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注意线索任务分析了性别刻板印象对注意定向和解脱的影响,发现有效提示条件下刻板印象的激活可以加快被试的注意定向,使注意迅速指向与性别刻板印象一致的女性信息,但无效提示条件下,以上注意促进效应消失;对解脱量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在刻板不一致条件下,个体对于男性的解脱量显著高于对于女性的解脱量,表现出对于男性刻板不一致信息的解脱困难.结果表明:性别刻板印象对于注意的定向和解脱过程存在显著影响,并呈现出一种不同注意阶段、不同性别加工差异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的教育尝试——性别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理论针对传统性别理论尤其是男权制理论的生理决定论即两性差异是生理因素自然形成的,因而天经地义永不改变,提出两性差异虽受生理因素影响,但更多地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不是永不改变的。利用高校这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平台进行先进的社会性别教育,有助于改变人们潜意识中的两性刻板印象,给两性尤其是女性提供多种选择,使两性关系朝着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从传统性别观念、职业性别隔离、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高校图书馆“家庭后院”4个角度,深入探讨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在社会性别文化背景下阻碍职业发展的原因,提出通过弘扬先进的性别文化、强化女性主体意识、提升图书馆地位、健全有效激励机制等途径消除这一障碍.  相似文献   

4.
建立在传统婚居模式,养老和继承习俗,传统刻板的两性分工等父权制基础上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性别文化仍深嵌在农村社区和农民家庭日常生活及社会关系之中.在以“妇”字号基地为切入点推进农村妇女组织化的进程中,多角度介入社会性别运行机制各环节,对于弱化传统婚居模式对女性发展的影响,凸显女性价值和提升社会地位,挑战传统分工和社会对女性的评价体系产生重要影响,对推进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社会性别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明朗 《当代农业》2014,(2):60-60
在不少男孩眼中,女孩总是爱哭;在女孩眼中,男孩比较粗鲁野蛮,这些都是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是强化性别意识的关键。当幼儿意识到男孩和女孩在生理结构上有差异时,他们对性别的理解还受到父母或其他成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按照社会性别意识状况,公共政策分为性别中性、性别平等、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意识政策等4大类,它们对农村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各不相同.本研究通过采用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意识代理变量,首次将实证方法应用于其对农村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分析中,并得出农村女性劳动参与率随女性市场工资率增加而上升,随受教育程度增加而下降的结论,即在统计意义上,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意识对农村女性劳动参与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发布,中国男女性别工资差距在扩大,数据显示,从1988~1995年,城镇职工的性别工资差距有所扩大。就平均水平而言,女性与男性职工的工资之比,由1988年的0.84下降到1995年的0.82。在工资函数中,1988年女性职工变量的系数估计值比男性低1.8%,到1995年则大约低16%。该文主要探讨影响性别工资水平的诸要素。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青年女性领导者具有强感知力、强感召力和强专注力的特征。身份认同有偏差、刻板印象存偏见、政策环境有歧视,是制约青年女性领导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为此,需要从媒介素养、法律政策、福利机制、教育计划等方面出发,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提升青年女性的领导力。  相似文献   

