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如果没有团场的专项基金,养殖高产奶牛我不抱多大希望。”5月4日,新疆兵团农八师一二一团十连养殖户廖正江从团财务科领取了今年的第二批1万元牛奶兑现款。他接着说:“按照目前的情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十一,五末,我就是真正的‘牛百万’。”  相似文献   

2.
坤哥 《中国农资》2011,(38):4-4
10月7日黑龙江省一农场职工在接受媒体“一年下来挣多少钱”的采访时说,很轻松挣到“一年二三十万”,而且政府“白给我们好几万”。引起社会质疑,最后经调研后证实情况属实。对此,一方面笔者很高兴,种地的终于和白领有一拼,我国农业生产能够保持稳定;另一方面笔者就纳闷了,一年收入30万元。为何化肥价格动不得?被采访农民说政府“白给我们好几万”,  相似文献   

3.
侄儿是第一批在小镇上用“小客车“送客的.开始人们都颇感新鲜,侄儿很是挣了一把.可没出半年,后续的小客车便挤满了小镇,侄儿眼见收入渐微起来.为此,又转动起他的活络脑袋.   当有一天再见到他的小客车时,见上面贴了一张告示:此车现在定名为“良心车“,凡乘坐“良心车“的客人,在5公里以内你自己凭良心,你给多少本人收多少,绝对不讨价还价!欢迎乘坐.   良心车在街上一出现,没想到生意特别好.第一天跑下来就挣回100来元.我叹服之后,就问他这里有啥窍门?他略显得意地说:这叫攻心呀!   他说现在的人最怕“宰“,坐车就怕你坑他一把,所以每次坐车必先谈好价以便免除“后患“.而坐上我的良心车,看到我这老实巴交的样子,他们自己也就免除了这些顾虑,所以坐良心车的人自然就多了起来,等下车付钱时,我不吭声,他们也会给得差不多,不然他们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我问:有没有不给钱就走人的呢?   他说有,那是街上熟悉的“泼皮“.这些泼皮以前送他们到哪儿从没给过钱,谁知自从我这良心车上街以后,他们只是第一次坐车没给钱,到第二次时他们就给了.我又问这其中的原因,他抓抓脑袋想了想说:这也许是他们害怕别人骂自己没良心吧! 开小客车的朋友,你不妨也去试一试.  相似文献   

4.
常言道,“一招鲜,吃遍天”。黑龙江省尾山农场职工杨志就是靠巧种二分地的小叶香菜,不到四个月时间就挣了1万多元。  相似文献   

5.
杨磊 《中国农垦》2005,(12):68-68
新疆兵团八十一团园林公司职工姬长中种植的20亩四年生红提葡萄,今年共产出商品果28.5吨,亩单产1425.3公斤,纯收入达4.5万元。周围职工说,种100亩棉花一般也拿不上这个数,姬长中真是抱上了一个“金娃娃”。  相似文献   

6.
<正>"还是将土地租给公司挣钱多啊!"金穗公司职工老陆感慨的对记者说到,这个羞涩的汉子,在谈到实行土地流转给他们带来的实惠时,却止不住的眉飞色舞。"实行土地流转后,金穗公司每年给我租金1万元,我在公司干活每年可获得工资差不多2万元,我们家两口人,一年可以挣得5万元左右,这远远高于我们自己种地的收入。"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新疆兵团农一师二团用50年的时间,使昔日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成为今天稻花飘香的塞外小镇,是农垦人履行屯垦戍边职责的见证的话,那么二团人用短短四年时间,使其主打米业品牌“天山雪”米的产值达1.2亿元,种稻职工职均收入3.2万元,则可以说是二团推进米业产业化进程的坚韧步伐的见证。  相似文献   

8.
<正>"要是早两年安上这家伙,我的日子就会好过的多咯。"看着笔直的播行,新疆兵团第五师八十九团十三连农机手杨和龙一脸的笑容。他说的是八十九团投资520万元为64台播种机车安装的北斗GPS卫星定位导航驾驶系统。杨和龙在连队播种棉花好几年了,他的机车下种量精准、覆膜平整,可就是播行歪歪扭扭,因此连队职工不爱找他干活,眼看就要在农机手考核中被淘汰。  相似文献   

9.
李锐 《中国农垦》2006,(4):73-73
新疆兵团九十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治理.退耕还林等机遇,依托国家高新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建设、职工危旧住房改造等,实施国家艾比湖万亩生态林建设工程,开展艾比湖生态环境冶理,对湖畔边缘实行了封育、建设人工植被、实施封沙育林、营造大型宽带防风基干林,保护了艾比湖湿地的自然生态林和天然草场,沙漠化、荒漠化日益得到遏制。该团先后投资近1亿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国家高新生态农业科技推广,依托国家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施喷滴灌节水灌溉,于2002年从以色列引进世界最先进的地埋滴灌进行试验并获得成功。在全团改造了5000亩地埋式滴灌、55万亩膜下滴灌,每年节水近1000万立方米。  相似文献   

