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慈巴沟风景区采集得到野生子实体,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菌株,并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物种鉴定,通过菌丝培养确定最适碳源、氮源、pH和温度,选用3种栽培料配方驯化,统计每袋子实体数量,称量单菇鲜重。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分离纯化获得菌株XZNM-NX01,将该菌株鉴定为黏小奥德蘑(Mucidula mucida);培养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酵母膏,最适pH为5~6,最适温度为26℃;采用3种栽培料均可出菇,以配方B为栽培料时,每袋子实体个数比配方A和C多,为10左右,且单菇鲜重也高于配方A和配方C,为(16.28±2.01) g。 相似文献
4.
5.
6.
7.
通过对热带小奥德蘑深层发酵培养基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筛选 ,利用正交试验得到了优化发酵培养基配方 ,在此基础上对发酵条件进行了探索。试验结果表明 ,热带小奥德蘑的适宜发酵培养基为 :葡萄糖 3%,蛋白胨 0 .4 %,KH2 PO40 .1%,MgSO4·7H2 O 0 .2 %,VB10 .0 1%。其适宜发酵温度为 2 8℃ ,起始pH5 .0~ 6.0 ,摇瓶装量 60mL 2 5 0mL ,接种量 10 %。 相似文献
8.
对采自辽宁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褐褶边小奥德蘑(Oudemansiella brunneomarginata)进行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探究.试验结果表明,褐褶边小奥德蘑在阔叶树木屑加富培养基(配方4:200 g马铃薯,200 g阏叶木屑,20 g葡萄糖,3 g磷酸二氢钾,1.5g硫酸镁,15 g琼脂,1000 mL蒸馏水,pH自然)上生长较好,适宜碳、氮源分别是葡萄糖、蔗糖和蛋白胨,适宜pH为7;在3种供试培养料中均能形成子实体,其中在阔叶树木屑培养料中(78%阔叶树木屑,20%麸皮,1%石灰,1%白砂糖,60%左右含水量)发菌最快,形成原基最早、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9.
10.
12.
以鳞柄小奥德蘑粉为试材,采用磷酸缓冲溶液浸提凝集素,倍比稀释法测定其热稳定性、耐盐性、糖特异性和对多种血红细胞的凝集能力;以凝血活力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了鳞柄小奥德蘑凝集素的提取工艺,以期研究鳞柄小奥德蘑凝集素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其凝血活性。结果表明:鳞柄小奥德蘑凝集素可凝集兔、鸡、羊和人的血红细胞,对兔血红细胞的凝集能力最强,凝集能力无物种专一性和血型专一性;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和耐盐性,80℃及以上温度处理可显著降低其凝集能力,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凝集能力逐渐降低,80℃处理50 min或90℃处理10 min,凝集能力消失;含0~0.8 mol·L-1 NaCl的0.01 mol·L-1磷酸缓冲溶液对其凝集能力无显著性影响;特异性糖为N-乙酰-D-半乳糖胺。鳞柄小奥德蘑凝集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液种类0.01 mol·L-1磷酸缓冲溶液,料液比1∶15 g·mL-1,浸提时间2 h,浸提液pH 7.0。 相似文献
13.
14.
覆土对双孢蘑菇菌丝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栽培中,以传统蘑菇砻糠田泥覆土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泥炭比例覆土配方的理化性状、细菌生长量、双孢蘑菇菌丝生物量及其产量。理化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泥炭比例覆土的空隙度、持水率,以及在-2.16 ~ -17.28 kPa水柱牵力下的水份释放量,都随着覆土中泥炭含量的增大而增大。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结果表明,100%、50%和30%泥炭覆土中的菌丝生物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砻糠田泥覆土(P<0.05),并随着泥炭比例的增大而增高;覆土中的菌丝生物量均于第2潮菇原基形成期达最大值。覆土中的细菌数量随着双孢蘑菇菌丝的生长而增多,不同覆土的细菌数量与其中的蘑菇菌丝生物量正相关,覆土中的细菌与蘑菇菌丝存在营养共生关系。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蘑菇子实体形成量与覆土中的菌丝生物量密切正相关,与覆土持水率(含水量)正相关;覆土层蘑菇菌丝生物量和持水率,是蘑菇覆土基质优化的重要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5.
卵孢白僵菌与农药混用对蛴螬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不同浓度的卵孢白僵菌(NEAU30503)孢子悬浮液对蛴螬进行了生物测定,以商品卵孢白僵菌和绿僵菌作为对照,同时测定了卵孢白僵菌与陶本斯乳油和功夫乳油2种化学农药混用对蛴螬的致死率。结果表明:生物农药单独使用时,仅1.25×1011孢子数/L的卵孢白僵菌(NEAU30305)在40d时药效达到79.9%,对照处理的杀虫效果为44.6%~59.7%。菌药混用测定中,陶丝本(3 000×)与卵孢白僵菌的LT50仅为2.1d,LT90为4.1d,其防效最好。 相似文献
16.
从采集自内蒙古贺兰山青海云杉林下的紫蘑子实体中分离获得纯培养菌丝体,结合形态学特征与ITS序列分析鉴定其分类学地位,研究了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温度和pH,并结合其菌根菌特性,进一步考察了宿主植物青海云杉根、枝、针叶浸提物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Cortinarius sp.菌株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报道的采集于加拿大的Cortinarius rufoolivaceus(GenBank登录号为FJ039645)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8%,结合其形态学特征,确定该菌株为丝膜菌属(Cortinarius sp.)真菌;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0℃,最适pH为5.5~6.0;合适浓度的青海云杉枝及针叶浸提物对菌丝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菌丝干质量最大分别达到(8.62±0.27)mg和(6.93±0.27)mg,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5.85%和17.26%。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8种培养基从来自云南哀牢山的12份双孢线虫草(Ophiocordyceps bispora)的子座、菌核及其生境土壤样品中分离细菌,并对细菌进行形态学分类,进行16S rRNA测序鉴定,同时按所获菌株来源及种类随机挑取供试菌株采用琼脂块扩散法测试对25株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双孢线虫草子座、菌核和生境土壤中分离获得302株细菌,对其中275株进行测序,它们属于4门14目18科18属65种,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诺卡氏菌属(Nocardia)和根瘤菌属(Rhizobium)为优势属;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N. nova、纳塔尔链霉菌(S. natalensis)、S. angustmyceticus、高原链霉菌(S. platensis)、杀黄孢链霉菌(S. xanthocidicus)、江西诺卡氏菌(N. jiangxiensis)、高山芽孢杆菌(B. altitudinis)为优势种。就所含细菌类群而言,双孢线虫草生境土壤(16科16属57种)明显高于子座(9...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