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合成滞育激素对家蚕卵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阐明家蚕滞育激素在诱导滞育卵发生以及对蚕卵滞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的调节作用 ,对低温 (16℃ )暗催青的二化性品种大造 ,在化蛹初期注射合成滞育激素 ,诱导其产下滞育卵 ,然后将这种滞育卵分别用 2 5℃和 5℃保护 ,调查其在滞育过程中糖元、海藻糖、山梨醇和甘油量的变化。结果发现 ,从化蛹第 3天开始 ,每天注射 15 0pmol/头合成滞育激素 ,连续 3次 ,可得到 70 %左右的滞育卵。这种滞育卵在产卵初期糖元的含量与自然滞育卵相似 ,但山梨醇的含量仅有自然滞育卵的 5 0 %左右。诱导滞育卵在 5℃中保护时 ,解除滞育的时间比自然滞育卵提前 ,孵化率比自然滞育卵低 2 0 %左右。未孵化卵大多在转青期死亡。由上述结果推测 ,这种诱导滞育卵在产卵初期糖元与山梨醇的代谢间存在某种障碍 ,从而影响山梨醇的合成 ,导致滞育的提前解除和胚胎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2.
合成滞育激素对家蚕卵Gpase、NAD-SDH、PFK、FBP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化性蚕品种大造在高温(25℃)明条件(每日光照18小时)下催青时,全部产滞育卵,在低温(16℃)暗条件(全天黑暗)下催青时全部产非滞育卵。低温暗条件下催青的大造在化蛹第3日注射一定剂量的合成滞育激素,可以诱导其产下70%左右左右的滞育卵。这种由合成滞育激素诱导形成的滞育卵,在滞育期中Gpase,PFK,FBP,NAD-SDH等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的酶活性与非滞育卵不同,,但与天然滞育卵相似。只是酶活性和蚕卵解除滞育的时间比天然滞育卵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家蚕滞育卵长期保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了不同温度保存的9个原种及2对杂交种的滞育性及多元醇量的变化,对长期保存卵进行了养蚕试验。结果表明:5℃保存卵在产卵100日后滞育开始解除,150日左右孵化率达到最高峰,200日后急剧下降。不同品种间无明显差异。1℃保存卵在产卵后180日左右开始解除滞育,原种在200-300日之间孵化率最高,300日后显著降低,而杂交种产卵后450日孵化率仍在80%以上。-1.5℃保存卵在产卵后500日仍呈滞育状态,但转入5℃保存80日后可获得孵化能力,到产卵后700日孵化率大致在60%左右。不同温度保存卵滞育的解除,与卵内山梨醇及甘油量的减少呈相同趋势。养蚕结果表明,用1℃保存410日以及-1.5℃保存700日的杂交种,除孵化率比当年生产的冷藏浸酸种低外,其它饲育成绩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弄清家蚕非滞育卵胚胎发育期糖元的利用形式,调查了游离糖类量的变化,同时探讨了低温的影响。用温度25℃保护非滞育卵,使胚胎发育,则产卵2日后出现山梨醇,再行减少,但产卵2日后海藻糖增加。从产卵七日后,随着海藻糖的减少,孵化前甘油、山梨醇、葡萄糖急剧增加。产卵24小时后,用5℃或1  相似文献   

5.