10.
<正>在八十六团十连,有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职工:他是连队承包大户,每年种植收入超过10万元;他又是农机"大亨",农机作业面积上万亩。是谁这么"任性"呢?他就是李超敬。1989年,21岁的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从安徽阜阳来到八十六团种地。刚开始种地的前三年,由于他缺乏经验,连年亏损,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事业逐渐有了起色。2002年年底,他迎来了事业的转折点,种植的140多亩棉花,纯收入达到8万元。有了资金积累,  相似文献   

11.
马涛 《油气储运》2005,(9):10-11
辞职回家专门养鸡的自满武高兴地对笔者说:今年他养的第二茬2300只鸡,平均每只鸡挣3.5元,这茬鸡他又能收入8000多元。这两年“订单”鸡让他走上了富裕路。  相似文献   

12.
右玉县威远镇农民胡永明利用工厂生产淡季请假回到老家,拿起了锄头,忙碌着自己那20多亩的草玉米。过去靠土地里刨食的胡永明年收入不足3000元,而今年就靠他在呼市一家皮件厂打工,3个月就挣下3000元。据了解,目前,右玉县像胡永明这样的农忙忙农活、农闲外出打工的“两栖”农民已有万余人。  相似文献   

13.
青州市郑母镇程辛村有个叫董少春的农民,1996年春天,他投资2万元办起了一个小型养猪场,当年就挣了2万多元。1997年,他请了13个帮工,扩大了养殖规模,到年底纯盈利15万元,两年时间出栏生猪900余头,董少春因此被郑母镇党委、政府评为“养猪状元”。同一个年度,同样是养猪,为啥有的养猪场却不挣钱。甚至亏损?董少春有什么特殊本事?带着诸多疑问,4月1日,我们来到了他的养猪场。 董少春的养猪场座北朝南,前后4排  相似文献   

14.
《农村科技》2005,(8):51-51
农七师129团6连职工侯太奇这几天一直乐呵呵的,因为去年入冬前才修好的大棚。如今生机勃勃,结的一茬大棚瓜已给他带来了1.4万元的收入。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月25日,山东省梁山县徐集镇后杨楼村杨玉智,是颇有名气的养牛大户,因养牛走上了富裕路。他介绍说:“利用信用联社的贷款养纯种鲁西黄牛20多头,采用科学配方喂精饲料,其中1头种牛有1吨重。身高1.7米以上。黑龙江、辽宁等地的养殖场出1万元购买他都没卖。在梁山像这样重的黄牛很少。”图为吨牛。  相似文献   

16.
张传山“老总”,一名普通的沂蒙汉子,他和工人们一起劳动,更像一位车间“师傅”。他的公司座落在山东平邑县城南部,占地面积2公顷。出生在农村的张传山连初中都没有上过,却凭自己朴实的经营理念和“独门”生意经,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建成集屠宰、加工、冷冻、深加工为一体、拥有固定资产5000万元、职工近200人的公司。  相似文献   

17.
今年6月10日,在“蔬菜之乡”寿光市钓鱼台村,参观的人群看到全村一式的别墅式小楼房,不禁啧啧称奇:种地也能盖得起小洋楼?村里人指着旁边一位叫孙祥仁的青年说:“他一年就能挣座小洋楼。”孙祥仁今年种了两个蔬菜大棚,纯收入在12万元以上。 孙祥仁是钓鱼台村的科技带头户,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进行蔬菜新技术、新品种的实验。前年,他投入近7万元,建起两个新式大棚,并安装了美国滴灌设备和电动卷帘机等先进设施。他大棚菜种了八年,几乎一年一个新品种。为了掌握新技术,他除了虚心向技术人员求教外,还每年花费100多元购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垦》2006,(10):41-4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建议颁布以后,新疆兵团石河子一四三团的职工家庭制定了自己的“十一五”计划。 二分场十三连农工李士兰说:“国家制定了‘十一五’规划,我们家也要制定家庭‘十一五’计划。”  相似文献   

19.
日前,笔者见到山东惠民县何坊街道赵翟村的赵建忠时,他正在给羊喂草.绿油油的青草、咩咩叫着的小羊羔,一派勃勃生机的新气象.“2008年,23只,现在有120多只了.”赵建忠指着正在吃草的奶山羊高兴地说,“这只纯种的奶山羊今年有个客户出价1万元,我没舍得卖.”大家边说边来到他的办公室.一进 门,只见他的办公桌上放着《农家科技》《畜牧防病知识》等.“我文化程度不高,养羊知识全是看着报纸上的内容自学的.”他说,“而且我养奶山羊的灵感也是从这些杂志报纸上得到的.”  相似文献   

20.
“种植的70亩番茄平均单产能达到15吨,说实说,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能有这样的收成,得益于育苗移栽新技术和节水滴灌技术的应用,得益于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到位。”7月23日,兵团农二师25团农试站职工张开文兴奋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