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显性雄性不育小麦为材料,采用改良半姊妹和混合轮回选择两种方案,对同一基础群体C_0进行了四轮选择.结果表明,对主穗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主要产量性状,两种方案均有较显著的改良效果.遗传进展比较,改良半姊妹方案所取得的进展较大,但两方案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准.对降低群体植株高度,用改良半姊妹方案的效果极显著,而混合轮选较差.同一方案逐轮间各性状的增进值较小,呈波浪式进展趋势.群体变异程度比较表明,两种方案逐轮群体的变异系数皆呈下降趋势,改良半姊妹方案的下降幅度略大于混合轮选.  相似文献   

2.
孙芳华  陈新民 《作物学报》1994,20(3):282-289
利用太谷核显性核不育基因,开展小麦株粒重、株穗数和株高三个性状的轮回选择,研究群体改良的效果。经四轮选择看出:(1)株粒重增加8.25g,平均每轮增加2.06g;株穗数增加5.25个,平均每轮增加1.31个;株高降低8.82cm,平均每轮降低2.21cm。三个性状态参数的论间差异显著。(2)随轮选次数的递增,群体平均值朝着附合育种  相似文献   

3.
小麦轮回选择的初步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开展以抗锈和矮秆丰产为主要目标的轮回选择,选择压分别为5.6%和4.7%.抗锈群通过一轮混合选择,条锈病反应型0—1级的抗病株率和严重度25%以下的轻病株率较基础群体分别提高12.5%和5.1%.矮秆丰产群采用两种轮选方案.经两轮选择看出,改良半姐妹法其群体的株高比基础群体明显降低6.2厘米,其余性状有向选择目标集中的趋势;混合选择法其群体除穗粒数外,其余性状进展趋势与上相同.  相似文献   

4.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14个亲本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1,对其6个性状进行混合选择和单性状集团选择;由4个亲本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2,进行回交混合选择.结果表明,无论采取哪种方案,对单株籽粒蛋白质产量、穗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均具有较高的选择效率,三轮平均在5%以上.从单个性状的遗传进度看,集团选择效果最大;对群体的改良,以混合选择最优,其次是回交混合选择,二者均有利于群体方差的增大,而集团选择不利于群体方差的增大.就选择阶段而言,集团选择、混合选择和回交混合选择分别在第一、二、三轮选择效果最高.本文还对小麦轮回选择方法应用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用长期库LP和抗源库RP的C_1、C_4,近期库GPⅠ和CPⅡ的C_0、C_3轮选群体,在赤霉病单花接种条件下,对其3轮选择前后的抗赤霉病性(抗扩展)和10个农艺性状的表现及具改良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抗赤霉病性还是农艺性状,不同基因库群体的改良效果都显著不同。抗赤霉病性以RP和GPⅠ的改良效果较好,GPⅡ次之,而LP从C_1到C_4未获得明显改进。株高的改良因基因库不同而异。其他农艺性状在GPⅠ得到显著改良,在GPⅡ和LP大多明显改善,RP则无一致性变化。将基因库分为长期库、抗源库和近期库3种类型,各有侧重地分别进行轮回选择,是适宜的策略。对抗赤霉病性的改良,应创造充分的发病条件,并进行严格的选择。在群体综合性状的改良上,对不育株进行表型混合株选较表型混合穗选更适宜。  相似文献   

6.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长期库LP和抗源库RP的C1、C4,近期库GPI和GPⅡ的C0、C3轮选嫩体,在赤霉病单妆种条件下,对其3选择前后的抗赤霉病性(抗扩展)和10个农艺性状的表现有其改良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抗赤霉病性还是农艺性状,不同基因库群体的改良效果显著不同,抗赤霉病性以RP和GPI的改良效果较好,GPⅡ次之,而LP从C1到C4未获得明显改进。株高的改良因基因库不同崦异。其他农艺性状在GPI得到显著  相似文献   

7.
品种来源:矮败小麦与农大139、北京837、BT881等20个亲本分别杂交,并回交,然后按一定比例混合,组成轮回选择基础群体。经3轮选择后,从群体中选出优良可育株,再经系谱选育,1998年各种性状趋于稳定。随后参加品比试验、国家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其产量和抗性等表现突出,200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委员会的审定,定名为轮选987。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陆地棉主要性状对混选—混交育种体系的响应。两轮群体提高了产量、早熟性和降低了麦克隆值的平均数;扩大了纤维品质的变幅;增加了高产株率,但对改进抗枯黄萎病性不明显。一轮群体的效果低于二轮。两次混交扩大了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变幅,增加了正末端的个体频率。一次混交的作用不及两次。早代混选相对缩小了群体变幅。一次混交后再经两代开放授粉和对一轮群体再混选,均表现出有益的反响。  相似文献   