蚕蚕非滞育卵用25℃连续保护或者在产卵24小时后用15℃、5℃及1℃保护,研究了在这些温度下给予多元醇量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5℃和15℃保护的糖元(GLY)减少,山梨醇(S)、甘油(G)的蓄积量却甚微,平均每克卵约10—20μmles(微克分子,下同)。与此相反,5℃和1℃保护卵,随着GLY的减少而S和G蓄积。5℃保护卵,到产卵50日后,S和G各自增加到30μmoles、40μmoles,之后到产卵100日后再行减少。而且伴随着S和G的减少而GLY增加。但是,1℃保护卵的S和G并不像5℃保护卵那样减少,到产卵100日后分别达到70μmoles和30μmoles。由此推测,低温保护的非滞育卵,糖元与多元醇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广东6—7月气温高日照长期间;如采用26℃±1和短光照每日15小时黑暗综合因素处理新九蚕品种蛹期,可获得平均蛾产525.9粒卵,其中滞育卵为506粒,滞育较深滞育卵率为96.2%,不出现再生卵,而在该时期的自然温度31℃,日照13时10分48秒下的对照区,平均蛾产386粒卵,其中滞育卵只有230粒,滞育卵率仅占59.6%,同时所产的滞育卵,滞育浅。相比之下试验区增产滞育卵276粒,加深了卵的滞育,延长了滞育期。因此温度和光照的条件会改变蛾产滞育卵数量和产的滞育卵滞育深浅之差。说明中温度和短光照条件可以诱导蛹的咽下神经节分泌滞育激素。高温和长光照抑制蛹的咽下神经节分泌滞育激素。导至应产滞育卵的蛾改变为产非滞育卵或产滞育浅的卵。短日照的4月和10月的季节,如果5龄期感受温度稍高于蛹期,可提高产滞育卵率。相反,5龄期温度低于蛹期,虽然蛾平均产卵达518粒,但滞育卵只有417粒,滞育卵率仅占80.5%。出现非滞育卵多。显现出5龄期和蛹期感受变温的效应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家蚕卵长期保存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代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江  孙景萍 《蚕业科学》1992,18(2):105-112
应用气相色谱法、酚—硫酸法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薄层扫描等方法,测定了现行品种(苏5×苏6)蚕卵滞育各阶段山梨醇、糖元和主要卵黄蛋白质的代谢变化,并探讨了环境温度与蚕卵长期保存的关系。结果表明:(1)家蚕卵滞育各阶段山梨醇、糖元的含量和卵黄蛋白质的某些电泳区带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2)山梨醇含量的变化,可作为生化指标监测和判断蚕卵的滞育阶段。(3)0℃区的环境温度调节,是一种能及时和2充分适应蚕卵滞育各阶段生理要求的、比较理想的长期保存蚕卵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蚕卵长期保存技术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种两段冷藏长期保存技术,是以蚕卵滞育期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的特殊生理代谢为依据,以滞育卵中山梨醇含量的变化为生化指标,监测和确定蚕卵的滞育状态,并根据不同滞育状态蚕卵对温度的特殊反应.用25℃加深蚕卵滞育,再分别用1℃和5℃两段低温冷藏,达到长期保存,按期孵化,周年供种的目的.由于这种保存方法接触高温的时间短,在保存期中蚕卵一直处于滞育状态,到用种前才使蚕卵滞育解除,卵内营养物质消耗少,有效保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是用日照长短的变更作为信号,使蛹神经系统感受,诱导咽下神经节分泌滞育激素与产滞育卵的关系,调查成虫产滞育卵情况。结果,在广州地区自然光照下,5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成虫产非滞育卵率最高;4月上旬较低,到9月底以后的成虫基本上不产非滞育卵。蛹期日照增长到18小时以上,打破原来早上羽化的规律,整日有羽化。雌蛹对日照长短反应敏感,而雄蛹则不会引起化性变化。同品种个体间对日照长短反应有差异,长日照试区敏感的个体产非滞育卵率高,不敏感的个体所产的卵滞育浅,到11月底到12月初,就逐渐解除滞育,提早孵化;短日照区无此现象。品种间对日照长短反应也有差异,新九种比7532种敏感性强,但反应规律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昆虫激素类似物对柞蚕滞育蛹活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以蛹滞育。为了探讨昆虫激素类似物对柞蚕滞育蛹的生理作用,我们对柞蚕滞育蛹进行了注射不同种类、剂量的昆虫激素类似物的试验,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供试柞蚕为二化性品种杏黄的秋茧。依据柞蚕滞育蛹的形态标志[1],确认其完全进入滞育状态。供试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为JHA,为日本产增丝剂;蜕皮激素类似物MH日本产20-羟基蜕皮酮;抗保幼激素AJH为日本产咪唑类化合物SSP-1(30%粉剂)。1.2试验方法将柞蚕滞育蛹翅缘周围用70%乙醇消毒,用微量注射器将药物从节间膜注入滞育蛹体内。保护温度23℃、湿度70%。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