9.
理工科女生就业难问题除了与社会偏见、就业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等因素有关以外,与该群体自身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有密切关系.但由于多种原因,理工科女生职业能力养成存在突出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其自身、教师、学校、社会等多方合作,共同促进高职理工科女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我国节水农业科技传播中的性别倾向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女性化趋势,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节水农业科技传播中的目标群体、科技传播过程、收益群体、决策群体、女性社会地位、女性劳动行为、男性与女性对农作制度的关注点等进行了性别分析,总结了农村女性在节水科技选择中表现的行为特点,包括文化素质低于男性,更羞涩,时间更分散、更关注短期效益等。并从技术设计、推广方式、技术人员行为、模式筛选与政府作为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差异及性别的传统印象是被社会文化所赋予、培养的。大众传播究其实质是一种社会文化和价值的传播。在大多由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东西方社会,英汉语言中反映社会对女性歧视的语言俯拾皆是,因而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研究一直是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从词汇构词、人际称谓及女性角色原型等方面论述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女性参与养老所发挥的作用与其非主体身份极为不对称,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隐含的影响因素及运作机制,认为社会性别规范通过经济、制度和文化等3个层面对女性以主体身份平等参与养老发挥影响,且影响是连续的,其最终的解决不单靠政府的力量,还应从根本上重视社会性别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针对人口代际分化日益明显的农村社会现象,探究代际差异对农户生态耕种行为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提高农户生态耕种积极性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和OLS回归方法对江西省2 068份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影响两代农民生态耕种行为的因素存在明显差别的结果;性别、生态耕种认知、信息途径来源都是影响两代农民生态耕种行为的关键,男性的生态耕种行为要优于女性,生态耕种认知、信息途径来源能促进农户的生态耕种行为;上一代农民还受到务农年限、耕种面积、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务农年限越短、耕种面积越多、受教育水平越高,其生态耕种采纳度越强.结果表明:上一代农民生态耕种行为的激励手段更多,针对新生代的激励手段同样适用于上一代农民;针对留守妇女在家种地及种地老龄化的现象,应加大对女性及上一代农民的生态耕种行为的激励.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居民教育回报率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津农业科学》2013,(4):63-67
利用CHNS数据,应用明瑟方程分析了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对其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2009年农村居民的平均教育回报率为3.28%,比2004年的2.18%有明显增长,男性的教育回报率高于女性,且由性别因素导致的教育回报率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2004年、2006年和2009年男性比女性的教育回报率分别高出1.45%、2.15%和2.17%;从事非农业的农村居民教育回报率明显高于农业,但两者差距有缩小趋势,2004年、2006年和2009年差距分别为5.85%、3.49%和1.75%。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通过在山东省17地市的农村进行的610份问卷调查,对当代我国农村老年女性在夫妻权力关系、代际关系、社会生活参与等领域存在的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不平等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农村老年女性处于地域、年龄和性别三重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是女性生命历程劣势累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夫妻双方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以及户籍方面的差异会影响婚后的主观幸福感。夫妻双方的年龄差距越大,生活幸福感越弱,且这种影响更多地存在于男性和农业户籍人口中;夫妻双方的受教育程度差距虽然有利于女性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却会恶化男性的主观幸福感;夫妻双方的收入差距越大,生活幸福感越强,且对于女性和农业户籍人口而言,收入差距对生活幸福感的影响更为显著;与夫妻双方都是农业户籍相比,夫妻双方都是非农业户籍的幸福感更强。夫妻双方的个人特征差异对婚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性别与户籍差异。  相似文献   

17.
家庭策略视角下农村已婚劳动力转移的性别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河南农村的调查,从家庭策略的角度分析了男性外出务工,女性在家留守现象形成的原因,指出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性别收入差距和传统性别分工是影响农民工家庭实行性别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饲喂制度、圈养活动场面积及环境异质性等因紊的影响,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有刻板行为发育。每次行为取样持续时间为5 min,表达强度为(2.169±0.933)s(n=54)。食物形态(精料)及饲料的定时定量等导致圈养马麝的摄食动机受挫,直接引起嗜食异物和刻板舔刮等口部刻板行为的表达。圈养环境下的活动限制则直接导致马麝发育及展现狂奔、往返走、立台、跳墙和搭蹄凝视等运动性刻板行为型。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的比较分析表明,兴隆山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表达持续时间在各月间存在差异,但不显著,繁殖季节的刻板行为表达强度显著高于非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性别平等就业,欧盟与日本不仅从政策上保障男女平等就业权,还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政策的实施。欧盟和日本的性别平等就业政策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十分强调对女性权益的保障,注重政策的有效实施。此外,两者也存在一些差异。合理借鉴欧盟和日本促进性别平等就业的政策和经验,可以为我国制定和实施性别平等就业政策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相关数据,分就业形式对农村已婚女性健康不平等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农村已婚女性中存在明显的偏向高收入者的健康不平等;其中非农就业者的健康不平等程度较女性农民更为乐观。个人收入、受教育水平、年龄、社交频率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对农村已婚女性的健康水平和健康不平等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