9.
摘要:本研究将黑龙江省玉米自交系吉846和K10与CIMMYT种质Pob45、Pob46杂交构建半外来群体并从中选育改良系,再按原杂交种的组配形式或配制成若干改良杂交组合,对其产量和其它性状进行测定并与原杂交种进行比较,研究其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变化特点与规律,分析改良的效果和进一步改良的方向,为更有效地利用外来种质特别是来自CIMMYT的热带和亚热带多数种质改良黑龙江省现有的种质资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从半外来群体吉846×Pob45中选育的吉846改良系与K10组配的杂交组合的产量有高于同熟期对照龙单13和原组合的,部分杂交组合的株高、穗位有所降低,部分杂交组合的雄穗一级分枝数、全株叶面积、出籽率、百粒重也有较明显的改良。从半外来群体K10×Pob46中选育的K10改良系与吉846组配的杂交组合的产量都低于同熟期对照龙单13和原组合,但个别性状如百粒重、出籽率、行粒数、穗长有一定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0.
表型轮回选择和混合选择改良小麦群体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吴兆苏等(1984)创建的小麦基础群体中,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案,对不育株和可育株分别进行两轮选择。结果表明两轮选择显著地降低了可育株和不育株群体的株高。可育株群体株高的下降速率大于不育株群体。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没有得到显著的改良。相关性状穗长、千粒重等出现负向间接选择效应。轮回选择通过选株间的互交,维持了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玉米群体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营养品质的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2个玉米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营养品质等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是出籽率、行粒数、穗粗、百粒质量、株高等;与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和赖氨酸含量等营养品质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是穗粒数、百粒质量、行粒数、出籽率、穗行数等。根据玉米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关系,说明在玉米群体产量、营养品质改良的过程中,在保证适当株高的前提下,要注重选育出籽率、百粒质量较高品种,同时不要忽略对玉米群体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的选择,为选育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With mass selection it is impossible to adjust single plant performance for variation in purely private growing conditions (including instability of development). This was demonstrated by using the character initial kernel weight when honeycomb selection is applied. Further, it was investigated whether reduction for variation for kernel size, depth of sowing and orientation of the kernel at sowing results in reduced phenotypic variation for the mature plant characters on which the selection is base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with mass selection it is very rewarding to apply a precision drill and to use sieved seed when sowing a selection fiel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kernel may be neglected.  相似文献   

13.
赤谷系列春谷品种主要农艺与经济性状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谷子育种效率,找出赤峰地区谷子农艺与经济性状对于单株产量影响的重要性排序,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赤谷系列谷子单株产量与农艺、经济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穗重、草重、千粒重、生育期这四个性状与单株产量最为密切,节数、穗长、穗粗、株高对单株产量影响较小,在育种的性状选择中,应主要考虑穗重、草重、千粒重和生育期,兼顾其他性状。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不同地区花生品种主要性状差异以及为引种工作提供依据,根据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对国内审(鉴)定的688个花生品种进行育种方法、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审(鉴)定品种中有85.3%的品种由杂交选育而成,其中,单交占75.1%,单交是国内花生品种选育的主要杂交方式。不同省份品种在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株高、侧枝长、单株分枝数、单株果枝数极差分别为17.2 cm、18.1 cm、2.7个和2.2个;百果重、百仁重和出仁率极差分别为41.46 g、18.36 g和8.46%;果仁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极差为4.08%和3.77%;产量极差1107.45 kg/hm2。南方花生区品种单株分枝数和果枝数较少,黄河流域花生区品种百果重和百仁重较高,长江流域花生区品种脂肪含量较高,南方花生区品种蛋白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轮回选择群体不育株与常规亲本杂交,通过系谱选择、混合选择、集团选择多种选育方法综合利用,培育出小麦新品种-豫麦31号。  相似文献   

16.
玉米“黄金”群体产量等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群体改良方法,充分挖掘地方优异种质的遗传潜力是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黄金群5个轮次改良群体为材料,通过1年2点产量比较试验,分析了混合选择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方法对黄金群产量及穗部性状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两种选择方法对群体产量改良是有效的,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黄金群的单株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提高3.78%,其中,混合选择改良的3轮群体平均每轮提高4.27%,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群体提高2.07%;虽然群体产量的变异系数从15.43%下降到12.80%,但群体内仍有较丰富的变异。通过改良群体穗部性状比较发现,穗长和行粒数改良效果显著,分别提高14.71%和17.62%,说明它们的提高是群体单株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