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银鱼属鲑形目、银鱼科的小型鱼类,在我国原产于无锡太湖,全世界只有五个国家和地区自然生有大银鱼。二龙山水库在1996年1月,1997年1月又进行了第二次补充移植,二年共移植大银鱼受精卵450万粒。在1996年和1997年的7至10月份之间进行了移植后的多次测捕检查工作,二年均测捕到大  相似文献   

2.
水库大银鱼种群生态演变规律及增殖利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Abbott)主要分布于我国江河、湖泊,是一年生的名贵经济鱼类,其通体透明,肉味鲜美,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近十年来,全国100多座水库开展了大银鱼移植工作,水库累计获利亿元以上.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大银鱼种群表现出相对不稳定性,出现不少"怪异"现象,如一般水库生产效应仅维持1~2年,形成暴发种群后,随之迅速衰退,很难再形成可利用种群.  相似文献   

3.
太源新银鱼幼体在千岛湖的分布与它所摄取的食料生物群体分布有着明显的依从关系。光照,水流,透明度等影响浮游生物昼夜之间垂直分布,幼银鱼追退这些食物,故也存在着昼夜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4.
水库大银鱼种群变动规律及增殖利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库移植大银鱼生产效应一般仅维持1~2年,少数水库4~5年,随之种群迅速衰退。作者对全国10多座移植大银鱼的水库进行跟踪调查,归纳了水库大银鱼种群的生态学演变特点,并运用鱼类生态学规律分析讨论了其变动规律。密度制约因素,种群变异退化是大银鱼种群衰退的主因。据此,对大银鱼增殖利用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5.
中国鲷科鱼类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鲷科(Sparidae)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目前已报道世界有34属133种,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温带至热带水域,在世界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此类群系统学研究已有250多年历史,但是在亚科、属、种(亚种)等不同分类阶元上仍然存在颇多争议和疑问,有必要对其进行深人研究.本文总结了近百年来有关鲷科鱼类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的文献资料,厘定了中国鲷科鱼类的有效物种和种名,修订了过去文献中出现的主要同物异名和错误的命名种,初步确认中国鲷科鱼类现有7属18种(或亚种);在探讨鲷科鱼类分类地位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中国鲷科鱼类系统分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研究的方向,旨在为深入研究M科鱼类以合理保护和利用其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渔业生产从天然捕捞转向人工增养殖.就象5000年以前人类从采集转向农业一样.是人类在渔业生产上一个重大转折。近年米.我国水产增养殖的产量增长幅度较大,10年来,海淡水养殖产量分别以平均递增111.5%和18.4%的速度迅猛发展。由此可见,从长远考虑,发展水产增养殖业对进一步提高渔业产量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石首鱼类是西非沿海国家传统渔业对象之一,也是我国西非捕捞船队的主要渔获对象。自1985年3月,我国首批远洋捕捞船队进入西非海区生产以来,目前已得到稳步发展,但有关鱼种识别,主要鱼种的生活习性、分布和资源利用等情况,尚欠了解。为此,本文依各鱼种的主要鉴别特征。对现存的16个种进行了分类检索。而有关的习性、分布以及西北非石首鱼渔业等。也尽可能地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蓄水后鱼类资源的变化及其管理备受关注.为探究三峡水库鱼类群落空间格局及主要鱼类种群生态学特征,于2015-2016年调查了三峡水库的鱼类资源,分析了 12种鱼类的年龄结构.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89种,其中库首、库中和库尾分别采集到62、62和85种.鱼类群落结构呈现空间差异,从生物量来看,库首以鲤(Cyprin...  相似文献   

