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辽西地区仁用杏低产林的不同成因,采用品种更新换优、肥水平衡管理、花果管理、控形更新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低产林改造技术集成与应用,建立仁用杏低产低效林改造示范园,大幅度提高现有仁用杏低产林分的产量、质量和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
盘山县林场红旗工区1976~1981年造林,共保存467hm2(用材林414hm2,灌木林53hm2),1993年开始采伐,经过20年的经营,平均每公顷产木材32.1m3,林木平均年生长量只有1.60m3/hm2。林木生长不良,木材产量低的根本原因是该工区地势低洼,土壤盐渍化,肥力差,同时也有树种选择不当的问题。通过采取台田改造措施,抬高地势,降低地下水位,排水洗盐,改良土壤,实现林、农、牧、渔综合发展的经济结构。两年来改造90hm2,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1 自然概况红旗工区位于盘山县的北部,东…  相似文献   

3.
多年以来,建平地区的造林绿化主战场是固沙造林、荒山绿化。但由于本地区干旱少雨,土质瘠薄,林木生长缓慢,形成大面积低产林。特别是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后,由于经济效益低下,农民从事造林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大面积低产林改造迫在眉睫。通过对营林技术和经营管理两个层面对建平地区低产林改造的总结,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试论低产林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低产林改造马阿滨,薛茂贤,尹淑清,石殿林(黑龙江省林科院)(黑龙江省绥棱林业局)1引言低产林改造技术的研究工作一直是国内外比较重视的问题,但由于各国森林资源条一件的差异,经济发达程度和工业化水平的不一致。以及对森林价值取向的不同,其改造技术也有不...  相似文献   

5.
柿树在山西省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果实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是很受群众欢迎的大众化果品之一;与核桃、花椒、枣并列我省林副特产“四大宝”。但目前大部分产区经营管理粗放,果实品质不高,产量极不稳定,基本上处于半野生状态,形不成大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柿树的产量和品质,达到稳产高产,使柿子真正成为广大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们于1991年开始在山西省黎城县,平顺县,潞城县进行了柿子低产林  相似文献   

6.
板栗低产林改造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板栗低产林改造技术肖正东,宣善平(安徽省林科所,合肥,230031)1987—1991年我们在板栗栽培数量较多的金寨县开展了板栗低产林改造试验、示范与推广。首先根据区域布局、立地类型、林分起源、林龄林况及营林要求,选择2个基点,营建33.3hm2示范...  相似文献   

7.
青阳县毛竹资源分布广泛,但由于长期粗放经营、管理不善,林分结构不合理,导致林分产量低、质量差,浪费了林地资源,影响着毛竹林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的发挥,严重制约了竹产业的发展。采用科学留笋养竹、合理控制采伐等措施调整林分结构;采取劈山抚育、垦复松土、施肥等措施加强土壤管理,毛竹低产林分质量和产量得到明显提高。调查结果显示:采取集约经营措施后,立竹度可提高112%,平均胸径可提高3.7%,每度发新竹可提高3.8倍,年龄结构由1∶1∶3∶5优化至3∶4∶2∶1。  相似文献   

8.
毛竹是禾本科植物中最高大的树种之一,兴安县现有毛竹林38万亩。据98年初步调查,全县有58%近22万亩的低产林,为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该县组织林业科技人员狠抓毛竹低产林培育改造,现就华江乡升坪村菜木塘自然村实施毛竹低产林改造示范点的具体做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龙川县采取梯带、梯级、小平台改地等多种油茶低产林改造措施,获得大面积增产、增收效率。本文对该县低产林改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毛竹生长快、用途大,经济价值高,是我国分布最广、栽培最多的重要竹种,近年已成为广西适生区荒山及退耕还林的主要树种之一。临桂县地处广西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毛竹生长,但由于对现有毛竹林管理粗放、乱砍滥伐,依照传统的、粗放的、有些甚至是掠夺性的经  相似文献   

