲基–2–己醇和以及十六烷是4 种样品共有的成分。其中红银花挥发性成分主要以烃类、 醇酮类为主,β–芳樟醇含量显著高于金银花;样品在由新鲜到烘干这一过程中,烃类和酯类挥发性物质 含量降低,醛类和醇酮类挥发性物质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 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技术对15个赤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得到15个赤芝子实体的共有特征成分,构建特征指纹图谱。结果表明:15个赤芝子实体样品的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差异;共检测出138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醛酮类19种、萜烯类21种、醇类7种、酯类8种、烷烃类57种、酸类1种、酚及醚类2种、含氧杂环类6种和其它物质17种,其中壬醛、癸醛、十二烷、十三烷、十六烷、柠檬烯、α-柏木烯、1,3-二叔丁基苯、糠醛等成分含量较高;从15个赤芝子实体样品的指纹图谱中得到29个共有特征成分,构建了赤芝的特征指纹图谱,共标记出29个共有峰。  相似文献   

18.
陈君梅  宋军阳  何洁  顾秀容  张显 《园艺学报》2016,43(12):2461-247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原产于秦岭不同地点的春兰和蕙兰的鲜花进行了挥发性成分测定。结果表明该地区春兰的花中挥发性成分有40多种,主要成分有3–乙基–2–甲基–1,3–己二烯、(E)–2–辛烯醛和2–壬烯醛等;不同产地的春兰花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构成比较类似,花香类型比较单一,且多数为无香型。而该地区蕙兰的花中挥发性成分多达50种以上,主要成分有(E)–橙花叔醇,二十二碳六烯酸和[1à,2à(Z)]–茉莉酸甲酯等。蕙兰花中挥发性成分中大多为有芳香味的物质,从而使得蕙兰的花具有更浓郁的香味。此外,蕙兰花挥发性成分构成也比春兰复杂,因此比春兰具有更多的花香类型。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樟芝(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发酵液、液体发酵菌丝体和固体培养菌丝体中挥发性成分,其中共鉴定出30种香气成分.发酵液中有14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为43.76%,以醇类为主;液体发酵菌丝体有19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为34.97%,以醇类和醛类为主;固体培养菌丝体中有15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为12.21%,以醛类为主.  相似文献   

2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分别提取椴木银耳、袋栽银耳的挥发性成分,采用GC-MS法分析样品的挥发性成分,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判定关键风味物质。从椴木银耳中检出5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酸类、醛类、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的是乙酸,占比21.212%。从袋栽银耳中检出5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醛类、酸类、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的是正己醛,占比13.173%。采用ROAV法进行评价,得出椴木银耳的关键风味物质包括正己醛、辛醛、壬醛、蘑菇醇、庚醛、正庚酸、肉桂醛、正戊醛,共8种。袋栽银耳的关键风味物质包括壬醛、正己醛、辛醛、蘑菇醇、正戊醛、庚醛,共6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