9.
一、银鱼(r-对策生物)银鱼是栖息近海并有洄游江河特性的淡水鱼,主要分布于中日韩东亚地区,少数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银鱼资源尤为丰富,种类最多,是世界银鱼(银鱼科Salangidae简称)的起源地和主要分布区,领跑国际银鱼市场,奠定了中国银鱼业的地位。全球有6属17种银鱼,有6属15种包括6个特有种分布在中国,其他如日本3属4种、越南3属3种、俄罗斯2属2种,中国以太湖银鱼为代表(表1)。中国银鱼具有生活周期短、世代离散、生殖力强和定居能力广的特点,21世纪以来由于受到环境污染、无序捕捞、湖面减少等影响而使银鱼资源衰减,近几年来渔业部门重视银鱼的开发性保护,北方引进了太湖银鱼,南方则保持野生捕捞、区域保护,较好控制了银鱼滥采无序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大银鱼的水库移植及资源增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银鱼(Protosalanxhyalocranius)属亚冷水性鱼类,能在1~4℃的水温条件下摄食,适宜于我国长江以北的水库作为移植对象。作者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对大银鱼的移植技术及资源增殖管理提出了若干意见,主要是:提高人工授精技术,切实组织好鱼卵或成体的运输工作.加强鱼卵孵化管理;移植成功后要开展一系列资源调查工作,掌握群体数量变化规律,确定合理的年捕捞量,以保证种群不断延续。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海洋牧场研究与建设发展迅速,带动了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但由于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对海洋牧场可观赏性景观开发理论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柘林湾海洋牧场为例,应用景观生态分类理论方法,对其进行景观生态分类,建立柘林湾海洋牧场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将柘林湾海洋牧场划分为3个一级景观、5个二级景观和16个三级景观,并应用空间分析技术绘制了各级景观生态分类示意图,讨论分析了其景观分布状况。该研究初步形成了海洋牧场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可为下一步进行海洋牧场景观格局规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海洋牧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额尔齐斯河温氏指环虫的种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对额尔齐斯河(中国段)东方欧鳊(Abramis brama orientalis Berg)鳃部寄生的温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wunderi Bychowsky)进行了取样调查,以期了解温氏指环虫的种群生态学特点。结果表明,温氏指环虫的总感染率为12.92%,平均感染强度为5.70(1~19)。感染率、感染强度在不同体长组的宿主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随着宿主体长(L)的增大,温氏指环虫的感染率在35cm以上的宿主中达到最大,为50%,而平均感染强度在20≤L<25的体长范围内最小,为1.75;温氏指环虫种群在不同体长组宿主中的分布类型主要为聚集分布,且各体长段宿主之间的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基于耳石微化学分析的鱼类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鱼类的种群生态学,破解其数量特征、生境利用、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等种群属性是保护和合理开发天然渔业资源的基础。耳石微化学分析是破解鱼类的种群生态学难题的新颖而有力的手段,不仅可以反演鱼类生活史过程中所经历的环境条件,还可溯源资源群起源的产卵场等关键生境,在鱼类资源种群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研究及动态评估中具有优势。本文在分析耳石元素组成及其沉积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耳石微化学分析在鱼类种群生态学(如反演鱼类生活史、评估种群结构、把握关联性和破解混合群体的构成与来源等)中的应用进展,也客观评述了耳石微化学分析在鱼类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局限性与解决途径,并对今后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及需要关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通过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在额尔齐斯河(中国段)野外取样调查,研究寄生于东方欧鳊(Abramis brama orientalis)鳃部的奇异双身虫(Diplozoon paradoxum)的种群生态学特点。结果表明,东方欧鳊感染奇异双身虫的总感染率为24.16%,平均感染强度为4.19,在宿主体长L≤30 cm时,感染率随体长增大有升高的趋势;在体长25 cmL≤30 cm时,感染率达到最大,为42.11%;而体长L30 cm的宿主,没有感染奇异双身虫。奇异双身虫在东方欧鳊各体长段均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5.
16.
17.
西江肇庆江段鱼类早期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2006年5~7月对西江肇庆江段鱼苗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月17日及6月1日前后该江段有苗汛发生,鱼苗密度平均值为0.83尾/m3,最大值为7.9尾/m3;鱼苗密度昼夜分布有显著性差异(n=26,P<0.01),夜间的密度比白天的高;鱼苗的种类在昼夜分布上也有明显差异,四大家鱼鱼苗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夜间;鱼苗的分布具空间差异性,近岸的鱼苗密度高于江中央的。  相似文献   

18.
2005年从松花湖采集了亚洲公鱼、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样品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并参考有关资料论述了松花湖的自然条件及渔业概况,移入小型经济鱼类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种群发展的生态学分析和种群发展趋势及数量调控。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  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Ancistrus cryptophthalmus (Reis 1987) was studied by mark–recapture technique in caves from the São Domingos karst area, State of Goiás, northeastern Brazil. Total population sizes estimated for Angélica and Passa Três Caves were 20,000 and 1000 individuals, respectively. Densities around 1.0 individuals per m2 in Angélica, Bezerra and São Vicente I Streams, and 0.6 individuals per m2 in the smaller Passa Três Stream may be considered high for cavefish standards, as well as for epigean loricariids. As expected for benthic grazers, cave catfish are highly sedentary. The distribution of size classes did not differ among caves and within the same cave throughout the studied dry seasons; on the contrary, the condition factor decreased throughout this period probably because of the progressive depletion of organic matter available as food. Low proportions of mature individuals, low growth rates (average = 0.5 mm month−1) with cases of negative growth and high longevities (8–10 years) point to a precocial lifestyle, typical of troglobitic species.  相似文献   

20.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个体、种群摄食生态研究中动用的传统表格法和直观图示法等作了比较,指出了更正重量法更适于凶猛鱼类食性的研究。对群落摄食生态研究中常用的营养伴重叠指数、食物重叠指数、食物多样性指数(营养位宽度)等指标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的应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