11.
朝阳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要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地调查方法对朝阳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进行了研究,将其归纳为疏林林下更新、林缘更新、侵蚀沟更新、林隙更新和动物传播种子更新5种类型。不同坡向疏林地油松天然更新幼树株数差异明显;侵蚀沟内油松天然更新明显优于正常坡面;阴坡林隙更新良好,阳坡林隙基本不能进行天然更新;油松林缘更新幼树主要分布于距林缘20 m以内;动物传播种子天然更新多以散生天然油松幼树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油松枯萎损失的估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松枯萎是 90年代以来在辽东、辽南和辽北等地区普遍发生的病害 ,目前 ,全省发生面积已接近 5~ 6万hm2 。文章采用树干解析方法 ,计算出单位面积上 0~Ⅳ级病木生长损失量 ,通过推算 ,计算出全省各地区因油松枯萎所造成的材积损失及经济损失 ,为林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油松枯萎病的发生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松枯萎病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本溪、丹东、抚顺、辽阳、鞍山、营口、大连、铁岭和沈阳9个地区内,在24.92万hm^2的油松林分中,有7.49万hm^2发生了枯萎病,占这些地区油松林总面积的30.1%,平均发病指数为16。重度发病区集中在本溪、抚顺和辽阳地区,发病率均超过40%以上。油松枯萎病的发生与树种组成、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关系密切。油松枯萎病对林木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解析木的解析估算,10a间全省损失人民币11.3亿元。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野外定点观察、抽样调查和室内实验测定等方法,对辽东地区油松落针病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油松落针病各个发生阶段症状特点明显,每年5~7月针叶枯黄脱落,8~10月针叶上出现明显的无性和有性子实体,该病原菌的侵染循环周期为1年;油松落针病的发生与坡向关系不明显,与坡位有明显关系,坡下腹发病较重;人工纯林病害的发生程度最重,人工混交林和天然混交林的发病程度较轻;林分密度越大发病越重,郁闭度越大发生越重;土壤中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随着病情加重而减少,其中速效氮表现最明显;全氮、全磷、速效钾的含量与病害发生关系不紧密.  相似文献   

15.
油松人工林不同大小林隙环境因子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旨在阐明油松人工林抚育间伐24 a后形成的不同等级林隙间环境因子的差异,探讨林隙的形成对环境因子的影响以及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在油松人工纯林选择4种等级的林隙,即林隙直径和冠层平均树高(即林分平均高)之比分别为L-Ⅰ(0.75 H)、L-Ⅱ(1.00 H)和L-Ⅲ(1.25 H)(H为冠层均高)和对照(CK,林冠下),测量了生长旺季的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林隙等级间和林隙内不同区域的环境因子的差异性以及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不同等级林隙间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温度均达到了显著差异(P <0.05),最大差值分别达到了167.94μmol/m^2s和0.7℃,且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而增大。2)3个面积等级的不同区域间光合有效辐射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土壤温度仅在L-Ⅱ面积等级林隙中达到了显著差异(P <0.05),在林隙中心区域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温度具有最大值。3)除了L-Ⅲ面积林隙等级外,其余的林隙等级和对照内光合有效辐射与土壤温度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 <0.05)。【结论】在油松人工林内,抚育间伐24 a后,间伐产生的不同等级林隙和林隙区域会对光合有效辐射与土壤温度产生显著影响,对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燕山山地人工油松林单株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燕山山地9~48a生油松人工林20株标准木的研究表明: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情况表现为干>枝>根>叶,建立了多个油松林木及器官生物量预测模型;提出油松人工林的RSR变化为0.135~0.293,平均值为0.193;分析了油松人工林中多年平均生产力与年生产力的变化情况,利用Logstic模型估测树龄48a时生产力为14205.3g/a,为本次调查的最高值,因此建议生产上主伐林龄应推迟到50a以后。  相似文献   

17.
对辽宁省西部油松造林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针对辽宁省西部地区干旱少雨,荒山荒地多的特点,为了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重点阐述了油松人工直播造林、植苗造林两种造林方式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根据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气候极其干旱的特点,在土壤、水分、树体、花粉等管理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提高油松种子园种子产量的方法与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Throughfall varies in space, which complicates measurements and makes it difficult to achieve accurate spati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we measured gross rainfall and throughfall from May 2011 to September 2012, leaf area index, and locations of trees within a Pinus tabulaeformis plantation fores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northwestern China.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roughfall and related factors, as well as the minimum number and locations of collectors needed to measure throughfall accurately, were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techniqu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hroughfall was concentrated at the canopy edge, indicating that the edge of the canopy of P. tabulaeformis had a convergence effect on throughfall. The analysis of semivariance of throughfall demonstrated that canopy structure was a key factor influencing spatial variation of throughfall in low rainfall events, but measurement errors and other nonspatial variables were the primary factors affecting the variation of throughfall in high rainfall events. Based on the mean throughfall at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canopy radius centered on the individual tree stem, the minimum number and locations of collectors needed to accurately measure throughfall was estimated. In this study, four rain collectors (diameter 20?cm) at the 3/5 canopy radius could reasonably represent the average throughfall under the individual P. tabulaeformis canopy.  相似文献   

20.
油松落针病的发生与土壤条件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辽宁东部地区油松落针病的发生与土壤条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7个县的油松发病林分内共有4种森林土壤类型,分别为石质棕色森林土、暗棕色森林土、草甸棕色森林土、生草棕色森林土。石质棕色森林土类型发病率(86.34%)和发病指数(50.01)最高。土壤肥力测定显示共同规律是随着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钙和镁含量的减少而油松落针病均呈现病情加重的趋势,速效氮含量比正常下降了87.73%,表现最明显。发病林分的土壤pH值皆呈弱酸性,林分病情随着土壤的pH值减小而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